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葬礼这么大的事情,黄明远却缺席没有参加,一度让人对黄明远的病情有所怀疑。不少人议论纷纷,以为黄明远已经病入膏肓。
先是天子驾崩,再是卫公病重,这种情况下,就是再淡定的人,心中也不由得泛起涟漪。
不得不说,人心乱了,队伍就不好带了。若是平时,像唐祎、王文同联络数十名官员伏阙之事,是绝不可能看到的。
虽然此事被压了下去,但压不下去的却是动荡的人心。
天子停棺太公庙之后,信都城内暂时安定下来。黄明远在府上养病,李子孝、陈远二人处置行台大部分事务,仿佛一如重前,但不过不一样的是,黄明远的三子黄维周开始在行台跟着李、陈二人观政。
观政者,实习也。
不得不说,这场天子葬礼,最显眼的不是黄明远,不是满城的文武大臣,而是往日并不起眼的三郎君黄维周。
黄维周虽是黄明远的嫡子,但其实并不为人重视。毕竟他上边有两个兄长,且地位显贵,无论如何,黄明远的位置也轮不到他。
但现在却是情况不同了,黄明远重病,黄维扬、黄维烈兄弟二人远在江都,生死不知。一旦黄明远有不虞,黄维周竟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一时之间,众人看黄维周的眼神都是炙热的。
黄维周倒是跟以往并无什么不同。他今年满十三岁,其实还没有十二周岁,因此虽然观政,但课业是不能落下的。他每天不到卯时就要起床,学上一个半时辰的课,然后急匆匆地赶到行台衙门,跟着李子孝、陈远二人,学着处理政务,旁听重臣议事。如此一个半时辰,吃过午饭,到了下午未时,还要赶到校场再连上一个半时辰的骑射,然后回去再做两个时辰的作业。
一天十二个时辰,七八个时辰要学习,还要挤出时间探望黄明远,陪着黄明远说会话,可想而知时间上有多紧张。若不是黄明远强制要求要保证睡眠,他寅时就起床读书了。
黄维周聪明,也刻苦,学业在诸兄弟中最好,甚至超过了兄长黄维扬。
黄维周知道自己年纪小,不通事务,因此虽是卫公之子,但在行台衙门,从不仗势欺人,总是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只看不说。
原本众人还觉得他太小,来学习一事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没想到在行台衙门待了几日,倒是获得满口称赞。
黄维周面对夸张,不骄不躁,更是令人称奇。
其实黄维周内心也骄傲的很,不过他会掩饰。这些日子,众人都心思泛起涟漪,他又如何是个木头人。
常言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难道不想当皇帝的皇子,就是好皇子。往常黄明远只是卫公,大兄是世子,还有尚了公主的二兄,这爵位注定是黄维扬的。但现在眼看父亲要成了天子,今日的太子便是明日的天下至尊,谁又不会对太子的位置,有所期盼。
黄维周不说,却会做,所以他比之前更加的刻苦,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
黄维周虽然课业复杂,每天晚上都要读书到戌时,但从未有一日不来探望父亲。哪怕是自己学到深夜,但第二日一早,也会按时到父亲院子中请安。
哪怕黄明远让他多休息一下,他也从未停过。
儿子的刻苦努力,黄明远看的很清楚。
这日一早,黄维周又来到父亲的院子。他每天要在父亲这里逗留一刻多种,赶着巳时整点到达前院的行台。
黄维周刚坐下,发现父亲尚未用早饭。
“用过早饭了吗?”
“用了一点。”
“那就跟着再吃点。”
黄明远对待子女,从来都很随意,不喜欢用规矩约束他们。说到底,他一个人孤零零地来到这世上,这些子女是他存在的证明。
黄维周这才知道父亲是在等他,他也不拒绝,随即坐下跟着吃饭。
黄家是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说法的。黄明远喜欢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吃饭,本来就是为了增强感情,若是大家都不说话,那还有什么意义。
于是黄明远问道:“这两日在行台如何?”
黄维周端着饭碗说道:“还行,李先生和陈先生很仔细地教我,一些我不懂得,都会详细地给我解释。”
黄明远点点头。
“不懂就要问。”
“嗯!”
黄明远给黄维周盛了一碗粥,递给儿子,随意地问道:“你今年十三了,我十三岁的时候,都开府做事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死读书是万万不行的,所以我才让你跟着李、陈二人去观政,往后维清他们到了这个年纪,也要去。”
黄维周一愣,难道这次不是父亲特意为自己安排的。
黄维周一直以为,父亲安排自己去观政,是因为两个兄长不在,要让自己做候补,以防万一,所以才将自己推到人前。
虽然心中想法复杂,但维周不敢表现出来,还是点点头。
黄明远便问道:“我小时候没得选,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振兴家族。若是可能,我其实更想做个学者,跟着你曾大父治书。你现在十三岁,你想自己以后做些什么。”
“我?”
黄维周还真没想过。
黄明远叹道:“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黄维周想了想,才说道:“我想致天下太平,万民乐业。”
黄明远点点头,摸着儿子的脑袋说道:“要记住自己的理想。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哪怕前路曲折漫长,依旧当初心不改。”
“记住了,爹爹。”
“你们现在还小,兄弟姊妹每日都能在一起。来日,你们兄弟终将都要有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子民。天南海北,或许多年难以再见,一别便是永远。那时候的你们,一个人在路上孤独的奋斗,才会明白兄弟之情的珍贵。你要记得,无论什么时候,你能依仗的,都是兄弟。”
黄维周懵懵懂懂地离开父亲的院子,去观政了。对于父亲的话,他似乎听懂了,又似乎没听懂。
黄明远看着儿子离去地身影,默默地说道:“愿上天保佑我儿,漫长前路,初心不改。”
先是天子驾崩,再是卫公病重,这种情况下,就是再淡定的人,心中也不由得泛起涟漪。
不得不说,人心乱了,队伍就不好带了。若是平时,像唐祎、王文同联络数十名官员伏阙之事,是绝不可能看到的。
虽然此事被压了下去,但压不下去的却是动荡的人心。
天子停棺太公庙之后,信都城内暂时安定下来。黄明远在府上养病,李子孝、陈远二人处置行台大部分事务,仿佛一如重前,但不过不一样的是,黄明远的三子黄维周开始在行台跟着李、陈二人观政。
观政者,实习也。
不得不说,这场天子葬礼,最显眼的不是黄明远,不是满城的文武大臣,而是往日并不起眼的三郎君黄维周。
黄维周虽是黄明远的嫡子,但其实并不为人重视。毕竟他上边有两个兄长,且地位显贵,无论如何,黄明远的位置也轮不到他。
但现在却是情况不同了,黄明远重病,黄维扬、黄维烈兄弟二人远在江都,生死不知。一旦黄明远有不虞,黄维周竟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一时之间,众人看黄维周的眼神都是炙热的。
黄维周倒是跟以往并无什么不同。他今年满十三岁,其实还没有十二周岁,因此虽然观政,但课业是不能落下的。他每天不到卯时就要起床,学上一个半时辰的课,然后急匆匆地赶到行台衙门,跟着李子孝、陈远二人,学着处理政务,旁听重臣议事。如此一个半时辰,吃过午饭,到了下午未时,还要赶到校场再连上一个半时辰的骑射,然后回去再做两个时辰的作业。
一天十二个时辰,七八个时辰要学习,还要挤出时间探望黄明远,陪着黄明远说会话,可想而知时间上有多紧张。若不是黄明远强制要求要保证睡眠,他寅时就起床读书了。
黄维周聪明,也刻苦,学业在诸兄弟中最好,甚至超过了兄长黄维扬。
黄维周知道自己年纪小,不通事务,因此虽是卫公之子,但在行台衙门,从不仗势欺人,总是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只看不说。
原本众人还觉得他太小,来学习一事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没想到在行台衙门待了几日,倒是获得满口称赞。
黄维周面对夸张,不骄不躁,更是令人称奇。
其实黄维周内心也骄傲的很,不过他会掩饰。这些日子,众人都心思泛起涟漪,他又如何是个木头人。
常言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难道不想当皇帝的皇子,就是好皇子。往常黄明远只是卫公,大兄是世子,还有尚了公主的二兄,这爵位注定是黄维扬的。但现在眼看父亲要成了天子,今日的太子便是明日的天下至尊,谁又不会对太子的位置,有所期盼。
黄维周不说,却会做,所以他比之前更加的刻苦,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
黄维周虽然课业复杂,每天晚上都要读书到戌时,但从未有一日不来探望父亲。哪怕是自己学到深夜,但第二日一早,也会按时到父亲院子中请安。
哪怕黄明远让他多休息一下,他也从未停过。
儿子的刻苦努力,黄明远看的很清楚。
这日一早,黄维周又来到父亲的院子。他每天要在父亲这里逗留一刻多种,赶着巳时整点到达前院的行台。
黄维周刚坐下,发现父亲尚未用早饭。
“用过早饭了吗?”
“用了一点。”
“那就跟着再吃点。”
黄明远对待子女,从来都很随意,不喜欢用规矩约束他们。说到底,他一个人孤零零地来到这世上,这些子女是他存在的证明。
黄维周这才知道父亲是在等他,他也不拒绝,随即坐下跟着吃饭。
黄家是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说法的。黄明远喜欢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吃饭,本来就是为了增强感情,若是大家都不说话,那还有什么意义。
于是黄明远问道:“这两日在行台如何?”
黄维周端着饭碗说道:“还行,李先生和陈先生很仔细地教我,一些我不懂得,都会详细地给我解释。”
黄明远点点头。
“不懂就要问。”
“嗯!”
黄明远给黄维周盛了一碗粥,递给儿子,随意地问道:“你今年十三了,我十三岁的时候,都开府做事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死读书是万万不行的,所以我才让你跟着李、陈二人去观政,往后维清他们到了这个年纪,也要去。”
黄维周一愣,难道这次不是父亲特意为自己安排的。
黄维周一直以为,父亲安排自己去观政,是因为两个兄长不在,要让自己做候补,以防万一,所以才将自己推到人前。
虽然心中想法复杂,但维周不敢表现出来,还是点点头。
黄明远便问道:“我小时候没得选,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振兴家族。若是可能,我其实更想做个学者,跟着你曾大父治书。你现在十三岁,你想自己以后做些什么。”
“我?”
黄维周还真没想过。
黄明远叹道:“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黄维周想了想,才说道:“我想致天下太平,万民乐业。”
黄明远点点头,摸着儿子的脑袋说道:“要记住自己的理想。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哪怕前路曲折漫长,依旧当初心不改。”
“记住了,爹爹。”
“你们现在还小,兄弟姊妹每日都能在一起。来日,你们兄弟终将都要有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子民。天南海北,或许多年难以再见,一别便是永远。那时候的你们,一个人在路上孤独的奋斗,才会明白兄弟之情的珍贵。你要记得,无论什么时候,你能依仗的,都是兄弟。”
黄维周懵懵懂懂地离开父亲的院子,去观政了。对于父亲的话,他似乎听懂了,又似乎没听懂。
黄明远看着儿子离去地身影,默默地说道:“愿上天保佑我儿,漫长前路,初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