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经定让李鹤章投奔精武军,那剩下的问题就是选择从何处入手了,而在这一点上,李鹤章跟李鸿章的意见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不能从政,要从军。
在李鸿章看来,如今是乱世,乱世之中还是从军更可靠一点,在未来能获得的成就也更大,而且精武军最主要的依靠就是军队,只有加入精武军,才能从内部了解到更多的信息,这样将来无论他们东乡李家是要对付李永吉还是投奔李永吉,都能有个更加详细的参考。
李鹤章则想的没那么多,他只是更喜欢领军,而且他觉得江南目前的民政体系太怪异,读书人被排除在外,反而是本地商人当政,他一个外来人恐怕很难融入那种奇怪的官僚圈子,相比而言,从军就没那么多顾虑了,虽说也有本地人外地人的区别,但区别没那么大。
好了,从军的调子也定下来了,再然后就是怎么从军了。
如果是正常的朝廷兵马,李鸿章还有应付的办法,无非一个钱字,但精武军自成一体,根本不能花钱买官,只能去招兵处竞聘,可那样要从小兵做起,这是李鸿章所不乐意看到的。因为在李鸿章的内心中,自己的三弟就算不如自己,但怎么说也是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怎能跟那群农夫混在一起当小兵?
可不去招兵处竞聘,他一时间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毕竟精武军里的中高级军官都是新晋的权贵,之前根本不出名,或者说在他们跟随精武军打出名气之前,都是一些李鸿章正眼也不会看一下的低级衙役,因此这些人过去跟李鸿章全都没交情,没交情自然也就没法走关系。
用钱不行,关系又找不到。还不想让李鹤章从小兵做起,所以这时候的李鸿章就有些犯难。
“二哥不必为难,关于这一点我也想过了。”李鹤章看来是胸有成竹,“我打算去报考青浦军校。”
“青浦军校?那是什么?”李鸿章毕竟一直呆在上海的租界,显然还没听说过这个军校。
“就是一所专门教导军官的学堂。”李鹤章道,“听说那学堂的校址就是那李永吉练兵起家的地方,学堂里教导的东西,虽说都是出自李永吉,但其实都是西洋人的兵法。那里不但要学兵法,还要学操练。学打枪,据说用的家伙跟精武军的精锐都是一样的,而一旦在那里学出来,出来就能当军官,不必从大头兵做起。”
“哦,原来如此。”李鸿章理解力倒也不错,很快就明白这里面的意思,“设置专门的学堂去教导军官?这不就跟学武举差不多么。”
“正是如此。”李鹤章点头道,“不过以前朝廷的武举都是自己找老师。自己学,然后自己去考试,人家是专门组建学堂集中起来去教人,要说呢。就有点像军队里的国子监吧。嗯,我想过了,精武军那种部队,用的都是西洋的火器。学的都是西洋式的战法,这些咱们的确都不太懂,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他们内部是怎么回事儿,以后才能混个好前程。”
“好吧,既然你已经决定了,那就先这样吧。”李鸿章叹了口气,拍了拍李鹤章的肩膀,“真是难为你了,要一个人在这里从头开始学。”
“二哥说的哪里话。”李鹤章笑了笑,“这都是我自己心甘情愿的!”
就在李鸿章跟李鹤章这两个投机者正在客房里商量着如何两头下注,如何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中飞黄腾达的时候,却不知道就在他们的隔壁房间中,此时也有两个理想主义者在商议事情,所谈的也是关于关于李永吉跟精武军的事情。
这两个人都是三十出头的年轻人,都剪了辫子,还都穿了一身洋服,连说话的语气也是直来直去,一看就知道是那种当过买办或者留过洋的假洋鬼子。
就在这时,一名戴着圆眼镜的年轻人摇摇头:“纯甫兄,这次跟你来上海算是来对了,不来这里,就不知道我中华居然有如此变化,兴盛有望,兴盛有望啊。”
“是啊,不亲眼看到,谁会相信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被叫做纯甫的年轻人也点点头,“绰卿,实话说,我虽然最近两年一直在上海,但之前也没这么大的变化,好像是从半年前开始,才忽然一下子就变了,而带来这一切变化的源头,就是那位不满十五岁的大帅。
呵呵,其实就算兰卿不来信找我,我也早就打算去投奔那位大帅,谁知道之前有点事耽搁了,结果让兰卿跑在我头里,先去投奔了人家,反过头来招纳我,呵呵,还是他运气好啊。”
“兰卿啊。”那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点点头,“他一向心思活泛,好大言,整天说什么寻明主,搞变法,逐鞑虏,强国家。以前我们还笑话他,说不可能有人听他的,没想到居然是他跑在我们头里,居然还当了什么外务大臣,倒是一飞冲天了。哎,别说他了,连你都能当什么科教大臣,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
“这有什么不可思议的。”那没戴眼镜的年轻人笑了笑,“新朝新气象嘛,这才显示出大帅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魄力,我就是看中这一点才甘拜下风,心甘情愿的为他效力,倒并不是单纯为了当这个官。而且我当科教大臣怎么了,难道我的才能还当不了?再说了,现在你也过来了,我们又有机会一起共事了,以你的才能,以大帅的胸怀气度,将来你的成就必然不在我之下。”
“这个以后再说吧。”那个戴眼镜的人笑了笑,看起来十分欢畅的样子。
这两个人说的兰卿就是王韬,早先李永吉还是清廷的江南提督的时候,给了他一个外交部部长的位子,其实就是让他拉懂洋务的人过来为他所用。
王韬倒也上心,很快就拉了不少以前的朋友跟同事过来,比如容闳就很快被他请了过来,而且容闳跟李永吉也见过面聊过天。彼此之间都相当满意,而且容闳也答应当那个商务代表团的团长,率领商务代表团去美国做商业展示以及文化展示。
不过那之后,李永吉很快就开始了夏末攻势,打完了太平军,接着就出现截漕银事件,再之后不久就是跟清廷彻底翻脸,再再之后就是忙着搞煤化工,没机会再去组织商务代表团了,这也让容闳跟王韬他们重新闲了下来。
闲下来之后。容闳还好,到处溜达四处看,观看江南地区在精武军统治下的新变化,越看越兴奋,并且激发了心中的那份改天换地的热血。
王韬则不同,他加入精武军比较早,这些变化早就知道了,现在他拉人拉上了瘾,或者说炫耀上了瘾。成了官迷,就借口身份太低不好拉人,想要个大官。
结果李永吉就给了他一个外务大臣的位子,主要职能就是跟洋人打交道。同时也方便他拉拢懂洋务的人进精武军。
实际上,外务大臣就是个唬人的位子,看起来很牛,实际上权力有限。真算起来的话,性质跟猎头公司差不多。
毕竟真的跟洋人打交道的话,洋人都是直接找李永吉。是不会去找什么王韬的,所以外务大臣真正的作用,就是拉懂得洋务的中国人进来而已。
也就是说李永吉给了王韬一个新官位跟一个编制,至于他这个外务大臣手底下到底能有多少人可用,那就得靠他自己去拉人头了。
他拉的人越多,部门自然就越强,经费要的就越多,当然了,也不是随便拉人,他拉的人还得经过李永吉过目,李永吉认可了才可以让他在王韬手底下当差,才能给外务大臣所属的外务部拨经费,给这些员工发薪水,这倒是跟后世保险公司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给了王韬一个外务大臣外,李永吉还给容闳一个科教大臣的位子,当然这也是个空壳编制,还没有实际的权力。他要想把空壳官变实权官,也得跟王韬一样,自己去拉人,自己去充实这个部门,人员给李永吉考察过目之后,然后才能正式进入编制吃公家饭。
之所以把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搞成好像保险拉人头这样的情况,也是没有办法。
实际上,现在的江南地区都是草创,军队还好,但政务方面因为打破了原有的官僚体系,新的官僚体系还没建立,正处在一种群龙无首的状态,在李永吉不吭声拍板的情况下,大家都没有头绪。
李永吉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大量合格的行政人才,这个合格,主要是指能理解西方政治体制的行政人才,但在1860年的晚清,这样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就算是有极个别合适的,人数太少,也形不成气候。
这种情况下,李永吉又不想走换汤不换药的老路,继续用原有的守旧士绅做官,所以才提拔商人出来,搞成这种地方自治,小政府大社会的形势,让大家在学习中进步。
不过,目前的地方政权虽然松散无序,可军队却牢牢把握在李永吉手中,而且也早早就派出精干人员,帮助地方建立起了地方警察部队,再加上精武军自己的财政方面不成问题,所以政府再怎么没经验,也不会有问题。
简单点说,只要李永吉手里不缺钱,军队跟警察不乱,地方就不会乱。
其实这种地方自治式的地方政府也有好处,那就是留下了充足的学习与修改空间,这期间可以让那些李永吉特意提拔上来的商人有个缓冲的过程,学习下如何做官,如何平衡做官与经商之间的关系,为将来建立真正的现代化地方政府做准备。
在李永吉的设想中,未来地方政府的官员们,都要让无地或者少地的中小商人来担当,不再让那些大地主大士绅去当官了。
此时的晚清商人还有那些懂洋务的买办阶层虽然也很软弱,而且问题多多,但相比旧官僚来说,优势还是明显的,起码可以真正懂得开眼看世界,而且软弱才不会顶牛,一个软弱的地方政府,对强权人物来说才是最合适的。
谈论王韬的这两个年轻人。都是来历不凡,其中那个不戴眼镜的就是容闳,正是目前江南地区的科教大臣。
那名戴眼镜的人叫黄宽,是容闳自己拉来的人头,不,手下。
黄宽这人虽然在另外一个时空的名气不如容闳,但实际上也是个超级牛人,因为他是晚清时代第一个留学英国,并且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黄宽跟容闳一样,都曾经一起留学美国。一起就读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当过一阵同学。
后来,他们两个一起毕业,容闳考上了美国耶鲁大学,而这黄宽呢,却考上了英国的爱丁堡大学。
黄宽考上爱丁堡大学后,先是攻读文学,后来又改读医学,分别获得了文学学士跟医学学士的学位。再后来他继续学习,终于拿到了医学博士的学位,堪称是当代第一位拿到英国博士的中国人。
后来,1857年的时候。黄宽曾经回到中国,先在香港从医并兼任传教士,但因为受到排挤,辞去了职务。来到广州惠爱医馆行医,不但医术高明,也很有管理才能。把惠爱医馆办的蒸蒸日上。
不过,他再怎么医术高明,管理高超,毕竟是个华人,在洋人为主的地方处处受到排挤,这让他心中一直很郁闷,一直想自己出去单干,可惜一直手头缺钱,不能成行。
这时候,容闳忽然来信找他,说大家好久不见,十分想念,请他过来聚一聚,费用方面不用担心,你只需要付盘缠,吃住我包了。(嗯,满嘴的传*销味道啊,看来古往今来拉人头都一样,先骗来再说。)
黄宽刚开始也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最近有些气闷,就觉得去跟老朋友老同学聚一聚也不错,所以就从广州去了上海,结果一到上海之后,容闳就拉着他不停的劝说这里的好,而且还到处观察这里的新变化,吹嘘精武军的强大以及李永吉的睿智跟气度,说你也跟着我一起干吧,大家一起努力,再造幸福中国,再创和谐社会。
这种拉拢的意味太明显了,黄宽不是傻子,容闳的口才又一般,很快黄宽就知道容闳找他来的真实目的了。
不过呢,虽然手段略不光明,但上海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所以黄宽还是挺动心的。
黄宽不像李鹤章,光去看新政府的军队情况跟钱粮征收问题,他的着眼点要更宽一点,比如卫生问题这些小细节,他也都关注到了。
在黄宽看来,新的上海市处处都充满了惊喜,不说老百姓都免去了各种苛捐杂税跟各种徭役,也不说这里的人如何拥护李永吉,单说卫生问题,就让他感到十分的惊奇。
首先,上海市,也就是原来的上海县城中,开始要求城中百姓不准随地吐痰,不准随地大小便,也不准乱扔垃圾,所有的大小便跟垃圾,都必须集中处理,一旦被发现乱吐痰乱扔垃圾乱大小便的行为,都要受到严重处罚。
这不是光说说算了的,也是切实有效的监督的,上海市不但增加了环卫工这个特殊工种,在街头巷尾添置了许多垃圾箱,而且到处都有警察巡逻,一旦被警察发现你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或者随地大小便,立刻就逮住你罚款,叫做卫生罚款。
这种卫生罚款因为直接关系到警局跟新政府的小金库,所以警察罚起来都十分狠,基本都是按照最高值来罚款,谁也不通融,哪怕你是有功名的读书人也不行。
虽然这个罚款对很多人来说有些不适应,据说很多人都曾经被罚过,而且有些警察为了搞创收,还故意不提前提醒你并提前阻止你,非要等你做了才过去罚款,但至少还没有敢随便乱诬陷人的情况发生,这可能跟警察内部的所谓匿名有奖举报制度有关。
以黄宽的眼光来看,这虽然在百姓口中是个恶政,但实际上却是个善政,因为这样可以杜绝绝大多数的疾病传染,一开始大家或许不习惯,但等习惯了以后,面对的就是一个更加干净的城市以及更加文明的风气。
其次,上海市的街道两边都开挖了一道道的排水沟,还雇佣了一些老人当清洁工。每天清扫街道。这不但让街道更干净,能够及时排除积水,最大程度减少疾病的传播,而且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就业岗位,让一些城中的老人也能有个收入。
当然,除了这些外,精武军已经跟清廷翻脸也十分对黄宽的胃口,因为黄宽对清廷十分不感冒,所以他对李永吉跟精武军的观感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而听容闳说李永吉要建立一系列的现代医院,并且还鼓励私人办医院。可以给办私立医院的合格人士提供无息贷款的情况,甚至为此还给出一个卫生大臣的官位,全权办理这一切的时候,他就对面见李永吉的事情更加上心了,因为容闳的话里话外都透露着一种暗示,那就是这个卫生大臣非他黄宽莫属。
在黄宽此刻的心中,李永吉与精武军,应该就是那种能实现自己心中抱负的进步势力,所以他现在想见李永吉的心情一点也不比容闳少多少。真想立刻就去那什么广德县,跟李永吉亲自见面聊一聊,内容么,当然主要是讲如何建设中国自己的卫生医疗事业。
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了那么多年的西医。黄宽此时的眼界已经跟清朝人完全不同,他对所谓的中医中药早就不屑一顾,认为中国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一种现代医疗体系,所以才导致死亡率那么高。要想振兴中华,拯救民族,建设现代的医疗卫生体系刻不容缓。
其实黄宽的这个想法一点也不偏激。而是相当科学。事实上清朝人的死亡率很高,每年要死几百万人,但这里面主要是因为各种疾病而死,特别是因为卫生问题引起的疾病致死,尤其是老弱妇女跟婴幼儿,真正因为战乱而死的反而是少数。
但是,清朝的政府让黄宽十分灰心,他知道自己的那番抱负是不可能得到清廷认可的,甚至他都不能正大光明的在中国教授学生,给他们讲解什么事解剖学,因为那些理论在很多清朝人看来是违背伦常,是邪魔外道。
所以,现在听说有一个能够打败清廷,并且十分开通,懂得现代医学,也乐意支持他搞现代医学的强大统治者出现,他自然高兴坏了。
“绰卿(黄宽的号)你不用急。”看见黄宽走来走去的样子,容闳笑了笑,“大帅现在正忙的很,轻易不见外人,所以你就算去了也没用,不如安心在这里等吧,等大帅忙完了,再过来找你不迟。”
大帅其实指的就是李永吉,早先李永吉办团练的时候,明明没有官身,大家就都叫他大人,后来他有了官位,大家一般就叫他的官名,比如提督大人。
但是,当李永吉跟清廷翻脸之后,原先的官名就不好叫了,叫大人也略显不妥,而李永吉自己又没搞出个名号来,所以大家就自行叫他大帅。
这个大帅的叫法最早是精武军内部流传出来的,本意是精武军统帅的意思,但后来流传出去后,大家就都这么叫了,算作是一种敬称,大家都开始叫这个名号来代替李永吉,因此在江南一地一旦说大帅,而不是某某大帅,那指的就是李永吉。
其实这也跟李永吉心太粗,不太在乎称号的性格有关,他根本就对称号啥的不感兴趣,只是一门心思抓军事建设,抓工业生产,平时哪有功夫关心这些?
别说这个了,现在他都跟清廷翻脸了,地盘也有了,可别说称王道孤了,他连一个正规的,统一性的地方政府都没建立起来,还是搞的自行其是那一套,由此看出他有多不上心了。
这也就是李永吉有金手指,能获得超高利润,财政方面一直很宽裕,他从来都不觉得缺钱花,要不然换个正常点的,没有金手指的统治者,他要还这么不上心政府建设的话,早就破产了。
当然,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他有金手指,他才这么不上心,而是一门心思抓军事跟工业,如果他没有时空交易这个金手指,他是不会这么做的。
另外呢,他的这一不上心,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而是一种无为而治,或者说是小政府大社会,跟以前清廷统治时期到处都是苛捐杂税乱摊派的情况相比,要好的太多,不但让他收获了更多的民心,还让整个社会有一个缓冲的余地,为他将来的改革减少了不少的阻力。
“我能不急么?”听到容闳说话,黄宽这才停下脚步,拿下眼镜擦了擦,“多少年了,真的有多少年了?还记得我们在美国上学的时候立下的志愿么?那就是复兴我中华,让我们华人能够重新挺胸抬头的站在世界上,不再被人瞧不起。
就是怀抱这个梦想,我才忍受别人的白眼努力学习,然后学成之后又毅然回国!可惜,满虏统治的朝廷根本就没有我们施展抱负的机会,好恨啊,真的好恨!
现在好了,好不容易让我们等到一个汉人的大英雄,能驱除鞑虏,再造中华,能让我们一展抱负……知道么,我真恨不得插翅飞过去,现在就跟李大帅彻夜长谈,把我的胸中所想都说给他听,可现在还要我们等!等等等,我等了太久,真的太久了,真的有些等不及了!”
“是啊,等的太久了。”看到对方居然开始掉泪,容闳的眼睛也有些湿润,“不只是你,我也等了太久,不过,那么久都等了,还在乎这么几天么?何况再过两天,上海这里就有一场秋收庆典,听说十分热闹,正好,我们先去看看那个秋收盛典,然后再去各地详细的走一走看一看,那时候李大帅估计就忙完了,等人家忙完了,我们也玩好了,再一起跟他面对面的畅谈彼此的抱负岂不更好?”(未完待续。。)
在李鸿章看来,如今是乱世,乱世之中还是从军更可靠一点,在未来能获得的成就也更大,而且精武军最主要的依靠就是军队,只有加入精武军,才能从内部了解到更多的信息,这样将来无论他们东乡李家是要对付李永吉还是投奔李永吉,都能有个更加详细的参考。
李鹤章则想的没那么多,他只是更喜欢领军,而且他觉得江南目前的民政体系太怪异,读书人被排除在外,反而是本地商人当政,他一个外来人恐怕很难融入那种奇怪的官僚圈子,相比而言,从军就没那么多顾虑了,虽说也有本地人外地人的区别,但区别没那么大。
好了,从军的调子也定下来了,再然后就是怎么从军了。
如果是正常的朝廷兵马,李鸿章还有应付的办法,无非一个钱字,但精武军自成一体,根本不能花钱买官,只能去招兵处竞聘,可那样要从小兵做起,这是李鸿章所不乐意看到的。因为在李鸿章的内心中,自己的三弟就算不如自己,但怎么说也是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怎能跟那群农夫混在一起当小兵?
可不去招兵处竞聘,他一时间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毕竟精武军里的中高级军官都是新晋的权贵,之前根本不出名,或者说在他们跟随精武军打出名气之前,都是一些李鸿章正眼也不会看一下的低级衙役,因此这些人过去跟李鸿章全都没交情,没交情自然也就没法走关系。
用钱不行,关系又找不到。还不想让李鹤章从小兵做起,所以这时候的李鸿章就有些犯难。
“二哥不必为难,关于这一点我也想过了。”李鹤章看来是胸有成竹,“我打算去报考青浦军校。”
“青浦军校?那是什么?”李鸿章毕竟一直呆在上海的租界,显然还没听说过这个军校。
“就是一所专门教导军官的学堂。”李鹤章道,“听说那学堂的校址就是那李永吉练兵起家的地方,学堂里教导的东西,虽说都是出自李永吉,但其实都是西洋人的兵法。那里不但要学兵法,还要学操练。学打枪,据说用的家伙跟精武军的精锐都是一样的,而一旦在那里学出来,出来就能当军官,不必从大头兵做起。”
“哦,原来如此。”李鸿章理解力倒也不错,很快就明白这里面的意思,“设置专门的学堂去教导军官?这不就跟学武举差不多么。”
“正是如此。”李鹤章点头道,“不过以前朝廷的武举都是自己找老师。自己学,然后自己去考试,人家是专门组建学堂集中起来去教人,要说呢。就有点像军队里的国子监吧。嗯,我想过了,精武军那种部队,用的都是西洋的火器。学的都是西洋式的战法,这些咱们的确都不太懂,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他们内部是怎么回事儿,以后才能混个好前程。”
“好吧,既然你已经决定了,那就先这样吧。”李鸿章叹了口气,拍了拍李鹤章的肩膀,“真是难为你了,要一个人在这里从头开始学。”
“二哥说的哪里话。”李鹤章笑了笑,“这都是我自己心甘情愿的!”
就在李鸿章跟李鹤章这两个投机者正在客房里商量着如何两头下注,如何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中飞黄腾达的时候,却不知道就在他们的隔壁房间中,此时也有两个理想主义者在商议事情,所谈的也是关于关于李永吉跟精武军的事情。
这两个人都是三十出头的年轻人,都剪了辫子,还都穿了一身洋服,连说话的语气也是直来直去,一看就知道是那种当过买办或者留过洋的假洋鬼子。
就在这时,一名戴着圆眼镜的年轻人摇摇头:“纯甫兄,这次跟你来上海算是来对了,不来这里,就不知道我中华居然有如此变化,兴盛有望,兴盛有望啊。”
“是啊,不亲眼看到,谁会相信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被叫做纯甫的年轻人也点点头,“绰卿,实话说,我虽然最近两年一直在上海,但之前也没这么大的变化,好像是从半年前开始,才忽然一下子就变了,而带来这一切变化的源头,就是那位不满十五岁的大帅。
呵呵,其实就算兰卿不来信找我,我也早就打算去投奔那位大帅,谁知道之前有点事耽搁了,结果让兰卿跑在我头里,先去投奔了人家,反过头来招纳我,呵呵,还是他运气好啊。”
“兰卿啊。”那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点点头,“他一向心思活泛,好大言,整天说什么寻明主,搞变法,逐鞑虏,强国家。以前我们还笑话他,说不可能有人听他的,没想到居然是他跑在我们头里,居然还当了什么外务大臣,倒是一飞冲天了。哎,别说他了,连你都能当什么科教大臣,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
“这有什么不可思议的。”那没戴眼镜的年轻人笑了笑,“新朝新气象嘛,这才显示出大帅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魄力,我就是看中这一点才甘拜下风,心甘情愿的为他效力,倒并不是单纯为了当这个官。而且我当科教大臣怎么了,难道我的才能还当不了?再说了,现在你也过来了,我们又有机会一起共事了,以你的才能,以大帅的胸怀气度,将来你的成就必然不在我之下。”
“这个以后再说吧。”那个戴眼镜的人笑了笑,看起来十分欢畅的样子。
这两个人说的兰卿就是王韬,早先李永吉还是清廷的江南提督的时候,给了他一个外交部部长的位子,其实就是让他拉懂洋务的人过来为他所用。
王韬倒也上心,很快就拉了不少以前的朋友跟同事过来,比如容闳就很快被他请了过来,而且容闳跟李永吉也见过面聊过天。彼此之间都相当满意,而且容闳也答应当那个商务代表团的团长,率领商务代表团去美国做商业展示以及文化展示。
不过那之后,李永吉很快就开始了夏末攻势,打完了太平军,接着就出现截漕银事件,再之后不久就是跟清廷彻底翻脸,再再之后就是忙着搞煤化工,没机会再去组织商务代表团了,这也让容闳跟王韬他们重新闲了下来。
闲下来之后。容闳还好,到处溜达四处看,观看江南地区在精武军统治下的新变化,越看越兴奋,并且激发了心中的那份改天换地的热血。
王韬则不同,他加入精武军比较早,这些变化早就知道了,现在他拉人拉上了瘾,或者说炫耀上了瘾。成了官迷,就借口身份太低不好拉人,想要个大官。
结果李永吉就给了他一个外务大臣的位子,主要职能就是跟洋人打交道。同时也方便他拉拢懂洋务的人进精武军。
实际上,外务大臣就是个唬人的位子,看起来很牛,实际上权力有限。真算起来的话,性质跟猎头公司差不多。
毕竟真的跟洋人打交道的话,洋人都是直接找李永吉。是不会去找什么王韬的,所以外务大臣真正的作用,就是拉懂得洋务的中国人进来而已。
也就是说李永吉给了王韬一个新官位跟一个编制,至于他这个外务大臣手底下到底能有多少人可用,那就得靠他自己去拉人头了。
他拉的人越多,部门自然就越强,经费要的就越多,当然了,也不是随便拉人,他拉的人还得经过李永吉过目,李永吉认可了才可以让他在王韬手底下当差,才能给外务大臣所属的外务部拨经费,给这些员工发薪水,这倒是跟后世保险公司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给了王韬一个外务大臣外,李永吉还给容闳一个科教大臣的位子,当然这也是个空壳编制,还没有实际的权力。他要想把空壳官变实权官,也得跟王韬一样,自己去拉人,自己去充实这个部门,人员给李永吉考察过目之后,然后才能正式进入编制吃公家饭。
之所以把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搞成好像保险拉人头这样的情况,也是没有办法。
实际上,现在的江南地区都是草创,军队还好,但政务方面因为打破了原有的官僚体系,新的官僚体系还没建立,正处在一种群龙无首的状态,在李永吉不吭声拍板的情况下,大家都没有头绪。
李永吉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大量合格的行政人才,这个合格,主要是指能理解西方政治体制的行政人才,但在1860年的晚清,这样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就算是有极个别合适的,人数太少,也形不成气候。
这种情况下,李永吉又不想走换汤不换药的老路,继续用原有的守旧士绅做官,所以才提拔商人出来,搞成这种地方自治,小政府大社会的形势,让大家在学习中进步。
不过,目前的地方政权虽然松散无序,可军队却牢牢把握在李永吉手中,而且也早早就派出精干人员,帮助地方建立起了地方警察部队,再加上精武军自己的财政方面不成问题,所以政府再怎么没经验,也不会有问题。
简单点说,只要李永吉手里不缺钱,军队跟警察不乱,地方就不会乱。
其实这种地方自治式的地方政府也有好处,那就是留下了充足的学习与修改空间,这期间可以让那些李永吉特意提拔上来的商人有个缓冲的过程,学习下如何做官,如何平衡做官与经商之间的关系,为将来建立真正的现代化地方政府做准备。
在李永吉的设想中,未来地方政府的官员们,都要让无地或者少地的中小商人来担当,不再让那些大地主大士绅去当官了。
此时的晚清商人还有那些懂洋务的买办阶层虽然也很软弱,而且问题多多,但相比旧官僚来说,优势还是明显的,起码可以真正懂得开眼看世界,而且软弱才不会顶牛,一个软弱的地方政府,对强权人物来说才是最合适的。
谈论王韬的这两个年轻人。都是来历不凡,其中那个不戴眼镜的就是容闳,正是目前江南地区的科教大臣。
那名戴眼镜的人叫黄宽,是容闳自己拉来的人头,不,手下。
黄宽这人虽然在另外一个时空的名气不如容闳,但实际上也是个超级牛人,因为他是晚清时代第一个留学英国,并且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黄宽跟容闳一样,都曾经一起留学美国。一起就读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当过一阵同学。
后来,他们两个一起毕业,容闳考上了美国耶鲁大学,而这黄宽呢,却考上了英国的爱丁堡大学。
黄宽考上爱丁堡大学后,先是攻读文学,后来又改读医学,分别获得了文学学士跟医学学士的学位。再后来他继续学习,终于拿到了医学博士的学位,堪称是当代第一位拿到英国博士的中国人。
后来,1857年的时候。黄宽曾经回到中国,先在香港从医并兼任传教士,但因为受到排挤,辞去了职务。来到广州惠爱医馆行医,不但医术高明,也很有管理才能。把惠爱医馆办的蒸蒸日上。
不过,他再怎么医术高明,管理高超,毕竟是个华人,在洋人为主的地方处处受到排挤,这让他心中一直很郁闷,一直想自己出去单干,可惜一直手头缺钱,不能成行。
这时候,容闳忽然来信找他,说大家好久不见,十分想念,请他过来聚一聚,费用方面不用担心,你只需要付盘缠,吃住我包了。(嗯,满嘴的传*销味道啊,看来古往今来拉人头都一样,先骗来再说。)
黄宽刚开始也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最近有些气闷,就觉得去跟老朋友老同学聚一聚也不错,所以就从广州去了上海,结果一到上海之后,容闳就拉着他不停的劝说这里的好,而且还到处观察这里的新变化,吹嘘精武军的强大以及李永吉的睿智跟气度,说你也跟着我一起干吧,大家一起努力,再造幸福中国,再创和谐社会。
这种拉拢的意味太明显了,黄宽不是傻子,容闳的口才又一般,很快黄宽就知道容闳找他来的真实目的了。
不过呢,虽然手段略不光明,但上海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所以黄宽还是挺动心的。
黄宽不像李鹤章,光去看新政府的军队情况跟钱粮征收问题,他的着眼点要更宽一点,比如卫生问题这些小细节,他也都关注到了。
在黄宽看来,新的上海市处处都充满了惊喜,不说老百姓都免去了各种苛捐杂税跟各种徭役,也不说这里的人如何拥护李永吉,单说卫生问题,就让他感到十分的惊奇。
首先,上海市,也就是原来的上海县城中,开始要求城中百姓不准随地吐痰,不准随地大小便,也不准乱扔垃圾,所有的大小便跟垃圾,都必须集中处理,一旦被发现乱吐痰乱扔垃圾乱大小便的行为,都要受到严重处罚。
这不是光说说算了的,也是切实有效的监督的,上海市不但增加了环卫工这个特殊工种,在街头巷尾添置了许多垃圾箱,而且到处都有警察巡逻,一旦被警察发现你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或者随地大小便,立刻就逮住你罚款,叫做卫生罚款。
这种卫生罚款因为直接关系到警局跟新政府的小金库,所以警察罚起来都十分狠,基本都是按照最高值来罚款,谁也不通融,哪怕你是有功名的读书人也不行。
虽然这个罚款对很多人来说有些不适应,据说很多人都曾经被罚过,而且有些警察为了搞创收,还故意不提前提醒你并提前阻止你,非要等你做了才过去罚款,但至少还没有敢随便乱诬陷人的情况发生,这可能跟警察内部的所谓匿名有奖举报制度有关。
以黄宽的眼光来看,这虽然在百姓口中是个恶政,但实际上却是个善政,因为这样可以杜绝绝大多数的疾病传染,一开始大家或许不习惯,但等习惯了以后,面对的就是一个更加干净的城市以及更加文明的风气。
其次,上海市的街道两边都开挖了一道道的排水沟,还雇佣了一些老人当清洁工。每天清扫街道。这不但让街道更干净,能够及时排除积水,最大程度减少疾病的传播,而且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就业岗位,让一些城中的老人也能有个收入。
当然,除了这些外,精武军已经跟清廷翻脸也十分对黄宽的胃口,因为黄宽对清廷十分不感冒,所以他对李永吉跟精武军的观感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而听容闳说李永吉要建立一系列的现代医院,并且还鼓励私人办医院。可以给办私立医院的合格人士提供无息贷款的情况,甚至为此还给出一个卫生大臣的官位,全权办理这一切的时候,他就对面见李永吉的事情更加上心了,因为容闳的话里话外都透露着一种暗示,那就是这个卫生大臣非他黄宽莫属。
在黄宽此刻的心中,李永吉与精武军,应该就是那种能实现自己心中抱负的进步势力,所以他现在想见李永吉的心情一点也不比容闳少多少。真想立刻就去那什么广德县,跟李永吉亲自见面聊一聊,内容么,当然主要是讲如何建设中国自己的卫生医疗事业。
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了那么多年的西医。黄宽此时的眼界已经跟清朝人完全不同,他对所谓的中医中药早就不屑一顾,认为中国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一种现代医疗体系,所以才导致死亡率那么高。要想振兴中华,拯救民族,建设现代的医疗卫生体系刻不容缓。
其实黄宽的这个想法一点也不偏激。而是相当科学。事实上清朝人的死亡率很高,每年要死几百万人,但这里面主要是因为各种疾病而死,特别是因为卫生问题引起的疾病致死,尤其是老弱妇女跟婴幼儿,真正因为战乱而死的反而是少数。
但是,清朝的政府让黄宽十分灰心,他知道自己的那番抱负是不可能得到清廷认可的,甚至他都不能正大光明的在中国教授学生,给他们讲解什么事解剖学,因为那些理论在很多清朝人看来是违背伦常,是邪魔外道。
所以,现在听说有一个能够打败清廷,并且十分开通,懂得现代医学,也乐意支持他搞现代医学的强大统治者出现,他自然高兴坏了。
“绰卿(黄宽的号)你不用急。”看见黄宽走来走去的样子,容闳笑了笑,“大帅现在正忙的很,轻易不见外人,所以你就算去了也没用,不如安心在这里等吧,等大帅忙完了,再过来找你不迟。”
大帅其实指的就是李永吉,早先李永吉办团练的时候,明明没有官身,大家就都叫他大人,后来他有了官位,大家一般就叫他的官名,比如提督大人。
但是,当李永吉跟清廷翻脸之后,原先的官名就不好叫了,叫大人也略显不妥,而李永吉自己又没搞出个名号来,所以大家就自行叫他大帅。
这个大帅的叫法最早是精武军内部流传出来的,本意是精武军统帅的意思,但后来流传出去后,大家就都这么叫了,算作是一种敬称,大家都开始叫这个名号来代替李永吉,因此在江南一地一旦说大帅,而不是某某大帅,那指的就是李永吉。
其实这也跟李永吉心太粗,不太在乎称号的性格有关,他根本就对称号啥的不感兴趣,只是一门心思抓军事建设,抓工业生产,平时哪有功夫关心这些?
别说这个了,现在他都跟清廷翻脸了,地盘也有了,可别说称王道孤了,他连一个正规的,统一性的地方政府都没建立起来,还是搞的自行其是那一套,由此看出他有多不上心了。
这也就是李永吉有金手指,能获得超高利润,财政方面一直很宽裕,他从来都不觉得缺钱花,要不然换个正常点的,没有金手指的统治者,他要还这么不上心政府建设的话,早就破产了。
当然,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他有金手指,他才这么不上心,而是一门心思抓军事跟工业,如果他没有时空交易这个金手指,他是不会这么做的。
另外呢,他的这一不上心,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而是一种无为而治,或者说是小政府大社会,跟以前清廷统治时期到处都是苛捐杂税乱摊派的情况相比,要好的太多,不但让他收获了更多的民心,还让整个社会有一个缓冲的余地,为他将来的改革减少了不少的阻力。
“我能不急么?”听到容闳说话,黄宽这才停下脚步,拿下眼镜擦了擦,“多少年了,真的有多少年了?还记得我们在美国上学的时候立下的志愿么?那就是复兴我中华,让我们华人能够重新挺胸抬头的站在世界上,不再被人瞧不起。
就是怀抱这个梦想,我才忍受别人的白眼努力学习,然后学成之后又毅然回国!可惜,满虏统治的朝廷根本就没有我们施展抱负的机会,好恨啊,真的好恨!
现在好了,好不容易让我们等到一个汉人的大英雄,能驱除鞑虏,再造中华,能让我们一展抱负……知道么,我真恨不得插翅飞过去,现在就跟李大帅彻夜长谈,把我的胸中所想都说给他听,可现在还要我们等!等等等,我等了太久,真的太久了,真的有些等不及了!”
“是啊,等的太久了。”看到对方居然开始掉泪,容闳的眼睛也有些湿润,“不只是你,我也等了太久,不过,那么久都等了,还在乎这么几天么?何况再过两天,上海这里就有一场秋收庆典,听说十分热闹,正好,我们先去看看那个秋收盛典,然后再去各地详细的走一走看一看,那时候李大帅估计就忙完了,等人家忙完了,我们也玩好了,再一起跟他面对面的畅谈彼此的抱负岂不更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