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土地何其广阔,那怕是用了世家大族的子弟和乡绅们也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朱元璋就成立了国子监。
朝廷对国子监的管理都很严格,颁行了各种管理制度,包括考试升降制度、历练政事制度和放假制度等。国子监监生可以在监内寄宿,而且还发给灯火,供给膳食,享有免役的权利。而且国子监还接受邻邦高丽、日本、暹罗等国的留学生。
其职员都是朝廷命官,任免均有吏部安排,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如果不好好学习被先生抓到了,初犯记过,再犯竹篦五下三犯竹篦十下,四犯可就不是打一顿的事情了,要被开除充军,罚充吏役。
朱标想着国子监说道:“等过几年赋税上来,应当在扩建一下国子监,最好在大些的州省都立起分院,如此我大明的人才储备就可以兴旺起来了。
朱元璋不可置否的点点头,说到底还是没钱没先生,否则他也就这么干了。
朱元璋看着手中户部上的江南赋税奏章说道“咱打算派人丈量全国的土地,做一份详细的图册。”
朱标自然清楚这件事情的好处:“父皇英明,距上次普查已经过了大概有六百年了,各地方的水文都已经发生了改变,土地薄籍和实际情况早就已经不符合了。”
父子俩讨论了一会后,朱标随口说了句:“不少人都在假借着弥勒降世的口号起事,不如请高僧大德们来一趟?”
朱元璋瞥了眼儿子说道:“叫他们来不算什么,标儿,你最近没有读什么佛经之类的东西吧。”
朱标忍不住乐道:“儿臣可忙的很,再说皇宫里哪有佛经啊,长这么大儿臣都没有见过一本呢。”
朱元璋得意笑道:“哈哈哈,那玩意有是有,但咱早就下令谁敢给你看佛经道篇就全部杀头,所以你才从没有看过。”
朱标摇摇头说道:“父皇乃是真龙天子,儿臣自有父皇庇佑,何须求神拜佛。”
朱元璋确定后就说道:“那就好,叫些和尚来也不错,反正也是时候让他们来一趟了。”
朱元璋即位以后,对于佛教,虽也于表面上,显得非常崇敬;例如,诏征东南戒德名僧,在蒋山大开法会,还将一些名僧召入禁中,赐坐讲论,并颁赠金醅架裟衣,当然这也只是为了巩固统治,装装样子而已。
百姓愚昧,朝廷想要镇压邪教就必须有这些正经的和尚帮助,对一些入了魔的信徒,这些和尚也有其办法。
朱标也表示理解,毕竟没有打倒牛鬼蛇神的年代,不给他们一点信仰他们是挺不下去的。
佛教毕竟也算好掌控,总比明教、白莲教、弥勒教什么的鬼东西强些。
何况可不仅是底层百姓信这些,上到顶级勋贵,下到地主豪门对这些也是对这些神佛鬼怪尊崇有加的。
那怕是大明这个国号也是经过多重考虑的,朱元璋手下的将领,名义上也曾经是小明王的属下,他们还大都是明教的教徒;定国号为“明”,就可以笼络住这批人,有利于稳定新朝的人心,朱元璋也就节省了很多应付内乱的时间、精力,也是为了表明“明王”已经出世建立神国了。
对于这个国号,朱元璋手下一班儒臣和那些信仰五行轮转的士子们,却有另一番解释。国号中的“明”就是日和月,代表了朝廷的神圣;千多年来,日、月都是朝庭的正祀,奉天承运,皇权神授。
再者,元朝起自北方为水德,明朝起自南方为火德;那么,以火制水,以阳消阴,以明克暗,正是传统中国的阴阳五行观念,也为儒者所津津乐道。
至于为什么不是道教,那就要怪道门领袖全真教了,在蒙古崛起的时候,全真教成了炙手可热的一个宗教,它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非常大,蒙古和南宋为了从内部瓦解金国,都想将全真教拉拢过来。
最终丘处机选择了蒙古,他还率领18名弟子,千里迢迢的跑到西域去见成吉思汗,为其讲解养生之道及长生之术。全真教得到了成吉思汗的高度认可,从那个时候起,全真教被蒙古人认为是中原的第一教。
到了元末的时候,各地发生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此时全真教的掌教落到了一个叫完颜德明的女真人手中,他是完颜阿骨打的后裔。在这种情况下,完颜德明选择了坚定不移的支持元朝统治者,他还在保护北元朝最后一位皇帝逃亡的过程中战死。
所以朱元璋上位之后就大力打压道门领袖的全真教,最后全真教覆灭,分裂成无数小的派别,这也就给了武当派崛起的机会,不过两者相差还是很大,一个是教派,一个是门派。
他们父子俩说话的功夫就把今日的奏章处理的差不多了,毕竟今日朝会开的久,有些事情处理的差不多了。
朱元璋起身揉了揉腰说道:“你去让毛骧请那些和尚过来吧,咱得去睡一会了。”
朱标躬身告退,出了门就看见了毛骧,看来他是有事要向朱元璋禀报。
门口守着的太监和毛骧看见朱标出来就要跪下行礼,朱标一摆手说道:“毛统领可是有要事禀报?”
毛骧恭敬的回道:“需些小事,正要禀报圣上。”
朱标看着这位让朝中大臣都忌惮不已的特务头领说道:“圣上今日有些疲惫,刚要歇下,若无要事就等等再禀报,对了,圣上有命,让你去请一些高僧大德来京师一趟。”
毛骧听到圣上有命就利落的跪下了,等朱标说完后立刻应诺。
朱标仿佛突然想起什么一样说道:“本宫听说有位法号道衍的和尚佛法精深,请毛统领一并请来吧。”
毛骧也是干脆的应诺,对他来说只要太子殿下的命令不与圣上的冲突,那就跟圣上吩咐的没有两样,都是他必须要完成的。
无论殿下是一时兴起还是什么别的,但命令以下,就是那个道衍死了,毛骧也会把他的尸骨挖出来,带回京师。
………………………
朝廷对国子监的管理都很严格,颁行了各种管理制度,包括考试升降制度、历练政事制度和放假制度等。国子监监生可以在监内寄宿,而且还发给灯火,供给膳食,享有免役的权利。而且国子监还接受邻邦高丽、日本、暹罗等国的留学生。
其职员都是朝廷命官,任免均有吏部安排,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如果不好好学习被先生抓到了,初犯记过,再犯竹篦五下三犯竹篦十下,四犯可就不是打一顿的事情了,要被开除充军,罚充吏役。
朱标想着国子监说道:“等过几年赋税上来,应当在扩建一下国子监,最好在大些的州省都立起分院,如此我大明的人才储备就可以兴旺起来了。
朱元璋不可置否的点点头,说到底还是没钱没先生,否则他也就这么干了。
朱元璋看着手中户部上的江南赋税奏章说道“咱打算派人丈量全国的土地,做一份详细的图册。”
朱标自然清楚这件事情的好处:“父皇英明,距上次普查已经过了大概有六百年了,各地方的水文都已经发生了改变,土地薄籍和实际情况早就已经不符合了。”
父子俩讨论了一会后,朱标随口说了句:“不少人都在假借着弥勒降世的口号起事,不如请高僧大德们来一趟?”
朱元璋瞥了眼儿子说道:“叫他们来不算什么,标儿,你最近没有读什么佛经之类的东西吧。”
朱标忍不住乐道:“儿臣可忙的很,再说皇宫里哪有佛经啊,长这么大儿臣都没有见过一本呢。”
朱元璋得意笑道:“哈哈哈,那玩意有是有,但咱早就下令谁敢给你看佛经道篇就全部杀头,所以你才从没有看过。”
朱标摇摇头说道:“父皇乃是真龙天子,儿臣自有父皇庇佑,何须求神拜佛。”
朱元璋确定后就说道:“那就好,叫些和尚来也不错,反正也是时候让他们来一趟了。”
朱元璋即位以后,对于佛教,虽也于表面上,显得非常崇敬;例如,诏征东南戒德名僧,在蒋山大开法会,还将一些名僧召入禁中,赐坐讲论,并颁赠金醅架裟衣,当然这也只是为了巩固统治,装装样子而已。
百姓愚昧,朝廷想要镇压邪教就必须有这些正经的和尚帮助,对一些入了魔的信徒,这些和尚也有其办法。
朱标也表示理解,毕竟没有打倒牛鬼蛇神的年代,不给他们一点信仰他们是挺不下去的。
佛教毕竟也算好掌控,总比明教、白莲教、弥勒教什么的鬼东西强些。
何况可不仅是底层百姓信这些,上到顶级勋贵,下到地主豪门对这些也是对这些神佛鬼怪尊崇有加的。
那怕是大明这个国号也是经过多重考虑的,朱元璋手下的将领,名义上也曾经是小明王的属下,他们还大都是明教的教徒;定国号为“明”,就可以笼络住这批人,有利于稳定新朝的人心,朱元璋也就节省了很多应付内乱的时间、精力,也是为了表明“明王”已经出世建立神国了。
对于这个国号,朱元璋手下一班儒臣和那些信仰五行轮转的士子们,却有另一番解释。国号中的“明”就是日和月,代表了朝廷的神圣;千多年来,日、月都是朝庭的正祀,奉天承运,皇权神授。
再者,元朝起自北方为水德,明朝起自南方为火德;那么,以火制水,以阳消阴,以明克暗,正是传统中国的阴阳五行观念,也为儒者所津津乐道。
至于为什么不是道教,那就要怪道门领袖全真教了,在蒙古崛起的时候,全真教成了炙手可热的一个宗教,它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非常大,蒙古和南宋为了从内部瓦解金国,都想将全真教拉拢过来。
最终丘处机选择了蒙古,他还率领18名弟子,千里迢迢的跑到西域去见成吉思汗,为其讲解养生之道及长生之术。全真教得到了成吉思汗的高度认可,从那个时候起,全真教被蒙古人认为是中原的第一教。
到了元末的时候,各地发生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此时全真教的掌教落到了一个叫完颜德明的女真人手中,他是完颜阿骨打的后裔。在这种情况下,完颜德明选择了坚定不移的支持元朝统治者,他还在保护北元朝最后一位皇帝逃亡的过程中战死。
所以朱元璋上位之后就大力打压道门领袖的全真教,最后全真教覆灭,分裂成无数小的派别,这也就给了武当派崛起的机会,不过两者相差还是很大,一个是教派,一个是门派。
他们父子俩说话的功夫就把今日的奏章处理的差不多了,毕竟今日朝会开的久,有些事情处理的差不多了。
朱元璋起身揉了揉腰说道:“你去让毛骧请那些和尚过来吧,咱得去睡一会了。”
朱标躬身告退,出了门就看见了毛骧,看来他是有事要向朱元璋禀报。
门口守着的太监和毛骧看见朱标出来就要跪下行礼,朱标一摆手说道:“毛统领可是有要事禀报?”
毛骧恭敬的回道:“需些小事,正要禀报圣上。”
朱标看着这位让朝中大臣都忌惮不已的特务头领说道:“圣上今日有些疲惫,刚要歇下,若无要事就等等再禀报,对了,圣上有命,让你去请一些高僧大德来京师一趟。”
毛骧听到圣上有命就利落的跪下了,等朱标说完后立刻应诺。
朱标仿佛突然想起什么一样说道:“本宫听说有位法号道衍的和尚佛法精深,请毛统领一并请来吧。”
毛骧也是干脆的应诺,对他来说只要太子殿下的命令不与圣上的冲突,那就跟圣上吩咐的没有两样,都是他必须要完成的。
无论殿下是一时兴起还是什么别的,但命令以下,就是那个道衍死了,毛骧也会把他的尸骨挖出来,带回京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