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悝起身还礼,两人是见过的,在岭南郡王夜宴上,当时刘知易做了一首明月词,让八大名士折服。虽然在诗词上,他们认输了,但不意味着在其他学问上会输。
所以看到刘知易站起来,嬴悝虽然眼神中却露出一缕疑惑(他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但并没有多少担忧,反而是兴奋和自信(辩法谁怕谁?)。
“刘公子兼修法家?”
嬴悝问道。刘知易是学医的,在这里听他讲法,肯定是兼修。
刘知易点头:“学艺不精,比不得各位法家学子,深通法理,疑惑颇多,还望赢兄解惑。”
嬴悝道:“刘公子请赐教。”
刘知易道:“赐教不敢,只有一忧,赢兄新法,可行一代,如何存续?”
嬴悝没有正面回答:“善法,当能存续百代,恶法,当代寸步难行。”
他很取巧,意思是新法是好的,就能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如果不好,这一代就实行不下去,等于是在说,他如果变法成功,那就说明是好的律法,如果不成功根本执行不下去。
这等于没说。
刘知易自然不会认可这个回答,讲法时发问,本就是刁难,可以持续纠缠一个细节,知道说清楚,谁让坐在上面讲法的都是大师,而下面请教的都是学生呢。
继续道:“窃以为,赢兄变法,治标不治本。”
抑制兼并,削弱豪强,在农业社会,确实能够短暂的保护小民的生存,让王朝苟延残喘,可这解决不了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生产力低下,人多地少,绝大多数劳动力扎根在土地上,累的半死只能糊口,经不起任何的风险,一个小小的天灾,就可能成为压倒骆驼背的最后一根稻草,农民起义席卷天下,然后死上一大半人,新的王朝建立,人少地多,人均资源丰富,很快就进入盛世。如此循环往复,兴衰交替。
所以抑制兼并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是镇压了豪强之后,当农民起义爆发,地方没有土豪压制,很快波及天下,王朝倾覆,十室九空,带来更大的损失。
要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突破农业社会的桎梏,冲脱樊笼,走向现代社会。不依赖农业,发展工商业等其他产业,吸纳更多劳动力。
嬴悝反问:“何为标,何为本?”
刘知易解释:“标者,财富不均,富人田连阡陌,穷人无立锥之地。本者,人多地少,物有尽,而人无穷也。”
暴露在人面前的贫富分化,其实只是小问题(标),真正的大问题(本),还是土地有限,人口却无限增长,社会承压到了极限。
嬴悝点头,这确实是他遇到的困境,也是历代王朝末期遇到的永恒问题。
叹道:“抑制兼并,即可治标。治本,非人力所能为也。若有治本之法,刘兄可能教我?”
他倒是很干脆,承认他的变法只是治标,律法又不能凭空变出土地。
治本的办法当然有,只是刘知易不好解释,在农业时代,跟他们讲工业革命,没有说服力。
不过刘知易有折中的办法,工业革命还太早,但重商主义却可以抛出来。
“敢问赢兄,人多地少,民何以作乱?”
一句废话。
嬴悝很配合:“耕者无其田,作乱以求活。”
农民没有地种,造反只是为了活命。
刘知易又问道:“商贾无田,何以能活?工匠无田,何以能活?渔夫无田,何以能活?山民无田,何以能活?牧民无田,何以能活?”
嬴悝道:“商贾无田,贱买贵卖,博取厚利,是以能活。工匠无田,土木丝布,市以粮谷,是以能活。渔夫无田,种水捕捞,易衣易食,是以能活。牧民无田,放养牛羊,换取盐铁,是以能活。”
问这个问题,只是让大家知道,不要把目光只盯在土地上,能养活人的行业多了,等工业起来之后,工业养活人更多,等服务业起来后,服务业比工业养活人还要多。社会应该持续向前滚动发展,而不是囿于兴衰交替之间,不断的人多了大乱,把人杀的差不多了又大治,进行这样的循环没有意义。
刘知易道:“百工都可无田而活,何不改耕者为百工,则耕者无田,亦不会作乱。则天下田少,国可以续存。”
刘知易出的招,就是让农民转行,去做工,去经商,去想方设法养活自己。这就跟嬴悝变法有根本冲突了,他变法有一个核心,那就是限制流民,把老百姓都绑定在土地上,不允许他们流动,这样就不会对社会造成冲击。可刘知易要让农民去做打工人,要去城里,要去外地,势必要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流动,这在农业社会是不可想象的灾难。
嬴悝皱起眉头,双眼爆出精光,身上气息流动,气场鼓荡起来。
这已经是驳斥他的根本措施了,如果不能把这个观点驳斥下去,他的变法就是笑话。至少在这场辩法上,他就输了。
刘知易皱眉。
辩法就辩法吗,你亮肌肉干什么?拿你那四品的修为吓唬我?
感受到一股雄浑的气势压迫而来,刘知易胆怯却不心虚,因为他坚信他的道理是正确的。
于是也运转真气对抗。
有气场加持,嬴悝的声音马上变得格外威严和刚直,轻声细语都带着喝问这样的威势。
“百万民众滚滚流动,如江河奔涌,倘若作乱,如何能治?”
嬴悝喝问。
刘知易作答:“夏江奔涌不息,百川归流,终至大海,未必决堤。百万之众,滚滚流动,以法为岸,以律为堤,以刑为坝,则百川归海,滚滚不绝。”
嬴悝把数以百万流动起来的老百姓视作洪流,一旦作乱就没法遏制;刘知易将律法比作堤岸,用律法约束百姓。最终百姓都能找到他们幸福的海洋。
嬴悝皱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赢郡疲敝,若民尽失,则何如?”
这是个大问题,也是个小问题。大在,赢郡是最穷的郡,一旦放开让老百姓流动,很快百姓可能就离开赢郡,逃奔他郡去了。农业社会,人多力量大,大夏王朝之所以无法吞并八郡,就是因为八郡有两亿多人,实力强劲。小在,赢郡只是一个郡,天下几十个郡,就算赢郡人跑光了,天下还在,国家还在。但这就超出辩法框架了,因为嬴悝讲法,讲的就是他在赢郡的变法。
刘知易道:“人离乡贱,落叶归根。赢兄多虑了。”
他告诉嬴悝的是,人总是会回去的,其实好处很多,因为返乡老公会带回去大量劳务资金,这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资本涌入。但没法跟嬴悝说,因为跟他们讲资本他们都听不懂。诸子百家中,可没有一个“商家”。
嬴悝道:“然。就以刘兄妙论。许民出奔,务工从商。地力有限,所产有穷,何以养冗人。”
嬴悝又提出了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土地有限,产出有限,就产那么多粮食,人却是无穷的,冗余的人口怎么养活?这个问题,也是造成兴衰交替的最大问题之一。
刘知易早就想到这个问题了,道:“赢郡地力有限,而大夏地力无限,大夏地力有限,而天下地力无限。以我之工商渔樵,易彼之地力所产,互通有无,则活人无穷!”
刘知易的办法是搞外向型经济,出口商品交换粮食,赢郡土地有限,相比而言大夏国土地几乎是无限的,大夏国土地有限,相比而言,天下的土地是无限的。用本土无限人口的产出,交换外邦无限土地的产出,能养活的人口是无穷无尽的。
也可以用另一种观念解释,那就是搞扩张,我的土地有限,就去掠夺别人的土地。
这个道理讲得通,所以嬴悝沉默了片刻。
但显然他不会这么容易折服,片刻后反问:“你我论变法,怎变了法家。改行墨家,乃至商贾末流之术?”
随着嬴悝的喝问,刘知易感觉到身上的压力陡增,一股巨大的气势压迫而来。这是嬴悝借助法家大义,居高临下斥责,而且引起其他学子的共鸣。因为嬴悝说,大家在辩法,这是法家的事情,可刘知易却大谈工匠之道的墨家,甚至还谈被诸子百家都鄙视的商人的手段。这是立场问题,在座所有法家弟子都不认可刘知易。
此时在座所有法家弟子都看向刘知易,有的神情迷惑,不理解刘知易为什么会称赞工匠、商人之术。掌院郭镇辅也看了过来,他眼里现出急色。嬴悝以法家大义斥责,数以千计的法家弟子共鸣,这样的压力不是刘知易一个兼修的学子能承担的。即便是他这个法家三品掌院,也撑不住。原本的计划中,是不会让刘知易承受这种程度的压力的,刘知易跟嬴悝辩法,只是口辩,充其量会有些微气势交锋,双方都不能动用法术。
这是一种默契,嬴悝十分规矩,可没想到,嬴悝调动了数千法家弟子的气势,只要这些弟子坚信法家道理,此时就会支持嬴悝。而郭镇辅还不好插手,因为他不能在嬴悝维护法家正道的时候,去站在对立面。
刘知易当然撑不住,但对这个问题,他早有答案。
深吸一口气,大声反驳:“法家变法,非为废百家!”
一句话,让数千人的共鸣气场消散了三分,诸子百家并存数千年,每一家都觉得自己是正道,但也没有一家敢说废除其他百家,独尊自家,虽然大家都这么想。共存共荣已经成了百家共识,因此刘知易这一回答,马上让许多士子心中敌对念头消散。
只是所有人心中那个“法家才是正道”的信念还在,因此所有人的气势依然保持着共鸣,形成巨大的气场,天穹一般只压在刘知易一个人身上。
所以看到刘知易站起来,嬴悝虽然眼神中却露出一缕疑惑(他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但并没有多少担忧,反而是兴奋和自信(辩法谁怕谁?)。
“刘公子兼修法家?”
嬴悝问道。刘知易是学医的,在这里听他讲法,肯定是兼修。
刘知易点头:“学艺不精,比不得各位法家学子,深通法理,疑惑颇多,还望赢兄解惑。”
嬴悝道:“刘公子请赐教。”
刘知易道:“赐教不敢,只有一忧,赢兄新法,可行一代,如何存续?”
嬴悝没有正面回答:“善法,当能存续百代,恶法,当代寸步难行。”
他很取巧,意思是新法是好的,就能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如果不好,这一代就实行不下去,等于是在说,他如果变法成功,那就说明是好的律法,如果不成功根本执行不下去。
这等于没说。
刘知易自然不会认可这个回答,讲法时发问,本就是刁难,可以持续纠缠一个细节,知道说清楚,谁让坐在上面讲法的都是大师,而下面请教的都是学生呢。
继续道:“窃以为,赢兄变法,治标不治本。”
抑制兼并,削弱豪强,在农业社会,确实能够短暂的保护小民的生存,让王朝苟延残喘,可这解决不了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生产力低下,人多地少,绝大多数劳动力扎根在土地上,累的半死只能糊口,经不起任何的风险,一个小小的天灾,就可能成为压倒骆驼背的最后一根稻草,农民起义席卷天下,然后死上一大半人,新的王朝建立,人少地多,人均资源丰富,很快就进入盛世。如此循环往复,兴衰交替。
所以抑制兼并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是镇压了豪强之后,当农民起义爆发,地方没有土豪压制,很快波及天下,王朝倾覆,十室九空,带来更大的损失。
要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突破农业社会的桎梏,冲脱樊笼,走向现代社会。不依赖农业,发展工商业等其他产业,吸纳更多劳动力。
嬴悝反问:“何为标,何为本?”
刘知易解释:“标者,财富不均,富人田连阡陌,穷人无立锥之地。本者,人多地少,物有尽,而人无穷也。”
暴露在人面前的贫富分化,其实只是小问题(标),真正的大问题(本),还是土地有限,人口却无限增长,社会承压到了极限。
嬴悝点头,这确实是他遇到的困境,也是历代王朝末期遇到的永恒问题。
叹道:“抑制兼并,即可治标。治本,非人力所能为也。若有治本之法,刘兄可能教我?”
他倒是很干脆,承认他的变法只是治标,律法又不能凭空变出土地。
治本的办法当然有,只是刘知易不好解释,在农业时代,跟他们讲工业革命,没有说服力。
不过刘知易有折中的办法,工业革命还太早,但重商主义却可以抛出来。
“敢问赢兄,人多地少,民何以作乱?”
一句废话。
嬴悝很配合:“耕者无其田,作乱以求活。”
农民没有地种,造反只是为了活命。
刘知易又问道:“商贾无田,何以能活?工匠无田,何以能活?渔夫无田,何以能活?山民无田,何以能活?牧民无田,何以能活?”
嬴悝道:“商贾无田,贱买贵卖,博取厚利,是以能活。工匠无田,土木丝布,市以粮谷,是以能活。渔夫无田,种水捕捞,易衣易食,是以能活。牧民无田,放养牛羊,换取盐铁,是以能活。”
问这个问题,只是让大家知道,不要把目光只盯在土地上,能养活人的行业多了,等工业起来之后,工业养活人更多,等服务业起来后,服务业比工业养活人还要多。社会应该持续向前滚动发展,而不是囿于兴衰交替之间,不断的人多了大乱,把人杀的差不多了又大治,进行这样的循环没有意义。
刘知易道:“百工都可无田而活,何不改耕者为百工,则耕者无田,亦不会作乱。则天下田少,国可以续存。”
刘知易出的招,就是让农民转行,去做工,去经商,去想方设法养活自己。这就跟嬴悝变法有根本冲突了,他变法有一个核心,那就是限制流民,把老百姓都绑定在土地上,不允许他们流动,这样就不会对社会造成冲击。可刘知易要让农民去做打工人,要去城里,要去外地,势必要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流动,这在农业社会是不可想象的灾难。
嬴悝皱起眉头,双眼爆出精光,身上气息流动,气场鼓荡起来。
这已经是驳斥他的根本措施了,如果不能把这个观点驳斥下去,他的变法就是笑话。至少在这场辩法上,他就输了。
刘知易皱眉。
辩法就辩法吗,你亮肌肉干什么?拿你那四品的修为吓唬我?
感受到一股雄浑的气势压迫而来,刘知易胆怯却不心虚,因为他坚信他的道理是正确的。
于是也运转真气对抗。
有气场加持,嬴悝的声音马上变得格外威严和刚直,轻声细语都带着喝问这样的威势。
“百万民众滚滚流动,如江河奔涌,倘若作乱,如何能治?”
嬴悝喝问。
刘知易作答:“夏江奔涌不息,百川归流,终至大海,未必决堤。百万之众,滚滚流动,以法为岸,以律为堤,以刑为坝,则百川归海,滚滚不绝。”
嬴悝把数以百万流动起来的老百姓视作洪流,一旦作乱就没法遏制;刘知易将律法比作堤岸,用律法约束百姓。最终百姓都能找到他们幸福的海洋。
嬴悝皱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赢郡疲敝,若民尽失,则何如?”
这是个大问题,也是个小问题。大在,赢郡是最穷的郡,一旦放开让老百姓流动,很快百姓可能就离开赢郡,逃奔他郡去了。农业社会,人多力量大,大夏王朝之所以无法吞并八郡,就是因为八郡有两亿多人,实力强劲。小在,赢郡只是一个郡,天下几十个郡,就算赢郡人跑光了,天下还在,国家还在。但这就超出辩法框架了,因为嬴悝讲法,讲的就是他在赢郡的变法。
刘知易道:“人离乡贱,落叶归根。赢兄多虑了。”
他告诉嬴悝的是,人总是会回去的,其实好处很多,因为返乡老公会带回去大量劳务资金,这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资本涌入。但没法跟嬴悝说,因为跟他们讲资本他们都听不懂。诸子百家中,可没有一个“商家”。
嬴悝道:“然。就以刘兄妙论。许民出奔,务工从商。地力有限,所产有穷,何以养冗人。”
嬴悝又提出了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土地有限,产出有限,就产那么多粮食,人却是无穷的,冗余的人口怎么养活?这个问题,也是造成兴衰交替的最大问题之一。
刘知易早就想到这个问题了,道:“赢郡地力有限,而大夏地力无限,大夏地力有限,而天下地力无限。以我之工商渔樵,易彼之地力所产,互通有无,则活人无穷!”
刘知易的办法是搞外向型经济,出口商品交换粮食,赢郡土地有限,相比而言大夏国土地几乎是无限的,大夏国土地有限,相比而言,天下的土地是无限的。用本土无限人口的产出,交换外邦无限土地的产出,能养活的人口是无穷无尽的。
也可以用另一种观念解释,那就是搞扩张,我的土地有限,就去掠夺别人的土地。
这个道理讲得通,所以嬴悝沉默了片刻。
但显然他不会这么容易折服,片刻后反问:“你我论变法,怎变了法家。改行墨家,乃至商贾末流之术?”
随着嬴悝的喝问,刘知易感觉到身上的压力陡增,一股巨大的气势压迫而来。这是嬴悝借助法家大义,居高临下斥责,而且引起其他学子的共鸣。因为嬴悝说,大家在辩法,这是法家的事情,可刘知易却大谈工匠之道的墨家,甚至还谈被诸子百家都鄙视的商人的手段。这是立场问题,在座所有法家弟子都不认可刘知易。
此时在座所有法家弟子都看向刘知易,有的神情迷惑,不理解刘知易为什么会称赞工匠、商人之术。掌院郭镇辅也看了过来,他眼里现出急色。嬴悝以法家大义斥责,数以千计的法家弟子共鸣,这样的压力不是刘知易一个兼修的学子能承担的。即便是他这个法家三品掌院,也撑不住。原本的计划中,是不会让刘知易承受这种程度的压力的,刘知易跟嬴悝辩法,只是口辩,充其量会有些微气势交锋,双方都不能动用法术。
这是一种默契,嬴悝十分规矩,可没想到,嬴悝调动了数千法家弟子的气势,只要这些弟子坚信法家道理,此时就会支持嬴悝。而郭镇辅还不好插手,因为他不能在嬴悝维护法家正道的时候,去站在对立面。
刘知易当然撑不住,但对这个问题,他早有答案。
深吸一口气,大声反驳:“法家变法,非为废百家!”
一句话,让数千人的共鸣气场消散了三分,诸子百家并存数千年,每一家都觉得自己是正道,但也没有一家敢说废除其他百家,独尊自家,虽然大家都这么想。共存共荣已经成了百家共识,因此刘知易这一回答,马上让许多士子心中敌对念头消散。
只是所有人心中那个“法家才是正道”的信念还在,因此所有人的气势依然保持着共鸣,形成巨大的气场,天穹一般只压在刘知易一个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