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借着和李世民演双簧的机会,终于暂时说动众人,不再撤兵。但是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只要唐军长时间攻不下霍邑,众人还是会再次提起返回太原的议论,到时候就不是这么容易便能压下的了。
现在空喊口号没有用,还得让大家感到希望。
但霍邑坚城,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
这时李世民便向李渊建议道,此地为霍邑,旁边便是霍山,传闻霍山有山神,是东方天帝的次子,掌管海内名山,河东不少人皆信之,可为一助。
霍邑有一夫当关之险,韩信岭易守难攻,唐军很难从正面攻破霍邑。但李渊打听到,霍山西麓有一条贩运私盐的小路,可绕过霍邑城,直通霍邑背后,于是他心中便有了定计。
当日傍晚,李渊便让人装扮成一个白衣老人,前来军民拜谒。
此人穿着打扮,处处透露着与常人不同,很快便引得一军将士围观。
这人见到李渊便说道:“余为霍山神使,是来拜见唐公的。”
李渊不信,便问道:“神本不测,卿何得见卿非神类,岂其神言。”
这老人便说道:“十二月雪停,路出霍邑东南,吾当济师,可为吾立祠庙也。”说完便不见了。
李渊派人前去查探,果然发现了这条小道。李渊便大喜道:“天无绝人之路,此神不欺赵无恤,岂负我哉!”仿佛真的有神灵相助。
赵无恤便是赵国的奠基人赵襄子,《史记·赵世家》记载,春秋晋国,智伯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氏,赵襄子被逼离开绛都,逃往晋阳。赵襄子的部下原过在追赶途中,经过王泽(今新绛西南)时,路遇三个人拦阻。
这三人告诉原过,他们是霍山神的天使,交给原过两节竹管,让他带给赵襄子,让他按朱书写的意思办事。三月丙戌,保证他能消灭智伯,还能以霍邑为基础,扩大地盘,将来占有林胡之地。
后来晋阳之战,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了韩氏、魏氏倒戈,正好在三月丙戌这一日水淹智伯大营,灭了智家。
赵襄子为感谢霍山神传授朱书,遂于霍山观堆峰为其建祠,并命原过管理祭祀事宜。到赵武灵王时,赵国果然占有了林胡之地。
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此时再次听闻霍山神出现,还为李唐大军指明道路,纷纷大喜,视作神佑。一时之间,李唐大军的士气高涨起来。
到了次日,大雪初停,李渊乃命其子李世民率领千余精骑东走霍山,从小路绕到霍邑的东南方向,而他本人又亲自率军攻城。
李渊带着众人来到霍邑城下,鼓噪进兵。宋老生命令城头上的隋军射箭还击。一时之间,箭矢如雨,竟有箭矢射到李渊身前。
李渊见状,趁机往后倒去,落到马下,他身旁的王长谐、武士彟立刻上前将他护住,然后抱着他往后而去。
在城头上的宋老生见到李渊落马,心中大喜。只见李渊身边亲军混乱,挤在一起,料想李渊即使不死,怕也是重伤。
宋老生身边的将领便纷纷劝道,不若趁着李唐贼军混乱,趁机出击,斩杀李渊,得建大功。
宋老生虽然之前定下了坚守的策略,但也没想到今日能重伤李渊。思索再三,终究还是不愿丢了这唾手可得的功劳,于是下令,全军出击。
此时还在中军指挥的李建成,见隋军出击,立马下令全军撤退,引宋老生追击。
宋老生见唐军狼狈撤离,更是觉得必胜,于是率领骑兵,渐渐离得城门远了。而唐军等得便是这个机会。
此时已经返回本阵的李渊见状,立刻命大军击鼓示意。
而一直埋伏在霍邑城东南方向的李世民听得此消息,立刻和窦琮二人率领骑兵杀了出来,直奔宋老生军的后方而去。
李世民麾下的骑兵不过千人,但俱是精锐。而宋老生的后军被袭,立刻混乱起来。
一时之间,隋军开始乱了起来。
李世民继续率军冲阵,又分出数百人予窦琮,令其攻击城门。
此时宋老生突遭打击,立刻便反应过来,中了唐军的计了,便下令撤退。但四面的唐军围了上来,李世民又率军断了宋老生的后路,他往哪里逃啊。
不过宋老生也是顽强,率领部队,拼死抵抗。
李世民军队虽然精锐,但只有数百人,双方相持下来,伤亡一多,便有些撑不住了。
此时长孙顺德从后面杀出,冲上前去,一箭射中宋老生肩膀。宋老生正在激战,措不及防,中箭之后便从马上摔了下来,掉到了沟底。
李渊眼尖,看到宋老生落马,立刻让人高呼道:“唐军已经抓住宋老生!唐军已经抓住宋老生!”
宋老生的部下看不到宋老生,本就心惊,听到唐军的呼声胆战心惊,不少人掉头就跑,直往霍邑城逃去。
整个隋军更混乱了,成了溃败之势。
而与李世民分兵的窦琮则率领数百人,直冲霍邑城门,城门守军根本来不及关闭,便为对方破门而入。
在两翼的王长谐和刘弘基二人,也率军从两侧包抄,抢入城门。
被射伤的宋老生差点摔死,从壕沟里爬起来,便看到四面混乱的场面,他提着长槊,立刻就要组织军队,但哪里还有人听他的。
两名亲兵拥在身前,护持着宋老生撤退。
但道路尽为溃兵所阻,根本前进不得。而宋老生又受了伤,行动不便,更无法骑马。
三人被乱军拥着,狼狈不堪。
而在军中的刘弘基正好望到狼狈逃命的宋老生。他一勒战马,轻骑而出,直奔宋老生而去。
马蹄飞快,两侧士兵尽如波涛一般分开。刘弘基持矛杀入宋老生面前,马蹄悬空,举矛便刺。
宋老生尚无防备,便看到一柄闪着寒光的长矛,向他刺来。
刘弘基一矛刺死宋老生,又命人将其砍下脑袋,挂在旗杆之上,往城头而去。
城中守军见到宋老生战死,更无战意,纷纷投降。
唐军遂顺利攻下霍邑城。霍邑既下,唐军成功打开了进军汾、绛诸郡的大门。
现在空喊口号没有用,还得让大家感到希望。
但霍邑坚城,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
这时李世民便向李渊建议道,此地为霍邑,旁边便是霍山,传闻霍山有山神,是东方天帝的次子,掌管海内名山,河东不少人皆信之,可为一助。
霍邑有一夫当关之险,韩信岭易守难攻,唐军很难从正面攻破霍邑。但李渊打听到,霍山西麓有一条贩运私盐的小路,可绕过霍邑城,直通霍邑背后,于是他心中便有了定计。
当日傍晚,李渊便让人装扮成一个白衣老人,前来军民拜谒。
此人穿着打扮,处处透露着与常人不同,很快便引得一军将士围观。
这人见到李渊便说道:“余为霍山神使,是来拜见唐公的。”
李渊不信,便问道:“神本不测,卿何得见卿非神类,岂其神言。”
这老人便说道:“十二月雪停,路出霍邑东南,吾当济师,可为吾立祠庙也。”说完便不见了。
李渊派人前去查探,果然发现了这条小道。李渊便大喜道:“天无绝人之路,此神不欺赵无恤,岂负我哉!”仿佛真的有神灵相助。
赵无恤便是赵国的奠基人赵襄子,《史记·赵世家》记载,春秋晋国,智伯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氏,赵襄子被逼离开绛都,逃往晋阳。赵襄子的部下原过在追赶途中,经过王泽(今新绛西南)时,路遇三个人拦阻。
这三人告诉原过,他们是霍山神的天使,交给原过两节竹管,让他带给赵襄子,让他按朱书写的意思办事。三月丙戌,保证他能消灭智伯,还能以霍邑为基础,扩大地盘,将来占有林胡之地。
后来晋阳之战,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了韩氏、魏氏倒戈,正好在三月丙戌这一日水淹智伯大营,灭了智家。
赵襄子为感谢霍山神传授朱书,遂于霍山观堆峰为其建祠,并命原过管理祭祀事宜。到赵武灵王时,赵国果然占有了林胡之地。
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此时再次听闻霍山神出现,还为李唐大军指明道路,纷纷大喜,视作神佑。一时之间,李唐大军的士气高涨起来。
到了次日,大雪初停,李渊乃命其子李世民率领千余精骑东走霍山,从小路绕到霍邑的东南方向,而他本人又亲自率军攻城。
李渊带着众人来到霍邑城下,鼓噪进兵。宋老生命令城头上的隋军射箭还击。一时之间,箭矢如雨,竟有箭矢射到李渊身前。
李渊见状,趁机往后倒去,落到马下,他身旁的王长谐、武士彟立刻上前将他护住,然后抱着他往后而去。
在城头上的宋老生见到李渊落马,心中大喜。只见李渊身边亲军混乱,挤在一起,料想李渊即使不死,怕也是重伤。
宋老生身边的将领便纷纷劝道,不若趁着李唐贼军混乱,趁机出击,斩杀李渊,得建大功。
宋老生虽然之前定下了坚守的策略,但也没想到今日能重伤李渊。思索再三,终究还是不愿丢了这唾手可得的功劳,于是下令,全军出击。
此时还在中军指挥的李建成,见隋军出击,立马下令全军撤退,引宋老生追击。
宋老生见唐军狼狈撤离,更是觉得必胜,于是率领骑兵,渐渐离得城门远了。而唐军等得便是这个机会。
此时已经返回本阵的李渊见状,立刻命大军击鼓示意。
而一直埋伏在霍邑城东南方向的李世民听得此消息,立刻和窦琮二人率领骑兵杀了出来,直奔宋老生军的后方而去。
李世民麾下的骑兵不过千人,但俱是精锐。而宋老生的后军被袭,立刻混乱起来。
一时之间,隋军开始乱了起来。
李世民继续率军冲阵,又分出数百人予窦琮,令其攻击城门。
此时宋老生突遭打击,立刻便反应过来,中了唐军的计了,便下令撤退。但四面的唐军围了上来,李世民又率军断了宋老生的后路,他往哪里逃啊。
不过宋老生也是顽强,率领部队,拼死抵抗。
李世民军队虽然精锐,但只有数百人,双方相持下来,伤亡一多,便有些撑不住了。
此时长孙顺德从后面杀出,冲上前去,一箭射中宋老生肩膀。宋老生正在激战,措不及防,中箭之后便从马上摔了下来,掉到了沟底。
李渊眼尖,看到宋老生落马,立刻让人高呼道:“唐军已经抓住宋老生!唐军已经抓住宋老生!”
宋老生的部下看不到宋老生,本就心惊,听到唐军的呼声胆战心惊,不少人掉头就跑,直往霍邑城逃去。
整个隋军更混乱了,成了溃败之势。
而与李世民分兵的窦琮则率领数百人,直冲霍邑城门,城门守军根本来不及关闭,便为对方破门而入。
在两翼的王长谐和刘弘基二人,也率军从两侧包抄,抢入城门。
被射伤的宋老生差点摔死,从壕沟里爬起来,便看到四面混乱的场面,他提着长槊,立刻就要组织军队,但哪里还有人听他的。
两名亲兵拥在身前,护持着宋老生撤退。
但道路尽为溃兵所阻,根本前进不得。而宋老生又受了伤,行动不便,更无法骑马。
三人被乱军拥着,狼狈不堪。
而在军中的刘弘基正好望到狼狈逃命的宋老生。他一勒战马,轻骑而出,直奔宋老生而去。
马蹄飞快,两侧士兵尽如波涛一般分开。刘弘基持矛杀入宋老生面前,马蹄悬空,举矛便刺。
宋老生尚无防备,便看到一柄闪着寒光的长矛,向他刺来。
刘弘基一矛刺死宋老生,又命人将其砍下脑袋,挂在旗杆之上,往城头而去。
城中守军见到宋老生战死,更无战意,纷纷投降。
唐军遂顺利攻下霍邑城。霍邑既下,唐军成功打开了进军汾、绛诸郡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