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德戡的动作瞒得了杨广,但瞒不了江都内外。当然他的目的也只是要瞒住杨广,而其他人他并不在意。
皇太孙杨佶自被立为皇太孙之后,一应待遇便比照其父杨昭,除了各种官署配置,还有独立的宫殿。
杨佶的太孙宫虽在江都宫的东侧,但并不从属于江都宫。
此时杨佶已经休息了,不过睡得并不沉。内侍张逢轻唤,他便醒了。听闻江都宫北面有火起,杨佶大吃一惊。
杨佶可不是脑子已经退化的杨广,皇宫大内附近,本就防守严备,突然起这么大的火,必然有蹊跷。
杨佶着急忙慌地穿上衣服,又派人去外面打探情况。
江都的局势,已经压抑到极点,几乎是一丁点火苗,便能燃起熊熊大火,烧灭整个朝廷。
很快内侍前来回报,外面街道上,布满了士兵。太孙宫的外面,也有军队。
杨佶心中一顿,怎么会有兵?不过他瞬间便反应过来,这番场面,恐怕是生了兵变。
兵变这个词,往常史书不是没读过,但总以为离自己很远。可今时今日,当兵变来临之时,杨佶心中才感觉到恐惧。他身为皇太孙,尊贵至极,看似地位无人可撼动,可此时此刻,他才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丝毫底牌来应对突入而来的兵变危机。
身边最重要的谋士黄维扬,这两日也因为受了风寒,没来太孙宫,让他身边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这个时候,连是谁发动的兵变都不清楚,谈何应对。杨佶于是再派人前往江都宫打探消息,又派人前往卫公府去招黄维扬。
关键时候,杨佶还是相信黄维扬。
今日太孙宫中留守的是太子门大夫崔俨,即杨佶的外祖父崔弘升三弟崔弘峻之子,杨佶的亲堂舅。
杨佶成为皇太孙之后,崔家很多人都因此受益。
尤其是去年底,杨佶的母亲崔氏去世。崔家倒是因祸得福,大批子弟获得封赏,不少人还在太孙宫中担任官职
崔家本是天下顶级世家,出了一个皇太孙,自然是准备借着杨佶的势,将崔家更上一层楼。于是崔家人便准备先控制太孙宫,然后再推之朝堂。
在崔家人看来,杨佶虽然是皇太孙,但年级尚小,又没了父母,母舅家代为掌权,也是应该之事。
只是一方面杨广经历过杨氏代周,对外戚防范的紧。另一方面,太孙宫有黄维扬,虽然年少,但黄维扬沉稳干练,谨慎小心,偌大的太孙宫,都被他经营住。崔家再是上下其手,终究不能及得上黄维扬。
这次兵变,眼看黄维扬不在杨佶身边,崔俨便觉得取而代之的机会来了,便言道:“当前危机时刻,殿下要乾坤独断,何必去寻黄舍人?只恐误了时机。”
杨佶可不真是黄口小儿,很清楚崔家的心思,所以平日里对崔家又用又防,唯恐真让崔家把控了太孙宫。不过崔家毕竟是关东世家的代表,掌握舆论,杨佶对这些崔家人,面子上从来是滴水不漏。
但这时候杨佶根本不想跟崔俨虚与委蛇,这是内讧的时候吗?
“你懂个屁?现在外面四处生乱,你知道是谁吗?连敌人是谁都不清楚,我如何当机立断。
再说现在要想平乱,说到底还得有兵。猊奴手中握有一支禁军,不管是平乱还是突围,都是关键。你以为单靠太孙宫这千余纨绔,能管什么用。”
这时的杨佶倒是看得很清楚。
崔俨被训斥一番,不敢再提。
这时尚在太孙宫的太孙侍读萧德言、秘书学士顾览、散从正员外谢偃、记室蒋亚卿等几人也到了。
杨广一直在为迁都丹阳做准备,因此安排在杨佶身边的大臣很多都是南人。
杨佶也知道大父的心思,对于这些出身南方的属下,很是重视。实际上经过杨广几次清洗,此时江都小朝廷之中,南人的数量已经超过北人了。
萧德言出身兰陵萧氏,顾览出身吴郡顾氏,谢偃出身陈郡谢氏,一水的南人。
萧德言几人都是文人,还是清流,真实能力到底如何,谁也不清楚。不过几人倒是没有惊慌失措,想来几人来时便已经统一了思想。
见到杨佶,萧德言便开口言道:“此时外面生乱,形势危急,皇太孙如何不率人前往江都宫护驾,而在此逡巡。”
杨佶一愣,这才说道:“萧先生,正是因为外面生乱,情况不明,我才待在宫中,待让人打探清外面局势,再做打算。”
“皇太孙误矣。”
萧德言乃说道:“今日之动乱,最大可能便是燕王,次则是房陵王,其余诸如废秦王、废蜀王等人也是有可能的,目的便是皇位。
贼人生乱,若想成功,必然要挟持天子,否则待平叛大军赶到,天子一声令下,这些逆贼反手可灭。故今日之局势,不在其它,而在天子之安危。天子在,则社稷在,皇太孙位置安如磐石;若天子不在,则恐事危矣。”
杨佶脸色数变,不得不承认萧德言说得很对。
如萧德言想的一般,很多人惊闻生乱,根本没想过会单纯的是禁军的叛乱,而认为是燕王杨倓或者说房陵王杨暕发动的兵变。
甚至连杨佶都是这么猜测的。
“那依先生之意如何?”
萧德言说道:“自然是要率兵护驾,只有赶到天子身边,才能最大程度地抑制这场叛乱对殿下的影响。
贼寇在外,从太孙宫往西,穿过建春门便是江都宫,殿下可最快见到天子。只要殿下率领太孙宫禁卫见到天子,对天子便是大忠,对大父便是大孝。无论如何,都是最大的功劳。
之后若是乱平,殿下护驾之功,圣人自是记得。”
不待萧德言说完,杨佶便说道:“若是乱不平,天子落入反贼之手,第一个要死的便是孤了。”
众人没有说话,但都是这个意思。
杨佶想了想,倒是觉得萧德言说得有道理。再加上黄维扬不在,他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殿下,此时要当机立断啊。”
“好。”
杨佶望着夜色中的江都宫,下定了决心。
皇太孙杨佶自被立为皇太孙之后,一应待遇便比照其父杨昭,除了各种官署配置,还有独立的宫殿。
杨佶的太孙宫虽在江都宫的东侧,但并不从属于江都宫。
此时杨佶已经休息了,不过睡得并不沉。内侍张逢轻唤,他便醒了。听闻江都宫北面有火起,杨佶大吃一惊。
杨佶可不是脑子已经退化的杨广,皇宫大内附近,本就防守严备,突然起这么大的火,必然有蹊跷。
杨佶着急忙慌地穿上衣服,又派人去外面打探情况。
江都的局势,已经压抑到极点,几乎是一丁点火苗,便能燃起熊熊大火,烧灭整个朝廷。
很快内侍前来回报,外面街道上,布满了士兵。太孙宫的外面,也有军队。
杨佶心中一顿,怎么会有兵?不过他瞬间便反应过来,这番场面,恐怕是生了兵变。
兵变这个词,往常史书不是没读过,但总以为离自己很远。可今时今日,当兵变来临之时,杨佶心中才感觉到恐惧。他身为皇太孙,尊贵至极,看似地位无人可撼动,可此时此刻,他才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丝毫底牌来应对突入而来的兵变危机。
身边最重要的谋士黄维扬,这两日也因为受了风寒,没来太孙宫,让他身边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这个时候,连是谁发动的兵变都不清楚,谈何应对。杨佶于是再派人前往江都宫打探消息,又派人前往卫公府去招黄维扬。
关键时候,杨佶还是相信黄维扬。
今日太孙宫中留守的是太子门大夫崔俨,即杨佶的外祖父崔弘升三弟崔弘峻之子,杨佶的亲堂舅。
杨佶成为皇太孙之后,崔家很多人都因此受益。
尤其是去年底,杨佶的母亲崔氏去世。崔家倒是因祸得福,大批子弟获得封赏,不少人还在太孙宫中担任官职
崔家本是天下顶级世家,出了一个皇太孙,自然是准备借着杨佶的势,将崔家更上一层楼。于是崔家人便准备先控制太孙宫,然后再推之朝堂。
在崔家人看来,杨佶虽然是皇太孙,但年级尚小,又没了父母,母舅家代为掌权,也是应该之事。
只是一方面杨广经历过杨氏代周,对外戚防范的紧。另一方面,太孙宫有黄维扬,虽然年少,但黄维扬沉稳干练,谨慎小心,偌大的太孙宫,都被他经营住。崔家再是上下其手,终究不能及得上黄维扬。
这次兵变,眼看黄维扬不在杨佶身边,崔俨便觉得取而代之的机会来了,便言道:“当前危机时刻,殿下要乾坤独断,何必去寻黄舍人?只恐误了时机。”
杨佶可不真是黄口小儿,很清楚崔家的心思,所以平日里对崔家又用又防,唯恐真让崔家把控了太孙宫。不过崔家毕竟是关东世家的代表,掌握舆论,杨佶对这些崔家人,面子上从来是滴水不漏。
但这时候杨佶根本不想跟崔俨虚与委蛇,这是内讧的时候吗?
“你懂个屁?现在外面四处生乱,你知道是谁吗?连敌人是谁都不清楚,我如何当机立断。
再说现在要想平乱,说到底还得有兵。猊奴手中握有一支禁军,不管是平乱还是突围,都是关键。你以为单靠太孙宫这千余纨绔,能管什么用。”
这时的杨佶倒是看得很清楚。
崔俨被训斥一番,不敢再提。
这时尚在太孙宫的太孙侍读萧德言、秘书学士顾览、散从正员外谢偃、记室蒋亚卿等几人也到了。
杨广一直在为迁都丹阳做准备,因此安排在杨佶身边的大臣很多都是南人。
杨佶也知道大父的心思,对于这些出身南方的属下,很是重视。实际上经过杨广几次清洗,此时江都小朝廷之中,南人的数量已经超过北人了。
萧德言出身兰陵萧氏,顾览出身吴郡顾氏,谢偃出身陈郡谢氏,一水的南人。
萧德言几人都是文人,还是清流,真实能力到底如何,谁也不清楚。不过几人倒是没有惊慌失措,想来几人来时便已经统一了思想。
见到杨佶,萧德言便开口言道:“此时外面生乱,形势危急,皇太孙如何不率人前往江都宫护驾,而在此逡巡。”
杨佶一愣,这才说道:“萧先生,正是因为外面生乱,情况不明,我才待在宫中,待让人打探清外面局势,再做打算。”
“皇太孙误矣。”
萧德言乃说道:“今日之动乱,最大可能便是燕王,次则是房陵王,其余诸如废秦王、废蜀王等人也是有可能的,目的便是皇位。
贼人生乱,若想成功,必然要挟持天子,否则待平叛大军赶到,天子一声令下,这些逆贼反手可灭。故今日之局势,不在其它,而在天子之安危。天子在,则社稷在,皇太孙位置安如磐石;若天子不在,则恐事危矣。”
杨佶脸色数变,不得不承认萧德言说得很对。
如萧德言想的一般,很多人惊闻生乱,根本没想过会单纯的是禁军的叛乱,而认为是燕王杨倓或者说房陵王杨暕发动的兵变。
甚至连杨佶都是这么猜测的。
“那依先生之意如何?”
萧德言说道:“自然是要率兵护驾,只有赶到天子身边,才能最大程度地抑制这场叛乱对殿下的影响。
贼寇在外,从太孙宫往西,穿过建春门便是江都宫,殿下可最快见到天子。只要殿下率领太孙宫禁卫见到天子,对天子便是大忠,对大父便是大孝。无论如何,都是最大的功劳。
之后若是乱平,殿下护驾之功,圣人自是记得。”
不待萧德言说完,杨佶便说道:“若是乱不平,天子落入反贼之手,第一个要死的便是孤了。”
众人没有说话,但都是这个意思。
杨佶想了想,倒是觉得萧德言说得有道理。再加上黄维扬不在,他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殿下,此时要当机立断啊。”
“好。”
杨佶望着夜色中的江都宫,下定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