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智力与理性
巴菲特投资的策略就是理性配置资本。决定如何配置公司的盈利是管理层最为重要的决策;决定如何配置自己的资金是一个投资人最为重要的决策。
金融市场上始终有一条理性之线贯穿其中,巴菲特的成功就是这条理性之线的结果,从未偏离。
芒格说:“在我哈佛法学院的班上,有数以千计的同学,我熟悉所有的尖子生,但他们中没有一个能像巴菲特那样,大脑如同超级理性的机器。”?
与巴菲特相熟50多年的《财富》杂志的卡罗尔·卢米斯也相信,理性是巴菲特投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特点。?
《巴菲特: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一书的作者洛温斯坦说:“巴菲特的天分体现在耐心、自律和理性。”
根据《牛津美国词典》的定义,理性是一种信念,是人们的意见或行为应该基于理由、知识,而不是情绪反应。一个理性的人应该思维清晰、理智、富有逻辑。
按照常人的认知,智商高的人肯定比智商低的人更理性,但事实并非如此,聪明人很可能干傻事,因为理性与智力也不是一回事。
在《智力测试所迷失的:理性思考的心理学》一书中,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教授基思·斯坦诺维奇创造了一个词——理性缺失——意指尽管具有高智力,却不能进行理性思考和行动。
很多书把理性的思考说得很玄幻,其实简单而言就是:我们愿不愿意把我们的思考过程放慢。
理性通常要求慢速思考,要求高度专注,而我们大多数人恰巧是懒惰的思考者,具体表现就是:想都不想就去下结论,这让市场上大多数投资者做出的投资决策经常不合逻辑。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我们中有很多人在工作越来越艰难时,会变得越来越懒惰。他很惊讶地发现,很多聪明人会满足于先前的答案,随之便停止思考。”
作为一个投资者,思考力很关键,我看到我周围的很多所谓大公司高材生,其实思考力都是不足的。
如果锻炼思考力?
结论就是我们应该经常去探究一些高水准的问题。
对此我在《经城之雁子谷》里是这样描述的:“若一个人的大脑不去探究高水准问题,那么这个大脑充其量就是可以用来学习新知识,长此以往,知识储备是上去了,但其思维层次并没提高。”
无论是在投资银行、基金公司还是风险投资机构,大量的行业研究员和业务经理每天忙得天昏地暗,他们的知识储备随着从业年限不断增加,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甘于反复使用一套模式去探究不同的行业,他们中的很多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工作7年后的他们其实与工作3年时的他们在思考力上并没有提高,无非就是多认识了些人,多接触了一些行业罢了。
上雪在这里说的高水准问题指的是我们必须跳出能力圈,去思考一些我们原来懒得思考的事情。
比如原先我们是听别人说某只股票好,然后我们想都不想就去买了,那么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自己分析:这只股票为什么好?是价格好?基本面好?管理层好?业绩好?未来前景好?政策扶持好?还是仅仅是别人觉得它股价要涨?
我们问问自己,在买入某家公司的股票前,我们对它究竟多了解?我们是阅读过它的年度报告,还是比较了它与竞争对手的差异?亦或是做了几个现金折现模型?推理出未来大概率能够实现的增长率?我们究竟搞不没搞清楚究竟什么是股东盈余?目前的价格究竟是高估还是低估?我们有没有问过周围可能熟悉这些公司的人对于公司的看法?我们对于公司近三年的发展战略是否了解?新闻我们搜了多少?我们对于公司近三年的发展战略是否了解?
毫无疑问这些事情都费事费力,实施过程非常慢,因为人类懒惰的天性,造成很多超我们能力圈的东西我们都懒得去做,懒得去思考,这种天性极大遏制了我们的思考力。
但如果我们想要破圈,就得让脑子累一点,不要怕苦,这种累是值得的,因为我们的所有努力最终都会反应在你们的投资收益里。
踏出第一步很关键,上雪敢断言把《雪视角》看到这里的人道理都懂,就是不愿意迈出这一步,兄弟姐妹们,都二十万字了,还不迈步?想什么呢?
你们最好看到这里就把本书关上,去股市中选一家你们之前无脑买进去的公司,好好深度分析一下,至少多看点资料,没有输入,何来输出?
建议大家把市面上所有与这家公司近三年业绩有关的信息都汇总一下,汇总字数上雪要求也不高,最少10万字,你们把这10万字都看完,然后重新审视一下这家公司,究竟还值不值得买。
对于勤奋一点的读者,你们的信息收集字数至少100万字,其实100万字才算是深入研究基础资料的起点,就好比你们想了解投行,你们把《投行之路》127万字全都看完了,你们才会对于投资银行有基本了解。
发誓这不是广告,只是举例,不接受反驳。
总而言之,当我们大脑里出现了“简单且浅显的判断”,是很危险的,因为股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如果大家失去理性,判断得轻易且随意,那么你们将大概率成为投资游戏中的受害者。
那些总是停留在同一思考力水平的人,既懒惰又固执,可惜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还非常聪明,本章以巴菲特的话作为总结:“为什么聪明人没有发挥出上天赋予的能力?这与一个人的习惯、特质、性格以及如何行为的理性方式有关,不是你任性的行为方式。每个人都能做到我做过的事情,并可能做得更好,但有些人成功了,而另一些人失败了。那些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一意孤行,不是因为这个世界不给你机会。”?
巴菲特投资的策略就是理性配置资本。决定如何配置公司的盈利是管理层最为重要的决策;决定如何配置自己的资金是一个投资人最为重要的决策。
金融市场上始终有一条理性之线贯穿其中,巴菲特的成功就是这条理性之线的结果,从未偏离。
芒格说:“在我哈佛法学院的班上,有数以千计的同学,我熟悉所有的尖子生,但他们中没有一个能像巴菲特那样,大脑如同超级理性的机器。”?
与巴菲特相熟50多年的《财富》杂志的卡罗尔·卢米斯也相信,理性是巴菲特投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特点。?
《巴菲特: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一书的作者洛温斯坦说:“巴菲特的天分体现在耐心、自律和理性。”
根据《牛津美国词典》的定义,理性是一种信念,是人们的意见或行为应该基于理由、知识,而不是情绪反应。一个理性的人应该思维清晰、理智、富有逻辑。
按照常人的认知,智商高的人肯定比智商低的人更理性,但事实并非如此,聪明人很可能干傻事,因为理性与智力也不是一回事。
在《智力测试所迷失的:理性思考的心理学》一书中,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教授基思·斯坦诺维奇创造了一个词——理性缺失——意指尽管具有高智力,却不能进行理性思考和行动。
很多书把理性的思考说得很玄幻,其实简单而言就是:我们愿不愿意把我们的思考过程放慢。
理性通常要求慢速思考,要求高度专注,而我们大多数人恰巧是懒惰的思考者,具体表现就是:想都不想就去下结论,这让市场上大多数投资者做出的投资决策经常不合逻辑。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我们中有很多人在工作越来越艰难时,会变得越来越懒惰。他很惊讶地发现,很多聪明人会满足于先前的答案,随之便停止思考。”
作为一个投资者,思考力很关键,我看到我周围的很多所谓大公司高材生,其实思考力都是不足的。
如果锻炼思考力?
结论就是我们应该经常去探究一些高水准的问题。
对此我在《经城之雁子谷》里是这样描述的:“若一个人的大脑不去探究高水准问题,那么这个大脑充其量就是可以用来学习新知识,长此以往,知识储备是上去了,但其思维层次并没提高。”
无论是在投资银行、基金公司还是风险投资机构,大量的行业研究员和业务经理每天忙得天昏地暗,他们的知识储备随着从业年限不断增加,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甘于反复使用一套模式去探究不同的行业,他们中的很多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工作7年后的他们其实与工作3年时的他们在思考力上并没有提高,无非就是多认识了些人,多接触了一些行业罢了。
上雪在这里说的高水准问题指的是我们必须跳出能力圈,去思考一些我们原来懒得思考的事情。
比如原先我们是听别人说某只股票好,然后我们想都不想就去买了,那么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自己分析:这只股票为什么好?是价格好?基本面好?管理层好?业绩好?未来前景好?政策扶持好?还是仅仅是别人觉得它股价要涨?
我们问问自己,在买入某家公司的股票前,我们对它究竟多了解?我们是阅读过它的年度报告,还是比较了它与竞争对手的差异?亦或是做了几个现金折现模型?推理出未来大概率能够实现的增长率?我们究竟搞不没搞清楚究竟什么是股东盈余?目前的价格究竟是高估还是低估?我们有没有问过周围可能熟悉这些公司的人对于公司的看法?我们对于公司近三年的发展战略是否了解?新闻我们搜了多少?我们对于公司近三年的发展战略是否了解?
毫无疑问这些事情都费事费力,实施过程非常慢,因为人类懒惰的天性,造成很多超我们能力圈的东西我们都懒得去做,懒得去思考,这种天性极大遏制了我们的思考力。
但如果我们想要破圈,就得让脑子累一点,不要怕苦,这种累是值得的,因为我们的所有努力最终都会反应在你们的投资收益里。
踏出第一步很关键,上雪敢断言把《雪视角》看到这里的人道理都懂,就是不愿意迈出这一步,兄弟姐妹们,都二十万字了,还不迈步?想什么呢?
你们最好看到这里就把本书关上,去股市中选一家你们之前无脑买进去的公司,好好深度分析一下,至少多看点资料,没有输入,何来输出?
建议大家把市面上所有与这家公司近三年业绩有关的信息都汇总一下,汇总字数上雪要求也不高,最少10万字,你们把这10万字都看完,然后重新审视一下这家公司,究竟还值不值得买。
对于勤奋一点的读者,你们的信息收集字数至少100万字,其实100万字才算是深入研究基础资料的起点,就好比你们想了解投行,你们把《投行之路》127万字全都看完了,你们才会对于投资银行有基本了解。
发誓这不是广告,只是举例,不接受反驳。
总而言之,当我们大脑里出现了“简单且浅显的判断”,是很危险的,因为股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如果大家失去理性,判断得轻易且随意,那么你们将大概率成为投资游戏中的受害者。
那些总是停留在同一思考力水平的人,既懒惰又固执,可惜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还非常聪明,本章以巴菲特的话作为总结:“为什么聪明人没有发挥出上天赋予的能力?这与一个人的习惯、特质、性格以及如何行为的理性方式有关,不是你任性的行为方式。每个人都能做到我做过的事情,并可能做得更好,但有些人成功了,而另一些人失败了。那些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一意孤行,不是因为这个世界不给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