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app软件已经开发完毕,请大家访问“吾道是谁,原来是元直兄。门外风大,快快进屋烤火。”
“那庶便恭敬不如从命也。”独行者说罢随手将竹笠向上一推,方才露出了面貌。却是个剑眉星目笑容灿烂的俊郎君。
话说此人姓徐,名福,字元直,豫州颍川人。自幼爱击剑,好行侠仗义。常以仁侠自居。中平末年(188年),徐福的一位朋友因与当地一豪门恶霸结怨而被害得家破人亡。徐福闻讯后,以白色泥涂抹面孔。只身闯入恶霸家中将恶徒刺死。而他本人随后也被闻讯赶来的官兵捕获。出于江湖道义,同时也怕株连母亲,徐福在狱中始终闭口不说姓名。官府拿他也无可奈何。后经好友上下打点。费尽周折,方才将其营救出狱。不过经此事件之后,徐福觉得光靠舞刀弄枪并不足以铲除人间不平事,更不能改变腐朽的朝廷。于是为了掌握一身治国用兵之术,徐福自此改名徐庶,告别诸友,远赴异乡潜心求学。
初平元年(190年),汉室衰微。悍臣专政,群雄并起。游学数年的徐庶与同窗好友石韬为避战乱,举家南迁到了荆州。并在荆州结识了同样客居于此的崔州平、孟公威等等名士。不过在这一干文人名士之中,徐庶最看重的却是两个未及弱冠之龄的少年。鹿门庞德公之侄庞统。以及面前的白衣少年诸葛亮。在徐庶看来此二人年纪虽小,却学识渊博、见识非凡。特别是年方十六岁的诸葛亮,其对时局的敏锐观察与独到见解,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因此徐庶每次路过南阳总会来隆中拜访诸葛亮,与其一同畅谈天下大势,品评当世豪杰。
当下二人各分宾主坐定,徐庶环视了一番四周。待见诸葛亮的茅庐虽是简陋,却收拾的干干净净,书架上摆放着层层叠叠的竹简,火盆里燃烧着忽明忽暗的炭块。再看对面的诸葛亮,面色红润,目若流星,一派自给自足,悠居山野的惬意之姿。联想到自己之前游历豫州等地的所见所闻,徐庶便忍不住感慨万千道:“而今天下大乱,战火四起,唯荆州远离纷争,百姓安居乐业,实属难得啊。”
哪知诸葛亮听罢徐庶所言,却不以为然地摇头道:“元直兄此言差矣。汝在荆州所见承平之景,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
“孔明何出此言?”徐庶半惊讶半不解地问道。需知荆州这些年远离中原战乱,因此吸引了不少名门世家来此避祸。而随着客居于此的名士越来越多,荆州的风评也随之水涨船高起来。也不知从何时起,荆楚之地开始流行起“鼎足论”,即将北方各州视作一只鼎的鼎身,而南方的荆、益、扬三州携地利之便,就像三只鼎足一样托住(制约)北方。这其中益州的刘璋生性懦弱且沉迷巫术,故难堪大任。而扬州的袁术不仅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甚至还僭号称帝,妄图染指神器。其结果自然是惹得人神供愤,为天下士人所唾弃。因此眼下三足之中最被看好的还是一门心思在荆州治理民生的刘表。可这会儿听诸葛亮所言,似乎荆州安定与富庶只是幻想。这还真是与荆州名士们的看法有很大的出入。不过出于对诸葛亮才华的信任,徐庶还是想听听少年接下来的看法。
诸葛亮见徐庶对自己的观点颇为迟疑,倒也不多卖关子,而是一边拨弄着炭火,一边笃定地向好友分析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本就是用武之国。加之这些年荆州远离中原纷争,确实可算得上沃野千里、士民殷富。只可惜刘景升此人,坐谈奚望,多疑无决。荆州终究不过是他人腹中鱼肉。”
“孔明的意思是刘景升不足为谋?!” 徐庶再次惊道。他二人这会儿谈论的刘景升,正是目前荆州的州牧刘表。此人姿貌温伟,少时知名于世,与范滂、孔昱、范康、檀敷、张俭、岑晊七贤同称为“江夏八俊”。别的不说,光是刘表当年顶着袁术的堵挡,单马进入宜城就任荆州刺史,就足以令天下士人对其胆识心悦诚服。更毋庸说,刘表之后在蒯良、蒯越、蔡瑁等人的辅佐之下励精图治,将原本盗贼四起的荆州经略成了一方乱世乐土。如此有勇有谋的刘使君竟在诸葛亮眼中成了如此不堪之主。且不知荆州那些对刘表给予厚望的名士听到后会作何反应。
然而诸葛亮却根本不理会徐庶的异样神情,却听他自顾自地继续说道,“刘景升确实不足为谋!君不见,去年天子蒙难之时。刘表身为汉室宗亲,拥一州之地,却对天子征召充耳不闻,坐视天子为曹操所掳。而今见曹操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刘表又心有不甘。几次三番唆使张绣滋扰豫州。令曹操以此为借口收兵自保,放任逆贼袁术南下苟延残喘。刘表若是真有心匡扶汉室,就理应在荆州高举义旗。先肃清袁术,再对抗曹操,以清君侧。此方为忠臣之道!”
诸葛亮说到激动之时。双手不禁握紧了拳头。而徐庶亦被少年的忠纯之心所打动。忍不住拍案赞道:“好个忠臣之道!孔明说得没错,刘表、曹操皆心怀不轨,非汉室之忠臣。不仅是此二人,就连江东的孙策也以报父仇为由撤兵钱塘。原本声势浩大的讨袁之战,在吕布袭寿春之后,竟潦草收场,真是令人唏嘘。”
“此事亮也有所耳闻。不过孙策虽对外宣称要寻黄祖报杀父之仇,可其实则却是在与陈瑀争夺海西(今江苏东海)。不仅如此孙策还将幼弟孙权任命为阳羡长(今宜兴)。由此可见孙氏兄弟一统江东之心昭然若揭。”诸葛亮说到这里。忽然话锋一转感慨道,“如今看来忠汉室者,唯刘豫州也!”
徐庶见诸葛亮对刘备推崇备至。想到自己在豫州的所见所闻,不由点头附和起来。“未曾想孔明隐居山野,竟对天下事也了如指掌。没错,确如孔明所言,庶离开豫州之时,刘豫州正于沛县招募壮士征讨袁术。豫州义士闻讯后纷纷来其帐下投军效命。”
对于徐庶的夸赞,诸葛亮并没放在心上。他的叔父诸葛玄在刘表帐下为官时常会与他往来书信谈论时事,且其师庞德公亦时常会介绍一些荆州名士与他相识。因此诸葛亮在隆中并非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天下事。同时对于叱咤中原的各个诸侯,诸葛亮也有着自己的一番独特见解。更为确切点说诸葛亮对诸侯的品评是以德行为标准,而非世俗意义上实力。所以就算曹操、刘表、袁绍、孙策等诸侯实力再强也入不了诸葛亮的慧眼。因为这些诸侯都是德行操守有问题的人,他们对汉室的忠诚都值得商榷与怀疑。特别是曹操还曾屠戮过诸葛亮的老家琅琊,逼得诸葛一门惶然南下避祸。所以哪怕曹操救了圣驾,在诸葛亮的心中他依然只是个居心叵测的汉贼而已。相比之下,刘备实力虽弱,却能秉持汉室宗亲的骄傲,响应天子号召讨伐袁术、吕布二贼。故而刘备在诸葛亮心中的评价要远高于其他诸侯。
也正是抱着这种想法,诸葛亮一听到刘备的消息,就立即探身追问道,“哦,刘豫州要伐袁术?那吕布呢?”
徐庶如实相告道,“吕布自奇袭寿春之后,与袁术军对峙于淮水,与东莱军相持于沂水。眼下还无力分兵对付刘豫州。”
“东莱蔡氏没有撤兵?”这一次换诸葛亮露出了惊讶之色。想来在他眼中身为诸侯之一的蔡吉也应该见风使舵及时从讨袁大战中及时抽身才对。
而徐庶听诸葛亮问起了蔡吉,不由微微一笑,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递上前道,“目前徐州的东莱军由中郎将张颌统领。不过若论东莱之事有一人比庶更清楚。”
诸葛亮接过信筏一瞧字迹是庞统的,便一边拆信一边随口问道,“元直兄去过会稽了?”
“非也。此信是庶从江夏的东莱会馆所得。”徐庶咋了咋舌道,“不瞒孔明,而今江淮沿岸各郡皆有东莱商贾开设会馆招待同乡。庶虽居无定所,却也每每都能收到士元托人带来的信。想来蔡氏对荆扬二州的情形怕也是了如指掌啊。”
诸葛亮听罢徐庶所言,这一次并未发表任何意见,而是将手中的书信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只是随着目光的游移,少年两撇浓密的剑眉却下意识地逐渐拧了起来。
见此情形徐庶不由打趣地问道,“可是士元那小子又在劝孔明北上?”
话说自打庞统在东莱出仕之后,就没少写信来劝说徐庶等好友北上东莱。虽然他在信中详尽地介绍了东莱的种种变革,并将蔡氏描述成堪比管仲、商鞅的当世能臣。而蔡氏本人也确实不负所望,战袁谭,抗吕布,救圣驾,伐袁贼……短短两年间就由一介名不见经传的傀儡一跃成为了能与中原诸强并驾齐驱的小诸侯。只可惜蔡氏的表现虽堪称神童。可荆州本地名士十有**都为宗族所绊。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这些人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家族。加之刘表在荆州的声望本就极高,无论是荆州本地,还是客居荆州的名士都还巴望着有一天刘表能在荆州登高一呼呢。所以这一年来响应庞统者可谓寥寥无几。而徐庶本人同样也曾对刘表抱有一些想法,加之其对中原的纷争更感兴趣一些,所以至今也没有北上找庞统的打算。
不过从诸葛亮先前的态度来看,他似乎并不看好刘表。而且他不是荆州本地人,也没有庞大的家族拖累。依诸葛亮的情形,他完全可以想投谁就投谁。说起来在诸友之中诸葛亮与庞统的关系最好,想必庞统应该也不止一次邀请过诸葛亮北上。现如今刚满十八岁的庞统已然在东莱蔡氏帐下谋得一席之地。甚至还随同蔡氏一起去许都面过圣。这在普通士人眼中可是了不得的经历。也不知向来心高气傲的诸葛亮面对好友的盛情邀请会作何反应?
然而诸葛亮却并没有直接回答徐庶的问题,而是将手中的信纸一合,沉声道:“士元在信中说,他要随蔡氏渡海北上幽州。”
“北上幽州?难道蔡氏打算助袁绍灭公孙瓒?”徐庶倒抽了一口冷气道,“可眼下正值隆冬,理应是北方休战退兵之季,蔡氏怎会挑选这时节北上?就算她要找借口从,这未免也太儿戏了吧。还是说袁绍在暗地里威胁蔡氏,使其不得不出兵幽州?”
此时诸葛亮的脸色亦是凝重异常,却见他起身行至窗前,来回渡了几步之后,随即望着院中桑树上的积雪呢喃道,“元直,北地怕是要出大变故。”
先前还在低头思索的徐庶,听诸葛亮这么一说,不禁抬头追问,“此话怎讲?”
“亮现在也说不出个所以来。”诸葛亮兀自摇了摇头道,“只是事出反常即为妖!”(未完待续)
“那庶便恭敬不如从命也。”独行者说罢随手将竹笠向上一推,方才露出了面貌。却是个剑眉星目笑容灿烂的俊郎君。
话说此人姓徐,名福,字元直,豫州颍川人。自幼爱击剑,好行侠仗义。常以仁侠自居。中平末年(188年),徐福的一位朋友因与当地一豪门恶霸结怨而被害得家破人亡。徐福闻讯后,以白色泥涂抹面孔。只身闯入恶霸家中将恶徒刺死。而他本人随后也被闻讯赶来的官兵捕获。出于江湖道义,同时也怕株连母亲,徐福在狱中始终闭口不说姓名。官府拿他也无可奈何。后经好友上下打点。费尽周折,方才将其营救出狱。不过经此事件之后,徐福觉得光靠舞刀弄枪并不足以铲除人间不平事,更不能改变腐朽的朝廷。于是为了掌握一身治国用兵之术,徐福自此改名徐庶,告别诸友,远赴异乡潜心求学。
初平元年(190年),汉室衰微。悍臣专政,群雄并起。游学数年的徐庶与同窗好友石韬为避战乱,举家南迁到了荆州。并在荆州结识了同样客居于此的崔州平、孟公威等等名士。不过在这一干文人名士之中,徐庶最看重的却是两个未及弱冠之龄的少年。鹿门庞德公之侄庞统。以及面前的白衣少年诸葛亮。在徐庶看来此二人年纪虽小,却学识渊博、见识非凡。特别是年方十六岁的诸葛亮,其对时局的敏锐观察与独到见解,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因此徐庶每次路过南阳总会来隆中拜访诸葛亮,与其一同畅谈天下大势,品评当世豪杰。
当下二人各分宾主坐定,徐庶环视了一番四周。待见诸葛亮的茅庐虽是简陋,却收拾的干干净净,书架上摆放着层层叠叠的竹简,火盆里燃烧着忽明忽暗的炭块。再看对面的诸葛亮,面色红润,目若流星,一派自给自足,悠居山野的惬意之姿。联想到自己之前游历豫州等地的所见所闻,徐庶便忍不住感慨万千道:“而今天下大乱,战火四起,唯荆州远离纷争,百姓安居乐业,实属难得啊。”
哪知诸葛亮听罢徐庶所言,却不以为然地摇头道:“元直兄此言差矣。汝在荆州所见承平之景,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
“孔明何出此言?”徐庶半惊讶半不解地问道。需知荆州这些年远离中原战乱,因此吸引了不少名门世家来此避祸。而随着客居于此的名士越来越多,荆州的风评也随之水涨船高起来。也不知从何时起,荆楚之地开始流行起“鼎足论”,即将北方各州视作一只鼎的鼎身,而南方的荆、益、扬三州携地利之便,就像三只鼎足一样托住(制约)北方。这其中益州的刘璋生性懦弱且沉迷巫术,故难堪大任。而扬州的袁术不仅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甚至还僭号称帝,妄图染指神器。其结果自然是惹得人神供愤,为天下士人所唾弃。因此眼下三足之中最被看好的还是一门心思在荆州治理民生的刘表。可这会儿听诸葛亮所言,似乎荆州安定与富庶只是幻想。这还真是与荆州名士们的看法有很大的出入。不过出于对诸葛亮才华的信任,徐庶还是想听听少年接下来的看法。
诸葛亮见徐庶对自己的观点颇为迟疑,倒也不多卖关子,而是一边拨弄着炭火,一边笃定地向好友分析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本就是用武之国。加之这些年荆州远离中原纷争,确实可算得上沃野千里、士民殷富。只可惜刘景升此人,坐谈奚望,多疑无决。荆州终究不过是他人腹中鱼肉。”
“孔明的意思是刘景升不足为谋?!” 徐庶再次惊道。他二人这会儿谈论的刘景升,正是目前荆州的州牧刘表。此人姿貌温伟,少时知名于世,与范滂、孔昱、范康、檀敷、张俭、岑晊七贤同称为“江夏八俊”。别的不说,光是刘表当年顶着袁术的堵挡,单马进入宜城就任荆州刺史,就足以令天下士人对其胆识心悦诚服。更毋庸说,刘表之后在蒯良、蒯越、蔡瑁等人的辅佐之下励精图治,将原本盗贼四起的荆州经略成了一方乱世乐土。如此有勇有谋的刘使君竟在诸葛亮眼中成了如此不堪之主。且不知荆州那些对刘表给予厚望的名士听到后会作何反应。
然而诸葛亮却根本不理会徐庶的异样神情,却听他自顾自地继续说道,“刘景升确实不足为谋!君不见,去年天子蒙难之时。刘表身为汉室宗亲,拥一州之地,却对天子征召充耳不闻,坐视天子为曹操所掳。而今见曹操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刘表又心有不甘。几次三番唆使张绣滋扰豫州。令曹操以此为借口收兵自保,放任逆贼袁术南下苟延残喘。刘表若是真有心匡扶汉室,就理应在荆州高举义旗。先肃清袁术,再对抗曹操,以清君侧。此方为忠臣之道!”
诸葛亮说到激动之时。双手不禁握紧了拳头。而徐庶亦被少年的忠纯之心所打动。忍不住拍案赞道:“好个忠臣之道!孔明说得没错,刘表、曹操皆心怀不轨,非汉室之忠臣。不仅是此二人,就连江东的孙策也以报父仇为由撤兵钱塘。原本声势浩大的讨袁之战,在吕布袭寿春之后,竟潦草收场,真是令人唏嘘。”
“此事亮也有所耳闻。不过孙策虽对外宣称要寻黄祖报杀父之仇,可其实则却是在与陈瑀争夺海西(今江苏东海)。不仅如此孙策还将幼弟孙权任命为阳羡长(今宜兴)。由此可见孙氏兄弟一统江东之心昭然若揭。”诸葛亮说到这里。忽然话锋一转感慨道,“如今看来忠汉室者,唯刘豫州也!”
徐庶见诸葛亮对刘备推崇备至。想到自己在豫州的所见所闻,不由点头附和起来。“未曾想孔明隐居山野,竟对天下事也了如指掌。没错,确如孔明所言,庶离开豫州之时,刘豫州正于沛县招募壮士征讨袁术。豫州义士闻讯后纷纷来其帐下投军效命。”
对于徐庶的夸赞,诸葛亮并没放在心上。他的叔父诸葛玄在刘表帐下为官时常会与他往来书信谈论时事,且其师庞德公亦时常会介绍一些荆州名士与他相识。因此诸葛亮在隆中并非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天下事。同时对于叱咤中原的各个诸侯,诸葛亮也有着自己的一番独特见解。更为确切点说诸葛亮对诸侯的品评是以德行为标准,而非世俗意义上实力。所以就算曹操、刘表、袁绍、孙策等诸侯实力再强也入不了诸葛亮的慧眼。因为这些诸侯都是德行操守有问题的人,他们对汉室的忠诚都值得商榷与怀疑。特别是曹操还曾屠戮过诸葛亮的老家琅琊,逼得诸葛一门惶然南下避祸。所以哪怕曹操救了圣驾,在诸葛亮的心中他依然只是个居心叵测的汉贼而已。相比之下,刘备实力虽弱,却能秉持汉室宗亲的骄傲,响应天子号召讨伐袁术、吕布二贼。故而刘备在诸葛亮心中的评价要远高于其他诸侯。
也正是抱着这种想法,诸葛亮一听到刘备的消息,就立即探身追问道,“哦,刘豫州要伐袁术?那吕布呢?”
徐庶如实相告道,“吕布自奇袭寿春之后,与袁术军对峙于淮水,与东莱军相持于沂水。眼下还无力分兵对付刘豫州。”
“东莱蔡氏没有撤兵?”这一次换诸葛亮露出了惊讶之色。想来在他眼中身为诸侯之一的蔡吉也应该见风使舵及时从讨袁大战中及时抽身才对。
而徐庶听诸葛亮问起了蔡吉,不由微微一笑,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递上前道,“目前徐州的东莱军由中郎将张颌统领。不过若论东莱之事有一人比庶更清楚。”
诸葛亮接过信筏一瞧字迹是庞统的,便一边拆信一边随口问道,“元直兄去过会稽了?”
“非也。此信是庶从江夏的东莱会馆所得。”徐庶咋了咋舌道,“不瞒孔明,而今江淮沿岸各郡皆有东莱商贾开设会馆招待同乡。庶虽居无定所,却也每每都能收到士元托人带来的信。想来蔡氏对荆扬二州的情形怕也是了如指掌啊。”
诸葛亮听罢徐庶所言,这一次并未发表任何意见,而是将手中的书信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只是随着目光的游移,少年两撇浓密的剑眉却下意识地逐渐拧了起来。
见此情形徐庶不由打趣地问道,“可是士元那小子又在劝孔明北上?”
话说自打庞统在东莱出仕之后,就没少写信来劝说徐庶等好友北上东莱。虽然他在信中详尽地介绍了东莱的种种变革,并将蔡氏描述成堪比管仲、商鞅的当世能臣。而蔡氏本人也确实不负所望,战袁谭,抗吕布,救圣驾,伐袁贼……短短两年间就由一介名不见经传的傀儡一跃成为了能与中原诸强并驾齐驱的小诸侯。只可惜蔡氏的表现虽堪称神童。可荆州本地名士十有**都为宗族所绊。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这些人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家族。加之刘表在荆州的声望本就极高,无论是荆州本地,还是客居荆州的名士都还巴望着有一天刘表能在荆州登高一呼呢。所以这一年来响应庞统者可谓寥寥无几。而徐庶本人同样也曾对刘表抱有一些想法,加之其对中原的纷争更感兴趣一些,所以至今也没有北上找庞统的打算。
不过从诸葛亮先前的态度来看,他似乎并不看好刘表。而且他不是荆州本地人,也没有庞大的家族拖累。依诸葛亮的情形,他完全可以想投谁就投谁。说起来在诸友之中诸葛亮与庞统的关系最好,想必庞统应该也不止一次邀请过诸葛亮北上。现如今刚满十八岁的庞统已然在东莱蔡氏帐下谋得一席之地。甚至还随同蔡氏一起去许都面过圣。这在普通士人眼中可是了不得的经历。也不知向来心高气傲的诸葛亮面对好友的盛情邀请会作何反应?
然而诸葛亮却并没有直接回答徐庶的问题,而是将手中的信纸一合,沉声道:“士元在信中说,他要随蔡氏渡海北上幽州。”
“北上幽州?难道蔡氏打算助袁绍灭公孙瓒?”徐庶倒抽了一口冷气道,“可眼下正值隆冬,理应是北方休战退兵之季,蔡氏怎会挑选这时节北上?就算她要找借口从,这未免也太儿戏了吧。还是说袁绍在暗地里威胁蔡氏,使其不得不出兵幽州?”
此时诸葛亮的脸色亦是凝重异常,却见他起身行至窗前,来回渡了几步之后,随即望着院中桑树上的积雪呢喃道,“元直,北地怕是要出大变故。”
先前还在低头思索的徐庶,听诸葛亮这么一说,不禁抬头追问,“此话怎讲?”
“亮现在也说不出个所以来。”诸葛亮兀自摇了摇头道,“只是事出反常即为妖!”(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