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老太太这厢想通了,决定让孙女儿随着赵家的桐姐儿一起读书,那边赵桐独自随着不苟言笑的先生读了几天书,终于忍不住了,闹着要去找筠妹妹。
她原本就不是很爱读书,更多是把这个当做和小姐妹常在一起玩儿的手段。如今先生上线了,小姐妹却下线了,再乖的孩子也不能忍了。
赵雁林拗不过女儿,只能应了。
而且他也觉得宋家有点古怪,五岁的女孩突然就要去外祖家,之前说好的一起读书,宋念先是含含糊糊地推拒,等着他答应了,却又迟迟不叫女儿回黎阳县。
这本是件好事,而且孩子也愿意,赵雁林的确不知道宋家的态度为何这么暧昧,还想着是不是他们对一个寡妇做先生有些不喜,干脆就带着妻子和儿女,一同去宋家看看。
宋茹嫁到赵家后,日子是很清闲的。
大嫂待她嫁过去后就急着回了府城,不放心丈夫和女儿独自在家待着。
就一个婆婆,常在小佛堂念经,从佛堂出来后,才会问问儿孙们的吃穿住行,也不问得太详细,反而更愿意用家乡话对着宋茹絮絮地讲些旧事。
继子继女,是很省心的,他们的娘都去得早,赵雁林后宅也没什么姨娘之类的,两个孩子基本是一半由伯母抚养、一半由祖母抚养,身边并没什么心大的奶娘或丫鬟,没人挑事,他们也不介意有继母这事儿,都很轻易地接受了。
说了这么多,主要是想证明,宋茹嫁人后也很清闲,清闲到每天都有很长的时间用来想家。
原本以为侄女儿会每日来赵家,没想到这事却没了下文,家里只说她去沈家了。赵家就以为是沈氏父母身体不太好,让女儿去替她承欢膝下。
赵家人可能不了解,宋茹是知道的,沈家伯父伯母身子骨一向硬朗得很,怎么可能突然叫外孙女独自前去呢?
宋茹心里疑惑,却没对赵雁林说什么,虽是夫妻,但没孩子的时候,两个人是很难一条心的,哪怕有孩子,前面还有元配所出的两个孩子,宋茹也没傻到觉得能和丈夫无所不谈。
她只把疑惑放在心里,想着抽空找个借口回去一趟,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却没想到,这借口根本不必找,赵家父女二人先沉不住气了,主动提出要去宋家做客。
这不是巧了么,宋茹客气客气地问了婆母是否要同去。
赵老太太想着,让一家四口去宋家聚聚便是,她一个糟老太太,就不掺和人家小夫妻的事儿了,很干脆地拒绝了。
宋茹这才随着丈夫,带着两个孩子,回了娘家。
赵雁林一家来得巧,宋筠的信已经寄回来了,田家和沈家的婚事也初定了,就等着沈家抽空回来一趟,两家人见见面,也让孩子们见见面。
作为双方的姻亲,宋家对此乐见其成,连带着前些日子的忧愁气氛都消散一空。宋茹见娘家人都喜气洋洋的,心下一松,看来的确没出什么事,只是侄女儿为何突然去府城,她还得问问自家亲娘。
宋念见赵雁林带着孩子来了,猜到他为的是什么事儿,不禁有些尴尬,转念一想,自家已经达成一致了,就等宋筠回来了,就也坦荡了很多。
宋念把赵雁林带去了书房,让沈氏招待两个孩子,宋老太太则是拉着一个月左右没见的女儿说母女俩的私房话去了。
宋老太太看女儿气色不错,继子继女也挺乖巧听话,又详细问了女儿和丈夫、婆母的相处,这才有空打听女儿女婿为何突然过来。
宋茹一脸无奈:
“桐姐儿想和咱家筠姐儿一起读书,只是不知为何家里为何让孩子孤零零一个人去了府城,又迟迟不回来,这才说过来问问。”
宋老太太心虚,不过对着女儿,她也不用遮掩什么,就说了实话:
“唉,这事儿也怪娘,你哥哥一提,我只想着怕让你在婆家难做,就有些生气,拒绝了。没想到那丫头气性这么大,偷偷和她爹娘商量了要去府城外祖父母家小住,还说要随着他们学医,这不,就跑了去。”
宋茹无话可说,她大概也猜到了,母亲并不是简简单单拒绝,估计还说了几句不好听的。
而她侄女儿,以宋茹在娘家那几年的接触,属于挺有主意的孩子,大概是生气了,这才跑去了外祖家。
宋茹叫道:
“娘,您怎么能……”
说了一半,她说不下去了。归根到底,娘是为了自己啊,谁都能责怪她,只有自己不能。若不是怕她不好过,娘又怎么会得罪哥哥嫂子。
想到这里,宋茹放柔了声音,掰开了揉碎了给宋老太太解释:
“这事怎么会让我难做呢?娘怕是不清楚这其中的实情。”
宋老太太有点茫然,催促女儿快讲。
宋茹喝了口茶,继续说:
“赵雁林的元配,白氏,娘记得吧?”
宋老太太点头。
“她出身商户,又从小被外祖父母养大,无论娘家还是外祖家都还算富贵,却都不重视家中女孩子读书,因此,白氏是大字不识一个的。”
宋老太太撇撇嘴,有钱还舍不得给孩子读书,这可真是,怪不得那么坏呢。
宋茹继续说:
“她虽去得早,留给女儿的奶嬷嬷却也是这个态度,因此桐姐儿从小就觉得她是个女子,不必读书。”
宋老太太诧异:
“我可听说那赵雁泽的女儿从小就随着先生读书了,赵雁林这么不重视自家女儿吗?”
宋茹为丈夫解释了一句:
“倒也不是他不重视,桐姐儿身子弱,他也不愿意让她耗费心神,再加上她不太愿意,也就一直没劝。”
“那她怎么又说要读书了?还特特要请了先生住家里。”
宋老太太心想,若不是这样,自己也不会和儿子一家起了龌龊,原本孙女儿跟着自家儿子读书,学得好好的,她也没说过反对,如今却成了刻薄祖母了。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