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乔山的外祖家就在紧邻邓州的皇渠镇,两地直线距离不到百里,交通却很是不方便,走省道得绕道新野,再拐到襄樊境内,自驾差不多三个小时,如果来回换乘长途客车,路上得折腾一天。
陈家众人一早就出门,等到了镇上,也就将将赶上晌午饭。
对于女婿一家的到来,陶家老爷子和老太太很是高兴,老两口只有一个闺女,对外孙和外孙女稀罕得不得了。
最高兴的还是陶秀英,嫁到外省二十多年,这还是一家老小第一次这么齐整地回娘家。
老陶家两子一女,老大陶成光,陶秀英是老二,下面还有个小她三岁的弟弟陶成亮,陶凯就是陶家老三的小儿子。
兄妹三人中,就属陶秀英结婚最晚。
家里当年本来为她在本地说了一门亲,男方也是镇上的,在引丹渠上做安全员。
虽然只是个护渠工,可好歹是在外头吃商品粮的,也就是陶秀英人长得出挑,否则也轮不到她。
本来是一门好姻缘,结果还没等过门,男方在一次滑坡中被砸伤了,没能救过来。
这也没什么稀奇的,当年襄樊为了修引丹渠,动用了十几万的劳力,中间的伤亡数以千计,即便是建成之后,哪年都免不了出事,也怪陶秀英命不好,偏偏让她遇上。
这本来也没什么,新时代了,寡妇改嫁都不稀奇,更何况两家只是议了亲,都还没过门。
最终陶老爷子发了话,让闺女在家守上一年,也算是对得起男方了。
不过好死不死,让村里的一个算命瞎子给搅和了,说是陶家的女子克夫。
那年头最不缺的就是愚夫愚妇,闲话在镇上传开之后,男方家人来闹过两回,自此之后,十里八乡再也没人敢上陶家提亲。
这一耽误就是好几年,好好的黄花大闺女,最终便宜了陈卫国这个二婚的老男人。
陶秀英这些年很少回娘家,这次大张旗鼓地过来,未尝没有扬眉吐气的意思。
不仅是陶秀英,姥娘刘三春也有这个想法,当着周围跟过来看热闹的街坊的面,陈乔山被老太太拉着挨个介绍,“刘家婶子,这是我二姑娘的儿子,前年的豫省高考状元,还上了报纸,现在在燕京大学读书,怎么样,小伙子不差吧?”
一个跛脚的老太太眯着眼上下打量了陈乔山一番,夸赞道:“是个好后生,一看就是有出息的。”
“那是,秀英当年多出挑的丫头,都是周瞎子给害的……”眼见着老太太开始念叨,陶秀英赶忙插话道:“妈,都陈芝麻烂谷子了,还提那人干嘛?”
“对,不提那个老乌龟,还是我大外孙有出息……”老太太今天很是高兴,也不顾有外人在场,把陈乔山是夸了又夸。
虽然襄樊四中、五中每年有很多学生考上清北,不过活的省状元毕竟少见,也就一顿饭的工夫,消息便散了出去,陶家迅速围拢了一群看稀奇的乡邻。
对于这种场面,陈乔山已经麻木了,应付起来自是驾轻就熟。
早在两年前,他就见识过比这更大的阵仗,在前王村,陈乔山差不多被村里人夸了个遍,今天这点场面实算不得什么。
陈乔山自觉地站在姥娘和母亲身边,受着乡邻的花式恭维,这与其说是在替姥娘长脸,倒不如说是在替陶秀英挣面子。
在改革开放之初,大城市的女人都以嫁到海外为荣,甭管老公是白人黑人,还是欧美籍或是港澳台同胞,只要能出国,就会成为周围人艳羡的对象。
与此相反,在一些偏远地区,只有找不到媳妇的光棍才会娶外地女人,本地姑娘外嫁同样会被人瞧不起,陶秀英就是其中的受害者。
前些年陈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这也是陶秀英很少回娘家的原因,或者说她根本顾不上,如今不仅是回来了,还带着一家老小,颇有点衣锦还乡的意思,陈乔山如何敢驳了老妈的面子,只能做起了乖儿子。
这次回娘家,陶秀英很是有底气,如今家里日子宽裕了,儿子有出息,三个女儿也不差,这就是她最大的本钱。
拉着儿子四处显摆了一番,陶秀英便没了兴致,明天就是娘家侄子的婚事,她这个做姑妈的,还有正经事要忙。
……
中午吃饭的时候,表兄弟就坐了一桌。
陈乔山来陶家的次数有限,是以并不相熟,不过他着意看了陶凯几眼,这位明天的新郎官,胡茬都没泛青,哪里就到了娶妻生子的年纪。
陈乔山倒也不奇怪,这种事在乡镇上很常见,领不到结婚证无所谓,只要酒席办了,这门亲事也便认下了。
想想自己,陈乔山也只有羡慕的份。
两辈子了,他都不知道结婚是个什么滋味,上辈子好不容易得了丈母娘的首肯,结果突然烟消云散,这辈子也急不来,怎么也得大学毕业才能考虑这些。
吃过饭,陶凯就去了老丈人家,女方那边今天办一天酒,他这个准女婿还得过去点个卯。
明天是正日子,一帮厨子今天就来准备,陶家下午请了屠夫杀猪,陈乔山被喊去撩猪尾巴。
杀猪他见得多了,不过还是头一回亲自上手,心里还是有点小激动的,小五也跟过来瞧热闹,不过转头就被陶秀英给撵走了,小姑娘家家的,不能往前凑。
一顿忙活下来,陈乔山的手抖得厉害,不是受到了惊吓,而是用力过度,只是帮着拽着捆着后腿的绳子,结果被累够呛,惹得两个舅舅好一通笑话。
女婿是娇客,外孙也是同样的待遇。
除过杀猪的时候搭了把手,其余时间陈乔山都很闲,还是陶秀英看不过眼,打发他去帮着接对子。
为了明天的喜事,陶家特意请了镇上的老校长来写喜联,陈乔山这个状元郎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陪客,好在这活不费事,很快便忙完了。
陶家人早就分了家,老爷子和老太太住在老房子,青砖灰瓦,跟陈家以前的老屋差不多,陈卫国一家也被安排住在这边。
陈乔山本来预备着明天跟去接亲,不知道怎么商量的,下晌的时候,陶秀英过来说道:“老二,明天你在二舅家待着,看看哪里需要帮忙,就搭把手。”
陈乔山问道:“有人开车吗?”
“你二表姐夫会开车,他跟周家沾点亲,明天过去也好说话。”陶秀英这个做姑妈的很是尽心,这才刚回来,情况就摸得一清二楚。
“成。”虽然是表亲,但来往不多,陈乔山实在亲近不起来,跟着去迎亲,倒不如在这边躲清静。
陶秀英对儿子还是很放心的,不过看了看坐在一边的老爷子,忍不住皱了皱眉。
陶老汉年岁大了,身体也差很多,帮不上忙,只能陪着外孙子聊聊天。
人一老,便没那么多讲究,身上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汗衫,有些地方已经能看到线头。
陶秀英鼻子一酸,早些年她自己的日子都过得艰难,哪顾得上娘家这边。
看到老爷子这个样子,她心里也是自责得紧,想了想,她便说道:“爸,要不我们去镇上走走?”
老爷子说道:“走不动了,喊凤华跟你去吧?”
沈凤华是陶家的大儿媳,当年陶秀英还没出嫁,沈凤华便进了陶家的门,姑嫂俩的关系还算不错,不过小叔子要娶儿媳妇,做大嫂的自然得帮忙操持,哪里可能走得开。
陈乔山说道:“妈,要不我开车,送你和姥爷去镇上逛逛?”
陶秀英是想帮老爷子置办两身行头,镇上的步行街就那么宽,车开进去就堵了大半,一准挨人骂,想了想,她便说道:“行了,你陪姥爷聊聊天,我带你外婆和小五她们去。”
陈乔山自无二话,直到傍晚时分,才见一行人回来。
陶秀英拿出两身新衣裳,对着老爷子说道:“爸,这是在镇上给你买的,你换上看看合不合身。”
老爷子有些不高兴,“我有衣裳穿,花这些冤枉钱作甚?”
“换上吧,明天陶凯给您娶孙媳妇,你可不能穿得差了,免得让周家送亲的看了笑话。”陶秀英惯是能说会道,几句话就把老爷子劝服了,不过她脸上没有半分欢喜,反倒是隐隐带着怒气。
对于自家老娘的脾性,陈乔山再清楚不过,他很想问问,可当着外公外婆的面,也不适合说这些,只得再找时间。
陈家众人一早就出门,等到了镇上,也就将将赶上晌午饭。
对于女婿一家的到来,陶家老爷子和老太太很是高兴,老两口只有一个闺女,对外孙和外孙女稀罕得不得了。
最高兴的还是陶秀英,嫁到外省二十多年,这还是一家老小第一次这么齐整地回娘家。
老陶家两子一女,老大陶成光,陶秀英是老二,下面还有个小她三岁的弟弟陶成亮,陶凯就是陶家老三的小儿子。
兄妹三人中,就属陶秀英结婚最晚。
家里当年本来为她在本地说了一门亲,男方也是镇上的,在引丹渠上做安全员。
虽然只是个护渠工,可好歹是在外头吃商品粮的,也就是陶秀英人长得出挑,否则也轮不到她。
本来是一门好姻缘,结果还没等过门,男方在一次滑坡中被砸伤了,没能救过来。
这也没什么稀奇的,当年襄樊为了修引丹渠,动用了十几万的劳力,中间的伤亡数以千计,即便是建成之后,哪年都免不了出事,也怪陶秀英命不好,偏偏让她遇上。
这本来也没什么,新时代了,寡妇改嫁都不稀奇,更何况两家只是议了亲,都还没过门。
最终陶老爷子发了话,让闺女在家守上一年,也算是对得起男方了。
不过好死不死,让村里的一个算命瞎子给搅和了,说是陶家的女子克夫。
那年头最不缺的就是愚夫愚妇,闲话在镇上传开之后,男方家人来闹过两回,自此之后,十里八乡再也没人敢上陶家提亲。
这一耽误就是好几年,好好的黄花大闺女,最终便宜了陈卫国这个二婚的老男人。
陶秀英这些年很少回娘家,这次大张旗鼓地过来,未尝没有扬眉吐气的意思。
不仅是陶秀英,姥娘刘三春也有这个想法,当着周围跟过来看热闹的街坊的面,陈乔山被老太太拉着挨个介绍,“刘家婶子,这是我二姑娘的儿子,前年的豫省高考状元,还上了报纸,现在在燕京大学读书,怎么样,小伙子不差吧?”
一个跛脚的老太太眯着眼上下打量了陈乔山一番,夸赞道:“是个好后生,一看就是有出息的。”
“那是,秀英当年多出挑的丫头,都是周瞎子给害的……”眼见着老太太开始念叨,陶秀英赶忙插话道:“妈,都陈芝麻烂谷子了,还提那人干嘛?”
“对,不提那个老乌龟,还是我大外孙有出息……”老太太今天很是高兴,也不顾有外人在场,把陈乔山是夸了又夸。
虽然襄樊四中、五中每年有很多学生考上清北,不过活的省状元毕竟少见,也就一顿饭的工夫,消息便散了出去,陶家迅速围拢了一群看稀奇的乡邻。
对于这种场面,陈乔山已经麻木了,应付起来自是驾轻就熟。
早在两年前,他就见识过比这更大的阵仗,在前王村,陈乔山差不多被村里人夸了个遍,今天这点场面实算不得什么。
陈乔山自觉地站在姥娘和母亲身边,受着乡邻的花式恭维,这与其说是在替姥娘长脸,倒不如说是在替陶秀英挣面子。
在改革开放之初,大城市的女人都以嫁到海外为荣,甭管老公是白人黑人,还是欧美籍或是港澳台同胞,只要能出国,就会成为周围人艳羡的对象。
与此相反,在一些偏远地区,只有找不到媳妇的光棍才会娶外地女人,本地姑娘外嫁同样会被人瞧不起,陶秀英就是其中的受害者。
前些年陈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这也是陶秀英很少回娘家的原因,或者说她根本顾不上,如今不仅是回来了,还带着一家老小,颇有点衣锦还乡的意思,陈乔山如何敢驳了老妈的面子,只能做起了乖儿子。
这次回娘家,陶秀英很是有底气,如今家里日子宽裕了,儿子有出息,三个女儿也不差,这就是她最大的本钱。
拉着儿子四处显摆了一番,陶秀英便没了兴致,明天就是娘家侄子的婚事,她这个做姑妈的,还有正经事要忙。
……
中午吃饭的时候,表兄弟就坐了一桌。
陈乔山来陶家的次数有限,是以并不相熟,不过他着意看了陶凯几眼,这位明天的新郎官,胡茬都没泛青,哪里就到了娶妻生子的年纪。
陈乔山倒也不奇怪,这种事在乡镇上很常见,领不到结婚证无所谓,只要酒席办了,这门亲事也便认下了。
想想自己,陈乔山也只有羡慕的份。
两辈子了,他都不知道结婚是个什么滋味,上辈子好不容易得了丈母娘的首肯,结果突然烟消云散,这辈子也急不来,怎么也得大学毕业才能考虑这些。
吃过饭,陶凯就去了老丈人家,女方那边今天办一天酒,他这个准女婿还得过去点个卯。
明天是正日子,一帮厨子今天就来准备,陶家下午请了屠夫杀猪,陈乔山被喊去撩猪尾巴。
杀猪他见得多了,不过还是头一回亲自上手,心里还是有点小激动的,小五也跟过来瞧热闹,不过转头就被陶秀英给撵走了,小姑娘家家的,不能往前凑。
一顿忙活下来,陈乔山的手抖得厉害,不是受到了惊吓,而是用力过度,只是帮着拽着捆着后腿的绳子,结果被累够呛,惹得两个舅舅好一通笑话。
女婿是娇客,外孙也是同样的待遇。
除过杀猪的时候搭了把手,其余时间陈乔山都很闲,还是陶秀英看不过眼,打发他去帮着接对子。
为了明天的喜事,陶家特意请了镇上的老校长来写喜联,陈乔山这个状元郎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陪客,好在这活不费事,很快便忙完了。
陶家人早就分了家,老爷子和老太太住在老房子,青砖灰瓦,跟陈家以前的老屋差不多,陈卫国一家也被安排住在这边。
陈乔山本来预备着明天跟去接亲,不知道怎么商量的,下晌的时候,陶秀英过来说道:“老二,明天你在二舅家待着,看看哪里需要帮忙,就搭把手。”
陈乔山问道:“有人开车吗?”
“你二表姐夫会开车,他跟周家沾点亲,明天过去也好说话。”陶秀英这个做姑妈的很是尽心,这才刚回来,情况就摸得一清二楚。
“成。”虽然是表亲,但来往不多,陈乔山实在亲近不起来,跟着去迎亲,倒不如在这边躲清静。
陶秀英对儿子还是很放心的,不过看了看坐在一边的老爷子,忍不住皱了皱眉。
陶老汉年岁大了,身体也差很多,帮不上忙,只能陪着外孙子聊聊天。
人一老,便没那么多讲究,身上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汗衫,有些地方已经能看到线头。
陶秀英鼻子一酸,早些年她自己的日子都过得艰难,哪顾得上娘家这边。
看到老爷子这个样子,她心里也是自责得紧,想了想,她便说道:“爸,要不我们去镇上走走?”
老爷子说道:“走不动了,喊凤华跟你去吧?”
沈凤华是陶家的大儿媳,当年陶秀英还没出嫁,沈凤华便进了陶家的门,姑嫂俩的关系还算不错,不过小叔子要娶儿媳妇,做大嫂的自然得帮忙操持,哪里可能走得开。
陈乔山说道:“妈,要不我开车,送你和姥爷去镇上逛逛?”
陶秀英是想帮老爷子置办两身行头,镇上的步行街就那么宽,车开进去就堵了大半,一准挨人骂,想了想,她便说道:“行了,你陪姥爷聊聊天,我带你外婆和小五她们去。”
陈乔山自无二话,直到傍晚时分,才见一行人回来。
陶秀英拿出两身新衣裳,对着老爷子说道:“爸,这是在镇上给你买的,你换上看看合不合身。”
老爷子有些不高兴,“我有衣裳穿,花这些冤枉钱作甚?”
“换上吧,明天陶凯给您娶孙媳妇,你可不能穿得差了,免得让周家送亲的看了笑话。”陶秀英惯是能说会道,几句话就把老爷子劝服了,不过她脸上没有半分欢喜,反倒是隐隐带着怒气。
对于自家老娘的脾性,陈乔山再清楚不过,他很想问问,可当着外公外婆的面,也不适合说这些,只得再找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