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杜甫忧国忧民
盛唐诗坛,群星璀璨,杜甫是与李白齐名的另一伟大诗人。
(1)早年出游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整个家族就在巩县居住下来,杜甫于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出生于巩县。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又是注释《春秋左氏传》的学者。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膳部员外郎,与沈期、宋之问齐名,很有诗名。父亲杜闲曾担任兖州司马,终奉天县令。杜甫对整个家族世代为官,又有诗歌创作传统感到非常自豪。母亲崔氏,在杜甫小时候就死了。崔家也是大家族,很有名望,当时也有很多的知名人物,他一生中曾多次与或亲或疏的舅父、表弟来往。
杜甫在七岁就能作诗,九岁时就写了很多文章,到十四五岁,杜甫就出入于文人聚会中,与其他人吟诗作赋。杜甫早年接触到各种文化艺术,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极深的影响。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济南郾城看过公孙大娘的剑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唱歌;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宗元皇帝庙里看过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诗歌之中。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的风格和班固、扬雄相似。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放低身份来拜访他。看来他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并非虚夸。
杜甫出生时赶上玄宗时的全盛时期,当时农业欣欣向荣,交通也很发达,全国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政治环境也很好,在许多积极追求功名的青壮年读书人中,漫游蔚然成风。杜甫从二十岁左右到三十五以前,出游过三次。第一次是南游吴越,江浙的山水人情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他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落第了,于是他又带着蔑视功名的傲气,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出游。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轻松快意的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等,《登兖州城楼》是去兖州看望父亲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特有的热情赞美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伟大的志向。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杜甫在东都洛阳遇到了被玄宗赐金放还的大诗人李白。同年秋天,李白和杜甫同游梁、宋,会见了诗人高适。这是第三次出游。他的《遣怀》诗说:“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天宝四载(公元745年),他在齐鲁又遇见李白,除了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拜访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两人还互相赠诗,以表达相互敬佩之情。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赠杜的诗说:“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两人从此以后再未相见。
杜甫一生觉得最为快意的读书游历时期,到三十四岁就结束了。
(2)困守长安
天宝五载(公元746年)杜甫返回了长安。这时长安浪漫游乐的风气尚未过去,汉中王府、郑驸马宅等贵族达官第宅都向他敞开大门。但他来长安的最主要任务还是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这时当权的宰相,正是以嫉贤妒能、口蜜腹剑著名的李林甫。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参加选拔。李林甫认为普通百姓中的读书人会有损皇帝威仪。结果,这一年的科试中,普通百姓中的读书人都没有考上。李林甫为了掩盖自己的丑恶伎俩,又上表祝贺皇帝所有有才华的人都被朝廷所采用了。在这种情况下,杜甫当然也不能当官了。
此后,杜甫的生活一天天贫困下去,经常靠朋友接济,也难免食不果腹,但他却不向那些达官贵人讨好,摇尾乞怜。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里,他一面陈述自己政治上的志向,同时也倾诉了自己的悲愤与辛酸:“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天宝十载(公元751年),玄宗在正月内连续三天举行祭祀玄元皇帝、太庙、天地三个盛典。杜甫觉得这是施展才华的好机会,献上《三大礼赋》,玄宗很是欣赏,命宰相出题,在集贤院考试他的文章。哪知召试的结果,只是说他名实相符,可以参加官吏的选拔。结果,朝廷只给了一个候选官吏的资格。到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杜甫才补了一个河西尉的小官,他不愿意赴任,又被赐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在长安困苦生活十年间,杜甫饱受饥寒交迫之苦,但他却看清了以皇帝为首的封建贵族统治集团的本来面目,对广大人民的苦难,对国家的安危,也有了越来越深的感触和认识。在揭露穷兵黩武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兵车行》里,他十分愤怒地指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在讽刺杨氏兄妹腐化堕落生活的《丽人行》里,他明确点出:“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最后,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长诗里,他反省了自己一生的思想生活道路。“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是他一生的政治抱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他一生爱憎忧乐的基本倾向。所以当他半夜离开京城,凌晨过骊山,听见君臣们通宵达旦的歌舞声音,便向那些有特权的达官贵族们指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向那些只知玩乐、享受美酒佳肴的权贵们,大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最后他自己的那个饱受饥寒疾病折磨的家庭也发生了小儿子被饿死的悲剧。这时他还不知道安禄山已经反叛的消息,却给大唐皇朝的政局描绘出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
(3)官场沉浮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范阳,十二月攻下东京洛阳,次年六月,潼关失陷,玄宗匆匆逃往巴蜀,长安沦陷。此时,杜甫正带着妻子儿女从奉先北上三川,到了州,听到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及时安顿了家属,就想奔向灵武,结果被叛军抓住,被驱赶回长安。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四月,杜甫从长安逃到凤翔,见到了唐肃宗,当时自己身上很是狼狈,衣衫不整。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他这个当官不满一年就逢战乱的小官,能够担任这种官职,心里甚是激动。他当时涕泪横流,真是不知如何报答肃宗的恩德,他半生以来始终怀着致君尧舜的愿望,希望有一天能匡扶社稷,扭转乾坤,现在觉得自己抱效国家的机会来了。但是任拾遗不到一月,就遇到肃宗罢房绾宰相之职的大事,他上书营救,说房绾一直很有名望,有宰相之风。由于贺兰进明的挑拔,肃宗以为房绾只忠于玄宗,不忠于自己,就把杜甫交由三司处理,幸而新任宰相张镐、御史大夫韦陟替他求请说:“杜甫说话虽很张狂,但都是在尽自己谏臣的本分。”才没有严加治罪,只下了一纸墨制,叫他回州探亲。这次回家,他写出了《北征》、《羌村三首》两篇脍炙人口的作品。
当杜甫在羌村暂居的时候,唐军在郭子仪的带领下,联合回纥骑兵,于九月收复了西京长安,十月收复了东京洛阳。肃宗回到长安,十一月杜甫也从州带着家眷回长安,继续担任左拾遗。
本来杜甫在回探亲时已察觉到肃宗对自己的疏远,但他未必察觉到已被罢相的房绾仍然是肃宗的心腹之患,更不会察觉到肃宗及其心腹李辅国等人正在罗织所谓“房党”,包括贾至、严武、刘秩、杜甫等。所以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春天,他还与王维、岑参一起写了《奉和贾至舍人早期大明宫》的颂圣诗。不料当诗人们还沉浸在幻想中时,贾至就首先被贬出朝做汝州刺史去了。六月,肃宗就下诏贬房绾为州刺史,刘秩为阆州刺史,严武为巴州刺史,杜甫也同时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军北上,征讨安庆绪,出师不久就取得渡黄河、围邺城的胜利。杜甫在这年冬天来到离前线不远的洛阳,一方面探视洛阳东偃师土娄庄的故居,一方面就近探问官军打仗的情况。第二年春天,他听说邺城不久就可以攻下,非常高兴地写下了一首长诗《洗兵马》,开头写出激动人心的胜利形势,结尾又描绘“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鼓励前线战士赶快攻下邺城,脱下战胞,回家帮妻子耕作。诗人在喜胜利、颂中兴、望太平的时候,又特别语重心长地加上“独任朔方无限功”的建议,针对肃宗命九节度出师之时没有立元帅,却让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的错误,进行劝谏。此外,他还满怀忧虑:“鹤驾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表面上是颂扬肃宗对太上皇尽儿臣之道,实质上是针对李辅国、张良娣等人离间玄宗、肃宗父子感情的阴谋敲警钟。
然而,就在举国上下都在盼望着官军收复邺城,生擒安庆绪的时候,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三日,唐朝的六十万官军就因为没有立元帅,在邺城外围遭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溃败。郭子仪不得已率朔方军退守河阳。
在东京兵荒马乱中,杜甫经过新安、石壕、潼关,回到华州。在一路上杜甫目睹官吏们的丑恶行径,看到他们到处拉夫征丁,不顾百姓的死活,使得很多□□离子散,只留下孤儿寡妇在哭泣,但他也见到普通百姓援助官军的事。这一次途中的见闻给他以极深的印象,以此写成了六首“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组诗,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这六首诗不仅写出人民为战争付出沉重代价,而且写出人民为国为家的自我牺牲精神。
回到华州,旱灾的威胁出现了,而且灾情特别严重,河里没有一滴水,地里颗粒无收,一时饿殍满地。老百姓在天灾和战争的双重负担下走投无路,杜甫这个小官也毫无办法。这年七月,他只得辞官不做,带着家小远走秦州,另谋生路。他弃官的原因不仅是逃荒。从九节度之师溃败以来,他早已看出肃宗小朝廷已经无法容忍忠言,政纪败坏,整个朝廷已经没有清明存在,只留下一片乌烟瘴气。
杜甫到秦州曾打算在东柯谷、西枝村找一块隐居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他不能久住,因为这里少数民族杂居,而且吐蕃的势力又不断扩张。不过在秦州居留的三个多月中,却使他诗卷中增加了不少反映边塞生活的新诗。到十月,他因为思念故土,又领着全家南下同谷。可是奔波了几十天,到同谷后,陷入饥寒交迫的境地。这种种惨痛经历都反映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里。在同谷住了一个多月,又在十二月初一奔赴成都。可以说这是他辛苦奔波的一年,也是他人生转变最大的一年,而诗歌创作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4)居蜀梓
在那个年代,到处民不聊生,整个中原一片萧条,而成都的繁华景象给杜甫以全新的感觉。他全家刚到成都,寄居在一座破败的古寺里,靠着朋友和邻居的接济,全家人的生活不仅可以暂时维持,而且从第二年就开始居住在浣花溪西岸的草堂住宅了。在战乱中奔波多年的杜甫,总算有了一个安身之地了。他的家刚安定,就一面忙着种树、种竹、种菜,一面还得完成营建工程,到蜀州、新津、青城等外面的县去访问乞贷于他的亲友。
但是,好景不长,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五月,他草堂边的一棵有两百年寿命的树被暴风连根拔起,更不幸的是同年八月,他新建的草堂又遭一场暴风,房屋被破坏,一下雨就苦不堪言。他在不眠的长夜里,不禁从自家的苦难想到天下无数流离失所的人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同年十二月,老朋友严武由绵州刺史升任兼管东西两川的节度使。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春夏,杜甫和严武往来互相拜访不止一两次,在唱和诗篇中,严武曾劝他重返仕途,他则希望严武能理解自己懒散的个性。同年四月,玄宗、肃宗父子两人相继去世,代宗即位,七月召严武入朝。杜甫亲自把严武送到绵州奉济驿才相互告别,谁想这时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就在成都发动了叛乱,严武被兵阻隔出不了剑门,杜甫也回不了成都,只得转到梓州,依靠李梓州、严二别驾等新朋友。八月,徐知道的叛乱被高适平定下去,但动乱未止,杜甫只得把家属移到梓州来,并打算离开东川,经过三峡,赶往长安。
此时战局已经扭转,唐军大为有利,代宗即位后命长子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讨伐史朝义,大败叛军。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被迫自杀,河南河北各州全部收复。消息传到梓州,杜甫兴奋得涕泪横流,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是他平生最为快意的一首诗,末两句尤其写出他当时归心似箭的心情。但是,当时他全家逃难在梓州,要回乡谈何容易,他只能亲眼看见朋友一个个离去,而他只能独自留在原地。这一年高适任剑南节度使,吐蕃兵入大震关,代宗出奔陕州,高适率兵临吐蕃南境,欲牵制其主力,却无功而返,致松、维等州相继失陷。朝廷不得已,只得再派严武入蜀。
杜甫得知严武再度归来的消息,喜出望外,于是在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天,又从阆州领着妻子赶回成都,特意恭候老朋友。三月回到成都,严武就启奏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回到草堂,享受着美丽的山水,如沐春风。
他在幕府半年,每天早出晚归,生活拘束,与同僚之间也难免会因意见不合发生一些不愉快,于是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三日辞幕府归浣花溪。四月严武因病逝世,杜甫在成都没有亲朋故友,毫无依靠。五月杜甫带着全家沿岷江东下,写下《去蜀》一诗:“五载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5)晚年漂泊
杜甫随着东下的小船,五月到嘉州,六月到戎州、渝州,七月到忠州,秋天到云安。此时他的消渴病和疟疾都犯了,就在严明府的水阁过了一个冬春。
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移居夔州白帝城。同年秋,从成都调来夔州任都督的柏茂琳到任,对他很是照顾,又不时派园官给他送些瓜菜。
在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三月,他在夔州西买了四十亩果园,还带有几间房子,柏氏又委托他管理东屯稻田百亩,生活一天天好转了起来。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正月,正值早春季节,各种生物蓄势待发,杜甫把去年所买的果园草屋一并赠给吴南卿,就全家登舟出峡了。下水船走得快,不久他们就到了新建为南都的江陵府。江陵本来有郑审、李之芳和他比较亲近,郑任江陵少尹,李原任太子宾,现任尚书,在夔州时就有诗歌互赠。但是到江陵后,只见他们和杜甫多次聚会一起作诗,但他的家眷却过着衣不果腹,而向别人乞讨的生活。
后来,李之芳又病故,四川又发生兵乱,渐渐波及川东。他感到江陵也非久居之地,受到兵乱的搔扰,人民流离失所,只得南下公安,也只暂住了两个月,年底又漂泊到岳阳。
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天,他又南下,三月到潭州,虽然他已经是一个白头老翁,耳聋目花,还是怀着激情游览了岳麓山道林二寺。接着他又南下投奔衡州刺史韦之晋,韦是他早年时在山西郇瑕认识的朋友,不料到衡州后,韦又调任潭州刺史,二人未能相见。不久,又传来韦之晋在潭州去世的消息,他悲痛欲绝,又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春天,也是杜甫在人间的最后一个春天,他在潭州写了好几首抒情诗,他追溯十年前高适赠给他的那首诗,感情真挚,哀悼高适,也是哀悼自己。
这年四月,湖南兵马使臧杀死湖南观察使崔,占据潭州作乱,杜甫全家逃到衡州。
这是他平生最后一次逃难,他的《入衡州》、《逃难》、《白马》、《舟中苦热遣怀奉呈阳中丞通简台省诸公》等诗中叙述了叛乱的发生,与全家被迫逃难,以及衡州刺史阳济联合各郡讨伐臧的过程。
随后他又带着全家沿湘江而上,想去郴州投靠舅父崔伟,船至耒阳方田驿,江水猛涨,无法前进,在这里被饿了五天。耒阳县令听到消息,派人给他们送来了牛肉白酒,总算没有被饿死。船既无法南行,只得返回潭州。
等到秋天,杜甫先后写了《回棹》、《登舟将适汉阳》、《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诸诗都表明了他的小船离潭州后将北上襄阳、秦中。
此后,直到冬天,杜甫又写了《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这时他病卧舟中,饱受煎熬。此诗写成后不久,他就死在这条船上,家属把他先葬在岳阳。
四十三年后,他的孙子杜嗣业才把他的灵柩归葬河南偃师,并请诗人元稹写了墓志铭。
元稹在墓志中高度评价了杜甫在诗史上的地位:“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在这里元稹高度赞扬杜甫,认为杜甫在诗史上空前绝后,无人可比。确实如此,从杜甫的成就来看,“诗圣”的称号他当之无愧。
盛唐诗坛,群星璀璨,杜甫是与李白齐名的另一伟大诗人。
(1)早年出游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整个家族就在巩县居住下来,杜甫于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出生于巩县。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又是注释《春秋左氏传》的学者。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膳部员外郎,与沈期、宋之问齐名,很有诗名。父亲杜闲曾担任兖州司马,终奉天县令。杜甫对整个家族世代为官,又有诗歌创作传统感到非常自豪。母亲崔氏,在杜甫小时候就死了。崔家也是大家族,很有名望,当时也有很多的知名人物,他一生中曾多次与或亲或疏的舅父、表弟来往。
杜甫在七岁就能作诗,九岁时就写了很多文章,到十四五岁,杜甫就出入于文人聚会中,与其他人吟诗作赋。杜甫早年接触到各种文化艺术,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极深的影响。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济南郾城看过公孙大娘的剑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唱歌;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宗元皇帝庙里看过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诗歌之中。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的风格和班固、扬雄相似。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放低身份来拜访他。看来他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并非虚夸。
杜甫出生时赶上玄宗时的全盛时期,当时农业欣欣向荣,交通也很发达,全国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政治环境也很好,在许多积极追求功名的青壮年读书人中,漫游蔚然成风。杜甫从二十岁左右到三十五以前,出游过三次。第一次是南游吴越,江浙的山水人情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他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落第了,于是他又带着蔑视功名的傲气,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出游。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轻松快意的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等,《登兖州城楼》是去兖州看望父亲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特有的热情赞美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伟大的志向。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杜甫在东都洛阳遇到了被玄宗赐金放还的大诗人李白。同年秋天,李白和杜甫同游梁、宋,会见了诗人高适。这是第三次出游。他的《遣怀》诗说:“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天宝四载(公元745年),他在齐鲁又遇见李白,除了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拜访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两人还互相赠诗,以表达相互敬佩之情。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赠杜的诗说:“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两人从此以后再未相见。
杜甫一生觉得最为快意的读书游历时期,到三十四岁就结束了。
(2)困守长安
天宝五载(公元746年)杜甫返回了长安。这时长安浪漫游乐的风气尚未过去,汉中王府、郑驸马宅等贵族达官第宅都向他敞开大门。但他来长安的最主要任务还是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这时当权的宰相,正是以嫉贤妒能、口蜜腹剑著名的李林甫。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参加选拔。李林甫认为普通百姓中的读书人会有损皇帝威仪。结果,这一年的科试中,普通百姓中的读书人都没有考上。李林甫为了掩盖自己的丑恶伎俩,又上表祝贺皇帝所有有才华的人都被朝廷所采用了。在这种情况下,杜甫当然也不能当官了。
此后,杜甫的生活一天天贫困下去,经常靠朋友接济,也难免食不果腹,但他却不向那些达官贵人讨好,摇尾乞怜。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里,他一面陈述自己政治上的志向,同时也倾诉了自己的悲愤与辛酸:“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天宝十载(公元751年),玄宗在正月内连续三天举行祭祀玄元皇帝、太庙、天地三个盛典。杜甫觉得这是施展才华的好机会,献上《三大礼赋》,玄宗很是欣赏,命宰相出题,在集贤院考试他的文章。哪知召试的结果,只是说他名实相符,可以参加官吏的选拔。结果,朝廷只给了一个候选官吏的资格。到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杜甫才补了一个河西尉的小官,他不愿意赴任,又被赐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在长安困苦生活十年间,杜甫饱受饥寒交迫之苦,但他却看清了以皇帝为首的封建贵族统治集团的本来面目,对广大人民的苦难,对国家的安危,也有了越来越深的感触和认识。在揭露穷兵黩武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兵车行》里,他十分愤怒地指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在讽刺杨氏兄妹腐化堕落生活的《丽人行》里,他明确点出:“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最后,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长诗里,他反省了自己一生的思想生活道路。“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是他一生的政治抱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他一生爱憎忧乐的基本倾向。所以当他半夜离开京城,凌晨过骊山,听见君臣们通宵达旦的歌舞声音,便向那些有特权的达官贵族们指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向那些只知玩乐、享受美酒佳肴的权贵们,大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最后他自己的那个饱受饥寒疾病折磨的家庭也发生了小儿子被饿死的悲剧。这时他还不知道安禄山已经反叛的消息,却给大唐皇朝的政局描绘出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
(3)官场沉浮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范阳,十二月攻下东京洛阳,次年六月,潼关失陷,玄宗匆匆逃往巴蜀,长安沦陷。此时,杜甫正带着妻子儿女从奉先北上三川,到了州,听到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及时安顿了家属,就想奔向灵武,结果被叛军抓住,被驱赶回长安。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四月,杜甫从长安逃到凤翔,见到了唐肃宗,当时自己身上很是狼狈,衣衫不整。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他这个当官不满一年就逢战乱的小官,能够担任这种官职,心里甚是激动。他当时涕泪横流,真是不知如何报答肃宗的恩德,他半生以来始终怀着致君尧舜的愿望,希望有一天能匡扶社稷,扭转乾坤,现在觉得自己抱效国家的机会来了。但是任拾遗不到一月,就遇到肃宗罢房绾宰相之职的大事,他上书营救,说房绾一直很有名望,有宰相之风。由于贺兰进明的挑拔,肃宗以为房绾只忠于玄宗,不忠于自己,就把杜甫交由三司处理,幸而新任宰相张镐、御史大夫韦陟替他求请说:“杜甫说话虽很张狂,但都是在尽自己谏臣的本分。”才没有严加治罪,只下了一纸墨制,叫他回州探亲。这次回家,他写出了《北征》、《羌村三首》两篇脍炙人口的作品。
当杜甫在羌村暂居的时候,唐军在郭子仪的带领下,联合回纥骑兵,于九月收复了西京长安,十月收复了东京洛阳。肃宗回到长安,十一月杜甫也从州带着家眷回长安,继续担任左拾遗。
本来杜甫在回探亲时已察觉到肃宗对自己的疏远,但他未必察觉到已被罢相的房绾仍然是肃宗的心腹之患,更不会察觉到肃宗及其心腹李辅国等人正在罗织所谓“房党”,包括贾至、严武、刘秩、杜甫等。所以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春天,他还与王维、岑参一起写了《奉和贾至舍人早期大明宫》的颂圣诗。不料当诗人们还沉浸在幻想中时,贾至就首先被贬出朝做汝州刺史去了。六月,肃宗就下诏贬房绾为州刺史,刘秩为阆州刺史,严武为巴州刺史,杜甫也同时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军北上,征讨安庆绪,出师不久就取得渡黄河、围邺城的胜利。杜甫在这年冬天来到离前线不远的洛阳,一方面探视洛阳东偃师土娄庄的故居,一方面就近探问官军打仗的情况。第二年春天,他听说邺城不久就可以攻下,非常高兴地写下了一首长诗《洗兵马》,开头写出激动人心的胜利形势,结尾又描绘“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鼓励前线战士赶快攻下邺城,脱下战胞,回家帮妻子耕作。诗人在喜胜利、颂中兴、望太平的时候,又特别语重心长地加上“独任朔方无限功”的建议,针对肃宗命九节度出师之时没有立元帅,却让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的错误,进行劝谏。此外,他还满怀忧虑:“鹤驾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表面上是颂扬肃宗对太上皇尽儿臣之道,实质上是针对李辅国、张良娣等人离间玄宗、肃宗父子感情的阴谋敲警钟。
然而,就在举国上下都在盼望着官军收复邺城,生擒安庆绪的时候,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三日,唐朝的六十万官军就因为没有立元帅,在邺城外围遭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溃败。郭子仪不得已率朔方军退守河阳。
在东京兵荒马乱中,杜甫经过新安、石壕、潼关,回到华州。在一路上杜甫目睹官吏们的丑恶行径,看到他们到处拉夫征丁,不顾百姓的死活,使得很多□□离子散,只留下孤儿寡妇在哭泣,但他也见到普通百姓援助官军的事。这一次途中的见闻给他以极深的印象,以此写成了六首“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组诗,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这六首诗不仅写出人民为战争付出沉重代价,而且写出人民为国为家的自我牺牲精神。
回到华州,旱灾的威胁出现了,而且灾情特别严重,河里没有一滴水,地里颗粒无收,一时饿殍满地。老百姓在天灾和战争的双重负担下走投无路,杜甫这个小官也毫无办法。这年七月,他只得辞官不做,带着家小远走秦州,另谋生路。他弃官的原因不仅是逃荒。从九节度之师溃败以来,他早已看出肃宗小朝廷已经无法容忍忠言,政纪败坏,整个朝廷已经没有清明存在,只留下一片乌烟瘴气。
杜甫到秦州曾打算在东柯谷、西枝村找一块隐居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他不能久住,因为这里少数民族杂居,而且吐蕃的势力又不断扩张。不过在秦州居留的三个多月中,却使他诗卷中增加了不少反映边塞生活的新诗。到十月,他因为思念故土,又领着全家南下同谷。可是奔波了几十天,到同谷后,陷入饥寒交迫的境地。这种种惨痛经历都反映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里。在同谷住了一个多月,又在十二月初一奔赴成都。可以说这是他辛苦奔波的一年,也是他人生转变最大的一年,而诗歌创作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4)居蜀梓
在那个年代,到处民不聊生,整个中原一片萧条,而成都的繁华景象给杜甫以全新的感觉。他全家刚到成都,寄居在一座破败的古寺里,靠着朋友和邻居的接济,全家人的生活不仅可以暂时维持,而且从第二年就开始居住在浣花溪西岸的草堂住宅了。在战乱中奔波多年的杜甫,总算有了一个安身之地了。他的家刚安定,就一面忙着种树、种竹、种菜,一面还得完成营建工程,到蜀州、新津、青城等外面的县去访问乞贷于他的亲友。
但是,好景不长,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五月,他草堂边的一棵有两百年寿命的树被暴风连根拔起,更不幸的是同年八月,他新建的草堂又遭一场暴风,房屋被破坏,一下雨就苦不堪言。他在不眠的长夜里,不禁从自家的苦难想到天下无数流离失所的人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同年十二月,老朋友严武由绵州刺史升任兼管东西两川的节度使。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春夏,杜甫和严武往来互相拜访不止一两次,在唱和诗篇中,严武曾劝他重返仕途,他则希望严武能理解自己懒散的个性。同年四月,玄宗、肃宗父子两人相继去世,代宗即位,七月召严武入朝。杜甫亲自把严武送到绵州奉济驿才相互告别,谁想这时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就在成都发动了叛乱,严武被兵阻隔出不了剑门,杜甫也回不了成都,只得转到梓州,依靠李梓州、严二别驾等新朋友。八月,徐知道的叛乱被高适平定下去,但动乱未止,杜甫只得把家属移到梓州来,并打算离开东川,经过三峡,赶往长安。
此时战局已经扭转,唐军大为有利,代宗即位后命长子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讨伐史朝义,大败叛军。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被迫自杀,河南河北各州全部收复。消息传到梓州,杜甫兴奋得涕泪横流,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是他平生最为快意的一首诗,末两句尤其写出他当时归心似箭的心情。但是,当时他全家逃难在梓州,要回乡谈何容易,他只能亲眼看见朋友一个个离去,而他只能独自留在原地。这一年高适任剑南节度使,吐蕃兵入大震关,代宗出奔陕州,高适率兵临吐蕃南境,欲牵制其主力,却无功而返,致松、维等州相继失陷。朝廷不得已,只得再派严武入蜀。
杜甫得知严武再度归来的消息,喜出望外,于是在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天,又从阆州领着妻子赶回成都,特意恭候老朋友。三月回到成都,严武就启奏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回到草堂,享受着美丽的山水,如沐春风。
他在幕府半年,每天早出晚归,生活拘束,与同僚之间也难免会因意见不合发生一些不愉快,于是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三日辞幕府归浣花溪。四月严武因病逝世,杜甫在成都没有亲朋故友,毫无依靠。五月杜甫带着全家沿岷江东下,写下《去蜀》一诗:“五载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5)晚年漂泊
杜甫随着东下的小船,五月到嘉州,六月到戎州、渝州,七月到忠州,秋天到云安。此时他的消渴病和疟疾都犯了,就在严明府的水阁过了一个冬春。
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移居夔州白帝城。同年秋,从成都调来夔州任都督的柏茂琳到任,对他很是照顾,又不时派园官给他送些瓜菜。
在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三月,他在夔州西买了四十亩果园,还带有几间房子,柏氏又委托他管理东屯稻田百亩,生活一天天好转了起来。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正月,正值早春季节,各种生物蓄势待发,杜甫把去年所买的果园草屋一并赠给吴南卿,就全家登舟出峡了。下水船走得快,不久他们就到了新建为南都的江陵府。江陵本来有郑审、李之芳和他比较亲近,郑任江陵少尹,李原任太子宾,现任尚书,在夔州时就有诗歌互赠。但是到江陵后,只见他们和杜甫多次聚会一起作诗,但他的家眷却过着衣不果腹,而向别人乞讨的生活。
后来,李之芳又病故,四川又发生兵乱,渐渐波及川东。他感到江陵也非久居之地,受到兵乱的搔扰,人民流离失所,只得南下公安,也只暂住了两个月,年底又漂泊到岳阳。
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天,他又南下,三月到潭州,虽然他已经是一个白头老翁,耳聋目花,还是怀着激情游览了岳麓山道林二寺。接着他又南下投奔衡州刺史韦之晋,韦是他早年时在山西郇瑕认识的朋友,不料到衡州后,韦又调任潭州刺史,二人未能相见。不久,又传来韦之晋在潭州去世的消息,他悲痛欲绝,又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春天,也是杜甫在人间的最后一个春天,他在潭州写了好几首抒情诗,他追溯十年前高适赠给他的那首诗,感情真挚,哀悼高适,也是哀悼自己。
这年四月,湖南兵马使臧杀死湖南观察使崔,占据潭州作乱,杜甫全家逃到衡州。
这是他平生最后一次逃难,他的《入衡州》、《逃难》、《白马》、《舟中苦热遣怀奉呈阳中丞通简台省诸公》等诗中叙述了叛乱的发生,与全家被迫逃难,以及衡州刺史阳济联合各郡讨伐臧的过程。
随后他又带着全家沿湘江而上,想去郴州投靠舅父崔伟,船至耒阳方田驿,江水猛涨,无法前进,在这里被饿了五天。耒阳县令听到消息,派人给他们送来了牛肉白酒,总算没有被饿死。船既无法南行,只得返回潭州。
等到秋天,杜甫先后写了《回棹》、《登舟将适汉阳》、《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诸诗都表明了他的小船离潭州后将北上襄阳、秦中。
此后,直到冬天,杜甫又写了《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这时他病卧舟中,饱受煎熬。此诗写成后不久,他就死在这条船上,家属把他先葬在岳阳。
四十三年后,他的孙子杜嗣业才把他的灵柩归葬河南偃师,并请诗人元稹写了墓志铭。
元稹在墓志中高度评价了杜甫在诗史上的地位:“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在这里元稹高度赞扬杜甫,认为杜甫在诗史上空前绝后,无人可比。确实如此,从杜甫的成就来看,“诗圣”的称号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