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院使受伤一事,说大不大,说小却也不小。
在宫中当值的杜提点,听闻这个消息后,略略皱了眉头,捋着胡须,良久都未说话。
前来传口信的医官,是杜提点的心腹。悄声提醒道:“提点大人,皇后娘娘每隔三日就要请一回平安脉。现在院使大人受了伤,那明日……”
谁进椒房殿为裴皇后请平安脉?
杜提点目光一闪,淡淡道:“此事本提点自有主张。”
只这么一句,便没了下文。
医官也不敢追问,恭敬地应了声是。心里暗自琢磨起来。
太医院里医术高明的医官比比皆是。皇后娘娘患心疾多年,一直不见好转。请平安脉而已,随意点一个医官进宫都无妨。
只是,常院使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这时候顶了他的差事,等他病好了,定会暗中出手整治顶他差事的医官。如此一来,抢着进宫可不划算。
也不知提点大人会点中哪个倒霉鬼。
……
天色将晚。
保和殿内,烛火通明。
宣和帝近日来心情不佳,动怒的次数是往日的几倍不止。保和殿里伺候的内侍,每日都有人挨板子。
也因此,众内侍愈发提了几分小心,进出悄然无声,恨不得贴在角落或直接隐身不让任何人注意才好。
贺祈今日当值,在殿内伴驾。
宣和帝正在看奏折,不知看到了什么,忽地动了怒,将手里的奏折扔到了地上,发出啪地一声脆响。
内侍们心里同时一颤,齐刷刷地跪下请罪:“请皇上息怒。”
伴驾的御前侍卫们,也得跪下请罪。
宣和帝神色晦暗不明,目中闪出怒火:“通通滚出去!”
内侍们颇有逃过一劫的庆幸,立刻麻溜地滚了出去。大太监赵公公留下听候差遣。十余个御前侍卫动也未动。
他们的职责是贴身保护天子的安危。不管何时,都不能擅离天子左右。
扔在地上的奏折无人敢去捡拾。
过了许久,宣和帝心气稍平,忽地张口:“贺祈,你看一看地上的奏折。”
贺祈神色不变,镇定应是,捡起奏折,迅速看了起来。
宣和帝是个独断专行的皇帝,圣旨口谕,皆不容任何人质疑推托拂逆。贺祈做了御前侍卫后,很快摸清了宣和帝的性情脾气和行为喜好。
御前侍卫看奏折,当然不合规矩。可什么规矩能大得过天子之言?
果然,贺祈毫不迟疑的举动,令宣和帝神色稍缓。
贺祈看着奏折,心里泛起凉意。
这是山东巡抚所上的奏折。奏折上启奏,山东闹了民匪。聚集的民匪有数千之众,而且,民匪中有一些是军中的逃兵。这些逃兵会用兵器会简单的兵阵。
这一伙民匪战力不弱,且四处流窜。当地驻军追击之下,不但没剿了民匪,反而死伤惨重。
大楚的军力,边军占了三分之一。剩余的兵力,多集中在京城,各地驻军兵力却不多。这是因为宣和帝要集中军权君权。
一旦各地闹了民乱,驻军力有不逮,也是常事。这样的战报送至京城,宣和帝会派心腹武将领兵前去平定民乱。
平乱平定之后,领兵的武将领着士兵回京,交还虎符。这在最大的程度上杜绝了武将叛乱的可能性,也令各州郡都要诚服在天子威慑之下。
可如此一来,也造成了各地时有民乱的奏折呈上来。这两个月里,已是第二份这样的奏折了。
民乱四起,宣和帝焉能不怒?这份奏折中所言,民匪中有部分是军中逃兵,更犯了宣和帝的忌讳。怪不得宣和帝龙颜大怒!
……
宣和帝神色稍缓,又看向裴璋:“裴璋,你也看看奏折。”
裴璋同样恭声应是。
贺祈看完奏折后,给了裴璋。裴璋接过奏折,凝神细看。这一看之下,心里也是暗暗一惊。
“你们两人看了奏折,有何感想?”宣和帝的声音响起。
圣前奏对,谁说实话谁是傻瓜。
贺祈适时地露出愤慨之色:“军中逃兵,致使民乱,可恨可恼之极。我愿领兵前去平乱,请皇上恩准!”
裴璋不甘示弱,也张口求战:“我也愿领兵前去山东。三个月之内,一定平定民乱,请皇上恩准!”
宣和帝心情颇见好转,声音缓和了几分:“你们两人的忠心勇武,朕都清楚。不过,你们都还年少,尚未成亲有子。过两年,再来请战。”
这也是大楚朝默认的惯例了。
战场上刀剑无眼,年轻武将有了子嗣后,才可领兵出征。也免得断了香火传承。
贺祈裴璋表了一通忠心后,才各自住了嘴。
宣和帝下了口谕:“立刻召平西侯进宫。”
这是要让平西侯领兵去平民乱了。
赵公公亲自去传口谕。没等平西侯进宫,便有内侍前来禀报:“启禀皇上,杜提点在殿外求见。”
杜提点深谙做人为官之道,平日行事低调,口风极紧。也是少见的深得宣和帝信任之人。
宣和帝淡淡道:“让他进来吧!”
……
杜提点每日在宫中当值,见了宣和帝,无需行全礼,躬身行礼便可。
宣和帝不喜人啰嗦废话,杜提点也不敢拐弯抹角,很快便道明来意:“启禀皇上,常院使昨日不慎,受了轻伤。需要休养一段时日。明日,老臣想亲自去椒房殿请平安脉,恳请皇上恩准。”
至于常院使为何不慎受伤,这等小事就无需启奏天子了。
宣和帝心中记挂着山东民乱之事,哪有闲心过问这些小事。
再者,杜提点医术精湛老道,有他亲自为裴皇后请平安脉,也没什么不放心的。
宣和帝点点头:“好,朕准了。”
杜提点谢了恩典,又恭敬地补了几句:“老臣还有一事启奏皇上。”
“太医院今年考试,新进了三个年轻的太医。其中头名,是一位女医官,叫程锦容。这位程女医聪慧过人,医术出众,假以时日,不在微臣之下。论血缘,她该称呼皇后娘娘一声姨母。”
“老臣想将程女医一并带进宫,请皇上应允。”
在宫中当值的杜提点,听闻这个消息后,略略皱了眉头,捋着胡须,良久都未说话。
前来传口信的医官,是杜提点的心腹。悄声提醒道:“提点大人,皇后娘娘每隔三日就要请一回平安脉。现在院使大人受了伤,那明日……”
谁进椒房殿为裴皇后请平安脉?
杜提点目光一闪,淡淡道:“此事本提点自有主张。”
只这么一句,便没了下文。
医官也不敢追问,恭敬地应了声是。心里暗自琢磨起来。
太医院里医术高明的医官比比皆是。皇后娘娘患心疾多年,一直不见好转。请平安脉而已,随意点一个医官进宫都无妨。
只是,常院使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这时候顶了他的差事,等他病好了,定会暗中出手整治顶他差事的医官。如此一来,抢着进宫可不划算。
也不知提点大人会点中哪个倒霉鬼。
……
天色将晚。
保和殿内,烛火通明。
宣和帝近日来心情不佳,动怒的次数是往日的几倍不止。保和殿里伺候的内侍,每日都有人挨板子。
也因此,众内侍愈发提了几分小心,进出悄然无声,恨不得贴在角落或直接隐身不让任何人注意才好。
贺祈今日当值,在殿内伴驾。
宣和帝正在看奏折,不知看到了什么,忽地动了怒,将手里的奏折扔到了地上,发出啪地一声脆响。
内侍们心里同时一颤,齐刷刷地跪下请罪:“请皇上息怒。”
伴驾的御前侍卫们,也得跪下请罪。
宣和帝神色晦暗不明,目中闪出怒火:“通通滚出去!”
内侍们颇有逃过一劫的庆幸,立刻麻溜地滚了出去。大太监赵公公留下听候差遣。十余个御前侍卫动也未动。
他们的职责是贴身保护天子的安危。不管何时,都不能擅离天子左右。
扔在地上的奏折无人敢去捡拾。
过了许久,宣和帝心气稍平,忽地张口:“贺祈,你看一看地上的奏折。”
贺祈神色不变,镇定应是,捡起奏折,迅速看了起来。
宣和帝是个独断专行的皇帝,圣旨口谕,皆不容任何人质疑推托拂逆。贺祈做了御前侍卫后,很快摸清了宣和帝的性情脾气和行为喜好。
御前侍卫看奏折,当然不合规矩。可什么规矩能大得过天子之言?
果然,贺祈毫不迟疑的举动,令宣和帝神色稍缓。
贺祈看着奏折,心里泛起凉意。
这是山东巡抚所上的奏折。奏折上启奏,山东闹了民匪。聚集的民匪有数千之众,而且,民匪中有一些是军中的逃兵。这些逃兵会用兵器会简单的兵阵。
这一伙民匪战力不弱,且四处流窜。当地驻军追击之下,不但没剿了民匪,反而死伤惨重。
大楚的军力,边军占了三分之一。剩余的兵力,多集中在京城,各地驻军兵力却不多。这是因为宣和帝要集中军权君权。
一旦各地闹了民乱,驻军力有不逮,也是常事。这样的战报送至京城,宣和帝会派心腹武将领兵前去平定民乱。
平乱平定之后,领兵的武将领着士兵回京,交还虎符。这在最大的程度上杜绝了武将叛乱的可能性,也令各州郡都要诚服在天子威慑之下。
可如此一来,也造成了各地时有民乱的奏折呈上来。这两个月里,已是第二份这样的奏折了。
民乱四起,宣和帝焉能不怒?这份奏折中所言,民匪中有部分是军中逃兵,更犯了宣和帝的忌讳。怪不得宣和帝龙颜大怒!
……
宣和帝神色稍缓,又看向裴璋:“裴璋,你也看看奏折。”
裴璋同样恭声应是。
贺祈看完奏折后,给了裴璋。裴璋接过奏折,凝神细看。这一看之下,心里也是暗暗一惊。
“你们两人看了奏折,有何感想?”宣和帝的声音响起。
圣前奏对,谁说实话谁是傻瓜。
贺祈适时地露出愤慨之色:“军中逃兵,致使民乱,可恨可恼之极。我愿领兵前去平乱,请皇上恩准!”
裴璋不甘示弱,也张口求战:“我也愿领兵前去山东。三个月之内,一定平定民乱,请皇上恩准!”
宣和帝心情颇见好转,声音缓和了几分:“你们两人的忠心勇武,朕都清楚。不过,你们都还年少,尚未成亲有子。过两年,再来请战。”
这也是大楚朝默认的惯例了。
战场上刀剑无眼,年轻武将有了子嗣后,才可领兵出征。也免得断了香火传承。
贺祈裴璋表了一通忠心后,才各自住了嘴。
宣和帝下了口谕:“立刻召平西侯进宫。”
这是要让平西侯领兵去平民乱了。
赵公公亲自去传口谕。没等平西侯进宫,便有内侍前来禀报:“启禀皇上,杜提点在殿外求见。”
杜提点深谙做人为官之道,平日行事低调,口风极紧。也是少见的深得宣和帝信任之人。
宣和帝淡淡道:“让他进来吧!”
……
杜提点每日在宫中当值,见了宣和帝,无需行全礼,躬身行礼便可。
宣和帝不喜人啰嗦废话,杜提点也不敢拐弯抹角,很快便道明来意:“启禀皇上,常院使昨日不慎,受了轻伤。需要休养一段时日。明日,老臣想亲自去椒房殿请平安脉,恳请皇上恩准。”
至于常院使为何不慎受伤,这等小事就无需启奏天子了。
宣和帝心中记挂着山东民乱之事,哪有闲心过问这些小事。
再者,杜提点医术精湛老道,有他亲自为裴皇后请平安脉,也没什么不放心的。
宣和帝点点头:“好,朕准了。”
杜提点谢了恩典,又恭敬地补了几句:“老臣还有一事启奏皇上。”
“太医院今年考试,新进了三个年轻的太医。其中头名,是一位女医官,叫程锦容。这位程女医聪慧过人,医术出众,假以时日,不在微臣之下。论血缘,她该称呼皇后娘娘一声姨母。”
“老臣想将程女医一并带进宫,请皇上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