17“初唐四杰”之骆宾王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出生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左右。父亲骆履元,曾经担任青州博昌令。小时候十分聪慧,爱好读书,在其七岁的时候就能写诗。有一次在池边戏水,看到在水中游玩的一群鹅,便随口而咏成《咏鹅》诗:“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所以人们都称他为“神童”。
骆宾王自幼随父到博昌。后来父亲在任上病死了,他跟着母亲迁居兖州瑕丘,过着“糟糠不赡”、“箪食无资”的贫苦生活。其后又在京、洛一带流浪。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骆宾王被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朝廷诏令各地推举贤能,李元庆要求他把自己的才能详细叙说一下。他在《自叙状》中却自恃清高,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貌进,食禄要君……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以为荣乎”,拒绝李元庆的推荐。以后又任过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等职。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东犯,骆宾王作为奉礼郎从军西域。他创作了大量边塞诗,记述了边塞军事生活的艰苦和自己慷慨从军保卫边疆的雄心。两年后,他又到四川,参与了姚州道大总督李义讨伐蒙俭的战役。此后又宦游于蜀中各地数年,曾任武功主簿。
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吐蕃进犯鄯、廓、河芬等州,朝廷任命吏部侍郎裴行俭为姚州道左二军总管讨伐吐蕃。裴行俭想要骆宾王任掌书记,骆宾王以母亲年龄大为托辞婉言谢绝了,后调任明堂县主簿。著名的长篇歌行《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并启》就是在调任之前写的。这篇长篇歌行运用豪放的语言把长安的繁华壮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帝居壮,安知天子尊”。同时对王侯权臣的奢侈腐朽又深刻地进行了揭露:“王侯贵人多近臣,朝游北里暮南邻。陆贾分金将宴喜,陈遵投辖正留宾……侠珠弹垂杨道,娼妇银钩采桑路。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最后诗中警告那些“自言千载长骄奢”的人,要他们清楚会有“须臾失浪委泥沙”的那一天。这篇歌行与齐、梁宫体诗趣味一点儿也不相同,它借取了六朝乐府的格调,写法灵活,抒情叙事,运用典故,音节和谐,语言流畅,用数字对仗十分巧妙,是一篇受人称赞和重视的上好之佳品,因此,《旧唐书》以“当时以为绝唱”称赞他。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补为长安主簿,后来又担当朝官侍御史。
那时恰逢武则天以“天后”掌政,为监视朝野之人,制定了“告密法”。因为骆宾王屡次上疏讽谏出言不慎,遭到御史的弹劾,诬告他任长安主簿时贪赃而获罪下狱。
在狱中他写有《狱中书情通简知己》、《在狱咏蝉》、《萤火赋》等篇,咏物抒怀,在把自己所遭受的冤屈向上申诉的同时,也流露出忧国忧民之情。最为人们传诵的是《狱中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诗中他把自己比喻成蝉,以此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和为自己的不幸遭遇申冤鸣屈。“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对周围的政治气氛进行了含蓄的批评,又把自己的长久不得志向世人诉说。最后用“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深沉有力的语言抒发了自己清白无辜,可是又无法诉说的强烈感慨。
此诗以蝉自喻,情物交融,对仗工整,语言精练,是五言诗的名作。
仪凤四年(公元679年),唐高宗移居东都洛阳,改元“调露”,对天下进行大赦,骆宾王被释放。写了长篇歌行《畴昔篇》,把自己的坎坷遭遇叙述出来。
接着,他北上幽燕,充当裴行俭的幕府出征突厥。有一首《于易水送人》即在此时所写: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与此同时,他还写有《宿温城望军营》、《夕次薄类津》、《边城落日》、《边夜有怀》等对反映边塞生活的诗篇。
调露二年(公元680年),骆王被任命为临海丞。他到临海后,郁郁寡欢不得志,上任没有多长时间便向朝廷辞官而去了。
嗣圣元年(公元684年),骆宾王到达扬州。那个时候前相国之孙徐敬业被贬为柳州司马。由于他们的遭遇有很多地方比较相似,在政治上他们逐渐成为合作的伙伴。
徐敬业与其弟徐敬猷联络被贬为括苍县令的给事中唐之奇、贬为黟县令的詹事府司直杜求仁、出使扬州的监察御史薛仲璋,还有宰相裴炎、左骁骑卫大将军程务挺等人,以“匡复庐陵王”为旗帜,凭借其“皇唐旧臣,公侯家子”的身份在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九月于扬州起事,自领扬州大都督,对武则天进行讨伐。在扬州的骆宾王也参加了徐敬业的幕府,担任艺文令。名闻天下的《讨伐武氏檄》,其起草人便是骆宾王。这篇慷慨激昂的檄文,是骆宾王个人长久以来郁积在胸中悲愤和仇恨的总爆发,也反映了当时武氏的统治引起一些具有正统观念的封建士大夫的极大不满。檄文言辞激烈,有强烈的号召力。最后两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诘问有力,发人深思,成为留传千古的名言佳句。全篇运用骈体,辞采华丽,对仗工整,刚毅有力。叙事、说理、抒情都挥洒自如。据说武则天在读这篇檄文时,看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句,仅仅是稍微笑了一下。但是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便矍然问道:“这是什么人写的?”当身边的人回答说是骆宾王所写时,她说:“这样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由此可以得知,骆宾王的才能使武则天也为之佩服。
武则天派遣了三十万大军镇压徐敬业。在高邮一战把徐敬业全军攻灭。
关于骆宾王在兵败后的下落各书记载说法不一。《旧唐书》、《资治通鉴》等说骆宾王“伏诛”;而《新唐书》说:“敬业败,宾王亡,不知所之。”也有书说他“投江而死”。根据孟棨的《本事诗·征异》的记载:“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传说骆宾王在灵隐寺为僧,时逢宋之问从南方贬还,路过钱塘,游灵隐寺,在夜月里,行吟于长廊下,诗云:“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未得下联,有一老僧在烛光下静坐参禅,问道:“年轻人为什么苦苦吟诗,到三更还不睡?”宋之问说:“想在此天下闻名之寺题诗一首,没想到思绪不佳,没能吟出。”老僧微微一笑,说:“为什么不来一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呢?”宋之问恍然大悟,接完全诗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涌。云薄霜初下,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寺,看余渡石桥。”纵观全诗,深寺老僧的一联最为警策。第二天天明,宋之问前来访问,老僧已不知去向了。老僧就是当年的骆宾王,浮海至日本去了。
总的来看,骆宾王的一生非常坎坷,其结局颇具悲剧色彩。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出生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左右。父亲骆履元,曾经担任青州博昌令。小时候十分聪慧,爱好读书,在其七岁的时候就能写诗。有一次在池边戏水,看到在水中游玩的一群鹅,便随口而咏成《咏鹅》诗:“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所以人们都称他为“神童”。
骆宾王自幼随父到博昌。后来父亲在任上病死了,他跟着母亲迁居兖州瑕丘,过着“糟糠不赡”、“箪食无资”的贫苦生活。其后又在京、洛一带流浪。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骆宾王被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朝廷诏令各地推举贤能,李元庆要求他把自己的才能详细叙说一下。他在《自叙状》中却自恃清高,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貌进,食禄要君……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以为荣乎”,拒绝李元庆的推荐。以后又任过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等职。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东犯,骆宾王作为奉礼郎从军西域。他创作了大量边塞诗,记述了边塞军事生活的艰苦和自己慷慨从军保卫边疆的雄心。两年后,他又到四川,参与了姚州道大总督李义讨伐蒙俭的战役。此后又宦游于蜀中各地数年,曾任武功主簿。
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吐蕃进犯鄯、廓、河芬等州,朝廷任命吏部侍郎裴行俭为姚州道左二军总管讨伐吐蕃。裴行俭想要骆宾王任掌书记,骆宾王以母亲年龄大为托辞婉言谢绝了,后调任明堂县主簿。著名的长篇歌行《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并启》就是在调任之前写的。这篇长篇歌行运用豪放的语言把长安的繁华壮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帝居壮,安知天子尊”。同时对王侯权臣的奢侈腐朽又深刻地进行了揭露:“王侯贵人多近臣,朝游北里暮南邻。陆贾分金将宴喜,陈遵投辖正留宾……侠珠弹垂杨道,娼妇银钩采桑路。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最后诗中警告那些“自言千载长骄奢”的人,要他们清楚会有“须臾失浪委泥沙”的那一天。这篇歌行与齐、梁宫体诗趣味一点儿也不相同,它借取了六朝乐府的格调,写法灵活,抒情叙事,运用典故,音节和谐,语言流畅,用数字对仗十分巧妙,是一篇受人称赞和重视的上好之佳品,因此,《旧唐书》以“当时以为绝唱”称赞他。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补为长安主簿,后来又担当朝官侍御史。
那时恰逢武则天以“天后”掌政,为监视朝野之人,制定了“告密法”。因为骆宾王屡次上疏讽谏出言不慎,遭到御史的弹劾,诬告他任长安主簿时贪赃而获罪下狱。
在狱中他写有《狱中书情通简知己》、《在狱咏蝉》、《萤火赋》等篇,咏物抒怀,在把自己所遭受的冤屈向上申诉的同时,也流露出忧国忧民之情。最为人们传诵的是《狱中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诗中他把自己比喻成蝉,以此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和为自己的不幸遭遇申冤鸣屈。“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对周围的政治气氛进行了含蓄的批评,又把自己的长久不得志向世人诉说。最后用“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深沉有力的语言抒发了自己清白无辜,可是又无法诉说的强烈感慨。
此诗以蝉自喻,情物交融,对仗工整,语言精练,是五言诗的名作。
仪凤四年(公元679年),唐高宗移居东都洛阳,改元“调露”,对天下进行大赦,骆宾王被释放。写了长篇歌行《畴昔篇》,把自己的坎坷遭遇叙述出来。
接着,他北上幽燕,充当裴行俭的幕府出征突厥。有一首《于易水送人》即在此时所写: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与此同时,他还写有《宿温城望军营》、《夕次薄类津》、《边城落日》、《边夜有怀》等对反映边塞生活的诗篇。
调露二年(公元680年),骆王被任命为临海丞。他到临海后,郁郁寡欢不得志,上任没有多长时间便向朝廷辞官而去了。
嗣圣元年(公元684年),骆宾王到达扬州。那个时候前相国之孙徐敬业被贬为柳州司马。由于他们的遭遇有很多地方比较相似,在政治上他们逐渐成为合作的伙伴。
徐敬业与其弟徐敬猷联络被贬为括苍县令的给事中唐之奇、贬为黟县令的詹事府司直杜求仁、出使扬州的监察御史薛仲璋,还有宰相裴炎、左骁骑卫大将军程务挺等人,以“匡复庐陵王”为旗帜,凭借其“皇唐旧臣,公侯家子”的身份在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九月于扬州起事,自领扬州大都督,对武则天进行讨伐。在扬州的骆宾王也参加了徐敬业的幕府,担任艺文令。名闻天下的《讨伐武氏檄》,其起草人便是骆宾王。这篇慷慨激昂的檄文,是骆宾王个人长久以来郁积在胸中悲愤和仇恨的总爆发,也反映了当时武氏的统治引起一些具有正统观念的封建士大夫的极大不满。檄文言辞激烈,有强烈的号召力。最后两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诘问有力,发人深思,成为留传千古的名言佳句。全篇运用骈体,辞采华丽,对仗工整,刚毅有力。叙事、说理、抒情都挥洒自如。据说武则天在读这篇檄文时,看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句,仅仅是稍微笑了一下。但是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便矍然问道:“这是什么人写的?”当身边的人回答说是骆宾王所写时,她说:“这样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由此可以得知,骆宾王的才能使武则天也为之佩服。
武则天派遣了三十万大军镇压徐敬业。在高邮一战把徐敬业全军攻灭。
关于骆宾王在兵败后的下落各书记载说法不一。《旧唐书》、《资治通鉴》等说骆宾王“伏诛”;而《新唐书》说:“敬业败,宾王亡,不知所之。”也有书说他“投江而死”。根据孟棨的《本事诗·征异》的记载:“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传说骆宾王在灵隐寺为僧,时逢宋之问从南方贬还,路过钱塘,游灵隐寺,在夜月里,行吟于长廊下,诗云:“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未得下联,有一老僧在烛光下静坐参禅,问道:“年轻人为什么苦苦吟诗,到三更还不睡?”宋之问说:“想在此天下闻名之寺题诗一首,没想到思绪不佳,没能吟出。”老僧微微一笑,说:“为什么不来一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呢?”宋之问恍然大悟,接完全诗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涌。云薄霜初下,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寺,看余渡石桥。”纵观全诗,深寺老僧的一联最为警策。第二天天明,宋之问前来访问,老僧已不知去向了。老僧就是当年的骆宾王,浮海至日本去了。
总的来看,骆宾王的一生非常坎坷,其结局颇具悲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