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刘韬与张世平、苏双两人约定,放弃护送他们返回中山郡的报酬,需要他们帮忙做点事情。那就是依靠两家商队,宣传他少时聪颖,少年不羁,浪子回头,仁孝忠义。
有六年,刘韬顽劣,不服管教,甚至给涿县地方,带来一些骚动。这个是前身的锅,问题刘韬穿越过来,这个锅不背也得背。
少年聪颖,这是年少的时候就有的评价。后续当然不能称之为顽劣,而是应该称之为少年不羁,有那么大的战功打底,顽劣要换成不羁没毛病。
浪子回头是从组建民团开始,甚至可以说是从去年开始。毕竟去年开始,他已经在人前,最大限度维持一个‘孝子’的形象。
仁孝忠义不必说,国难当头,身为宗亲起兵讨贼,不仅是忠义,更是仁孝的最大体现。
对于张家和苏家来说,随着商队稍微宣传一下,这并不难。涿县这边,张飞家也在帮忙宣传,后续估计还要加上常山张氏,和中山甄氏一起帮忙。
这样冀州那一片,甚至幽州,他的形象能够迅速改善。哪怕少许不好的言论,也会被潮水一般的好评覆盖。
他和其他官员最大的差别,就是还没有举孝廉。刘宏直接下旨册封也没有关系,不过到底还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意味。
经过他这样一搞,再加上提前给涿县县令的‘好处’,朝廷派人调查的时候,他自然也不介意给个顺水人情,把刘韬报上去。
如今顺利举孝廉,总算是把最后一块拼图给拼上了。有了这个,他这个羽林中郎将,也算是根正苗红了。
“朕将羽林军交给你,不要让朕失望。”刘韬出列,刘宏少不得叮嘱了句。
“臣定当尽忠职守,不让陛下失望。”刘韬诚恳地回道,确认没有问题才退了回去。
后续无非是北军五校的补充,同时还有抚恤,战后重建这些。这些和刘韬都没有什么关系,索性也就当听个乐子,顺便了解一下大汉的现状。
听了大概半个时辰,最大的感触就是——没钱,真的没钱,真的很穷!
本来有盐铁专营,但汉章帝时期已经解禁允许民营。是不是藏富于民不清楚,只知道财政收入有大幅度下降。关键到处都叛乱,战后自然也要重建,地方税赋收不上来……
国库已经到了要发不出俸禄的程度,司徒甚至恳请,皇帝能够动用内帑。
这画面,好熟悉啊……刘韬其实很想吐槽,明末差不错也是这个德行。
文官到处抱怨国库没钱,然后希望皇帝能够出内帑,总以为内帑里面有多少多少,却没有发现崇祯的龙袍,都打补丁……皇帝拿不出钱,背后还要说‘陛下置天下于不顾’。
问题刘宏肯定有钱,178年开始西园卖官,一个两千石的官员,就要支付两千万钱,合两万贯。从六年前开始卖官到现在,钱应该不少,内帑估计是真的富有。
只是刘韬真的很想吐槽,国库亏空,官员不想着去经营开源节流,反而把主意打在内帑上面,还能再懒点吗?
是不是再穷点,就要怪地方官员都是阉党,各种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税都收不上来……是不是顺便还要怪罪,皇帝无道,宠幸宦官,以至于民不聊生,百业萧条……
刘韬说真的实在不太喜欢混体制,和这群队友相处,心塞,心累。
“抚恤方面,朕内帑出一半,另外一半等税赋收上来之后,再支付。”或许原本年底才打完的战争,提前了快三个多月打完,刘宏内帑充裕,于是也稍微阔气一些。
“遵旨……”司徒袁隗不露声色,语气里面也没有半点情绪波动。
老狐狸都是这样的么?刘韬其实对袁阀没什么好感,毕竟知道未来的情况下,他身为汉室宗亲的立场,决定他不会对袁阀有多少好感……
不过这种技能,他却需要好好学习一下,毕竟这两年还要在朝堂上混。可话说回来,羽林中郎将这个官职,需要上朝的吗?
之后袁隗上奏,言豫州,兖州和冀州遭遇匪乱,地方百姓流离失所,今年耕种也被耽误,希望能免除今年的赋税。
刘宏出生于冀州清河郡,闻言免了豫州和兖州一年赋税,免冀州两年赋税……
朝会也宣布结束,刘宏带着倦意起身,然后开始在郎官的护卫下离开正殿。直至刘宏彻底离开,整个大殿的气氛才松懈了下来。
官员们纷纷起身,少不得活动活动有些发麻的双腿。刘韬觉得自己也算年富力强,但正坐一个多小时,双腿居然也开始发麻了。
“第一次上朝,感觉如何?”不多时,卢植却是来到他的面前。
“唯一的感觉,就是腿好麻。”刘韬一脸委屈的样子回道。
“你既然被封为羽林中郎将,就意味着每五天一次的大朝会,都需要参加。你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卢植摇了摇头,“书本方面,我已经命书童,抄录了一批,稍后给你们送过去。”
“弟子拜谢恩师。”刘韬不想看书,但卢植相赠的书,就算哭着都要看完。
“不仅是我这里的书……”卢植似乎想起了什么,“有空,记得去兰台,多看看书。”
卢植那么一说,他才想起来,刘宏的封赏里面,似乎有‘准入兰台看书三天’这个奇怪的封赏。说真的,对于兰台,他真的不太懂。
“兰台是大汉最大的藏书库,各家典籍,兵法韬略都有。儒家方面的经学,你可有不看,但既然你要从军,那么兵法韬略,多看多记。”卢植提醒道。
按照汉律,兵法韬略不能外传,不能出售,否则就是犯罪。世家大族家里,或许有一些留存,但仅限于族人翻阅,一般不外借。
想看兵法韬略,要么就在军中,从将军这边偷学。要么就是立下战功,然后到兰台这边看书。只能看,不能带走,关键限定时间,能看多少全凭本事。
一般是几个时辰,连续看一天,运气好可以看很多内容了。连续看三天,已经算是不得了的赏赐。
对于许多寒门,或者普通军人来说,在这里看书,回家背下来,然后整理留给下一代。下一代成年从军,早早就看过兵法韬略,于是在军中迅速崛起,说不定能更快立下战功。
如此三代下去,家中兵法韬略完备,再加上一代代总结完善的武艺,将门自然形成。
读书改变命运,在这个时代,可不是开玩笑的……
有六年,刘韬顽劣,不服管教,甚至给涿县地方,带来一些骚动。这个是前身的锅,问题刘韬穿越过来,这个锅不背也得背。
少年聪颖,这是年少的时候就有的评价。后续当然不能称之为顽劣,而是应该称之为少年不羁,有那么大的战功打底,顽劣要换成不羁没毛病。
浪子回头是从组建民团开始,甚至可以说是从去年开始。毕竟去年开始,他已经在人前,最大限度维持一个‘孝子’的形象。
仁孝忠义不必说,国难当头,身为宗亲起兵讨贼,不仅是忠义,更是仁孝的最大体现。
对于张家和苏家来说,随着商队稍微宣传一下,这并不难。涿县这边,张飞家也在帮忙宣传,后续估计还要加上常山张氏,和中山甄氏一起帮忙。
这样冀州那一片,甚至幽州,他的形象能够迅速改善。哪怕少许不好的言论,也会被潮水一般的好评覆盖。
他和其他官员最大的差别,就是还没有举孝廉。刘宏直接下旨册封也没有关系,不过到底还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意味。
经过他这样一搞,再加上提前给涿县县令的‘好处’,朝廷派人调查的时候,他自然也不介意给个顺水人情,把刘韬报上去。
如今顺利举孝廉,总算是把最后一块拼图给拼上了。有了这个,他这个羽林中郎将,也算是根正苗红了。
“朕将羽林军交给你,不要让朕失望。”刘韬出列,刘宏少不得叮嘱了句。
“臣定当尽忠职守,不让陛下失望。”刘韬诚恳地回道,确认没有问题才退了回去。
后续无非是北军五校的补充,同时还有抚恤,战后重建这些。这些和刘韬都没有什么关系,索性也就当听个乐子,顺便了解一下大汉的现状。
听了大概半个时辰,最大的感触就是——没钱,真的没钱,真的很穷!
本来有盐铁专营,但汉章帝时期已经解禁允许民营。是不是藏富于民不清楚,只知道财政收入有大幅度下降。关键到处都叛乱,战后自然也要重建,地方税赋收不上来……
国库已经到了要发不出俸禄的程度,司徒甚至恳请,皇帝能够动用内帑。
这画面,好熟悉啊……刘韬其实很想吐槽,明末差不错也是这个德行。
文官到处抱怨国库没钱,然后希望皇帝能够出内帑,总以为内帑里面有多少多少,却没有发现崇祯的龙袍,都打补丁……皇帝拿不出钱,背后还要说‘陛下置天下于不顾’。
问题刘宏肯定有钱,178年开始西园卖官,一个两千石的官员,就要支付两千万钱,合两万贯。从六年前开始卖官到现在,钱应该不少,内帑估计是真的富有。
只是刘韬真的很想吐槽,国库亏空,官员不想着去经营开源节流,反而把主意打在内帑上面,还能再懒点吗?
是不是再穷点,就要怪地方官员都是阉党,各种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税都收不上来……是不是顺便还要怪罪,皇帝无道,宠幸宦官,以至于民不聊生,百业萧条……
刘韬说真的实在不太喜欢混体制,和这群队友相处,心塞,心累。
“抚恤方面,朕内帑出一半,另外一半等税赋收上来之后,再支付。”或许原本年底才打完的战争,提前了快三个多月打完,刘宏内帑充裕,于是也稍微阔气一些。
“遵旨……”司徒袁隗不露声色,语气里面也没有半点情绪波动。
老狐狸都是这样的么?刘韬其实对袁阀没什么好感,毕竟知道未来的情况下,他身为汉室宗亲的立场,决定他不会对袁阀有多少好感……
不过这种技能,他却需要好好学习一下,毕竟这两年还要在朝堂上混。可话说回来,羽林中郎将这个官职,需要上朝的吗?
之后袁隗上奏,言豫州,兖州和冀州遭遇匪乱,地方百姓流离失所,今年耕种也被耽误,希望能免除今年的赋税。
刘宏出生于冀州清河郡,闻言免了豫州和兖州一年赋税,免冀州两年赋税……
朝会也宣布结束,刘宏带着倦意起身,然后开始在郎官的护卫下离开正殿。直至刘宏彻底离开,整个大殿的气氛才松懈了下来。
官员们纷纷起身,少不得活动活动有些发麻的双腿。刘韬觉得自己也算年富力强,但正坐一个多小时,双腿居然也开始发麻了。
“第一次上朝,感觉如何?”不多时,卢植却是来到他的面前。
“唯一的感觉,就是腿好麻。”刘韬一脸委屈的样子回道。
“你既然被封为羽林中郎将,就意味着每五天一次的大朝会,都需要参加。你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卢植摇了摇头,“书本方面,我已经命书童,抄录了一批,稍后给你们送过去。”
“弟子拜谢恩师。”刘韬不想看书,但卢植相赠的书,就算哭着都要看完。
“不仅是我这里的书……”卢植似乎想起了什么,“有空,记得去兰台,多看看书。”
卢植那么一说,他才想起来,刘宏的封赏里面,似乎有‘准入兰台看书三天’这个奇怪的封赏。说真的,对于兰台,他真的不太懂。
“兰台是大汉最大的藏书库,各家典籍,兵法韬略都有。儒家方面的经学,你可有不看,但既然你要从军,那么兵法韬略,多看多记。”卢植提醒道。
按照汉律,兵法韬略不能外传,不能出售,否则就是犯罪。世家大族家里,或许有一些留存,但仅限于族人翻阅,一般不外借。
想看兵法韬略,要么就在军中,从将军这边偷学。要么就是立下战功,然后到兰台这边看书。只能看,不能带走,关键限定时间,能看多少全凭本事。
一般是几个时辰,连续看一天,运气好可以看很多内容了。连续看三天,已经算是不得了的赏赐。
对于许多寒门,或者普通军人来说,在这里看书,回家背下来,然后整理留给下一代。下一代成年从军,早早就看过兵法韬略,于是在军中迅速崛起,说不定能更快立下战功。
如此三代下去,家中兵法韬略完备,再加上一代代总结完善的武艺,将门自然形成。
读书改变命运,在这个时代,可不是开玩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