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乱之时,楚国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天福四年(939年)八月,位于楚国西部的溪州,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叛乱。
溪州(今湖南永顺一带)刺史彭士愁率领一万余蛮族士兵,攻城略寨、焚掠村镇,对楚国辰、澧两州发起攻击。
楚国的蛮族问题,早在马殷时就一直存在。从楚国的西部,至黔州东部,在这片崇山峻岭中,生活着大量的蛮族部落。这些蛮族部落的居住地区,方圆数千里,到处都是崇山峻岭,山水险阻,交通不便,车船不能通行。
唐朝对这些蛮族实施的是羁縻式管理,给予蛮族一定的权益。只要这些蛮族部落表面臣服,适当的交税和进贡,朝廷并不去干涉他们的内部事务,因此蛮族还是那些部落酋长说了算。唐朝衰落,朝廷连藩镇都管不了,更无暇管理这些蛮族。
自黄巢起义之后,楚国西部的蛮族部落摆脱了朝廷的控制和管理,成了一块独立的地区,各部落的事务均由部落酋长说了算。这块区域内的部落十分众多,大大小小的酋长有上百。他们大多桀骜不驯,又各自为战。论军事实力,自然不可能对朝廷构成威胁。
马殷在占据湖南之后,不可避免地和这些蛮族发生军事冲突。早在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十一月,蒋勋便曾经勾结飞山、梅山一带的蛮族叛乱,攻打衡州和湘乡。之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里,马殷的楚国和境内的数十蛮族发生过数次大战。
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辰州的宋邺和溆州的潘金盛,率蛮族兵侵犯楚国边境。楚国名将吕师周率兵讨伐,大破潘金盛,痛击宋邺,最后迫使辰、溆两地的蛮族部落投降楚国。
贞明四年(918年)八月,梅山的蛮族部落率兵骚扰邵州,被守将樊须击退。龙德元年(921年)七月,辰、溆两州的蛮族再次叛乱,率兵攻打楚国的州县,被姚彦章率兵讨伐镇压。
天成四年(929年)三月,横山蛮族骚扰邵州。此战马殷的大将王仝战死。马殷的楚国和这些蛮族部落经常发生军事冲突,但这些冲突规模都不大。同时每次都是蛮族首先挑事,楚国再发起反击。几次战争,楚国以压倒性优势获胜,几乎每战必胜。
这些蛮族部落名义上属于楚国,但也只能算是松散羁縻式管理,要想真正掌控深山老林里的这些蛮族,楚国似乎还没这个能力,当然马殷也没有这个想法。只要这帮蛮族表示臣服、缴纳赋税,和平相处,马希范延续了马殷的管理方式。
马楚不想多事,但蛮族却连这种松散的羁縻管理都觉得很不爽。溪州的刺史彭士愁,就是其中的实力最大的。彭士愁是原吉州刺史彭玕之弟彭瑊的儿子。开平三年(909年),彭玕投奔马殷,被马殷任命为郴州刺史。
开平四年(910年)六月,杨吴水军指挥使敖骈围攻彭瑊于赤石,马殷遣兵击败敖骈救出彭瑊以及他的儿子彭士愁。随后马殷任命彭瑊为溪州刺史。
彭瑊死后,彭士愁继任了溪州刺史之位。彭士愁骁勇善战、善于聚拢百姓、笼络人心、在溪州的经营十分成功,就连附近的蛮族,也愿意听从彭士愁的管辖。到了天福年间,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彭士愁实力逐渐强盛。鼎盛时期,居然已经拥有了一支数万之众的蛮兵,成为当时湘西地区实力最为强悍的蛮族部落。
实力强大了,彭士愁自然会有想法,便开始酝酿脱离楚国控制的行动。马殷当政之时,虽然不断有各地各种的蛮族出兵骚扰楚国,但大多被楚军痛揍一顿,基本上是损兵折将,得不偿失。此时的蛮兵远不是楚军对手,因此彭士愁在这段时期内,倒是老老实实,很少出兵骚扰楚国。
彭士愁很精明,一则他的实力还不够强大,二则是马殷实力强大,三则马殷对他有救命之恩。因此彭士愁不敢存异心,他在等待一个合适机会。
马殷的死亡,让彭士愁感觉时机成熟,可以发动摆脱楚国控制的军事战争了!天福四年(939年)八月,彭士愁集合数万蛮族士兵,发动了蛮族部落对楚国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彭士愁发动战争的口号十分冠冕堂皇:反抗楚国的苛政、反抗楚国繁重的苛捐杂税。
马希范表面上统治着溪州的蛮族,自然向这些部落征收过某些赋税。马希范在楚国的统治虽然有些残暴,但也是发生在彭士愁的堂姐彭夫人去世之后的事。彭氏在世的时候,马希范表现还算不错。 溪州一带的蛮族部落,内部事务基本上是由部落酋长说了算。
楚国对这些地区,鞭长莫及,也赖得去管理。溪州一带,是在深山老岭、崇山峻岭之中,蛮族百姓们的生活水平相当之低下。蛮族百姓过的也
是农耕生活,深山地区,可耕种之农田不多,也就意味着粮食产量不多。
粮食一少,蛮族们自然吃不饱。于是蛮族们就要想办法吃饱,于是到楚国去抢劫掠夺,就成了简单、有效的方法。很多蛮族部落的生活方式就是春秋耕种,夏冬抢掠。
之前各地蛮族的几次出兵骚扰,名义上是反抗楚国的统治,其实是为了吃饱肚子,掠夺资源。作为蛮族的领导,马希范不给经济援助,相反还要收取什么赋税,实在很可恶。于是彭士愁鼓动蛮族,出兵攻打楚国。
一方面,彭士愁希望快速摆脱楚国的统治,自己去当蛮族的土皇帝。另一方面,他想通过战争,掠夺些楚国的物质资源,并扩充自己的地盘。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彭士愁还派遣使者到蜀国,要求蜀主孟昶,联合出兵攻打楚国。
王建的蜀国被李存勖消灭后,唐廷没有对蜀地进行有效的控制。先是灭蜀功臣郭崇韬被李存勖冤杀,导致蜀地一片混乱。郭崇韬被杀引起了唐境的各种叛乱,魏州将士率先叛乱,开国重臣李嗣源不久后也加入了叛乱的行列。不久,李存勖在叛乱中被乱军所杀,李嗣源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一任的唐帝。
但李嗣源同样没有解决好蜀地的状况。郭崇韬死后,孟知祥担任西川节度使,董璋担任东川节度使,成为两川的两大藩镇。孟知祥素有大志,打算不听从新帝李嗣源的管理,暗中有了割据称王、脱离后唐的想法。经过几年大战,他在吞并东川节度使董璋的地盘后,孟知祥占据了整个两川,开始和李嗣源较劲。
吞并董璋后,孟知祥正式宣布起兵反唐,并多次击败李嗣源对蜀地的进攻,最终成功在两川蜀地站稳脚跟。应顺元年(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建国称帝,史称后蜀。孟知祥在称帝的当年,便因病去世,继任皇位的是他的儿子孟昶。
后蜀和楚国之间并不接壤,中间相隔的就是这些湘西地区的蛮族部落,谁能控制这些蛮族,谁就能占得军事先机。但孟昶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似乎对于联合出兵没兴趣,因此找了个路途道远的借口,拒绝了彭士愁的请求。
虽然后蜀不答应出兵,这也没有动摇彭士愁攻打楚国的决心!面对数万蛮族士兵的大规模进攻,马希范毫不慌张,立即安排军事部署。昔日跟随马殷打天下的那帮开国元勋都已过世,马希范便提拔楚国年轻一点的武将。
天福四年(939年)九月,左静江指挥使刘勍、决胜军指挥使廖匡齐被马希范任命为主帅,率领五千衡山兵出征,负责平定彭士愁的叛乱。廖匡齐是廖爽之子,廖匡图的弟弟,他作战勇猛,已在之前荆南的战争中得以展现,这让马希范十分放心。
不过,廖匡齐作战勇猛。但也有不少缺点。他性格直爽,嗜好喝酒。他因为某次酒席行酒令,居然把同事痛打了一顿,结果被贬为邵州教练使。马希范当然不会忘记这位当年代替自己单挑高从嗣的猛将。于是马希范一纸诏令,廖匡齐又官复原职任决胜军指挥使,负责率兵讨伐彭士愁。
重新受到马希范重用的廖匡齐十分感动,决心以死报效马希范的知遇之恩。另一位出征主帅刘勍,曾经跟随李琼和吕师周数次征战岭南。刘勍在楚将之中,属于毫不显山露水的将领,知名度无法和廖匡齐相提并论。
用并没有什么名气的将领率兵出征,存在着很多未知因素。也许会大获全胜、也许会惨败而归,马希范似乎就是在进行一场战争赌博。他希望刘勍不会让他失望。马希范带兵数量方面,似乎也少了一点,仅仅只有五千衡山兵。要以这点兵力对付来势汹汹的数万蛮族士兵,好像有点不对劲。不过,马希范倒是信心十足。
这群衡山兵是楚国的精锐之师,常年在山地作战。二十多年前,曾经跟随吕师周大败过潘金盛和宋邺两支蛮族军队。对蛮族军队的实战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因此在马希范看来,有五千人足够了!
一日,一向和平宁静的溪州一带,突然战鼓喧天、旌旗飘扬、鼓声大振。溪州蛮军同楚军展开正面激战。虽然蛮军人数占优,但彭士愁显然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楚军的战力。
蛮军虽然看起来凶悍,但平时一直忙着耕种,缺乏实战经验。正面野战,蛮兵根本不是久经沙场的衡山兵对手。刘勍和廖匡齐在溪州附近,大败蛮军。
彭士愁损失惨重,只得率部撤入深山老岭。在刘勍和廖匡齐的大军压境下,彭士愁没有像之前的宋邺那般,向楚国举手投降。初战失败,彭士愁毫不气馁。既然在平原的野战不是对手,他即决定率兵深入溪州腹地,准备和楚军打游击战。
常年生活在溪州深山老岭的蛮族军队,对于溪州一带的地理地形自然十分熟悉。这是他们的天然优势,彭士愁相信楚军在溪州深山中会寸步难行。
天福四年(939年)十一月,彭士愁率兵撤退至溪州山林的一个山寨之中。这个山寨建造在地势十分险峻的山地上,四周全部是几不可攀登的悬崖峭壁。只要把上山之路封堵,任凭敌人有千军万马,也无何奈何!彭士愁打算死守山寨,让楚军无计可施,知难而退!
当刘勍和廖匡齐率兵深入山林,来到彭士愁退守的山寨时,地势的险峻陡绝让刘勍和廖匡齐,一筹莫展。如果对山寨围而不攻,效果似乎不大,彭士愁既然选择了这个山寨,肯定准备了充足的物资,坚持个一年半载,问题不大。
楚军却是孤军深入,他们不可能携带大量的补给物资,和彭士愁消耗时间,楚军自然不愿意。但是如果就此放弃,撤兵返回楚国,再向马希范解释的困难非常大,无法完成任务,估计要被马希范严惩!对于刘勍和廖匡齐两位将领来说,已经没有退路了,唯有勇往直前,攻破山寨。
关键时刻,刘勍和廖匡齐没有辜负马希范的信任和厚望,他们统一打算,决定强攻山寨。至于战术方法,刘勍决定就地取材,用山里的树木、藤蔓编织成可以攀爬的藤梯,用于攀登悬崖峭壁。藤梯编织完成后,刘勍和廖匡齐立即下令衡山兵利用这些藤梯作攀登工具,沿着悬崖峭壁艰难的向山顶攀登。
楚国的这些衡山兵都是十分精锐的士卒,又长年在山区中作战,因此都毫不畏惧地沿着藤梯攀登向上。攀登悬崖作战自然十分危险,既要防备山顶上的进攻,又要主意脚下的步伐,冲在最前线的楚军士兵几乎九死一生。
作为主将的廖匡齐,原来是不需要他亲自冲在战场的最前沿,但他非但作战勇猛,还喜欢身先士卒,和手下的将士冲在战场的最前方。这次攀登悬崖作战,廖匡齐又一次身先士卒,习惯性地和将士们一起沿着藤梯向山头进军。
刘勍和廖匡齐搞出那么大动静,当然会惊动彭士愁。面对楚军疯狂式攀登悬崖的进攻,彭士愁必须严防死守。他发动所有蛮族士兵,昼夜防御监视,在山顶用箭矢、滚木、礌石等各种武器对攀岩而上的楚军展开攻击,一时间,各种惨叫声、喊杀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于整个战场。
廖匡齐和普通士兵一起冲杀在最前方。他虽然很勇猛、很表率,却很倒霉,不幸战死沙场之上。廖匡齐是楚军中知名的猛将,他的战死,让楚军士气大落,只能停止了对山寨的进攻。作为廖匡齐的搭档,此时的刘勍自然很悲伤。
主将战死沙场,全军士气低落。同时碰到超难攻打的山寨,刘勍犹豫不决。作为一名在楚并不知名的将领,选择撤兵返回楚国,也许是刘勍明智的选择,否则可能连他都要死在溪州了!在这种关键时刻,刘勍必须作出他的选择!
刘勍决定绝不退兵,继续攻打山寨!如果刘勍这个时刻选择撤兵,等于是向彭士愁低头认输,也辜负了楚王马希范对他的信任。廖匡齐的牺牲便会得毫无价值,自己也会因为这场战争的失利而身败名裂。
于是刘勍化悲痛为力量,再次进行全军动员,要求众人重新振作,继续对山寨展开攻势!但刘勍吸取了之前第一次进攻失利的教训!经过对山寨的侦查,刘勍决定用计策来夺取山寨。他心想道,你躲在山顶的山寨不出来,但总要喝水吧!山寨日常所饮用的水,都是来自溪州山林中的溪流。
天福五年(940年)正月,刘勍秘密派人找到流经山寨的溪流,然后在溪流的上游水中下毒药。下毒之计,毒辣损人。但是在战场之上,下毒的计策经常被使用。为了攻克山寨,刘勍只能下此毒手。
下毒之事当然是秘密进行的,彭士愁和山寨中的蛮族士兵根本不知道河水被投毒。结果喝水之后,出现大量的人员身亡,或呕吐生病现象,战力大减。
刘勍立即抓住这一良机,实施第二轮攻势,用火箭攻击山寨。彭士愁的山寨,大多是草木结成,根本不能防火。刘勍早已注意到了这一点,溪流下毒之后,刘勍一直在等待风向的变化。
一天夜晚,风向转为有利于楚军的南风,刘勍立即下令弓弩手们利用火箭攻击山寨。一瞬间,整个山寨处于一片火海之中,火势在风向的作用下,到处燃烧房屋、楼阁,烧死蛮兵者无数。又是中毒,又是被火焚烧,山寨一片混乱不堪,根本没有防御能力。这种绝佳机会,刘勍是绝对不会放过的。他一声令下,楚军将士再次沿着藤梯勇敢地攀岩而上。
这次,楚军没有遭遇太多抵抗,顺利来到山顶,对已经被搞得惊慌失措、混乱无序的蛮兵展开无情的杀戮。
溪州(今湖南永顺一带)刺史彭士愁率领一万余蛮族士兵,攻城略寨、焚掠村镇,对楚国辰、澧两州发起攻击。
楚国的蛮族问题,早在马殷时就一直存在。从楚国的西部,至黔州东部,在这片崇山峻岭中,生活着大量的蛮族部落。这些蛮族部落的居住地区,方圆数千里,到处都是崇山峻岭,山水险阻,交通不便,车船不能通行。
唐朝对这些蛮族实施的是羁縻式管理,给予蛮族一定的权益。只要这些蛮族部落表面臣服,适当的交税和进贡,朝廷并不去干涉他们的内部事务,因此蛮族还是那些部落酋长说了算。唐朝衰落,朝廷连藩镇都管不了,更无暇管理这些蛮族。
自黄巢起义之后,楚国西部的蛮族部落摆脱了朝廷的控制和管理,成了一块独立的地区,各部落的事务均由部落酋长说了算。这块区域内的部落十分众多,大大小小的酋长有上百。他们大多桀骜不驯,又各自为战。论军事实力,自然不可能对朝廷构成威胁。
马殷在占据湖南之后,不可避免地和这些蛮族发生军事冲突。早在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十一月,蒋勋便曾经勾结飞山、梅山一带的蛮族叛乱,攻打衡州和湘乡。之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里,马殷的楚国和境内的数十蛮族发生过数次大战。
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辰州的宋邺和溆州的潘金盛,率蛮族兵侵犯楚国边境。楚国名将吕师周率兵讨伐,大破潘金盛,痛击宋邺,最后迫使辰、溆两地的蛮族部落投降楚国。
贞明四年(918年)八月,梅山的蛮族部落率兵骚扰邵州,被守将樊须击退。龙德元年(921年)七月,辰、溆两州的蛮族再次叛乱,率兵攻打楚国的州县,被姚彦章率兵讨伐镇压。
天成四年(929年)三月,横山蛮族骚扰邵州。此战马殷的大将王仝战死。马殷的楚国和这些蛮族部落经常发生军事冲突,但这些冲突规模都不大。同时每次都是蛮族首先挑事,楚国再发起反击。几次战争,楚国以压倒性优势获胜,几乎每战必胜。
这些蛮族部落名义上属于楚国,但也只能算是松散羁縻式管理,要想真正掌控深山老林里的这些蛮族,楚国似乎还没这个能力,当然马殷也没有这个想法。只要这帮蛮族表示臣服、缴纳赋税,和平相处,马希范延续了马殷的管理方式。
马楚不想多事,但蛮族却连这种松散的羁縻管理都觉得很不爽。溪州的刺史彭士愁,就是其中的实力最大的。彭士愁是原吉州刺史彭玕之弟彭瑊的儿子。开平三年(909年),彭玕投奔马殷,被马殷任命为郴州刺史。
开平四年(910年)六月,杨吴水军指挥使敖骈围攻彭瑊于赤石,马殷遣兵击败敖骈救出彭瑊以及他的儿子彭士愁。随后马殷任命彭瑊为溪州刺史。
彭瑊死后,彭士愁继任了溪州刺史之位。彭士愁骁勇善战、善于聚拢百姓、笼络人心、在溪州的经营十分成功,就连附近的蛮族,也愿意听从彭士愁的管辖。到了天福年间,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彭士愁实力逐渐强盛。鼎盛时期,居然已经拥有了一支数万之众的蛮兵,成为当时湘西地区实力最为强悍的蛮族部落。
实力强大了,彭士愁自然会有想法,便开始酝酿脱离楚国控制的行动。马殷当政之时,虽然不断有各地各种的蛮族出兵骚扰楚国,但大多被楚军痛揍一顿,基本上是损兵折将,得不偿失。此时的蛮兵远不是楚军对手,因此彭士愁在这段时期内,倒是老老实实,很少出兵骚扰楚国。
彭士愁很精明,一则他的实力还不够强大,二则是马殷实力强大,三则马殷对他有救命之恩。因此彭士愁不敢存异心,他在等待一个合适机会。
马殷的死亡,让彭士愁感觉时机成熟,可以发动摆脱楚国控制的军事战争了!天福四年(939年)八月,彭士愁集合数万蛮族士兵,发动了蛮族部落对楚国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彭士愁发动战争的口号十分冠冕堂皇:反抗楚国的苛政、反抗楚国繁重的苛捐杂税。
马希范表面上统治着溪州的蛮族,自然向这些部落征收过某些赋税。马希范在楚国的统治虽然有些残暴,但也是发生在彭士愁的堂姐彭夫人去世之后的事。彭氏在世的时候,马希范表现还算不错。 溪州一带的蛮族部落,内部事务基本上是由部落酋长说了算。
楚国对这些地区,鞭长莫及,也赖得去管理。溪州一带,是在深山老岭、崇山峻岭之中,蛮族百姓们的生活水平相当之低下。蛮族百姓过的也
是农耕生活,深山地区,可耕种之农田不多,也就意味着粮食产量不多。
粮食一少,蛮族们自然吃不饱。于是蛮族们就要想办法吃饱,于是到楚国去抢劫掠夺,就成了简单、有效的方法。很多蛮族部落的生活方式就是春秋耕种,夏冬抢掠。
之前各地蛮族的几次出兵骚扰,名义上是反抗楚国的统治,其实是为了吃饱肚子,掠夺资源。作为蛮族的领导,马希范不给经济援助,相反还要收取什么赋税,实在很可恶。于是彭士愁鼓动蛮族,出兵攻打楚国。
一方面,彭士愁希望快速摆脱楚国的统治,自己去当蛮族的土皇帝。另一方面,他想通过战争,掠夺些楚国的物质资源,并扩充自己的地盘。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彭士愁还派遣使者到蜀国,要求蜀主孟昶,联合出兵攻打楚国。
王建的蜀国被李存勖消灭后,唐廷没有对蜀地进行有效的控制。先是灭蜀功臣郭崇韬被李存勖冤杀,导致蜀地一片混乱。郭崇韬被杀引起了唐境的各种叛乱,魏州将士率先叛乱,开国重臣李嗣源不久后也加入了叛乱的行列。不久,李存勖在叛乱中被乱军所杀,李嗣源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一任的唐帝。
但李嗣源同样没有解决好蜀地的状况。郭崇韬死后,孟知祥担任西川节度使,董璋担任东川节度使,成为两川的两大藩镇。孟知祥素有大志,打算不听从新帝李嗣源的管理,暗中有了割据称王、脱离后唐的想法。经过几年大战,他在吞并东川节度使董璋的地盘后,孟知祥占据了整个两川,开始和李嗣源较劲。
吞并董璋后,孟知祥正式宣布起兵反唐,并多次击败李嗣源对蜀地的进攻,最终成功在两川蜀地站稳脚跟。应顺元年(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建国称帝,史称后蜀。孟知祥在称帝的当年,便因病去世,继任皇位的是他的儿子孟昶。
后蜀和楚国之间并不接壤,中间相隔的就是这些湘西地区的蛮族部落,谁能控制这些蛮族,谁就能占得军事先机。但孟昶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似乎对于联合出兵没兴趣,因此找了个路途道远的借口,拒绝了彭士愁的请求。
虽然后蜀不答应出兵,这也没有动摇彭士愁攻打楚国的决心!面对数万蛮族士兵的大规模进攻,马希范毫不慌张,立即安排军事部署。昔日跟随马殷打天下的那帮开国元勋都已过世,马希范便提拔楚国年轻一点的武将。
天福四年(939年)九月,左静江指挥使刘勍、决胜军指挥使廖匡齐被马希范任命为主帅,率领五千衡山兵出征,负责平定彭士愁的叛乱。廖匡齐是廖爽之子,廖匡图的弟弟,他作战勇猛,已在之前荆南的战争中得以展现,这让马希范十分放心。
不过,廖匡齐作战勇猛。但也有不少缺点。他性格直爽,嗜好喝酒。他因为某次酒席行酒令,居然把同事痛打了一顿,结果被贬为邵州教练使。马希范当然不会忘记这位当年代替自己单挑高从嗣的猛将。于是马希范一纸诏令,廖匡齐又官复原职任决胜军指挥使,负责率兵讨伐彭士愁。
重新受到马希范重用的廖匡齐十分感动,决心以死报效马希范的知遇之恩。另一位出征主帅刘勍,曾经跟随李琼和吕师周数次征战岭南。刘勍在楚将之中,属于毫不显山露水的将领,知名度无法和廖匡齐相提并论。
用并没有什么名气的将领率兵出征,存在着很多未知因素。也许会大获全胜、也许会惨败而归,马希范似乎就是在进行一场战争赌博。他希望刘勍不会让他失望。马希范带兵数量方面,似乎也少了一点,仅仅只有五千衡山兵。要以这点兵力对付来势汹汹的数万蛮族士兵,好像有点不对劲。不过,马希范倒是信心十足。
这群衡山兵是楚国的精锐之师,常年在山地作战。二十多年前,曾经跟随吕师周大败过潘金盛和宋邺两支蛮族军队。对蛮族军队的实战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因此在马希范看来,有五千人足够了!
一日,一向和平宁静的溪州一带,突然战鼓喧天、旌旗飘扬、鼓声大振。溪州蛮军同楚军展开正面激战。虽然蛮军人数占优,但彭士愁显然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楚军的战力。
蛮军虽然看起来凶悍,但平时一直忙着耕种,缺乏实战经验。正面野战,蛮兵根本不是久经沙场的衡山兵对手。刘勍和廖匡齐在溪州附近,大败蛮军。
彭士愁损失惨重,只得率部撤入深山老岭。在刘勍和廖匡齐的大军压境下,彭士愁没有像之前的宋邺那般,向楚国举手投降。初战失败,彭士愁毫不气馁。既然在平原的野战不是对手,他即决定率兵深入溪州腹地,准备和楚军打游击战。
常年生活在溪州深山老岭的蛮族军队,对于溪州一带的地理地形自然十分熟悉。这是他们的天然优势,彭士愁相信楚军在溪州深山中会寸步难行。
天福四年(939年)十一月,彭士愁率兵撤退至溪州山林的一个山寨之中。这个山寨建造在地势十分险峻的山地上,四周全部是几不可攀登的悬崖峭壁。只要把上山之路封堵,任凭敌人有千军万马,也无何奈何!彭士愁打算死守山寨,让楚军无计可施,知难而退!
当刘勍和廖匡齐率兵深入山林,来到彭士愁退守的山寨时,地势的险峻陡绝让刘勍和廖匡齐,一筹莫展。如果对山寨围而不攻,效果似乎不大,彭士愁既然选择了这个山寨,肯定准备了充足的物资,坚持个一年半载,问题不大。
楚军却是孤军深入,他们不可能携带大量的补给物资,和彭士愁消耗时间,楚军自然不愿意。但是如果就此放弃,撤兵返回楚国,再向马希范解释的困难非常大,无法完成任务,估计要被马希范严惩!对于刘勍和廖匡齐两位将领来说,已经没有退路了,唯有勇往直前,攻破山寨。
关键时刻,刘勍和廖匡齐没有辜负马希范的信任和厚望,他们统一打算,决定强攻山寨。至于战术方法,刘勍决定就地取材,用山里的树木、藤蔓编织成可以攀爬的藤梯,用于攀登悬崖峭壁。藤梯编织完成后,刘勍和廖匡齐立即下令衡山兵利用这些藤梯作攀登工具,沿着悬崖峭壁艰难的向山顶攀登。
楚国的这些衡山兵都是十分精锐的士卒,又长年在山区中作战,因此都毫不畏惧地沿着藤梯攀登向上。攀登悬崖作战自然十分危险,既要防备山顶上的进攻,又要主意脚下的步伐,冲在最前线的楚军士兵几乎九死一生。
作为主将的廖匡齐,原来是不需要他亲自冲在战场的最前沿,但他非但作战勇猛,还喜欢身先士卒,和手下的将士冲在战场的最前方。这次攀登悬崖作战,廖匡齐又一次身先士卒,习惯性地和将士们一起沿着藤梯向山头进军。
刘勍和廖匡齐搞出那么大动静,当然会惊动彭士愁。面对楚军疯狂式攀登悬崖的进攻,彭士愁必须严防死守。他发动所有蛮族士兵,昼夜防御监视,在山顶用箭矢、滚木、礌石等各种武器对攀岩而上的楚军展开攻击,一时间,各种惨叫声、喊杀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于整个战场。
廖匡齐和普通士兵一起冲杀在最前方。他虽然很勇猛、很表率,却很倒霉,不幸战死沙场之上。廖匡齐是楚军中知名的猛将,他的战死,让楚军士气大落,只能停止了对山寨的进攻。作为廖匡齐的搭档,此时的刘勍自然很悲伤。
主将战死沙场,全军士气低落。同时碰到超难攻打的山寨,刘勍犹豫不决。作为一名在楚并不知名的将领,选择撤兵返回楚国,也许是刘勍明智的选择,否则可能连他都要死在溪州了!在这种关键时刻,刘勍必须作出他的选择!
刘勍决定绝不退兵,继续攻打山寨!如果刘勍这个时刻选择撤兵,等于是向彭士愁低头认输,也辜负了楚王马希范对他的信任。廖匡齐的牺牲便会得毫无价值,自己也会因为这场战争的失利而身败名裂。
于是刘勍化悲痛为力量,再次进行全军动员,要求众人重新振作,继续对山寨展开攻势!但刘勍吸取了之前第一次进攻失利的教训!经过对山寨的侦查,刘勍决定用计策来夺取山寨。他心想道,你躲在山顶的山寨不出来,但总要喝水吧!山寨日常所饮用的水,都是来自溪州山林中的溪流。
天福五年(940年)正月,刘勍秘密派人找到流经山寨的溪流,然后在溪流的上游水中下毒药。下毒之计,毒辣损人。但是在战场之上,下毒的计策经常被使用。为了攻克山寨,刘勍只能下此毒手。
下毒之事当然是秘密进行的,彭士愁和山寨中的蛮族士兵根本不知道河水被投毒。结果喝水之后,出现大量的人员身亡,或呕吐生病现象,战力大减。
刘勍立即抓住这一良机,实施第二轮攻势,用火箭攻击山寨。彭士愁的山寨,大多是草木结成,根本不能防火。刘勍早已注意到了这一点,溪流下毒之后,刘勍一直在等待风向的变化。
一天夜晚,风向转为有利于楚军的南风,刘勍立即下令弓弩手们利用火箭攻击山寨。一瞬间,整个山寨处于一片火海之中,火势在风向的作用下,到处燃烧房屋、楼阁,烧死蛮兵者无数。又是中毒,又是被火焚烧,山寨一片混乱不堪,根本没有防御能力。这种绝佳机会,刘勍是绝对不会放过的。他一声令下,楚军将士再次沿着藤梯勇敢地攀岩而上。
这次,楚军没有遭遇太多抵抗,顺利来到山顶,对已经被搞得惊慌失措、混乱无序的蛮兵展开无情的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