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号,八大臣干脆就不等得两宫太后召他们,直接闯到寡妇宫里去了,就直接再要奏折去了,这个时候,慈禧坚决坚持绝不把这个上谕下去,八大臣回去了。(小说文学网)***八大臣一看,慈禧是搂着这个奏折不了,这肯定就是要垂帘听政了,于是,八大臣采取了一个令任何人都想不到的事,我们现代人才能考虑到的事,罢工。从早晨开始就罢工了,他罢工就是奏折既不往两宫上送,下的奏折也不给你下,八大臣就在朝野上下谁都不做事了,整个的朝廷就停摆了。
画外音:
翻开大清王朝的历史,还没有哪朝哪代会出现大臣罢工的怪事,在皇帝和两宫太后的面前居然胆敢罢工,换了其他朝代,八大臣早就满门抄斩了,可是,在热河这一特殊时期,在慈禧、慈安和小皇帝势单力薄的况下,这种怪事居然就生了,此时,慈禧如何面对八大臣的罢工,是鱼死网破、争锋相对,还是韬光养晦、暂避锋芒?而八大臣的罢工还会持续多久?慈禧的政变计划又该如何往下走呢?
隋丽娟:
这个时候对于慈禧来说是一个考验,慈禧坚持不坚持?不坚持就等于放弃了垂帘听政,坚持就意味着朝政无法进行,朝政无法进行,一天可以,两天可以,三天就面临着不稳定,这是其中的一个。那么,如果继续僵持下去的话,就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打草惊蛇,现在整个政变计划,肃顺他们了无痕迹,并不知道,如果一再坚持继续垂帘,继续亲王辅政的话,势必会让八大臣这个久经沙场的八大臣警醒,一旦警醒之后,那就是鱼死网破了,那就会带来在热河的杀身之祸,所以这个时候,在冷静之后,慈禧再一次选择了在强敌面前退让,这个退让,慈禧心里非常清楚,这个退让是以时间来换空间。于是,慈禧在罢工的这天中午,就把八大臣召到了跟前。
董元醇的奏折和八大臣所拟好的批驳的上谕,一同下全国,也就是说,整个对于董元醇这个调子的批驳全下去了,从此以后慈禧淡化所有的事,每天该上朝上朝,该批折批折,该驳折驳折,每天了无痕迹,八大臣一看,焦佑灜的这个批驳的上谕可以下了,八大臣笑如初,又开始嘻嘻哈哈地工作了,整个热河又开始原来的一种状况。这种状况,八大臣以为,通过这一次争辩,两宫太后再也不敢提垂帘的事了,而且把董元醇批到了这种程度,估计全国的中下层干部,也再也不敢有各种各样的奏折来建议太后垂帘了,所以他认为合法了,稳操胜券了,在这样的况下,在热河官员和两宫太后积极要求回北京的前提之下,八大臣选择了在咸丰的11年9月23日这一天,梓宫由热河启程回北京。
画外音:
几番较量,慈禧和八大臣在相互斗法的过程中,拿捏着对方的路数,表面上看八大臣目前占了上风,而此时,皇帝的大升舆,也就是灵车,以及梓宫也就是棺材,即将从热河起运,返回北京,这对慈禧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机会,不过,按照惯例,所有人员应该一起返回北京,这样,八大臣始终在一起,慈禧要动手一起收拾八个人不太容易,怎样才能不露痕迹,顺理成章的将八大臣分开,而自己又能提前回到北京呢?慈禧如何将自己的政变计划进行到底呢?
隋丽娟:
怎么才能做到,还让人感觉到不是蓄意的一个谋划?慈禧这个时候把蓄谋已久的一个想法,在启动之梓宫之前,就把八大臣找来了,开始付诸实施。把八大臣找来以后,她就说了,她说,小皇帝年龄太小,如果按照以往的惯例,早晨走,跪送,晚上跪迎,小皇帝恐怕吃不消,小皇帝如果身体吃不消的话,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也不能够得安稳,说有没有一个什么变通的方法呢?八大臣也没想,马上把咸丰皇帝治丧委员会当中的五位亲王就找来了,共同商量,最后商量的结果,由睿亲王仁寿,向慈禧禀报商量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什么呢?9月23日这天早晨,小皇帝跪送梓宫,然后,小皇帝和两宫太后就从间道直接回北京,他们计算这个路程大概在9月29日这一天就可以回去紫禁城,回去之后等着大升舆到达北京之后,小皇帝再在跪迎,去迎接,这样,小皇帝既做到了礼节,同时又保重了身体,让咸丰帝的在天之灵能够得到安稳,这是商量的结果。可这个商量的结果,恰恰就是慈禧所要的结果,因为一旦两宫太后和皇帝的梓宫分开,就使整个政变计划出现了一个最关键性的转折。第一个是什么呢?第一个赢得了时间,小皇帝从间道走,很快就会提前到达北京,提前到达北京之后,慈禧就可以启动政变计划,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一旦分开之后,八大臣当中的主要大臣就得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护送梓宫,一部分就得护送两宫皇太后,那么,这样八大臣的合力就分开了,如果一旦载垣、端华离开了肃顺这个脑袋,这两个人脑瓜子就不大够用了,所以,一般政变的计划就不容易破败,所以按照这个计划,又是端华和载垣陪着两宫太后走,肃顺陪着梓宫回北京,在这样的况之下,正好把他们分开了,慈禧乐坏了,于是,政变就按照慈禧的预计开始向前走。
画外音:
翻开大清王朝的历史,还没有哪朝哪代会出现大臣罢工的怪事,在皇帝和两宫太后的面前居然胆敢罢工,换了其他朝代,八大臣早就满门抄斩了,可是,在热河这一特殊时期,在慈禧、慈安和小皇帝势单力薄的况下,这种怪事居然就生了,此时,慈禧如何面对八大臣的罢工,是鱼死网破、争锋相对,还是韬光养晦、暂避锋芒?而八大臣的罢工还会持续多久?慈禧的政变计划又该如何往下走呢?
隋丽娟:
这个时候对于慈禧来说是一个考验,慈禧坚持不坚持?不坚持就等于放弃了垂帘听政,坚持就意味着朝政无法进行,朝政无法进行,一天可以,两天可以,三天就面临着不稳定,这是其中的一个。那么,如果继续僵持下去的话,就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打草惊蛇,现在整个政变计划,肃顺他们了无痕迹,并不知道,如果一再坚持继续垂帘,继续亲王辅政的话,势必会让八大臣这个久经沙场的八大臣警醒,一旦警醒之后,那就是鱼死网破了,那就会带来在热河的杀身之祸,所以这个时候,在冷静之后,慈禧再一次选择了在强敌面前退让,这个退让,慈禧心里非常清楚,这个退让是以时间来换空间。于是,慈禧在罢工的这天中午,就把八大臣召到了跟前。
董元醇的奏折和八大臣所拟好的批驳的上谕,一同下全国,也就是说,整个对于董元醇这个调子的批驳全下去了,从此以后慈禧淡化所有的事,每天该上朝上朝,该批折批折,该驳折驳折,每天了无痕迹,八大臣一看,焦佑灜的这个批驳的上谕可以下了,八大臣笑如初,又开始嘻嘻哈哈地工作了,整个热河又开始原来的一种状况。这种状况,八大臣以为,通过这一次争辩,两宫太后再也不敢提垂帘的事了,而且把董元醇批到了这种程度,估计全国的中下层干部,也再也不敢有各种各样的奏折来建议太后垂帘了,所以他认为合法了,稳操胜券了,在这样的况下,在热河官员和两宫太后积极要求回北京的前提之下,八大臣选择了在咸丰的11年9月23日这一天,梓宫由热河启程回北京。
画外音:
几番较量,慈禧和八大臣在相互斗法的过程中,拿捏着对方的路数,表面上看八大臣目前占了上风,而此时,皇帝的大升舆,也就是灵车,以及梓宫也就是棺材,即将从热河起运,返回北京,这对慈禧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机会,不过,按照惯例,所有人员应该一起返回北京,这样,八大臣始终在一起,慈禧要动手一起收拾八个人不太容易,怎样才能不露痕迹,顺理成章的将八大臣分开,而自己又能提前回到北京呢?慈禧如何将自己的政变计划进行到底呢?
隋丽娟:
怎么才能做到,还让人感觉到不是蓄意的一个谋划?慈禧这个时候把蓄谋已久的一个想法,在启动之梓宫之前,就把八大臣找来了,开始付诸实施。把八大臣找来以后,她就说了,她说,小皇帝年龄太小,如果按照以往的惯例,早晨走,跪送,晚上跪迎,小皇帝恐怕吃不消,小皇帝如果身体吃不消的话,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也不能够得安稳,说有没有一个什么变通的方法呢?八大臣也没想,马上把咸丰皇帝治丧委员会当中的五位亲王就找来了,共同商量,最后商量的结果,由睿亲王仁寿,向慈禧禀报商量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什么呢?9月23日这天早晨,小皇帝跪送梓宫,然后,小皇帝和两宫太后就从间道直接回北京,他们计算这个路程大概在9月29日这一天就可以回去紫禁城,回去之后等着大升舆到达北京之后,小皇帝再在跪迎,去迎接,这样,小皇帝既做到了礼节,同时又保重了身体,让咸丰帝的在天之灵能够得到安稳,这是商量的结果。可这个商量的结果,恰恰就是慈禧所要的结果,因为一旦两宫太后和皇帝的梓宫分开,就使整个政变计划出现了一个最关键性的转折。第一个是什么呢?第一个赢得了时间,小皇帝从间道走,很快就会提前到达北京,提前到达北京之后,慈禧就可以启动政变计划,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一旦分开之后,八大臣当中的主要大臣就得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护送梓宫,一部分就得护送两宫皇太后,那么,这样八大臣的合力就分开了,如果一旦载垣、端华离开了肃顺这个脑袋,这两个人脑瓜子就不大够用了,所以,一般政变的计划就不容易破败,所以按照这个计划,又是端华和载垣陪着两宫太后走,肃顺陪着梓宫回北京,在这样的况之下,正好把他们分开了,慈禧乐坏了,于是,政变就按照慈禧的预计开始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