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八月,登基仅三个月,朱允炆接到周王朱橚的次子朱有爋的举报,说父亲有图谋不轨之心,朱允炆派李景隆突袭开封,将朱橚抓起来,废为庶人,发配云南。
建文元年三月,朱允炆下令都督宋忠移师开平、临清、山海关,监控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同时将原本朱棣掌握的北平、永清二卫军马调至彰德、顺德。
四月,有人举报湘王朱柏谋反、伪造宝钞及擅虐杀人,朱允炆派人化妆成商队,突袭湘王府,朱柏亲手放火焚其宫室妃妾,穿戴好亲王衣冠,手执弓箭骑马跃入火中自尽。
同月,齐王朱榑被人告发有叛变意图,朱允炆下旨召朱榑进京议事,朱榑到了南京之后,朱允炆二话不说,直接将其下狱,废为庶人;代王朱桂被人举报杀戮成性,抢夺当地百姓钱财,被朱允炆下旨废为庶人。
六月,珉王朱缏同样被朱允炆以莫须有的理由,废为庶人。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朱允炆这不是在削藩,这是在灭族,他是准备把他的叔叔们一勺全烩了。
“所以,削藩得罪了宗室、重文得罪了武勋,宗室和武勋都看不上朱允炆,只有文官跟他一条心,是不是这样?老豆!”李云睿听了之后,给出了自己判断。
“应该是一部分文臣跟朱允炆一条心。”李景隆沉声说道。
“一部分?”李云睿有些不明白。
“淮西派也有很多文官,朱允炆上台之后,提拔的人大多是江西、浙江的一批人,这让淮西派的文官很恼火,这群人干事不行,但内斗、出馊主意却十分在行……”李景隆开始解释起来。
朱允炆上台之后,提拔的人大都是浙东派的人。浙东派的文官提出江南税赋太重,影响百姓生计,应当均赋税,朱允炆立马应允,大幅降低浙江、江西、湖广等地的赋税。
太祖朱元璋将江南赋税定的很高,看上去是在泄私愤,但背后有着极深的考量。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以江西、湖广两地百姓支持陈友谅,浙江地区百姓支持张士诚为由,对这些地方实行了极为苛刻的赋税。尤其是浙江地区的赋税,更是令人咋舌,当时有人说,“三吴赋税之重,甲于天下,一县可敌江北一大郡,可知也已!”
如果有人真认为朱元璋是在泄私愤,那就是真的有些肤浅了。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但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这里土地的肥力已经没了,粮食产量极其低下,百姓种地能养活自己就已经很不错了。但后发展起来的长江流域却不同,先不说土地肥力好坏,光是发达的水网,就让江浙、湖广、江西等地百姓受益匪浅;而且这些地方,还可以种一年两熟的稻米。
历史上素有“湖广熟天下足”、“苏杭熟天下足”的说法,就很能说明问题。
因此,朱元璋采取了不同税赋的方法,对江南地区实施高赋税,对北方地区百姓少收税,一来能够保持国家税赋数量,二来可以平衡南北差距。他本人农民出身,非常了解农民的心理,百姓一旦吃不饱肚子,那么就会起来反抗大明。这其中的考量,岂是私愤所能涵盖。
朱元璋懂,但朱允炆不懂,朱允炆从小锦衣玉食,读得还是圣贤之书,听了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的话后,认为当明君就要轻徭薄赋,于是大笔一挥,下诏对江浙地主进行减赋。
先不说朱允炆做决策是否失误,黄子澄和方孝孺两人,都是朱允炆登基之后火线提拔的人,从一名不文火速成为宰辅重臣。这两人一个是教书先生,一个人翰林修撰,从未接触过具体政务,根本不了解基层,更不懂朝廷的税赋用途,就提出了削减赋税的建议,原因无他,因为黄子澄和方孝孺的家乡都在江南,背后有无数的势力在拱火撺掇他们。
干什么事,不怕内行竞争,就怕外行领导内行,更可怕的是外行指导内行。
朱允炆削减税赋之后,赢得了江浙百姓的一片叫好,至于其他地方骂娘,山高皇帝远的,再加上文臣们刻意屏蔽这些信息,让朱允炆有了一种圣君的错误认知。
但朱棣起兵之后,减赋税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打仗需要钱粮,而且是深不见底的钱粮。
大军一动就是几十万人,除去正规的军队,还要配几十万民夫、骡车、马车运输军粮、器械等物资。近百万人马,天天人吃马嚼,一天就要近千万斤粮草。
江南之地的赋税降下来之后,朝廷收入锐减,朱允炆还下令将收税的机构一并裁撤,以至于跟朱棣打仗时,朝廷财政越来越紧张,入不敷出。
朱元璋辛辛苦苦积攒了三十年的财力,在几年间被朱允炆败了干干净净。一手王炸带四个二的春天牌,愣是被朱允炆打得稀巴烂,败给了以一隅之地对抗全国之力的朱棣。
天作孽尤可为,自作孽不可活!朱允炆这是自己挖坑把自己埋了。
“腐儒误国……”听了李景隆的解释,李云睿又重复了一遍对方孝孺等人的评价。
“他们可不是腐儒,他们为自己争取到了无尽的利益。”李景隆端起茶杯,一脸不屑地说道。
“也是,江南地区的税赋,这些人世世代代收益……”李云睿点了点头说道。
“这点利益与宽省刑狱相比,不值一提!”李景隆喝了一口茶,将杯子放到桌上,淡淡的说道。
“宽省刑狱?”李云睿不明白啥意思。
太祖朱元璋执政期间,使用严刑峻法、重典治吏,政治气氛非常恐怖,剥皮萱草、点天灯这类刑法,让文官们活得战战兢兢。贪污腐败、贪赃枉法之举,不敢越雷池一步。
但当官的尿性,大家都清楚,千里做官只为财,有这种心理的人,至少占九成以上,坐在位子上捞不到钱,让文官集团非常不爽,但太祖凶名赫赫,让他们心有余悸。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