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阁老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刚好把有些颤抖的嘴唇遮住。这不由得使他想起了十五年的那件事情。

    那时正是大秦朝建立的第二年刚入春,厚厚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尽,寒意尚能侵骨,人们都还没有将那厚厚的衣裳退下换上轻薄的衣衫。可是春天来了总也是意见让人高兴的事情,庄稼人也准备捞起袖子在新的一年里大干一场,何况俗语都说瑞雪兆丰年的,这头年的雪到这个时候还没有融化尽,看来这一年又会将是一个丰收年。

    武帝也正正当壮年,他带领他的兄弟和将领们,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战,终于结束了那个战乱不断的时代,还给这天下一个太平,而他的雄心远不止于此,他想成为一个流传千古的圣君明君,那就不仅仅是要让天下的人太平,更是要让他的子民富足,幸福和快乐。

    武帝也是一个非常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他在朝堂上会认真听取大臣的上奏,对于大臣的劝谏之言也大多能够心平气和地接纳并改正,其他时间也都在他御书房内评阅奏折,有时甚至到三更天都还未休息。还好那是武帝的后宫并不充盈,仅有皇后和几位妃子,还是在他登基之前就已经收入府内的旧人。自他登基之后百官曾纷纷上书奏请武帝扩充后宫,绵延子嗣,为皇家开枝散叶,却被武帝以天下初稳,百废待兴,民心才稍安,不宜大肆行选秀之事,且他已经有了几个儿子和女儿,这开枝散叶一说不足为虑为由,驳回了众人的奏请。

    闲暇之余,武帝最爱走上宫墙上俯瞰他脚底的江山,这是他一生的心血也是他一生的功绩,也将是他余生的守候。

    这日武帝批阅完奏折,在难得的闲暇之余他携了皇后又走上这宫墙,正当二人兴致正浓,谈笑有声之时,一传讯官飞马急奔来报,南方柳州城发了汛洪,灾情严重,尤其是焦阳县的情势最为严重,已经淹了好几个镇了,数以万计的百姓流离失所,更有许多连尸身都没有找到。

    武帝当下心痛难当,急忙下令调查是怎么回事,同时召集大臣商量赈灾对策。

    巡查灾情的官吏传回奏疏,你道如何?原来冬去春来,是苍木山脉峰顶的积雪融化,渐渐自西北至东南方向汇聚在苍木河,因水流过大,导致河道变宽,且高出河道,以致水流四溢,淹没了附近的村镇,以致百姓流离失所,有的更甚至丢了性命。

    这苍木河在往年春天雪融之时也有水流暴涨的情形发生,只因去年的雪下得次数多而且大,虽没有当即形成雪灾,但是却使得各处的积雪都很厚,尤其是苍木山上的积雪更是深厚。所以到开春回暖之时,这些过多的积雪就融化成雪水造成了苍木河的水流暴涨最终形成了讯洪。这同时也是即是开春了,温度仍旧没有上升多少的缘故。

    正是灾情最危急之时,朝堂上对于如何赈灾却分为两派,一派以慎亲王为首主张以治水为重,扩充河道,修建堤坝,才能从根本上将水患治理好。另一派则以户部尚书何清文为首,主张赈灾为重,救济灾民,搭建灾民收容所,同时开仓放粮,再以治水为辅。最终武帝采纳了何清文的方法,发下诏书安稳民心,并任命何清文为赈灾钦差,同时从国库中拨银十万两以做赈灾之用。何清文领旨后便携十万赈灾银直奔灾区。

    百姓看到朝廷赈灾的诏书之后莫不欢欣鼓舞,对朝廷也是一片高歌颂赞,灾区百姓见朝廷没有放弃他们悬着的心也就慢慢放下来,尚有余力的人在朝廷的带动下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着官府救济灾民。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武帝看到底下官员递上来的奏章,莫不是在讲述灾区情况如何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连续好几日都是神采飞扬,心情愉悦。

    可就在这时,变故突发。

    天下着丝丝牛毛般的细雨,春天的雨不大,但是过于缠绵悱恻,一下起来就没完没了,这种雨也最容易打湿泥土,使其变成泥浆。都说春雨贵如油,但对正赶往灾区并携带着十万赈灾银何清文来说,却并没有生出这样的感激之情来,他和随从们的衣服早已经被雨水浸透,黏糊糊的粘在身上,有种难言的难受。先是一个押着赈灾银的官兵来报告,说有一辆车的轮子陷进泥浆里,道路太湿滑,马拉不出来。很清文不得不下令全队人马暂时停下行程,来把那辆车拉出来。然后又有一个官兵来报,说其他的马匹不知怎的全都不听使唤脚软地扑在地上不肯走了。很清文听完报告心中便生出了不好的预感。果然,不消片刻,便从山丘的后钻出一队手持刀械的人马来,个个身强体壮,做黑衣蒙面的装束,一看就不是好角色。何清文暗道一声糟糕,明白自己是遇到贼人了,便拱手作揖正要与他们周旋一二,如果是有江湖道义的强盗也不会截这些就灾民的银两,那还有回旋的余地,若是没有不讲江湖道义的贼人那他就只有做殊死搏斗的准备了。

    怎料何清文还未开口,那一伙贼人便动起手来,专挑守护赈灾银的官兵下手,对何清文却是视而不见,何清文心中纳闷却不敢耽误,也抄起大刀就要上去拼命,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够让赈灾银出事。然而他一介书生,怎么能够抵得住人强力壮的练家子呢?没两下就被撂倒在一边绑了起来,他眼睁睁地看着那群人最后将官兵统统砍倒,最后又喂了拖马车的马匹一些东西,马匹就都又能够站起来,然后晃晃悠悠地拉着赈灾银的马车走出山丘。而一个为首的贼人在离开之前又将何清文身上的绳索解开,佯装说了几句话就跟着他的手下和那队马车消失在雨幕里。

    这只是开始。

    赈灾银丢失,何清文作为押送这赈灾银的钦差自然在第一时间就上书奏明皇帝,请求降旨严查,以追回赈灾银。

    武帝看到折子龙颜震怒,谁有这么大的胆子赶在钦差的眼皮子底下将赈灾银劫走,难道是前朝余孽尚存,想趁此机会将朝廷的扫地,然后借机复辟?武帝越往深处想越是震怒,也就更加坚信自己的推断,于是下令严查赈灾银的下落,同时下令肃清前朝的余孽,凡有所嫌疑的一概收押候审。

    一时间人心惶惶,那短暂的和平就好似是水中月,轻轻一波动水面,那月亮就被绞个粉碎。

    这不查不要紧,一查果然在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前朝各国的势力在暗中积蓄能量,意图谋反。这更加证实了武帝的猜测,然而赈灾银却还没有下落。后来这追查赈灾银的旨意却渐渐变了味道,成了肃清前朝余孽,是以朝堂之上互有嫌隙的官吏纷纷互相举报,不是张大人曾在魏国做过官就是李大人曾在韩国为过吏。武帝是宁可信其有也不愿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人,统统收押起来。天牢里就像变成了菜市场一样热闹,人来人往。

    查来查去,最后有人终于举报说是何清文监守自盗,贪污了那十万赈灾银,又指出他曾在韩国也是做过尚书的,恐怕是对前朝故国余情未了。又有人证说,赈灾银丢失那日看见何清文礼待那伙贼人,还向其行礼。那群贼人也没有伤何清文分毫,最后还与何清文嘀嘀咕咕说了半天话。

    说是这人证是当日随何清文押送赈灾银的官兵之一,险死还生地从那伙贼人的刀剑下苟活下来,亲眼看见了当日所发生的一切,最后心中害怕又对何清文产生怀疑不敢与之汇合,只能带伤偷偷躲了起来,后来将伤养好了又知道朝廷正在追查赈灾银的下落,然后将何清文当日的异状,觉得大有可疑,也不想自己的那些兄弟们枉死,这才愿意站出来指正何清文。

    武帝受命慎亲王亲自彻查此案,慎亲王秉公处理,在没有真凭实据之前,仅凭那个官兵的一面之词并未将何清文收押候审。何清文也是个耿直的人,又有些文人的清高骨气,一向是认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这慎亲王对他表示出来的信任也让他放下心来,没有生出任何警惕之心。

    也就在慎亲王亲查此案的第三天,又有何清文家的一下人隐去姓名,向慎亲王告发说何清文府上有五箱不明事物,看样子像是与装赈灾银的箱子颇有几分相似。

    慎亲王得到消息立即到何清文府上搜查,何清文哪里会知道自己府上莫名其妙多了几口箱子呢?他一向是不管家中事务琐碎的,都是夫人下人打理,也从未想过有人会偷偷往自己家里放东西,也就由着慎亲王去搜查。

    这一查可不得了,不仅查出那五个箱子里正是装的赈灾银,更从何清文的书房中搜出若干书信,均是与逆党来往,如何谋划截了赈灾银以及事后如何分赃的事宜,其中几封居然是说何清文与逆党因为分银子的多少而起了争执,所以最后这赈灾银也就搁置下来,仍旧放在了何清文府上。

    这人赃并获,何清文有十张嘴也说不清。慎亲王只道一声“何大人呐,枉我这般信你。没想到你”就再也说不下去。

    何清文这才明白过来自己是被陷害了,而陷害的人力量如此之大,竟然能够神不知鬼不觉的做到这种地步,连书信往来都伪造得无人能识端倪。他只叹了一声,“我何家世代为国为民,上没有对不起君王,下没有对不起黎民百姓,没想到竟然受此冤屈啊!难道天要亡我何家!”

    后来即是何清文如何喊冤想要面圣都被驳回,武帝也对何清文伤了心,想不到他如此其中何清文,他竟然辜负自己的信任不说,还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做下这等事情。好在赈灾银倒是一分不少,追了回来。但是何清文罪大恶极,证据确凿,毫无转圜的余地,于是下令抄了何清文的家,满门抄斩。又下令慎亲王任钦差,前往灾区治水救民。

    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赈灾银案和肃诛逆党的事情。虽然过去十五年,此刻江阁老想来还是心有余悸,君王的雷霆一怒让多少人丢了性命,又有多少人是蒙了冤屈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也都渐渐掩埋在尘土里了。

    江阁老是何清文的好友,也是经历了几朝几代的老人,当初他怎么也不相信何清文会做这种贪污忤逆的事情,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在官场上斡旋,又向慎亲王担保,又上书皇帝求情,可是每一样奏效。在这场灾难中江阁老没有被牵连已经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后来何清文一家被斩之后,他也就对朝局政事心灰意冷,没两年就以年事已高,辞官归隐。武帝挽留无果,只好准了。

章节目录

重生之勤劳致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九馬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40章 旧事-求重生发家致富的小说,重生之勤劳致富,笔趣阁并收藏重生之勤劳致富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