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年的宫中历练,包括自己的经营,慈禧早已谙熟统治术,她心里特别地清楚,她云集的后党这一批人会在光绪和她的政治砝码上把倾向性倾向于自己,权力就成为制衡所有人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利益的支点。【小说文学网】所以慈禧相信,这些人会继续支持自己的。
第二个呢,她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冒险的一个特点。也就是说,她在处理这些事的时候,她已经牺牲了这个时期的国家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权力**,她把这些大臣们的人性看得非常之透彻。所以在这个时候当中,她清晰地意识到,就如同俗话所说的那样,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这些大臣们绝对不会在自己提出亲征以后,山呼皇太后圣明的。所以,在这个时候,慈禧有这个把握。
画外音:
这一次归政光绪与当年归政同治时截然不同。当年,一来有慈安太后的东宫掣肘,慈禧羽翼未丰,不敢擅权。二来,同治皇帝毕竟是慈禧的亲生儿子,顺水推舟倒也落得个母子连心,所以一拖再拖,同治皇帝也终成帝业。然而,光绪帝与同治不同,光绪帝的勤学善思和生父奕譞的位高权重,对慈禧来说都是极大的威胁。那么,慈禧的冒险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隋丽娟:
果然,不出慈禧之所料,懿旨布以后的第三天,那么也就是6月13日,请求皇太后收回成命的折子就纷纷地来到了慈禧的手里。那么在慈禧所收到的这些折子当中,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恳请皇太后收回成命。
在这个折子当中有三个折子是最代表各自利益的:
第一个折子呢就是礼亲王世铎。礼亲王世铎是慈禧在云集后党的时候,在重新组建军机处的时候,她所安排的最重要的一个力量。那么他这个折子怎么说的呢?说“伏请皇太后,训政数年,于明年皇上亲政以后,仍每日召见臣工,披览奏章,俾皇上随时随事亲承指示。”说请求皇太后,即使是光绪帝亲政了,你也不要离开政治舞台,还是继续训政吧。怎么训政呢?于明年皇上亲政以后,您老人家仍然每日还要召见臣工,你老人家依然批览奏章吧。“俾皇上随时随事好亲承指示”,好,等着皇帝,你在后边训政嘛,好随时地等着皇上在亲政的过程当中有事和您商量,请求指示。
礼亲王世铎可以说他的这个奏章是代表着当时忠心于慈禧的这一部分臣下的意见。那么这个意见是什么呢?那就是说等着光绪帝亲政以后,你也要训政的,包括召见臣工,批阅奏章,随时随地帮着皇帝做决策,那你说慈禧是真的归政了呢?还是光绪帝真正的亲政了呢?都不是。这是礼亲王世铎的奏章。
第二人呢?那就是站在皇帝角度上来考虑问题。那就当然是他的老师翁同龢。翁同龢的这个奏折,他的想法和礼亲王世铎不一样,他的奏折说了,说皇帝固然聪明,16岁批阅奏章都可以了,判断古今什么事都可以做,“然于经史尚未精通”。然而皇帝的经史还达不到精通的程度。“虽然看折能一目了然。”虽然看折不费劲了,一目了然,“但兵农礼乐,天下数目,还未能一一明了。”但是有关于什么天下的军事、农业啊,礼乐啊,这些国家大事,天下的数目他还不能够一一全部清楚。
另外他又给皇帝找一个不能现在亲政的理由,另外呢皇帝现在满语还未学好,满语还不能够精通。所以翁同龢坚持,“皇帝应该俟一两年后,从容受政。”
翁同龢和礼亲王世铎不一样,他也要求慈禧继续地在那里听政,然后让光绪帝晚两年,他找的理由就是光绪帝这个时候还不成熟,包括学业,包括满语,包括一些其它的事还不能够做到尽善尽美,所以还是晚两年再亲政。
我们说过,翁同龢和光绪帝在一起学习,也就是翁同龢指导光绪帝学习前后20余年的时间,他几乎把光绪帝就视为自己的儿子一样,所以这一对君臣之间的关系相同于父子一样。翁同龢非常清楚此时慈禧的意思,即使是归政,她还要干预。那么如果干预的话,皇太后训政,事事要秉承皇太后的话,皇帝其实这个时候那还是傀儡。所以翁同龢的意思就是莫不如皇帝再晚两年亲政,再晚两年亲政之后,让慈禧继续地在那里听政,皇帝真的成熟了,这个时候任何人都不能够再说出理由了,皇帝才16岁,你还是训政吧这样的借口了,所以光绪帝亲政就可以独揽大权,光绪帝亲政就可以乾纲独断,光绪帝就可以真正意义地做名副其实的皇帝。所以呢,翁同龢是站在光绪帝的角度来请求慈禧收回成命。
第二个呢,她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冒险的一个特点。也就是说,她在处理这些事的时候,她已经牺牲了这个时期的国家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权力**,她把这些大臣们的人性看得非常之透彻。所以在这个时候当中,她清晰地意识到,就如同俗话所说的那样,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这些大臣们绝对不会在自己提出亲征以后,山呼皇太后圣明的。所以,在这个时候,慈禧有这个把握。
画外音:
这一次归政光绪与当年归政同治时截然不同。当年,一来有慈安太后的东宫掣肘,慈禧羽翼未丰,不敢擅权。二来,同治皇帝毕竟是慈禧的亲生儿子,顺水推舟倒也落得个母子连心,所以一拖再拖,同治皇帝也终成帝业。然而,光绪帝与同治不同,光绪帝的勤学善思和生父奕譞的位高权重,对慈禧来说都是极大的威胁。那么,慈禧的冒险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隋丽娟:
果然,不出慈禧之所料,懿旨布以后的第三天,那么也就是6月13日,请求皇太后收回成命的折子就纷纷地来到了慈禧的手里。那么在慈禧所收到的这些折子当中,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恳请皇太后收回成命。
在这个折子当中有三个折子是最代表各自利益的:
第一个折子呢就是礼亲王世铎。礼亲王世铎是慈禧在云集后党的时候,在重新组建军机处的时候,她所安排的最重要的一个力量。那么他这个折子怎么说的呢?说“伏请皇太后,训政数年,于明年皇上亲政以后,仍每日召见臣工,披览奏章,俾皇上随时随事亲承指示。”说请求皇太后,即使是光绪帝亲政了,你也不要离开政治舞台,还是继续训政吧。怎么训政呢?于明年皇上亲政以后,您老人家仍然每日还要召见臣工,你老人家依然批览奏章吧。“俾皇上随时随事好亲承指示”,好,等着皇帝,你在后边训政嘛,好随时地等着皇上在亲政的过程当中有事和您商量,请求指示。
礼亲王世铎可以说他的这个奏章是代表着当时忠心于慈禧的这一部分臣下的意见。那么这个意见是什么呢?那就是说等着光绪帝亲政以后,你也要训政的,包括召见臣工,批阅奏章,随时随地帮着皇帝做决策,那你说慈禧是真的归政了呢?还是光绪帝真正的亲政了呢?都不是。这是礼亲王世铎的奏章。
第二人呢?那就是站在皇帝角度上来考虑问题。那就当然是他的老师翁同龢。翁同龢的这个奏折,他的想法和礼亲王世铎不一样,他的奏折说了,说皇帝固然聪明,16岁批阅奏章都可以了,判断古今什么事都可以做,“然于经史尚未精通”。然而皇帝的经史还达不到精通的程度。“虽然看折能一目了然。”虽然看折不费劲了,一目了然,“但兵农礼乐,天下数目,还未能一一明了。”但是有关于什么天下的军事、农业啊,礼乐啊,这些国家大事,天下的数目他还不能够一一全部清楚。
另外他又给皇帝找一个不能现在亲政的理由,另外呢皇帝现在满语还未学好,满语还不能够精通。所以翁同龢坚持,“皇帝应该俟一两年后,从容受政。”
翁同龢和礼亲王世铎不一样,他也要求慈禧继续地在那里听政,然后让光绪帝晚两年,他找的理由就是光绪帝这个时候还不成熟,包括学业,包括满语,包括一些其它的事还不能够做到尽善尽美,所以还是晚两年再亲政。
我们说过,翁同龢和光绪帝在一起学习,也就是翁同龢指导光绪帝学习前后20余年的时间,他几乎把光绪帝就视为自己的儿子一样,所以这一对君臣之间的关系相同于父子一样。翁同龢非常清楚此时慈禧的意思,即使是归政,她还要干预。那么如果干预的话,皇太后训政,事事要秉承皇太后的话,皇帝其实这个时候那还是傀儡。所以翁同龢的意思就是莫不如皇帝再晚两年亲政,再晚两年亲政之后,让慈禧继续地在那里听政,皇帝真的成熟了,这个时候任何人都不能够再说出理由了,皇帝才16岁,你还是训政吧这样的借口了,所以光绪帝亲政就可以独揽大权,光绪帝亲政就可以乾纲独断,光绪帝就可以真正意义地做名副其实的皇帝。所以呢,翁同龢是站在光绪帝的角度来请求慈禧收回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