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提点-我在大明当太子TXT浮生何必甲第下载
第一百四十四章 提点-我在大明当太子TXT浮生何必甲第下载-大明第一太子-笔趣阁
大明第一太子
作者:夜星月语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标放下茶杯正色的对李善长说道:“推胡惟庸上台也无所谓,毕竟父皇也很中意此人,但李相退养之后还是离他远点吧,不要再有联系了。”
李善长一愣,然后猛然想到了上次跟太子讨论的话题,又想到朱元璋的心性。
李善长站起身对着朱标一拜:“老臣多谢太子殿下提点,真是险些晚节不保。”
朱标伸手虚扶说道:“李相想明白了就好,您也辛劳一生了,何必再操心,归养之后自有荣华富贵等着您。
李善长是个明白人,萧何都需要自污以求自保,何况他李善长,人要想立身于世,就不得不精明些。
但是,精明、技巧要因人因地而异,有时候就不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样的人屡见不鲜;过于方正、深得人心而引来杀身之祸者,史书上不胜枚举。
为人处世不要处处显露自己的聪明,必要时不但要把自己的聪明归于别人,而且要善于自损形象,表现出一副“大智若愚”的样子。宁可当时吃点亏,或者遭人唾骂,也要保全自己,免得惹祸上身。
李善长心中一叹,看来退养之后少不得要纳几房姬妾了。
朱标看着他宽慰道:“李祺还不错,听闻学问也有不少长进,就让他随本宫去山西处理迁民事宜吧。”
李善长赶忙致谢,这就是太子准备接受李祺作为东宫属臣了,这可是对李家天大的恩德。
李善长心中有底后就开口说道:“淮西将帅家中有不少好苗子,未来都是殿下的臣属,不如这次都带过去吧。”
朱标一笑,跟聪明人说话就是简单,他表达了护全李家的善意,李善长自然应该投桃报李,朱标现今已经不小了,也该有一批真正班底了.
那批士子朱标觉得其中难有什么潜力大的,只能把目光转向勋贵子弟。
淮西勋贵是必须要打压,有很有必要消除一批不安分的,但是还保留的还是必须保留的。
朱标怎么可能不知道把勋贵打压没了,文官就容易失去制衡,宋朝不就是以文趋武的制度,导致了一系列的后果。
历史上的明朝倒不是因为制度,因为朱元璋的开国和朱棣的靖难,加上一系列的对外战争,这些战争诞生了大量名将和功勋世家,此时武将不论是对皇帝,还是对朝政都是有较大影响力的。
如果正常发展,武将集团影响力会逐步下降,文官影响力会逐步上升,但这种变化只会是潜移默化的。
随着朝政的稳定,战争的减少,武将必然要面临话语权降低的问题,治理天下毕竟还是要靠文治,而且战争决策权也会逐步转移到文官手中,这是大势。
不过明朝武将的地位依旧没有太过削弱,毕竟宋朝的教训就在眼前,明朝前几任皇帝都是把勋贵们荣养起来,武将们虽然不管事,但仗着皇帝的庇佑,也不怕文官们,双方正好互相制衡,直到发生了——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直接导致大量的精锐部队阵亡,包括四朝老臣、名将张辅在内的武将也足有数十位,武将集团遭受重创。
更致命的是,随后的北京保卫战是在以于谦为首的文官指挥下完成的,问题是还成功了,这直接导致了文官集团声望大震。而武将集团在经历了靖难重新洗牌,以及土木堡之变的打击后,影响力大为下降。
之后,武将统兵,文臣为帅现象很多,例如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胡宗宪剿灭倭寇。这些都加剧了战争决策权进一步向文官靠拢。
到了后来,二品武将遇上七品文官,经常都是要先下马行礼避让的。太子少保戚继光写信给同品级文官张居正,要自称“门下走狗”。
文武不平绝非好事,朱标可以容忍文官比武官稍大半级,毕竟武官造反的威胁要远远大于文官,必要的削弱是要有的,如此也是对他们的保护。
但是像历史上那样是不行的,武官没有了出路,那会还愿意参军报国,大家都考科举就是了,反正当了武将也远不如个小御史。
而且朱标准备设立内阁作为文官的目标,那么武将也得有个类似军机处的机构,文武两立,互不干涉,其间的矛盾冲突由皇帝居中调控。
武举也当进行了,如此也给百姓们另一条出路,读四书五经不成,练武学兵法韬略也是可以光宗耀祖的,而且以后要允许军中将士们参考。
朱标点点头说道:“只是李相也知道,本宫很少出宫,与那些将帅的子弟并不是太熟,可否请李相推荐一下。”
挑选班底也不是可以随便挑选的,若是他们的父兄脑子不好,未来难免被株连,朱标也不想浪费心力培养要死的人。
朱标的地位太高了,哪怕是淮西勋贵中,能让他注意的也只有那几位大佬,其余的人到底品行如何朱标也不清楚,李善长作为淮西领袖,自然是最清楚的。
李善长捋着胡须想了一会,现在的情况还是蛮复杂的,胡惟庸已经接管了不少属于他的人脉,已经跟其中几个将帅称兄道弟了,这些人脑子一般,恐怕难得善终,其子弟自然不能推荐给殿下。
李善长最后说了十余个名字,包括一些家中爵位较低,但属于死忠的一些人家,这些人跟马南山类似,脑子不灵光,但都是愿意为朱家效死的人。
朱标满意点点头,他中意的人李善长都举荐了,说明确实不错。
正在俩人说话的功夫,外面传来刘瑾通禀都声音,原来是胡惟庸来拜见李善长,却没有想到朱标在这里,但来都来了,自然是要拜见太子殿下的。
李善长看向他,朱标点点头,李善长就高声说了句:“让胡惟庸进来拜见太子吧。”
外面的刘瑾一听就应诺一声,他也知道没有朱标的示意,宰相也不能做主。
不一会胡惟庸就进来了,整理了一下衣服立刻朝着朱标拜倒下去:“臣参见太子殿下,殿下千秋。”
朱标没有立刻让他起来,而是说道:“刚才本宫路过,就听见你与杨宪争执,你们都是朝廷要员,大庭广众之下成何体统!”
胡惟庸也不辩解,立刻俯首说道:“臣有罪,请殿下责罚。”
朱标满意的点点头,这要是跟他说此事的对错,朱标才要失望。
………………………
李善长一愣,然后猛然想到了上次跟太子讨论的话题,又想到朱元璋的心性。
李善长站起身对着朱标一拜:“老臣多谢太子殿下提点,真是险些晚节不保。”
朱标伸手虚扶说道:“李相想明白了就好,您也辛劳一生了,何必再操心,归养之后自有荣华富贵等着您。
李善长是个明白人,萧何都需要自污以求自保,何况他李善长,人要想立身于世,就不得不精明些。
但是,精明、技巧要因人因地而异,有时候就不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样的人屡见不鲜;过于方正、深得人心而引来杀身之祸者,史书上不胜枚举。
为人处世不要处处显露自己的聪明,必要时不但要把自己的聪明归于别人,而且要善于自损形象,表现出一副“大智若愚”的样子。宁可当时吃点亏,或者遭人唾骂,也要保全自己,免得惹祸上身。
李善长心中一叹,看来退养之后少不得要纳几房姬妾了。
朱标看着他宽慰道:“李祺还不错,听闻学问也有不少长进,就让他随本宫去山西处理迁民事宜吧。”
李善长赶忙致谢,这就是太子准备接受李祺作为东宫属臣了,这可是对李家天大的恩德。
李善长心中有底后就开口说道:“淮西将帅家中有不少好苗子,未来都是殿下的臣属,不如这次都带过去吧。”
朱标一笑,跟聪明人说话就是简单,他表达了护全李家的善意,李善长自然应该投桃报李,朱标现今已经不小了,也该有一批真正班底了.
那批士子朱标觉得其中难有什么潜力大的,只能把目光转向勋贵子弟。
淮西勋贵是必须要打压,有很有必要消除一批不安分的,但是还保留的还是必须保留的。
朱标怎么可能不知道把勋贵打压没了,文官就容易失去制衡,宋朝不就是以文趋武的制度,导致了一系列的后果。
历史上的明朝倒不是因为制度,因为朱元璋的开国和朱棣的靖难,加上一系列的对外战争,这些战争诞生了大量名将和功勋世家,此时武将不论是对皇帝,还是对朝政都是有较大影响力的。
如果正常发展,武将集团影响力会逐步下降,文官影响力会逐步上升,但这种变化只会是潜移默化的。
随着朝政的稳定,战争的减少,武将必然要面临话语权降低的问题,治理天下毕竟还是要靠文治,而且战争决策权也会逐步转移到文官手中,这是大势。
不过明朝武将的地位依旧没有太过削弱,毕竟宋朝的教训就在眼前,明朝前几任皇帝都是把勋贵们荣养起来,武将们虽然不管事,但仗着皇帝的庇佑,也不怕文官们,双方正好互相制衡,直到发生了——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直接导致大量的精锐部队阵亡,包括四朝老臣、名将张辅在内的武将也足有数十位,武将集团遭受重创。
更致命的是,随后的北京保卫战是在以于谦为首的文官指挥下完成的,问题是还成功了,这直接导致了文官集团声望大震。而武将集团在经历了靖难重新洗牌,以及土木堡之变的打击后,影响力大为下降。
之后,武将统兵,文臣为帅现象很多,例如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胡宗宪剿灭倭寇。这些都加剧了战争决策权进一步向文官靠拢。
到了后来,二品武将遇上七品文官,经常都是要先下马行礼避让的。太子少保戚继光写信给同品级文官张居正,要自称“门下走狗”。
文武不平绝非好事,朱标可以容忍文官比武官稍大半级,毕竟武官造反的威胁要远远大于文官,必要的削弱是要有的,如此也是对他们的保护。
但是像历史上那样是不行的,武官没有了出路,那会还愿意参军报国,大家都考科举就是了,反正当了武将也远不如个小御史。
而且朱标准备设立内阁作为文官的目标,那么武将也得有个类似军机处的机构,文武两立,互不干涉,其间的矛盾冲突由皇帝居中调控。
武举也当进行了,如此也给百姓们另一条出路,读四书五经不成,练武学兵法韬略也是可以光宗耀祖的,而且以后要允许军中将士们参考。
朱标点点头说道:“只是李相也知道,本宫很少出宫,与那些将帅的子弟并不是太熟,可否请李相推荐一下。”
挑选班底也不是可以随便挑选的,若是他们的父兄脑子不好,未来难免被株连,朱标也不想浪费心力培养要死的人。
朱标的地位太高了,哪怕是淮西勋贵中,能让他注意的也只有那几位大佬,其余的人到底品行如何朱标也不清楚,李善长作为淮西领袖,自然是最清楚的。
李善长捋着胡须想了一会,现在的情况还是蛮复杂的,胡惟庸已经接管了不少属于他的人脉,已经跟其中几个将帅称兄道弟了,这些人脑子一般,恐怕难得善终,其子弟自然不能推荐给殿下。
李善长最后说了十余个名字,包括一些家中爵位较低,但属于死忠的一些人家,这些人跟马南山类似,脑子不灵光,但都是愿意为朱家效死的人。
朱标满意点点头,他中意的人李善长都举荐了,说明确实不错。
正在俩人说话的功夫,外面传来刘瑾通禀都声音,原来是胡惟庸来拜见李善长,却没有想到朱标在这里,但来都来了,自然是要拜见太子殿下的。
李善长看向他,朱标点点头,李善长就高声说了句:“让胡惟庸进来拜见太子吧。”
外面的刘瑾一听就应诺一声,他也知道没有朱标的示意,宰相也不能做主。
不一会胡惟庸就进来了,整理了一下衣服立刻朝着朱标拜倒下去:“臣参见太子殿下,殿下千秋。”
朱标没有立刻让他起来,而是说道:“刚才本宫路过,就听见你与杨宪争执,你们都是朝廷要员,大庭广众之下成何体统!”
胡惟庸也不辩解,立刻俯首说道:“臣有罪,请殿下责罚。”
朱标满意的点点头,这要是跟他说此事的对错,朱标才要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