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价还价,扯东扯西,最后终于定下最终协议:以《六孔埙》的半数折换。
沈遥稳坐钓鱼台,大胜而归,回家继续完成《六孔埙》的余下内容,等晏书迟送稿子来。
小晏郎君不想动笔时怎么催都不动笔,该动笔了是毫不含糊,果然便重新开始写起《探疑录》来。他也不等完整写完一个案子,总是完成一章,便送一章来,又深谙吊胃口之道,叫人抓心挠肝,只想马上便看到接下来的情节。
真是甜蜜的折磨,沈遥怎么能让自己独自享受此等好事?马上也送了《六孔埙》的章节过去,果然便收到晏书迟满满一页的信,震惊激动猜测焦心,应有尽有。
偶尔还能拖一段时间,叫白雪歌也尝尝苦等的滋味。
汴京城中风平浪静,家中一切安好,沈逢回到驻地,李迢的信也定期寄来。沈遥一面看着那些江湖故事,一面和晏书迟你来我往,时间悠然得仿佛一眨眼就能滑到明年二月。
然而却在九月,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
国子学和汴京书院的学制,向来是以三月为一学年的结束和开端,其中又以九月为半个学年的节点,考校成绩、调整学斋等等活动,也会在九月进行。
今年的九月,太子却突然在朝议中提出,要在汴京书院设立学考、揽募遗才,有志于此的女郎,可以前往参加学考,一旦通过考试,便可入汴京书院为直讲助教,授业育人。
这一议当然激起了朝野的议论。
此前汴京书院授课的儒士,都是花甲之年的老人,义理精通,也合男女之防。但许多课目终究难以寻到合适的人选,有符合条件的儒士,也未必愿意在汴京书院教书,开放女郎参与简拔,似乎也算是一个可行之策。
此事虽不是小事,但也不算什么大事。说到底也就是个书院的内务,朝官讨论了几日便过,市井更是只迅速推出了由女直讲做主角的话本,除此之外也没有再多的物议。于是,尽管还有少数不赞成的声音,这道政令仍旧推行了下去。
沈遥听到消息时,官府的邸报已经传抄开来,汴京书院也已开始准备学考诸事了。
今年三月才结了业,马上九月就来了新鲜事。她感慨两句,也就放下,继续看话本子去了。
崔道蔚也在看这封邸报。
朝官觉得汴京书院只是个贵女闹着玩的地方,自然也没把女郎入书院教书当一回事,但他们却忘了,汴京书院的直讲、博士,都是和国子学一样,领朝廷俸禄,有一官之职的。
女郎通过考校进入书院成为直讲,自然也会像他们一样,领有官职。
所以,这是女子除应召成为宫女、再做到内廷女官,和凭借武勇战功、受封女将之外,出现的第三条为官之途。
为文官之途。
此事尚在朝议之时,她便已听郑允说起,到这一刻真真切切在邸报上看到,仍感到一阵恍惚。
现在尚只是授课的文官,若再发展下去呢?
太子……她慢慢地咀嚼这个字眼,数年前汴京书院的开设,便有他在其中推波助澜;聘请儒士、设置课目,也有他的身影;这一次引入女子进汴京书院教授,更是他的提议。
当年太子才多少年岁,就有这等长远谋划?
那他的下一步……
她的心缓慢地跳动起来。
官家多病,近年来,朝事已逐渐移交太子,而太子行事沉稳,礼贤下士,一向为百官称赞。
嗣位稳固,朝野安定,由当今之策,已可推未来之机。
三年后的又一轮科考,就是最好的时机。
数年里从经子史集中培养出来的女郎,未来三年进入汴京书院授课的女子……都将会是这一场变革的中坚力量。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啊。
她静静地看着这封邸报,从心底深处,却慢慢地泛起哀凉。
屋外又传来细细的哭声,女子抽噎时的声音,也含着无数婉转柔媚:“娘子,妾身薄命贱,不值一提,承蒙三郎照拂,此生能够平安终老,便已心满意足。可是、可是……”话语未竟,又低低哭起来。
她听着这声响,仍旧沉默着,一旁的女使却已按捺不住,忿忿低声道:“朱小娘这是把人都当傻子么?叶小娘一向安分守己,从来不生事的,哪里会做出毁人容貌的事来?又有哪个人要毁别人脸,就只刮破个血皮的?”
再说这三句不离郎君的,不就是看着郎君这些日子给了她几个好脸,便以为自己有多了不得,能踩着叶小娘,借此事再博几分怜惜么。
她一面想着,一面拿眼去觑崔道蔚,心里暗暗着急。
女郎和郎君这段日子才刚因着朱小娘有些冷淡,罪魁祸首就开始无风起浪,待到查清真相处置了这人,不知又会生出什么事来。若是朱小娘借机谗言,女郎又不屑自辩,不就把郎君推远了么?
身旁人未说出口的担忧,崔道蔚清清楚楚,连着母亲切切叮嘱的话语,也仿佛响在耳旁。
要提防那些姨娘,要牢牢把握住郎君的心,要抓紧生下嫡子,将他抚养成才。到那一天,郑家宗妇的位置,才算是坐稳了。
她闭了闭眼,却只是想笑。
郑允的为人她清楚,这些粗陋手段、挑拨话语,对他不会有半分作用。她依公处置,即便对朱小娘有几分怜惜,他也不会为此与她隔阂。
可是今日的事解决了,还有下次,再下次。只要一日身在内宅,便一日不得止境,不会停息。
她相信郑允,也自信能够处理,但这不是她想要的。
——人生天地间,不见山高海阔,却去算计这等床帷之事?
她轻轻放下手中的邸报,细细地抚平上面的褶皱,摊开,平展在桌上。
“去叫郎君过来。”她说。
熙宁十五年九月,崔氏五娘崔道蔚与夫和离,入汴京书院。
大齐第一位女宰辅的故事,于焉开始。
未来的事情,此刻还没有人知道。沈遥收到消息匆匆赶来书院时,所见到的崔道蔚,也只是个才刚下了课,回到直舍休息的普通直讲。
小炉上水正煮沸,崔道蔚取下茶壶,抬眼瞧见她,笑道:“坐吧。”
她面庞平静,没有半分惊讶,沈遥踌躇了片刻,进到屋中,与她一同在窗下的小案旁坐下。
以水将茶盏浸得温热,再全数倒尽,崔道蔚用细匙舀出茶末,倒入盏中。“你想问什么?都说吧,现在我可是知无不言。”她道。
沈遥小心看她,却见崔道蔚眉目舒展,神色恬淡,成亲之后总隐约缭绕着的轻愁尽数散去,更不再有上次相见时的郁色,心便先放下大半,只还是疑惑,斟酌着道:“蔚娘,为何突然……”
沸水缓缓注入盏中,随着茶筅搅动,慢慢形成浓膏样的茶液。崔道蔚注汤击拂,闻言,淡淡笑道:“因为我找到了更想做的事。”
茶汤泛起汤花,浮现出乳白色的色泽,她看着这汤花,眼前却仿佛又回到了那一日。
女使去请,郑允很快便到。她听着外间的哭声稍停了一瞬,朱小娘怯怯地唤了声“三郎”,紧接着人便已绕过屏风,进了屋来。
他在她面前坐下,只字不提外面还跪着的两人,只含笑道:“蔚娘,你找我?”
她看着他的眼睛。他看她时总是很专注,像是满心满眼,都只看到她一个,再没有其他事比她更重要。她不知道他看别人时是不是也是这样。
她道:“观云,我有事同你说。”
她说完这句,便停下来,静静等着。郑允看着她,面上笑意慢慢收起,他沉默片刻,应道:“好的。”便又起身,将内外所有人都遣出。
她知道,他一直都了解她。
他知道她对那些政事感兴趣,知道她喜欢处理各种事务,知道她在内宅并没有那么开心,更知道她一旦知晓汴京书院的变动,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但他仍将这个消息告知她了。
她忽地想起郑家提亲前夕,祖父唤她前去说的一席话。
“小五,你父母一叶障目,理所当然便定下了这一桩亲事。我现在问你,你愿意嫁与郑观云么?”他道,“若不愿,现下还可以去拒绝。”
她闻言一愣,不解其意:“可是,这是两家联姻……”
莱国公却道:“定国公主受封时,官家说了什么?”
定国公主封号的由来,齐国上下无人不晓。熙宁三年,契丹借齐夏之战齐国惨败之机,聚兵幽蓟,借势要挟齐国割地。齐朝否决后,辽国转而又提出和亲之议,并指明要求当朝皇室一脉的公主。
当时官家膝下,止有两位公主,而年岁合适的,是时年十五岁的敬和公主。
熙宁四年,帝召公主以询,主曰:“身受万民之贡,自当以身报万民。”帝笑曰:“两国之交,不系一人之身。”晋定国公主,以河北路定州为号。
同年,齐辽议定,齐朝再增岁币,辽师退兵。
齐国武学重开。
沈遥稳坐钓鱼台,大胜而归,回家继续完成《六孔埙》的余下内容,等晏书迟送稿子来。
小晏郎君不想动笔时怎么催都不动笔,该动笔了是毫不含糊,果然便重新开始写起《探疑录》来。他也不等完整写完一个案子,总是完成一章,便送一章来,又深谙吊胃口之道,叫人抓心挠肝,只想马上便看到接下来的情节。
真是甜蜜的折磨,沈遥怎么能让自己独自享受此等好事?马上也送了《六孔埙》的章节过去,果然便收到晏书迟满满一页的信,震惊激动猜测焦心,应有尽有。
偶尔还能拖一段时间,叫白雪歌也尝尝苦等的滋味。
汴京城中风平浪静,家中一切安好,沈逢回到驻地,李迢的信也定期寄来。沈遥一面看着那些江湖故事,一面和晏书迟你来我往,时间悠然得仿佛一眨眼就能滑到明年二月。
然而却在九月,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
国子学和汴京书院的学制,向来是以三月为一学年的结束和开端,其中又以九月为半个学年的节点,考校成绩、调整学斋等等活动,也会在九月进行。
今年的九月,太子却突然在朝议中提出,要在汴京书院设立学考、揽募遗才,有志于此的女郎,可以前往参加学考,一旦通过考试,便可入汴京书院为直讲助教,授业育人。
这一议当然激起了朝野的议论。
此前汴京书院授课的儒士,都是花甲之年的老人,义理精通,也合男女之防。但许多课目终究难以寻到合适的人选,有符合条件的儒士,也未必愿意在汴京书院教书,开放女郎参与简拔,似乎也算是一个可行之策。
此事虽不是小事,但也不算什么大事。说到底也就是个书院的内务,朝官讨论了几日便过,市井更是只迅速推出了由女直讲做主角的话本,除此之外也没有再多的物议。于是,尽管还有少数不赞成的声音,这道政令仍旧推行了下去。
沈遥听到消息时,官府的邸报已经传抄开来,汴京书院也已开始准备学考诸事了。
今年三月才结了业,马上九月就来了新鲜事。她感慨两句,也就放下,继续看话本子去了。
崔道蔚也在看这封邸报。
朝官觉得汴京书院只是个贵女闹着玩的地方,自然也没把女郎入书院教书当一回事,但他们却忘了,汴京书院的直讲、博士,都是和国子学一样,领朝廷俸禄,有一官之职的。
女郎通过考校进入书院成为直讲,自然也会像他们一样,领有官职。
所以,这是女子除应召成为宫女、再做到内廷女官,和凭借武勇战功、受封女将之外,出现的第三条为官之途。
为文官之途。
此事尚在朝议之时,她便已听郑允说起,到这一刻真真切切在邸报上看到,仍感到一阵恍惚。
现在尚只是授课的文官,若再发展下去呢?
太子……她慢慢地咀嚼这个字眼,数年前汴京书院的开设,便有他在其中推波助澜;聘请儒士、设置课目,也有他的身影;这一次引入女子进汴京书院教授,更是他的提议。
当年太子才多少年岁,就有这等长远谋划?
那他的下一步……
她的心缓慢地跳动起来。
官家多病,近年来,朝事已逐渐移交太子,而太子行事沉稳,礼贤下士,一向为百官称赞。
嗣位稳固,朝野安定,由当今之策,已可推未来之机。
三年后的又一轮科考,就是最好的时机。
数年里从经子史集中培养出来的女郎,未来三年进入汴京书院授课的女子……都将会是这一场变革的中坚力量。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啊。
她静静地看着这封邸报,从心底深处,却慢慢地泛起哀凉。
屋外又传来细细的哭声,女子抽噎时的声音,也含着无数婉转柔媚:“娘子,妾身薄命贱,不值一提,承蒙三郎照拂,此生能够平安终老,便已心满意足。可是、可是……”话语未竟,又低低哭起来。
她听着这声响,仍旧沉默着,一旁的女使却已按捺不住,忿忿低声道:“朱小娘这是把人都当傻子么?叶小娘一向安分守己,从来不生事的,哪里会做出毁人容貌的事来?又有哪个人要毁别人脸,就只刮破个血皮的?”
再说这三句不离郎君的,不就是看着郎君这些日子给了她几个好脸,便以为自己有多了不得,能踩着叶小娘,借此事再博几分怜惜么。
她一面想着,一面拿眼去觑崔道蔚,心里暗暗着急。
女郎和郎君这段日子才刚因着朱小娘有些冷淡,罪魁祸首就开始无风起浪,待到查清真相处置了这人,不知又会生出什么事来。若是朱小娘借机谗言,女郎又不屑自辩,不就把郎君推远了么?
身旁人未说出口的担忧,崔道蔚清清楚楚,连着母亲切切叮嘱的话语,也仿佛响在耳旁。
要提防那些姨娘,要牢牢把握住郎君的心,要抓紧生下嫡子,将他抚养成才。到那一天,郑家宗妇的位置,才算是坐稳了。
她闭了闭眼,却只是想笑。
郑允的为人她清楚,这些粗陋手段、挑拨话语,对他不会有半分作用。她依公处置,即便对朱小娘有几分怜惜,他也不会为此与她隔阂。
可是今日的事解决了,还有下次,再下次。只要一日身在内宅,便一日不得止境,不会停息。
她相信郑允,也自信能够处理,但这不是她想要的。
——人生天地间,不见山高海阔,却去算计这等床帷之事?
她轻轻放下手中的邸报,细细地抚平上面的褶皱,摊开,平展在桌上。
“去叫郎君过来。”她说。
熙宁十五年九月,崔氏五娘崔道蔚与夫和离,入汴京书院。
大齐第一位女宰辅的故事,于焉开始。
未来的事情,此刻还没有人知道。沈遥收到消息匆匆赶来书院时,所见到的崔道蔚,也只是个才刚下了课,回到直舍休息的普通直讲。
小炉上水正煮沸,崔道蔚取下茶壶,抬眼瞧见她,笑道:“坐吧。”
她面庞平静,没有半分惊讶,沈遥踌躇了片刻,进到屋中,与她一同在窗下的小案旁坐下。
以水将茶盏浸得温热,再全数倒尽,崔道蔚用细匙舀出茶末,倒入盏中。“你想问什么?都说吧,现在我可是知无不言。”她道。
沈遥小心看她,却见崔道蔚眉目舒展,神色恬淡,成亲之后总隐约缭绕着的轻愁尽数散去,更不再有上次相见时的郁色,心便先放下大半,只还是疑惑,斟酌着道:“蔚娘,为何突然……”
沸水缓缓注入盏中,随着茶筅搅动,慢慢形成浓膏样的茶液。崔道蔚注汤击拂,闻言,淡淡笑道:“因为我找到了更想做的事。”
茶汤泛起汤花,浮现出乳白色的色泽,她看着这汤花,眼前却仿佛又回到了那一日。
女使去请,郑允很快便到。她听着外间的哭声稍停了一瞬,朱小娘怯怯地唤了声“三郎”,紧接着人便已绕过屏风,进了屋来。
他在她面前坐下,只字不提外面还跪着的两人,只含笑道:“蔚娘,你找我?”
她看着他的眼睛。他看她时总是很专注,像是满心满眼,都只看到她一个,再没有其他事比她更重要。她不知道他看别人时是不是也是这样。
她道:“观云,我有事同你说。”
她说完这句,便停下来,静静等着。郑允看着她,面上笑意慢慢收起,他沉默片刻,应道:“好的。”便又起身,将内外所有人都遣出。
她知道,他一直都了解她。
他知道她对那些政事感兴趣,知道她喜欢处理各种事务,知道她在内宅并没有那么开心,更知道她一旦知晓汴京书院的变动,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但他仍将这个消息告知她了。
她忽地想起郑家提亲前夕,祖父唤她前去说的一席话。
“小五,你父母一叶障目,理所当然便定下了这一桩亲事。我现在问你,你愿意嫁与郑观云么?”他道,“若不愿,现下还可以去拒绝。”
她闻言一愣,不解其意:“可是,这是两家联姻……”
莱国公却道:“定国公主受封时,官家说了什么?”
定国公主封号的由来,齐国上下无人不晓。熙宁三年,契丹借齐夏之战齐国惨败之机,聚兵幽蓟,借势要挟齐国割地。齐朝否决后,辽国转而又提出和亲之议,并指明要求当朝皇室一脉的公主。
当时官家膝下,止有两位公主,而年岁合适的,是时年十五岁的敬和公主。
熙宁四年,帝召公主以询,主曰:“身受万民之贡,自当以身报万民。”帝笑曰:“两国之交,不系一人之身。”晋定国公主,以河北路定州为号。
同年,齐辽议定,齐朝再增岁币,辽师退兵。
齐国武学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