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给这一卷作总结的时候了。
一不小心这一卷就写了一百二十二万五千字。
是字数最多的一卷。
从一月中旬写到七月中旬,足足六个月,半年。
导致本书的总字数也突破了三百五十万字。
不过本书并不以字数来决定剧情走向和什么时候结束。
所以三百五十万字并不代表着小说接近尾声,实际在我心中的故事才刚刚过半呢。
毕竟胡莱和他的伙伴们才第一次参加世界杯,怎么就可能迅速收尾呢?
那岂不是白瞎了前三卷的铺陈?
总之大家要有耐心,说来话长,这真的是一个很长的故事。
我力求在这个故事里把我这些年的思考和想说的话,全都写出来。
毕竟这对我来说,是我在将近二十年网络足球小说写作生涯要给自己一个交代的作品,我不会敷衍了事,也不会为了完本而匆匆烂尾。
哪怕有人说我水,说我写的啰嗦,我也还是坚持。
因为在我写完了再回过头来看,会发现其实那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个世界。
说回第四卷。
先说最近一个比较有争议的情节,那就是世界杯最后中国队33战平巴西这个结果。
其实在写世界杯剧情之前,我就一直在犹豫,在苦恼。
那就是我有没有勇气详细的写一场“失败”。
这个“失败”不是某一场比赛,而是这一整段剧情——因为没有小组出线,没有产生爽快的最终结果,所以对于读者来说,这是无效情节,自然就是失败。
我以前不是没写过失败,毕竟我还没写过一个从未输球的故事。
但以前的我在处理这些失败剧情的时候,通常会采用一些更新技巧或者写作技巧来把失败模糊化,规避掉这个“雷点”。
比如一笔带过,用较短的篇幅尽量把这事儿揭过,或者直接调时间线,专业就是半年后,主角已经遭遇挫折,准备打脸了。
比如《胜者为王》里面常胜从瓦伦西亚转去执教罗马,结果在罗马遭遇滑铁卢,只待了半年就被赶出门。我就直接用新闻回顾的方式简单交代了一下,把描写重点放在他选择去拉齐奥打罗马脸的剧情上。
因为我知道读者们不喜欢看虐主,他们也清楚虐主其实是为了让后面主角打脸回来,属于欲扬先抑中的“抑”。
既然大家都知道了,那为什么要把笔墨浪费在挫折剧情中给大家添堵呢?反正挫折也不过就是为了给主角制造打脸的理由而已。
那就直接写反手打脸的部分好了。打脸的理由给到读者知道就行,不用详细写。
这样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成绩也好看。
直到现在,这种处理技巧也是对的,确实是这样。商业小说嘛。
想当初我写《冠军教父》的时候,详细写了托尼·唐恩的第一届欧冠决赛,非常详细,赛前赛中赛后……然后让诺丁汉森林代替阿森纳,重复了一次2006年欧冠决赛的剧情,输给巴塞罗那。
我当时这么写的时候其实很爽,尤其是最后托尼把银牌扔给一个小球童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爽爆了……
但是发出来,被读者骂得狗血淋头。
骂得有多惨呢?
惨到就连跳舞都看不下去了,跑来我书评区发了一篇长评帮我解释,为我站台替我说话……
然后他跟着我一起被骂……
别看现在很多人说《冠军教父》是最经典的足球小说,但实际上一直到连载结束,对《冠军教父》的评价都并没有现在高,在当时是比不上《我们是冠军》的。这一点我记得很清楚。
小加文的死导致冲超失败、被解除一线队主教练职务后竟然没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而是重回青年队执教、欧冠决赛遵循历史的惯性输给巴塞罗那、和唐的重逢相遇,等于多了一个人知道主角穿越的秘密、突发心脏病强行制造挫折打压主角、和俱乐部老板决裂离开诺丁汉森林、再腆着脸重回诺丁汉森林……其实有很多剧情在当时都是雷点,争议不断——我不是说以现在的网文节奏去评价,而是就在当时的那个网文审美体系下,这些都是不讨读者喜欢的东西。
至于说我水的留言书评那就更多了……
至于《我们是冠军》就更不用说了,也就是当时大家还算宽容,放到现在,估计光是张俊的那个圣母性格就足够恶心走很多人……更不要说我竟然还让杨攀在中国队和日本对比赛的时候故意输球,就为了搞死当时的中国足协大领导——想想现实中国足15输给泰国青年队,逼迫卡马乔滚蛋所引发的舆论风波,就知道这个情节是多么的“剧毒”……
所以写了十七年足球小说,商业小说,我很清楚哪些东西是雷点,最好不要碰。如果一定要写,也应该用什么技巧掩饰过去,尽量降低读者的不适感。
因此我才在世界杯剧情之前反复犹豫很久:
我究竟敢不敢详细地写一场“失败”?
根据我的经验,我知道让中国队世界杯小组赛出局,是肯定会让读者不爽的——是的,这本小说和起点其他的足球小说不一样,其他足球小说读者纷纷要求作者不许写国足,我这本大家却纷纷要求我写国足的时候再大胆一些,再yy一些……捂脸。
这当然也说明其实我把书里的国足写活了,写的让人愿意对他们寄予希望了。
这其实对我是一种赞扬。
但同时,也给了我巨大的压力。
如果我没让中国队小组出线,会不会引来恶评如潮?
当然,虽然有这样的顾忌,我也没改变大纲说要让中国队小组出线。
在我一开始的设计中,中国队的第一届世界杯就是打完小组赛就打道回府的。
我犹豫的的只是敢不敢,而不是要不要。
写还是要写的,而且要详细写。
写一届注定没有结果的世界杯。
最起码表面上看起来是没有结果的。
但其实在我心里,我知道这次世界杯虽然没有打进淘汰赛,却并非是毫无意义的失败。
这一点我在施无垠的述职报告那章就借他的口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能够给未来的国足留下火种,那就算失败也是值得的。
但怎么定义这个“失败”?
就像有读者说的,打进淘汰赛,然后遇上法国,干脆利落地输掉也可以接受。
这种当然是失败。
只是我觉得对于中国队在本书中的世界杯这条主线来说,这样不算失败。毕竟第一次参加世界杯,就能打进淘汰赛,而且还是输给了强大的法国队,怎么能算失败呢?
简直是一场“光荣的胜利”。
这样一来,读者们从情感上来说不会有丝毫觉得可惜的。
因为输的很正常,就该输。
我所谓的“失败”应该就是有遗憾的,让人觉得不应该这样,其实应该可以更好,太可惜了,有点憋气……
肯定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这样?这不是和读者对着干吗?
我当然不是和读者对着干,《禁区之狐》毕竟本质上还是一本爽文啊……
只是我认为这届世界杯上的“失败”对于书中这支国家队,这些国脚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牵扯到我这本书的主题之一——成长了。
所有人都在成长,胡莱在成长,胡莱爸爸在成长,谢兰在成长,王光伟、张清欢、陈星佚、罗凯……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都在成长。
利兹城这支小球队也在成长。
中国队、中国足球自然更在成长。
在校园篇里我已经通过校园足球的发展描述了中国足球的改革和成长。
但这还不够。
落到“国脚”这个群体上,其实是没有成长的——到目前为止是这样。
他们只是一群由个个角色组合而成的群体而已,并没有形成一种共同意识。
但他们不可能一直这样,在未来他们势必是要成长起来的,要有变化。
这正成长不是实力上的成长,而是内心的成长。
陈星佚、张清欢、罗凯、王光伟、夏小宇……他们的实力其实都在增长,内心也在变强。可这是作为“职业球员”,而不是作为“国脚”,两者是有着很大不同的。
职业球员踢球是为了赚钱,为了自己各式各样的目标和理想。国脚踢球则是为了更多形而上的东西。
有读者说让他们不爽的原因不是中国队不能小组出局,而是出局的方式,感觉太容易满足了,没有求胜心,提前认输了,在平局和输球都是出局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拼一把?
这让他们觉得这支球队根本没有一颗“冠军之心”,那章标题就像是莫大的讽刺。
我得说这位读者说的非常对,呈现出来的中国队确实就是这样的,也是我希望写出来的效果——让你看出这些东西,那说明我写的还挺好,目的达到了……笑。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本书写到现在三百五十万字了,只有主角胡莱明确地说过他的目标是捧起世界杯。
其他人,哪怕是王光伟、张清欢、陈星佚、罗凯他们,都没有表现出来自己在国脚生涯中的目标和野心。
第三卷第117章“胡莱的野心”里,我就借用胡莱和张清欢、丁元海三位国脚的对话表现了这种差异。
丁元海觉得这次就算没进世界杯也没什么,反正以胡莱他们的能力,下一届世界杯预选赛肯定有戏。
但胡莱却着急,因为再过四年,欢哥就二十八岁了,二十八岁职业生涯正值壮年的欢哥却只能第一次参加世界杯,积累经验。
这不是浪费吗?
他希望中国队能够届届参加世界杯,这样欢哥的天赋才不会被浪费。
他的这个野心吓住了没什么远大志向,只想把眼前比赛踢好的丁元海。
也让张清欢这个曾经的国内头号天才失神——因为中国队次次都能参加世界杯会怎么样,就连他都想象不出来。
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想过,没这个意识。甚至连去踢世界杯,他更多都是为了完成爸爸的期望。
这届世界杯的中国队里那些老球员,诸如江万庆、姚华升,他们的表现也很出色,我花费了一些笔墨描写他们的坚持和表现,也描写了他们在面对平局的时候的欣喜。
对于他们这些这届世界杯很可能将就是唯一一届的老球员来说,中国足球的未来不在他们身上,所以他们成不成长无所谓,他们以后怎么样也无所谓。
而现阶段的国家队球员大多数其实和他们一样,在世界杯上并没有什么野心,也没有胡莱那样明确的目标说我要拿世界杯冠军。
他们的想法其实是这样的——“能参加一次就足够老子吹一辈子牛逼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能够33逼平巴西队就是老子的高光时刻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世界杯不败我的职业生涯就无怨无悔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张清欢、王光伟他们当然不会只参加一次世界杯,但他们在这件事情上同样缺乏自我意识,并不觉得这次小组赛没出线是失败,或者他们压根儿就没想过要世界杯小组出线。
因为代入到那个世界中去想一想,就会觉得其实以中国队在这届世界杯上的表现,已经足够让国人感到骄傲。
假设,假设2002年世界杯,中国队22战平哥斯达黎加,11战平土耳其,33逼平巴西,然后小组出局……那么请问作为球迷的我们是该骂他们在对巴西的时候最后时刻收缩防守只想保住平局的做法是提前投降,还是高呼“国足牛逼”?
最后没出线,肯定会有人觉得遗憾,惋惜是肯定会惋惜。但要说遗憾和惋惜就会转变为指责这些球员不够拼、丢人现眼,像有些读者那样说很过激的话,认为国足给他们强行喂屎……我觉得那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平心而论,这些球员在书中的想法和表现都是正常的——有读者说在明知道拼一拼就能出线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拼?
问题就是球员们不认为他们应该去拼出线资格,他们就满足于现状了。
况且观上,当时的中国队已经精疲力尽,最后能够扳平比分都很不容易了。确实也没有余力再去进攻争取抢一个球——他们仅剩的所有的力气都只能拿来防守。
他们没有拼到最后吗?他们拼到最后了,只不过他们没有再进一步压榨一下自己,没有再逼一逼自己。
因为当时的他们对平局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并不觉得平局有什么不好的。
但那些读者们的批评错了吗?
没有。
毕竟我们是俯瞰他们的上帝,我们有上帝视角,自然知道他们其实是可以去冲击小组出线的。
而且作为小说读者,我们对这些被寄予感情的角色有更高要求也是很正常的。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像战士一样战斗到最后一刻,我们希望他们拥有崇高的目标和追求,我们希望他们能够代表足球运动中可贵的体育精神……
这没有任何问题,合情合理,而且也应该这么要求——毕竟我们看小说就是为了欣赏那些人类中伟大的英雄主义。
所以大家才会在中国队最后时刻没有拼死去搏一个出线名额感到不爽。
觉得他们辜负了自己的期待和信任。
他们确实应该这样,也确实会最终变成这样。
但不是现在。
因为成长。
他们不是一出场就具备高级趣味、崇高目标、坚定信念、强大执行力的完美角色。
他们是有自己的私心、各种缺点、历史局限性的……活生生的人。
在第一届世界杯中,他们还是懵懵懂懂的,觉得能参加一次世界杯就很好,觉得能够逼平巴西就能吹一辈子牛,他们没有胡莱那样吓死人的野心,或者说他们内心其实也不认同胡莱的那个目标。
胡莱肯定也知道,所以他从不拿自己的目标要求别人——我确实也没写过胡莱像个传教士一样把自己内心的理想逢人就说,到处劝人和他一起为了中国足球的未来,为了拿到世界杯冠军去拼吧——因为那是一种道德绑架。
他们在球场上的拼劲,不是因为他们有一种自我觉醒,而只是因为他们是职业球员,他们有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既然上场就要好好踢。
仅此而已。
而说句难听的话,就这么最基本的要求,现实中不少球员都很难做到——不只是国内球员,世界范围的球员都是如此——以至于大众媒体舆论还是会经常宣传称赞某某球员的“职业精神”。
说白了,还是那种“好不容易参加一次世界杯,如果不全力以赴怎么对得起自己”的小格局。
并没有“我要改变中国足球未来的”的深刻自觉。
所有批评的读者对他们这支球队的批评都是对的,因为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低级”的人。
实际上大多数职业球员其实都是这样的人,并没有多大的野心,也不具备太崇高的思想品德和远大目标。
别说球员们了,就连书中的中国足球的管理者们也都还没有这样的自觉,通过洪仁杰的口,我表达出来中国足协的态度就是“下一届要是还能打进世界杯决赛圈就好了”……就是说中国足球的管理者的目标也仅仅只是还能再参加世界杯。
当然,其实也没错,毕竟此前的中国足球连参加一次世界杯都几乎不可能。也不可能要求他们突然就爆发出野心——这一点其实他们不如邻国日本的足球管理者。所以他们的格局其实也是小的。
也因此无论是现实里还是书中的日本足球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了亚洲足球的老大哥。
而书中的中国足球经历了改革,发生了变化,但有些东西也确实没那么容易转变过来。我也不想写个一场改革就能突然洗心革面,各方面都无可挑剔的完美足协出来。
如果有读者说“我就没觉得你说的这些东西,我看这段剧情的时候觉得很自然,完全可以接受”……那也没错,很好的。
因为如果真的是融入这个书中世界,把自己代入成书里的球迷,而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那么当然会觉得这个表现和成绩很好,足够满意。
我之所以没有在世界杯剧情中拼命铺垫最后他们小组出不了线,勾起读者的亢奋情绪之后还没有以“上帝”视角来点评,为小组三连平无法出现的结果给读者做心理建设……其实就是为了不打断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甚至包括我为什么事无巨细地写这三场比赛,当做是文字版比赛直播那样写,把一些既没有产生进球,也不是比赛转折的片段写出来……这都是为了让读者看小说真能有像是在看一届真正的世界杯比赛那样的感觉。
所以看见大家的书评区、本章说里算分……我很欣慰——像不像现实里大家费心费力给国足在四十强赛里算分那样?
我想大家能够有这样的反应,说明我是真的把这支球队写真实了,写的让大家愿意接受他们,愿意为他们在世界杯中的命运感到既担心又期待。
关于对能否小组出线的争论和不同意见,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现在看来,其实是成功的。
有的人沉浸到不能接受中国队最后没拼那一下子。
有的人沉浸到觉得以中国队的能耐,能够33逼平巴西队已经心满意足。
不同角度的人都能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都是出于对这个世界的自我不同认知。
而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哪怕是存在于书中。
再说回到小说本身,继续说说我的种种伏笔和隐喻:
书里我把那个足球取名叫做“冠军之心”,还让贺峰专门解释了这个名字的含义,是为了称赞他们有一颗冠军之心吗?
不,是因为之前的这群人并没有一颗冠军之心!
他们需要这颗心。
所以主裁判把名为“冠军之心”的足球给了胡莱,也是给中国队一颗“冠军之心”——这是我留在书中的隐喻。
就像是一个行尸走肉一般的躯壳中,被注入灵魂,放入心脏,他们从这一刻起才真正有了成为“人”的希望。
才可能在未来完成蜕变和……成长。
是的,成长。
自觉自愿地在世界杯赛场上追逐自己的最高理想。
所以尽管现在的他们在33逼平巴西之后兴高采烈,欢呼庆祝,让一部分读者们看的很不爽。
可是谁能保证在未来某一天,当他们从初次参加世界杯就能逼平巴西的兴奋劲儿中回过味来时,他们不会为当初自己的兴高采烈感到后悔和羞愧呢?
谁能断言他们就不会懊恼:如果我当初再咬牙拼一下,如果我能够再抓紧时间突一次……说不定我们就能跨过巴西队这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走入一片新天地了呢?
当他们有这种意识的时候,那颗沉寂的“冠军之心”才真正开始在他们的胸腔里勃勃跳动。
在世界杯赛场上,他们才有了更强大的动力往前走,继续走下去。
所以那一章“冠军之心”的标题和对此的解读,不是为了称赞他们,而是对他们的期盼和嘱托。
这就又回到了我为什么要详细写这一段世界杯剧情的原因上。
我能不知道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果不应该大书特书,而应该快速拉过,避免读者不爽吗?
我能不知道在之前把大家的情绪吊起来之后,却没有让大家释放出来会很不爽吗?
我能不知道应该用我以前管用的技巧来把不爽的地方模糊化吗?
我能不知道让中国队杀入淘汰赛,然后再无怨无悔地败给法国队,能够让读者的评价更好吗?小说的订阅成绩也说不定更好吗?
我知道,我都知道。
但我还是想要详细地写这群人的第一届世界杯,哪怕最后小组没出线。
因为这是一群人的“成人礼”。
“成为人的仪式”,而不是“成为成人的仪式”
如果我不详细写,而是一笔带过,用新闻综述的口吻来介绍结果,或者写成中国队03脆败于巴西……那又怎么让大家看清楚这些人当前的面目,看到他们内心中的“小”呢?
如果看不到这些,又怎么能够在日后为他们的成长和蜕变欢欣鼓舞呢?
只靠我提一句“他们成长了”吗?
贺峰在张清欢下场时的那段致辞,仅仅是从给张清欢的吗?
当然不是。
也是送给这群球员的啊。
他们不是什么完人,甚至有些时候都算不上是好人。
他们有缺点,有些缺点还让大家深恶痛绝。
可是只要是人,就得有缺点。
重要的不是不许有缺点,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有缺点的自己,不完美的人生。
每个人曾经走过的直道弯路“捷径”,所犯过的错,做出的傻事,最终都成就了他们自己。
真正的成熟不是追求完美,而是直面自己的缺憾。
认证生活的真相,认清自己其实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好,然后继续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继续向前。
对我来说,也是我想在书中表达的人生感悟之一吧……
其实不仅仅是这群国脚们,我书里出现的每个人物,基本上都是如此,不完美,有缺点,有些缺点可能还很让读者讨厌,很致命。
比如李自强极度护女的自私,比如胡立新的懦弱和蛮横专断,还有谢兰,同样也有缺点,她有些时候过于自我,并不在乎丈夫的感受,如果读者代入胡立新,就会觉得妻子有些时候讨厌得很……
施无垠也有自己的私心,并不像大家以为的那么伟光正——否则他干嘛在带完世界杯之后打死都不和足协续约,非要急流勇退?干嘛不为中国足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难道他不知道他走了之后,中国队的成绩可能会有起伏?他都知道,但他还是不续约,因为他惜名。他怕一世英名晚节不保。所以他才对洪仁杰说“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带领国家队继续走下去”,没能力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没有动力……他自己都没动力了,你还怎么让他续约让他继续带这支球队?
改革之后的中国足协一样会有官僚主义——在决定是否让施无垠继续执教国家队打十二强赛的那段剧情,我看到有不少读者在章说里对足协的表现很不爽。很好,我就是希望你们这么想的……
就连主角胡莱,也绝对不完美,有许多毛病,有些是无伤大雅的,但有些其实是人格缺陷——这一点在小说刚开始的时候,就有读者感受到了,并且深恶痛绝,觉得主角很猥琐很讨厌。
这本书我在塑造每一个人物的时候,都反复提醒自己——不要把他们写成全知全能的完美角色,要故意写一些他们的缺点和毛病,要故意写他们犯错——因为我厌恶那样的角色,了无生趣,非人。既然我厌恶这样的角色,自然也写不好这样角色的故事。
所以施无垠、克拉克都有出昏招的时候,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有认输投降的时候,并没有像大家理想中的体育人物那样应该始终追求胜利,始终拼搏到最后一秒。
我知道,现在的网文审美环境,这种老派的做法是不受欢迎的。
大家想看的是每个人都不会拖主角后腿,都绝对的通情达理,为人处世都让人挑不出毛病……说白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安全感”。
因为这些角色只有这样做,才会让读者们感觉到安全感,看书才舒心,才爽。小说的成绩自然就好。
毕竟大家看书就是为了追求轻松爽快。
如果读者感觉不到安全,就不爽,就不会看。
我作为读者,也是这样的。
但作为作者,我有自己的追求。
所以我坚持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写法。
只因为我认为那些角色,他们应该是人,只有他们是人了,才能互相碰撞发生故事,牵动情绪,最终组成一个令人信服的世界。
当然,我也会尽量保持平衡,在坚持自我的同时也不会放弃让读者爽的这个大方向。所以我才让中国队在世界杯上保持不败,而且是唯一一支保持不败的球队。否则我可能第一场比赛就让中国队输给阿尔及利亚了——在我最初的计划中,确实是这么想的。
我也知道一味坚持自己的东西,未必总是能够引起共鸣的,有些时候是不合时宜的。如果我不想扑街扑到死,那我最好还是要运用商业小说的技法来表达我的思想,而不是直接把拿东西毫无遮掩的跑出来砸在大家面前。如果一本小说都没人看了,我所谓的人生感悟、思想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写作过程中我常常苦恼的是如何写“失败”,而不是“胜利”。毕竟胜利是很爽的,只要一直赢下去,把所有能拿到的荣誉都拿到手就行了。这写起来有什么难的呢?
可是这么写下去这本小说很快就会失去生命力,或者俗话说:节奏没压住,崩了。
对于一个写了三千七百万字的老作者来说,让读者爽不难,难得是如何让读者始终保持对这本书的兴趣和粘性,是如何持续地从书里找到爽点。
我在这本书里的解决方法是把节奏放慢一些。
不只是把视角放在主角一个人身上,写群像,让读者可以找到主角之外更多的精神寄托对象。
因此才有了七十万字的校园足球篇,有了两百万字还在国内厮混。
但也因此有了除胡莱之外的那些角色们,张清欢、王光伟、陈星佚、谢兰、李自强、李青青、施无垠……
当我在之前像是“灌水”一样塑造他们,描写他们后,等到之后的篇章,等到他们完成各自的成长,我想读者们恐怕会真的从中感受到“散作满天星”的成就感,并且为之欢欣鼓舞。
承蒙大家不弃,这么一个写法老套、剧情老套、内核老套的故事现在成绩还行。我更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生怕写崩了,每一章都字斟酌句,想要努力维持全书画风统一。
也因此,这本书可能是我这么多年来写的最累的一本书。我从来没有像这本书一样,迫不及待想要放假出去玩——要知道我可是个千年死宅男,能在家里窝着就绝对不出门。可现在,我时不时就想着要出去玩……
每天,不是几乎,是每天,每天都会写到凌晨两点左右,完全没有在晚上十二点钟之前写完的时候。
有些时候也不是没想过,不要那么高标准严要求,随便点就行了,把今天更新写出来就行了。
但不行。
哪怕写完了,睡觉前上厕所的时候我都还是觉得不能这么写,于是又重新回到电脑前,把文档打开,重写。
就这样,我自我感觉这本书到目前为止还是维持了风格统一和水准统一的。
所以我还会继续这么坚持写下去,哪怕写的过程很累,很痛苦,可是看着磨出来的成品还是有着满满的成就感……
当然,坚持本心和初衷这件事情,其实在成绩不好的时候,反而容易做。
毕竟那会儿没什么人看,说服自己“既然不能取悦读者,那就取悦自己”,反正两头总得占一头,就当单机游戏一样。我其实也喜欢玩单机游戏——wow都能让我完成单机……
随着看得人多起来,订阅成绩好起来,再想要坚持本心和初衷,就要难一些。
毕竟当自己想写的东西和读者的期待会发生冲突的时候,一定会犹豫。
担心自己辜负了大家的期待。
担心自己的处理方式会得罪读者。
得罪读者,就意味着会失去订阅,成绩就会不好。
成绩本来就不好的时候无所谓成绩好坏。
成绩好起来就开始患得患失,怕这怕那。
我当然希望成绩好,我到现在也希望成绩更好。
我也知道要怎么写成绩会更好。
可我最后还是选择了这种任性的做法,就像我的前言里说的那样。
这本身就是一本任性的人写的任性的书……
好不容易坚持了三百五十万字,如果在这里放弃了我原来的想法,会让我有一种前功尽弃的感觉。
不管这本书最后成绩怎么样,我想把它写完整,这个完整不单是指不烂尾,更是指把我想写的写透了,该写的都写出来。
作为一本小说,这应该是个完成度很高的作品,而不是在坚持自我和追求成绩之间来回摇摆的不伦不类的半成品。
所以很抱歉,如果我对这本书的处理方式让你们感觉到不爽,不想看,我也尊重你们的选择。但我还是会这么写下去。
想要看特别爽快的文,或许我以后会写——我不拒绝那种简单粗暴的爽文——但这本书就是这样的。
所以还请理解。
总之,世界杯情节就是这样了。
就像我之前发布更新策略时所说的那样,这段剧情对整本书来说都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部分。
年轻人们在这届世界杯上的收获绝对不像他们自己所认为的只是增长了见识,提升了水平那么简单。
有些影响是深层次的,要到以后才能显现出来。
但我把这部分内容详细写出来之后,才能让他们未来的转变立得住。
就像最开始我坚持要写校园篇一样。
是一个道理。
有来路才能有去路。
放到主角胡莱身上是如此,放在本书里其他人身上也是如此。
当然大家也不用担心我会文青上身。
基本上世界杯这段剧情我如此重视也是因为确实很重要。
并不代表其他时候我都会如此详细的描写“失败”。
毕竟本质上《禁区之狐》依然是一本合格的商业小说,追求的还是爽。
我并不打算只写这么一届世界杯,后续安排我都已经全部想好。但为了不剧透,我就不说了,反正大家相信我。我是一个在2006年就敢写中国队勇夺世界杯的yy写手,这么多年了,有几本足球小说写过中国队获得世界杯冠军的?我不知道,但《我们是冠军》肯定是第一本。
我其实大胆的很——当时大家都说我写的是玄幻小说呢。
只不过我总是希望在大胆yy的同时,也要小心假设,填充足够多可信的细节,最终才能让yy也变得真实可信。
就算是yy,也要认真的yy,而不是敷衍了事。
个人以为yy的最高境界就是让看得人真心相信yy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一眼假。
哪怕做的是高仿,也要做得以假乱真嘛——当初我在《我踢球你在意吗》里写卡卡是一个在巴西出生的华裔后代,父亲为了让他感受中华文化,让他回到国内上学,从而认识了张俊他们。我给这个人物安排了这么一个家庭和人生背景之后,写出来还真有读者以为卡卡是个中国人,身上最起码也有中国血统……
※※※
再说回到第四卷。
其实第四卷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胡莱在俱乐部的表现,另外一条就是世界杯了。
然后里面还有很多支线。
比如罗凯。
我没有详细写罗凯在维罗尼卡的境遇,只是采用了和胡莱有交集的时候提一次的做法。一方面避免了分散大家的注意力,拖慢节奏;另外一方面自然也是因为罗凯的部分很像是虐文,出于商业小说的考虑,没必要细写。
所以我还是一个很清楚自己应该写什么,怎么写才能让读者高兴的作者。
而且我也很善于听取意见,自我修正的。
比如第三卷结尾关于胡莱转会的情节处理,就是因为听了读者的反馈之后,决定对后续情节推翻处理,重新写过。
但有些时候我也会很固执。
那是因为我知道什么该坚持,什么不应该坚持。
对于罗凯的处理,其实就是我当初在第三卷末尾删掉的原本决定对胡莱的留洋生涯安排——去一支豪门球队,得不到重用,然后外租,外租一开始因为不适应,表现不佳,后来才逐渐找到感觉,但为时已晚,又回到了豪门,再被租出去……这个时候利兹城才出手把胡莱买断下来,接着才是大家看到的原本第四卷的内容。
但我想了想,觉得这个故事放在主角身上,那就是赤裸裸的虐主,阔以,但没必要。
毕竟这本书本质上还是爽文嘛……
我确实会有意放慢节奏,可是这种拖慢节奏的剧情一不会对塑造人物有帮助,二不会让读者有耐心看下去,何必呢?世界杯剧情我之所以要坚持详细写,也是因为那对于整个国脚群体的影响是深远的,是属于后期剧情的伏笔。
所以我把已经写了几万字的剧情删掉了,改成现在大家看到的样子。
可我又不想让大家都觉得留洋踢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那么容易为什么书中只有秦林多年前做到过一次呢?
为了突出留洋的艰难,既然不能在主角身上表现这种困难,那自然就只能安排重要配角承受了。
于是就有了对罗凯出国踢球之后的一系列安排……
在书中也通过多人的角度,表达了这个意思——不要只看胡莱在利兹城的风光,就以为出国留洋好像是一件很容易很简单的事情一样。也要看看罗凯,他才是所有没开挂的普通中国天才球员们会经历的路——如果中国足球真的有他那样的天才球员的话。
同时也呼应了第三卷的片尾曲《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远行》里的那段歌词:
“梦想就在路的前方,隐约闪闪发亮,让人神往;愿你最终找到它呀。
“可远方也有酷暑寒冬,有风雨的夜,泥泞的路;希望你能一路无恙。
“愿漂泊的给你带来足够的智慧,坚定的勇气,而不会磨逝你的梦想呀。”
出国留洋,追寻梦想,不是yy小说一样那么爽快的事情,很多时候更像是罗凯那样在泥潭里反复打滚,狼狈不堪,到最后都有可能无法收获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可以说,胡莱是我们所有人幻想的集合体,是我们给予了一切美好希望的承载者。
而罗凯则是残酷的现实——当然,没有真正的现实那么残酷冰冷,这毕竟是yy小说,毕竟是爽文,总还是要保留一丝温度的。
可以说,接下来对于其他角色的留洋基本上也是遵循这个原则,并不会过于yy,但也不会真的完全写实。
我不会很快就把他们写进豪门,写的功成名就。
毕竟这本书的时间跨度是很长的,只要他们在最后能够达到人们对他们的期望,能够对中国足球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他们的留洋就算是成功的。
还是那句话——我是从整本书的角度来考虑情节安排,而不是连载的角度。所以有些时候追连载的话,难免会觉得不爽快。没办法,总是要有所取舍。写得精细就没办法提升速度,提升了速度,写的就潦草,就会有许多被忽略无法照顾到的地方。
但我相信这肯定是一本值得你读完之后再回来反复读的书。
这也是一本应该在网络文学史上留下名字的一本小说——前段时间共青团中央对我进行电话访谈的时候,让我推荐自己一本最符合当下社会阅读,我最喜欢的代表作,我没有推荐《我们是冠军》,也没推荐被收入国家图书馆电子图书馆的《冠军之心》,甚至没有推荐《冠军教父》,我推荐的就是这本《禁区之狐》。
我认为目前这本《禁区之狐》配得上作为我的代表作被推荐给全社会。
这是我的目标,也是我的野心。
※※※
第五卷,是胡莱第一次参加欧洲比赛。
小说的视角也会跟随他给大家展开一个书中的欧洲足球世界。
更多的新角色将会登场,和胡莱演绎恩怨情仇。
而中国队的成长和成熟也在继续。
总之,依然是很精彩的一卷。
故事还很长,时间也还很长。
且让我慢慢写,你们慢慢看。
说不定还真能在明年世界杯的时候再次书中与现实交织同步一次呢?
毕竟书中的时间跨度是很长的,真的很长,绝对不是有些读者猜测的那样“再过四年”……
谢谢大家的支持,让我们第五卷继续同行!
一不小心这一卷就写了一百二十二万五千字。
是字数最多的一卷。
从一月中旬写到七月中旬,足足六个月,半年。
导致本书的总字数也突破了三百五十万字。
不过本书并不以字数来决定剧情走向和什么时候结束。
所以三百五十万字并不代表着小说接近尾声,实际在我心中的故事才刚刚过半呢。
毕竟胡莱和他的伙伴们才第一次参加世界杯,怎么就可能迅速收尾呢?
那岂不是白瞎了前三卷的铺陈?
总之大家要有耐心,说来话长,这真的是一个很长的故事。
我力求在这个故事里把我这些年的思考和想说的话,全都写出来。
毕竟这对我来说,是我在将近二十年网络足球小说写作生涯要给自己一个交代的作品,我不会敷衍了事,也不会为了完本而匆匆烂尾。
哪怕有人说我水,说我写的啰嗦,我也还是坚持。
因为在我写完了再回过头来看,会发现其实那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个世界。
说回第四卷。
先说最近一个比较有争议的情节,那就是世界杯最后中国队33战平巴西这个结果。
其实在写世界杯剧情之前,我就一直在犹豫,在苦恼。
那就是我有没有勇气详细的写一场“失败”。
这个“失败”不是某一场比赛,而是这一整段剧情——因为没有小组出线,没有产生爽快的最终结果,所以对于读者来说,这是无效情节,自然就是失败。
我以前不是没写过失败,毕竟我还没写过一个从未输球的故事。
但以前的我在处理这些失败剧情的时候,通常会采用一些更新技巧或者写作技巧来把失败模糊化,规避掉这个“雷点”。
比如一笔带过,用较短的篇幅尽量把这事儿揭过,或者直接调时间线,专业就是半年后,主角已经遭遇挫折,准备打脸了。
比如《胜者为王》里面常胜从瓦伦西亚转去执教罗马,结果在罗马遭遇滑铁卢,只待了半年就被赶出门。我就直接用新闻回顾的方式简单交代了一下,把描写重点放在他选择去拉齐奥打罗马脸的剧情上。
因为我知道读者们不喜欢看虐主,他们也清楚虐主其实是为了让后面主角打脸回来,属于欲扬先抑中的“抑”。
既然大家都知道了,那为什么要把笔墨浪费在挫折剧情中给大家添堵呢?反正挫折也不过就是为了给主角制造打脸的理由而已。
那就直接写反手打脸的部分好了。打脸的理由给到读者知道就行,不用详细写。
这样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成绩也好看。
直到现在,这种处理技巧也是对的,确实是这样。商业小说嘛。
想当初我写《冠军教父》的时候,详细写了托尼·唐恩的第一届欧冠决赛,非常详细,赛前赛中赛后……然后让诺丁汉森林代替阿森纳,重复了一次2006年欧冠决赛的剧情,输给巴塞罗那。
我当时这么写的时候其实很爽,尤其是最后托尼把银牌扔给一个小球童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爽爆了……
但是发出来,被读者骂得狗血淋头。
骂得有多惨呢?
惨到就连跳舞都看不下去了,跑来我书评区发了一篇长评帮我解释,为我站台替我说话……
然后他跟着我一起被骂……
别看现在很多人说《冠军教父》是最经典的足球小说,但实际上一直到连载结束,对《冠军教父》的评价都并没有现在高,在当时是比不上《我们是冠军》的。这一点我记得很清楚。
小加文的死导致冲超失败、被解除一线队主教练职务后竟然没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而是重回青年队执教、欧冠决赛遵循历史的惯性输给巴塞罗那、和唐的重逢相遇,等于多了一个人知道主角穿越的秘密、突发心脏病强行制造挫折打压主角、和俱乐部老板决裂离开诺丁汉森林、再腆着脸重回诺丁汉森林……其实有很多剧情在当时都是雷点,争议不断——我不是说以现在的网文节奏去评价,而是就在当时的那个网文审美体系下,这些都是不讨读者喜欢的东西。
至于说我水的留言书评那就更多了……
至于《我们是冠军》就更不用说了,也就是当时大家还算宽容,放到现在,估计光是张俊的那个圣母性格就足够恶心走很多人……更不要说我竟然还让杨攀在中国队和日本对比赛的时候故意输球,就为了搞死当时的中国足协大领导——想想现实中国足15输给泰国青年队,逼迫卡马乔滚蛋所引发的舆论风波,就知道这个情节是多么的“剧毒”……
所以写了十七年足球小说,商业小说,我很清楚哪些东西是雷点,最好不要碰。如果一定要写,也应该用什么技巧掩饰过去,尽量降低读者的不适感。
因此我才在世界杯剧情之前反复犹豫很久:
我究竟敢不敢详细地写一场“失败”?
根据我的经验,我知道让中国队世界杯小组赛出局,是肯定会让读者不爽的——是的,这本小说和起点其他的足球小说不一样,其他足球小说读者纷纷要求作者不许写国足,我这本大家却纷纷要求我写国足的时候再大胆一些,再yy一些……捂脸。
这当然也说明其实我把书里的国足写活了,写的让人愿意对他们寄予希望了。
这其实对我是一种赞扬。
但同时,也给了我巨大的压力。
如果我没让中国队小组出线,会不会引来恶评如潮?
当然,虽然有这样的顾忌,我也没改变大纲说要让中国队小组出线。
在我一开始的设计中,中国队的第一届世界杯就是打完小组赛就打道回府的。
我犹豫的的只是敢不敢,而不是要不要。
写还是要写的,而且要详细写。
写一届注定没有结果的世界杯。
最起码表面上看起来是没有结果的。
但其实在我心里,我知道这次世界杯虽然没有打进淘汰赛,却并非是毫无意义的失败。
这一点我在施无垠的述职报告那章就借他的口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能够给未来的国足留下火种,那就算失败也是值得的。
但怎么定义这个“失败”?
就像有读者说的,打进淘汰赛,然后遇上法国,干脆利落地输掉也可以接受。
这种当然是失败。
只是我觉得对于中国队在本书中的世界杯这条主线来说,这样不算失败。毕竟第一次参加世界杯,就能打进淘汰赛,而且还是输给了强大的法国队,怎么能算失败呢?
简直是一场“光荣的胜利”。
这样一来,读者们从情感上来说不会有丝毫觉得可惜的。
因为输的很正常,就该输。
我所谓的“失败”应该就是有遗憾的,让人觉得不应该这样,其实应该可以更好,太可惜了,有点憋气……
肯定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这样?这不是和读者对着干吗?
我当然不是和读者对着干,《禁区之狐》毕竟本质上还是一本爽文啊……
只是我认为这届世界杯上的“失败”对于书中这支国家队,这些国脚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牵扯到我这本书的主题之一——成长了。
所有人都在成长,胡莱在成长,胡莱爸爸在成长,谢兰在成长,王光伟、张清欢、陈星佚、罗凯……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都在成长。
利兹城这支小球队也在成长。
中国队、中国足球自然更在成长。
在校园篇里我已经通过校园足球的发展描述了中国足球的改革和成长。
但这还不够。
落到“国脚”这个群体上,其实是没有成长的——到目前为止是这样。
他们只是一群由个个角色组合而成的群体而已,并没有形成一种共同意识。
但他们不可能一直这样,在未来他们势必是要成长起来的,要有变化。
这正成长不是实力上的成长,而是内心的成长。
陈星佚、张清欢、罗凯、王光伟、夏小宇……他们的实力其实都在增长,内心也在变强。可这是作为“职业球员”,而不是作为“国脚”,两者是有着很大不同的。
职业球员踢球是为了赚钱,为了自己各式各样的目标和理想。国脚踢球则是为了更多形而上的东西。
有读者说让他们不爽的原因不是中国队不能小组出局,而是出局的方式,感觉太容易满足了,没有求胜心,提前认输了,在平局和输球都是出局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拼一把?
这让他们觉得这支球队根本没有一颗“冠军之心”,那章标题就像是莫大的讽刺。
我得说这位读者说的非常对,呈现出来的中国队确实就是这样的,也是我希望写出来的效果——让你看出这些东西,那说明我写的还挺好,目的达到了……笑。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本书写到现在三百五十万字了,只有主角胡莱明确地说过他的目标是捧起世界杯。
其他人,哪怕是王光伟、张清欢、陈星佚、罗凯他们,都没有表现出来自己在国脚生涯中的目标和野心。
第三卷第117章“胡莱的野心”里,我就借用胡莱和张清欢、丁元海三位国脚的对话表现了这种差异。
丁元海觉得这次就算没进世界杯也没什么,反正以胡莱他们的能力,下一届世界杯预选赛肯定有戏。
但胡莱却着急,因为再过四年,欢哥就二十八岁了,二十八岁职业生涯正值壮年的欢哥却只能第一次参加世界杯,积累经验。
这不是浪费吗?
他希望中国队能够届届参加世界杯,这样欢哥的天赋才不会被浪费。
他的这个野心吓住了没什么远大志向,只想把眼前比赛踢好的丁元海。
也让张清欢这个曾经的国内头号天才失神——因为中国队次次都能参加世界杯会怎么样,就连他都想象不出来。
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想过,没这个意识。甚至连去踢世界杯,他更多都是为了完成爸爸的期望。
这届世界杯的中国队里那些老球员,诸如江万庆、姚华升,他们的表现也很出色,我花费了一些笔墨描写他们的坚持和表现,也描写了他们在面对平局的时候的欣喜。
对于他们这些这届世界杯很可能将就是唯一一届的老球员来说,中国足球的未来不在他们身上,所以他们成不成长无所谓,他们以后怎么样也无所谓。
而现阶段的国家队球员大多数其实和他们一样,在世界杯上并没有什么野心,也没有胡莱那样明确的目标说我要拿世界杯冠军。
他们的想法其实是这样的——“能参加一次就足够老子吹一辈子牛逼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能够33逼平巴西队就是老子的高光时刻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世界杯不败我的职业生涯就无怨无悔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张清欢、王光伟他们当然不会只参加一次世界杯,但他们在这件事情上同样缺乏自我意识,并不觉得这次小组赛没出线是失败,或者他们压根儿就没想过要世界杯小组出线。
因为代入到那个世界中去想一想,就会觉得其实以中国队在这届世界杯上的表现,已经足够让国人感到骄傲。
假设,假设2002年世界杯,中国队22战平哥斯达黎加,11战平土耳其,33逼平巴西,然后小组出局……那么请问作为球迷的我们是该骂他们在对巴西的时候最后时刻收缩防守只想保住平局的做法是提前投降,还是高呼“国足牛逼”?
最后没出线,肯定会有人觉得遗憾,惋惜是肯定会惋惜。但要说遗憾和惋惜就会转变为指责这些球员不够拼、丢人现眼,像有些读者那样说很过激的话,认为国足给他们强行喂屎……我觉得那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平心而论,这些球员在书中的想法和表现都是正常的——有读者说在明知道拼一拼就能出线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拼?
问题就是球员们不认为他们应该去拼出线资格,他们就满足于现状了。
况且观上,当时的中国队已经精疲力尽,最后能够扳平比分都很不容易了。确实也没有余力再去进攻争取抢一个球——他们仅剩的所有的力气都只能拿来防守。
他们没有拼到最后吗?他们拼到最后了,只不过他们没有再进一步压榨一下自己,没有再逼一逼自己。
因为当时的他们对平局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并不觉得平局有什么不好的。
但那些读者们的批评错了吗?
没有。
毕竟我们是俯瞰他们的上帝,我们有上帝视角,自然知道他们其实是可以去冲击小组出线的。
而且作为小说读者,我们对这些被寄予感情的角色有更高要求也是很正常的。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像战士一样战斗到最后一刻,我们希望他们拥有崇高的目标和追求,我们希望他们能够代表足球运动中可贵的体育精神……
这没有任何问题,合情合理,而且也应该这么要求——毕竟我们看小说就是为了欣赏那些人类中伟大的英雄主义。
所以大家才会在中国队最后时刻没有拼死去搏一个出线名额感到不爽。
觉得他们辜负了自己的期待和信任。
他们确实应该这样,也确实会最终变成这样。
但不是现在。
因为成长。
他们不是一出场就具备高级趣味、崇高目标、坚定信念、强大执行力的完美角色。
他们是有自己的私心、各种缺点、历史局限性的……活生生的人。
在第一届世界杯中,他们还是懵懵懂懂的,觉得能参加一次世界杯就很好,觉得能够逼平巴西就能吹一辈子牛,他们没有胡莱那样吓死人的野心,或者说他们内心其实也不认同胡莱的那个目标。
胡莱肯定也知道,所以他从不拿自己的目标要求别人——我确实也没写过胡莱像个传教士一样把自己内心的理想逢人就说,到处劝人和他一起为了中国足球的未来,为了拿到世界杯冠军去拼吧——因为那是一种道德绑架。
他们在球场上的拼劲,不是因为他们有一种自我觉醒,而只是因为他们是职业球员,他们有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既然上场就要好好踢。
仅此而已。
而说句难听的话,就这么最基本的要求,现实中不少球员都很难做到——不只是国内球员,世界范围的球员都是如此——以至于大众媒体舆论还是会经常宣传称赞某某球员的“职业精神”。
说白了,还是那种“好不容易参加一次世界杯,如果不全力以赴怎么对得起自己”的小格局。
并没有“我要改变中国足球未来的”的深刻自觉。
所有批评的读者对他们这支球队的批评都是对的,因为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低级”的人。
实际上大多数职业球员其实都是这样的人,并没有多大的野心,也不具备太崇高的思想品德和远大目标。
别说球员们了,就连书中的中国足球的管理者们也都还没有这样的自觉,通过洪仁杰的口,我表达出来中国足协的态度就是“下一届要是还能打进世界杯决赛圈就好了”……就是说中国足球的管理者的目标也仅仅只是还能再参加世界杯。
当然,其实也没错,毕竟此前的中国足球连参加一次世界杯都几乎不可能。也不可能要求他们突然就爆发出野心——这一点其实他们不如邻国日本的足球管理者。所以他们的格局其实也是小的。
也因此无论是现实里还是书中的日本足球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了亚洲足球的老大哥。
而书中的中国足球经历了改革,发生了变化,但有些东西也确实没那么容易转变过来。我也不想写个一场改革就能突然洗心革面,各方面都无可挑剔的完美足协出来。
如果有读者说“我就没觉得你说的这些东西,我看这段剧情的时候觉得很自然,完全可以接受”……那也没错,很好的。
因为如果真的是融入这个书中世界,把自己代入成书里的球迷,而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那么当然会觉得这个表现和成绩很好,足够满意。
我之所以没有在世界杯剧情中拼命铺垫最后他们小组出不了线,勾起读者的亢奋情绪之后还没有以“上帝”视角来点评,为小组三连平无法出现的结果给读者做心理建设……其实就是为了不打断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甚至包括我为什么事无巨细地写这三场比赛,当做是文字版比赛直播那样写,把一些既没有产生进球,也不是比赛转折的片段写出来……这都是为了让读者看小说真能有像是在看一届真正的世界杯比赛那样的感觉。
所以看见大家的书评区、本章说里算分……我很欣慰——像不像现实里大家费心费力给国足在四十强赛里算分那样?
我想大家能够有这样的反应,说明我是真的把这支球队写真实了,写的让大家愿意接受他们,愿意为他们在世界杯中的命运感到既担心又期待。
关于对能否小组出线的争论和不同意见,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现在看来,其实是成功的。
有的人沉浸到不能接受中国队最后没拼那一下子。
有的人沉浸到觉得以中国队的能耐,能够33逼平巴西队已经心满意足。
不同角度的人都能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都是出于对这个世界的自我不同认知。
而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哪怕是存在于书中。
再说回到小说本身,继续说说我的种种伏笔和隐喻:
书里我把那个足球取名叫做“冠军之心”,还让贺峰专门解释了这个名字的含义,是为了称赞他们有一颗冠军之心吗?
不,是因为之前的这群人并没有一颗冠军之心!
他们需要这颗心。
所以主裁判把名为“冠军之心”的足球给了胡莱,也是给中国队一颗“冠军之心”——这是我留在书中的隐喻。
就像是一个行尸走肉一般的躯壳中,被注入灵魂,放入心脏,他们从这一刻起才真正有了成为“人”的希望。
才可能在未来完成蜕变和……成长。
是的,成长。
自觉自愿地在世界杯赛场上追逐自己的最高理想。
所以尽管现在的他们在33逼平巴西之后兴高采烈,欢呼庆祝,让一部分读者们看的很不爽。
可是谁能保证在未来某一天,当他们从初次参加世界杯就能逼平巴西的兴奋劲儿中回过味来时,他们不会为当初自己的兴高采烈感到后悔和羞愧呢?
谁能断言他们就不会懊恼:如果我当初再咬牙拼一下,如果我能够再抓紧时间突一次……说不定我们就能跨过巴西队这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走入一片新天地了呢?
当他们有这种意识的时候,那颗沉寂的“冠军之心”才真正开始在他们的胸腔里勃勃跳动。
在世界杯赛场上,他们才有了更强大的动力往前走,继续走下去。
所以那一章“冠军之心”的标题和对此的解读,不是为了称赞他们,而是对他们的期盼和嘱托。
这就又回到了我为什么要详细写这一段世界杯剧情的原因上。
我能不知道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果不应该大书特书,而应该快速拉过,避免读者不爽吗?
我能不知道在之前把大家的情绪吊起来之后,却没有让大家释放出来会很不爽吗?
我能不知道应该用我以前管用的技巧来把不爽的地方模糊化吗?
我能不知道让中国队杀入淘汰赛,然后再无怨无悔地败给法国队,能够让读者的评价更好吗?小说的订阅成绩也说不定更好吗?
我知道,我都知道。
但我还是想要详细地写这群人的第一届世界杯,哪怕最后小组没出线。
因为这是一群人的“成人礼”。
“成为人的仪式”,而不是“成为成人的仪式”
如果我不详细写,而是一笔带过,用新闻综述的口吻来介绍结果,或者写成中国队03脆败于巴西……那又怎么让大家看清楚这些人当前的面目,看到他们内心中的“小”呢?
如果看不到这些,又怎么能够在日后为他们的成长和蜕变欢欣鼓舞呢?
只靠我提一句“他们成长了”吗?
贺峰在张清欢下场时的那段致辞,仅仅是从给张清欢的吗?
当然不是。
也是送给这群球员的啊。
他们不是什么完人,甚至有些时候都算不上是好人。
他们有缺点,有些缺点还让大家深恶痛绝。
可是只要是人,就得有缺点。
重要的不是不许有缺点,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有缺点的自己,不完美的人生。
每个人曾经走过的直道弯路“捷径”,所犯过的错,做出的傻事,最终都成就了他们自己。
真正的成熟不是追求完美,而是直面自己的缺憾。
认证生活的真相,认清自己其实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好,然后继续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继续向前。
对我来说,也是我想在书中表达的人生感悟之一吧……
其实不仅仅是这群国脚们,我书里出现的每个人物,基本上都是如此,不完美,有缺点,有些缺点可能还很让读者讨厌,很致命。
比如李自强极度护女的自私,比如胡立新的懦弱和蛮横专断,还有谢兰,同样也有缺点,她有些时候过于自我,并不在乎丈夫的感受,如果读者代入胡立新,就会觉得妻子有些时候讨厌得很……
施无垠也有自己的私心,并不像大家以为的那么伟光正——否则他干嘛在带完世界杯之后打死都不和足协续约,非要急流勇退?干嘛不为中国足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难道他不知道他走了之后,中国队的成绩可能会有起伏?他都知道,但他还是不续约,因为他惜名。他怕一世英名晚节不保。所以他才对洪仁杰说“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带领国家队继续走下去”,没能力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没有动力……他自己都没动力了,你还怎么让他续约让他继续带这支球队?
改革之后的中国足协一样会有官僚主义——在决定是否让施无垠继续执教国家队打十二强赛的那段剧情,我看到有不少读者在章说里对足协的表现很不爽。很好,我就是希望你们这么想的……
就连主角胡莱,也绝对不完美,有许多毛病,有些是无伤大雅的,但有些其实是人格缺陷——这一点在小说刚开始的时候,就有读者感受到了,并且深恶痛绝,觉得主角很猥琐很讨厌。
这本书我在塑造每一个人物的时候,都反复提醒自己——不要把他们写成全知全能的完美角色,要故意写一些他们的缺点和毛病,要故意写他们犯错——因为我厌恶那样的角色,了无生趣,非人。既然我厌恶这样的角色,自然也写不好这样角色的故事。
所以施无垠、克拉克都有出昏招的时候,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有认输投降的时候,并没有像大家理想中的体育人物那样应该始终追求胜利,始终拼搏到最后一秒。
我知道,现在的网文审美环境,这种老派的做法是不受欢迎的。
大家想看的是每个人都不会拖主角后腿,都绝对的通情达理,为人处世都让人挑不出毛病……说白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安全感”。
因为这些角色只有这样做,才会让读者们感觉到安全感,看书才舒心,才爽。小说的成绩自然就好。
毕竟大家看书就是为了追求轻松爽快。
如果读者感觉不到安全,就不爽,就不会看。
我作为读者,也是这样的。
但作为作者,我有自己的追求。
所以我坚持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写法。
只因为我认为那些角色,他们应该是人,只有他们是人了,才能互相碰撞发生故事,牵动情绪,最终组成一个令人信服的世界。
当然,我也会尽量保持平衡,在坚持自我的同时也不会放弃让读者爽的这个大方向。所以我才让中国队在世界杯上保持不败,而且是唯一一支保持不败的球队。否则我可能第一场比赛就让中国队输给阿尔及利亚了——在我最初的计划中,确实是这么想的。
我也知道一味坚持自己的东西,未必总是能够引起共鸣的,有些时候是不合时宜的。如果我不想扑街扑到死,那我最好还是要运用商业小说的技法来表达我的思想,而不是直接把拿东西毫无遮掩的跑出来砸在大家面前。如果一本小说都没人看了,我所谓的人生感悟、思想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写作过程中我常常苦恼的是如何写“失败”,而不是“胜利”。毕竟胜利是很爽的,只要一直赢下去,把所有能拿到的荣誉都拿到手就行了。这写起来有什么难的呢?
可是这么写下去这本小说很快就会失去生命力,或者俗话说:节奏没压住,崩了。
对于一个写了三千七百万字的老作者来说,让读者爽不难,难得是如何让读者始终保持对这本书的兴趣和粘性,是如何持续地从书里找到爽点。
我在这本书里的解决方法是把节奏放慢一些。
不只是把视角放在主角一个人身上,写群像,让读者可以找到主角之外更多的精神寄托对象。
因此才有了七十万字的校园足球篇,有了两百万字还在国内厮混。
但也因此有了除胡莱之外的那些角色们,张清欢、王光伟、陈星佚、谢兰、李自强、李青青、施无垠……
当我在之前像是“灌水”一样塑造他们,描写他们后,等到之后的篇章,等到他们完成各自的成长,我想读者们恐怕会真的从中感受到“散作满天星”的成就感,并且为之欢欣鼓舞。
承蒙大家不弃,这么一个写法老套、剧情老套、内核老套的故事现在成绩还行。我更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生怕写崩了,每一章都字斟酌句,想要努力维持全书画风统一。
也因此,这本书可能是我这么多年来写的最累的一本书。我从来没有像这本书一样,迫不及待想要放假出去玩——要知道我可是个千年死宅男,能在家里窝着就绝对不出门。可现在,我时不时就想着要出去玩……
每天,不是几乎,是每天,每天都会写到凌晨两点左右,完全没有在晚上十二点钟之前写完的时候。
有些时候也不是没想过,不要那么高标准严要求,随便点就行了,把今天更新写出来就行了。
但不行。
哪怕写完了,睡觉前上厕所的时候我都还是觉得不能这么写,于是又重新回到电脑前,把文档打开,重写。
就这样,我自我感觉这本书到目前为止还是维持了风格统一和水准统一的。
所以我还会继续这么坚持写下去,哪怕写的过程很累,很痛苦,可是看着磨出来的成品还是有着满满的成就感……
当然,坚持本心和初衷这件事情,其实在成绩不好的时候,反而容易做。
毕竟那会儿没什么人看,说服自己“既然不能取悦读者,那就取悦自己”,反正两头总得占一头,就当单机游戏一样。我其实也喜欢玩单机游戏——wow都能让我完成单机……
随着看得人多起来,订阅成绩好起来,再想要坚持本心和初衷,就要难一些。
毕竟当自己想写的东西和读者的期待会发生冲突的时候,一定会犹豫。
担心自己辜负了大家的期待。
担心自己的处理方式会得罪读者。
得罪读者,就意味着会失去订阅,成绩就会不好。
成绩本来就不好的时候无所谓成绩好坏。
成绩好起来就开始患得患失,怕这怕那。
我当然希望成绩好,我到现在也希望成绩更好。
我也知道要怎么写成绩会更好。
可我最后还是选择了这种任性的做法,就像我的前言里说的那样。
这本身就是一本任性的人写的任性的书……
好不容易坚持了三百五十万字,如果在这里放弃了我原来的想法,会让我有一种前功尽弃的感觉。
不管这本书最后成绩怎么样,我想把它写完整,这个完整不单是指不烂尾,更是指把我想写的写透了,该写的都写出来。
作为一本小说,这应该是个完成度很高的作品,而不是在坚持自我和追求成绩之间来回摇摆的不伦不类的半成品。
所以很抱歉,如果我对这本书的处理方式让你们感觉到不爽,不想看,我也尊重你们的选择。但我还是会这么写下去。
想要看特别爽快的文,或许我以后会写——我不拒绝那种简单粗暴的爽文——但这本书就是这样的。
所以还请理解。
总之,世界杯情节就是这样了。
就像我之前发布更新策略时所说的那样,这段剧情对整本书来说都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部分。
年轻人们在这届世界杯上的收获绝对不像他们自己所认为的只是增长了见识,提升了水平那么简单。
有些影响是深层次的,要到以后才能显现出来。
但我把这部分内容详细写出来之后,才能让他们未来的转变立得住。
就像最开始我坚持要写校园篇一样。
是一个道理。
有来路才能有去路。
放到主角胡莱身上是如此,放在本书里其他人身上也是如此。
当然大家也不用担心我会文青上身。
基本上世界杯这段剧情我如此重视也是因为确实很重要。
并不代表其他时候我都会如此详细的描写“失败”。
毕竟本质上《禁区之狐》依然是一本合格的商业小说,追求的还是爽。
我并不打算只写这么一届世界杯,后续安排我都已经全部想好。但为了不剧透,我就不说了,反正大家相信我。我是一个在2006年就敢写中国队勇夺世界杯的yy写手,这么多年了,有几本足球小说写过中国队获得世界杯冠军的?我不知道,但《我们是冠军》肯定是第一本。
我其实大胆的很——当时大家都说我写的是玄幻小说呢。
只不过我总是希望在大胆yy的同时,也要小心假设,填充足够多可信的细节,最终才能让yy也变得真实可信。
就算是yy,也要认真的yy,而不是敷衍了事。
个人以为yy的最高境界就是让看得人真心相信yy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一眼假。
哪怕做的是高仿,也要做得以假乱真嘛——当初我在《我踢球你在意吗》里写卡卡是一个在巴西出生的华裔后代,父亲为了让他感受中华文化,让他回到国内上学,从而认识了张俊他们。我给这个人物安排了这么一个家庭和人生背景之后,写出来还真有读者以为卡卡是个中国人,身上最起码也有中国血统……
※※※
再说回到第四卷。
其实第四卷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胡莱在俱乐部的表现,另外一条就是世界杯了。
然后里面还有很多支线。
比如罗凯。
我没有详细写罗凯在维罗尼卡的境遇,只是采用了和胡莱有交集的时候提一次的做法。一方面避免了分散大家的注意力,拖慢节奏;另外一方面自然也是因为罗凯的部分很像是虐文,出于商业小说的考虑,没必要细写。
所以我还是一个很清楚自己应该写什么,怎么写才能让读者高兴的作者。
而且我也很善于听取意见,自我修正的。
比如第三卷结尾关于胡莱转会的情节处理,就是因为听了读者的反馈之后,决定对后续情节推翻处理,重新写过。
但有些时候我也会很固执。
那是因为我知道什么该坚持,什么不应该坚持。
对于罗凯的处理,其实就是我当初在第三卷末尾删掉的原本决定对胡莱的留洋生涯安排——去一支豪门球队,得不到重用,然后外租,外租一开始因为不适应,表现不佳,后来才逐渐找到感觉,但为时已晚,又回到了豪门,再被租出去……这个时候利兹城才出手把胡莱买断下来,接着才是大家看到的原本第四卷的内容。
但我想了想,觉得这个故事放在主角身上,那就是赤裸裸的虐主,阔以,但没必要。
毕竟这本书本质上还是爽文嘛……
我确实会有意放慢节奏,可是这种拖慢节奏的剧情一不会对塑造人物有帮助,二不会让读者有耐心看下去,何必呢?世界杯剧情我之所以要坚持详细写,也是因为那对于整个国脚群体的影响是深远的,是属于后期剧情的伏笔。
所以我把已经写了几万字的剧情删掉了,改成现在大家看到的样子。
可我又不想让大家都觉得留洋踢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那么容易为什么书中只有秦林多年前做到过一次呢?
为了突出留洋的艰难,既然不能在主角身上表现这种困难,那自然就只能安排重要配角承受了。
于是就有了对罗凯出国踢球之后的一系列安排……
在书中也通过多人的角度,表达了这个意思——不要只看胡莱在利兹城的风光,就以为出国留洋好像是一件很容易很简单的事情一样。也要看看罗凯,他才是所有没开挂的普通中国天才球员们会经历的路——如果中国足球真的有他那样的天才球员的话。
同时也呼应了第三卷的片尾曲《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远行》里的那段歌词:
“梦想就在路的前方,隐约闪闪发亮,让人神往;愿你最终找到它呀。
“可远方也有酷暑寒冬,有风雨的夜,泥泞的路;希望你能一路无恙。
“愿漂泊的给你带来足够的智慧,坚定的勇气,而不会磨逝你的梦想呀。”
出国留洋,追寻梦想,不是yy小说一样那么爽快的事情,很多时候更像是罗凯那样在泥潭里反复打滚,狼狈不堪,到最后都有可能无法收获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可以说,胡莱是我们所有人幻想的集合体,是我们给予了一切美好希望的承载者。
而罗凯则是残酷的现实——当然,没有真正的现实那么残酷冰冷,这毕竟是yy小说,毕竟是爽文,总还是要保留一丝温度的。
可以说,接下来对于其他角色的留洋基本上也是遵循这个原则,并不会过于yy,但也不会真的完全写实。
我不会很快就把他们写进豪门,写的功成名就。
毕竟这本书的时间跨度是很长的,只要他们在最后能够达到人们对他们的期望,能够对中国足球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他们的留洋就算是成功的。
还是那句话——我是从整本书的角度来考虑情节安排,而不是连载的角度。所以有些时候追连载的话,难免会觉得不爽快。没办法,总是要有所取舍。写得精细就没办法提升速度,提升了速度,写的就潦草,就会有许多被忽略无法照顾到的地方。
但我相信这肯定是一本值得你读完之后再回来反复读的书。
这也是一本应该在网络文学史上留下名字的一本小说——前段时间共青团中央对我进行电话访谈的时候,让我推荐自己一本最符合当下社会阅读,我最喜欢的代表作,我没有推荐《我们是冠军》,也没推荐被收入国家图书馆电子图书馆的《冠军之心》,甚至没有推荐《冠军教父》,我推荐的就是这本《禁区之狐》。
我认为目前这本《禁区之狐》配得上作为我的代表作被推荐给全社会。
这是我的目标,也是我的野心。
※※※
第五卷,是胡莱第一次参加欧洲比赛。
小说的视角也会跟随他给大家展开一个书中的欧洲足球世界。
更多的新角色将会登场,和胡莱演绎恩怨情仇。
而中国队的成长和成熟也在继续。
总之,依然是很精彩的一卷。
故事还很长,时间也还很长。
且让我慢慢写,你们慢慢看。
说不定还真能在明年世界杯的时候再次书中与现实交织同步一次呢?
毕竟书中的时间跨度是很长的,真的很长,绝对不是有些读者猜测的那样“再过四年”……
谢谢大家的支持,让我们第五卷继续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