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马可-波罗可谓大名鼎鼎。马可-波罗,也译作马可-孛罗,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此人生于1254年,死于1324年。原本,他只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威尼斯商人”。然而,人以书显,那本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游记”让他名声大噪。据《马可-波罗游记》称:大 约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随其父亲、叔叔,由两河流域,经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东方。1275年5月,马可来到蒙古帝国的上都(内蒙古多伦县),并获得了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在元朝当了十七年官,游历足迹几乎遍布中国。曾到过今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及北京等地,期间一度到达缅甸。1292年,因伊儿汗国可汗遣使向元室求婚,马可-波罗奉命护送公主出嫁,离开中国,从海上经苏门答腊、印度等地到达波斯,并于1295年末回到祖国威尼斯。 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马可-波罗确曾到过中国,游记记载的情况基本属实。不过,从《马可-波罗游记》一书问世七百多年以来,就一直有人怀疑他是否到过中国,以及他的游记是否是伪作,并形成了“马可-波罗学”的两种观点:怀疑论和肯定论。质疑和肯定对马可-波罗这段经历,早在他在世时就有人表示怀疑。1298年,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发生过一场战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马可-波罗身陷囹圄。在狱中,由他口述,由狱友鲁斯蒂谦记录,写下了这本《马可-波罗游 记》。1299年马可出狱,并从他的“老乡”那里获得一个新名字--百万马可,意思是说他善吹牛皮,这可能与那部游记有关,他们认为一个囚徒的话当不得真。关心他的朋友,甚至在他临终前劝他把书中背离事实的叙述删掉。然而,随着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对东方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游记中讲的许多事物逐渐被证实,不再被视为荒诞不经的神话了,但还是有人对《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一些可疑之点如襄阳献新炮、扬州做了三年官等等,这一切都使人对波罗一家曾长期住过中国发生怀 疑。19世纪初,德国学者海尔曼认为,《马可-波罗游记》是一部冒充为游记而编排拙劣的教会传奇故事,是为了传教士和商人的利益,用以激发、感化蒙古人的热情,以便到中国通商而创作的。并且说,马可-波罗一家最远就到过中亚布哈里亚(bucharia)境内,关于蒙古帝国的情况是从曾到过该地的商人们口中听来的,关于印度、波斯、阿拉伯及埃塞俄比亚的叙述则抄自阿拉伯著作。1965年,德国史学家福赫伯也在一篇报告中说,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还是个 没确切答案的问题。随后,英国人克鲁纳斯对《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提出了四个极具重量的疑问:第一,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没有一件可以证明马可-波罗所言的事情属实。关于这点似乎有点武断,或许仅仅是没有发现。第二,《马可-波罗游记》中很多统计资料充满疑点,把中国丰富多彩的景象搞得灰蒙蒙的。第三,中国两件最具特色的文化产物茶和汉字,以及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在书中都没 有提到。第四,《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都是波斯叫法,这可能是因为他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国家。但是,有学者驳斥了这几点疑点。第一,虽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史籍中还没有发现直接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但有间接资料。有一个名叫杨志玖的中国人和一个叫伯希和的法国人,在中国的《永乐大典》和外国的《伊尔汗史》、《蒙古史》中,找到过一条反驳的“证据”。这几部史书中提到1290年阿鲁浑王的三位使者兀 鲁斛、阿必失呵、火者的名字,与《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的阿鲁浑王三位使臣的名字以及所处的年代完全吻合,这便是证据。第二,马可-波罗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著书环境又在监狱里,没什么图书资料可供参考,而且是同狱难友记录的,所以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第三,他可能保持着本国的习惯,不喝茶,所以没提到茶。同样,他不认识汉字,文化水平不高,因而不提汉字书法和印刷术实属正常。第四,书中地名多半用波斯语或蒙古、突厥语表达,说明他接触的主要是波斯人、蒙古人和突厥人,而很少接触汉人,因而中国地名多用 波斯拼法。上面的反驳有些道理,但由于没有直接证据,不能成为铁证。第一条虽然有《永乐大典》等旁证,但由于仅是“孤证”,也很难成立。而且《永乐大典》与更早的《元史》有出入。《元史》中根本没有提到《永乐大典》中记载的那三位使臣。《元史》成书早于《永乐大典》,我们自然更相信《元史》。襄阳献炮的真伪有人认为,《马可-波罗游记》中大加渲染的“襄阳献炮”事件,是证明他本人确实来过中国的铁证。 关于蒙宋襄阳之战,在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力作《神雕侠侣》中有精彩的描写,其中除了郭靖、黄蓉、杨过等一班武林高手是虚构的外,所叙襄阳战守的情况基本符合史实。《元史》中记载了襄阳献炮的经过。襄阳作为战略要地,是南宋王朝的“国之西门”,元宋在此地多次交战,互有胜负。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采纳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派阿术率军再次进攻襄阳,继而又进围樊城。1269年,宋将张世杰驰援樊城失败,夏贵、范文虎往援又败,襄樊军民奋勇坚守。次年,宋任命李庭芝 为京湖制置大使。1272年,李庭芝派张顺、张贵率水师突破封锁往援,张顺战死,张贵入城后又突围应接援军,被俘牺牲。1273年,元军切断襄樊通路,攻破樊城,守将牛富力战而死,襄阳城被元军用“回回巨炮”轰破,守将吕文焕出城投降。根据以上记载可以看到,元军之所以能够攻下城池,“回回巨炮”功不可没。那么,“回回巨炮”是谁制造出来献给元军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说是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叔制造巨炮并献出的,而《元史》等史料上却记载说,献炮者是一个叫“亦 思马因”的回回人。也许有人会说,亦思马因会不会就是马可-波罗?这个提问很大胆,但却没有什么价值,因为根据游记记载,马可-波罗卒于1324年。而《元史》上说得很清楚,亦思马因早在元世祖至元十一年,亦即1274年就因疾而死。可见二人无关。亦思马因有个儿子叫布伯,这个名字听起来与“波罗”相似,他会不会是马可呢?也不可能。因为他卒于天历三年,即1330年。更能说明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的一点证据是:马可-波罗死在了欧洲,而布伯却卒于中国。 “襄阳献炮”事件还有另一个更大的疑点,时间对不上号。《马可-波罗游记》中称他一家来华的时间为1275年,而襄阳城早在1273年就已被元军攻下,何用他们再献炮攻打?马可是否在扬州做过官?做过什么官?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当时扬州是中国十二行省之一,而马可-波罗曾受元朝皇帝委任,治理扬州达三年之久。但由于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他当过什么官,因此,马可-波罗是否在中国做过官?究竟做过什么官?就成为一个悬案 为《马可-波罗游记》做序的法国学者颇节根据《元史-地理志》的记载,推测马可-波罗在1277至1289年间曾做过扬州及其附属的二十七个城池的长官,即行省长官。另一位英国学者则认为马可-波罗到中国时才二十岁出头,不可能做到行省这样地方最高一级职位的长官,可能只是一个达鲁花赤或副达鲁花赤,即行省属下的一个行政区划的一个小官。然而,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马可-波罗在扬州什么官也没做过。因为,当时的扬州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是闻名中外的国 。 际贸易港口。当时有许多来自东南亚、西亚各国的商人、传教士、僧侣到过扬州,其中有人在扬州定居、做官。这些资料在扬州的地方志中都有记载,但是,无论《元史》还是江苏、扬州等地的地方志,都没有记载马可-波罗在扬州为官的事。另外,假如马可-波罗在扬州一带长时间为官,扬州地区不可能没有留下他的遗迹和民间传说。因此,我们只能说:据马可-波罗本人讲,他曾在扬州做过官。至于他是否在扬州做过官,做过什么官,尚不得而知。马可-波罗可能去过哪里? 《马可-波罗游记》中既然存在着这么多的疑点,那么,马可-波罗本人是否真的到过中国,就是个十分值得怀疑的问题了。或许真如一些学者认为的,马克-波罗到了中亚一些国家,却误以为是来到了中国--这是有前车之鉴的。我们都知道旅行家兼探险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但他本人至死都认为自己发现的是印度,他坚持称他在美洲附近所见到的第一片陆地为“西印度群岛”。哥伦布不是骗子,马可-波罗也可能不是有意撒谎,只是把所到的中亚的某些国家当作了中国。 马可把中亚国家当成中国,这可能吗?当然可能。蒙古帝国的版图曾一度横跨欧亚大陆,面积达三千万平方公里,是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在当时以马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大汗几乎无法作有效的统治。为了便于管理,蒙古人采取地方分权制度,把疆域划分为六个子国,平等地并列于最高元首--大汗之下。这六个子国是:元帝国(辖区中国大部)、吐蕃宗教国(辖区中国西藏、青海)、察合台汗国(辖区中亚细亚北部)、窝阔台汗国(辖区中亚细亚南部)、钦察汗国(辖区俄 国、东欧洲)和伊儿汗国(辖区伊朗、伊拉克)。六个汗国都是蒙古大汗的属地,其子民都可以自称为蒙古国人。因为元帝国皇帝之位由蒙古大汗忽必烈担任,六个汗国的子民也都可以自称为中国人。这些子民中有不少来自中亚细亚的波斯人(色目人),他们可能到过中国的中原,并且在中亚细亚的某个地方遇见马可-波罗,以“中国人”的身份向马可一家人讲述了在遥远的东方所发生的一切。这些色目人虽然在元帝国的政治地位很高,但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至少汉文化水平相当低,所以, 讲到许多中国的地名时用的大多是波斯叫法,而且往往把元帝国皇帝的家谱搞错。这一点可以理解,蒙古人建立的六个汗国的开国君王虽然都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裔,但其继任者们却往往乱了辈分,尤其是元帝国,其皇帝又兼任蒙古大汗,要搞清如此复杂的关系确实不容易。色目人不熟悉汉文化,所以根本没把汉人使用的汉字、印刷术及茶当成一回事,自然也就不会向马可提起。同样,由于不熟悉汉文化,他们提供给马可一家人的中国资料是感性的、支离破碎的。 如果以上分析属实的话,最合理的说法是,马可-波罗并没有真正到过中国,至少,他没有到过中国本土,只是自认为他所到的中亚细亚国家就是中国。“襄阳献炮”则是他为了抬高身份而编造的故事,以便为元朝皇帝“接见”做铺垫。纯属虚荣心在作怪。尽管《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们都承认这本书在开拓东西方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本书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 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本书引发了国外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对东方的兴趣,他们纷纷东来,寻访中国,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这些人包括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本章完)…………(跪 求点击。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