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过后,各部门也开始忙活起来了,天策学院的筹建,海军的建立,以及野战军团的建立,都不是一时半会能搞定的事情,过程也不会太顺利,毕竟都没有什么先例可循,出现了问题需要随时更改和完成。
好在有了年前的那次会议,各部门对此都心里有底,不存在抵触的情况,进行起来虽然磕磕绊绊,但没有出现扯后腿的情况。
而进攻锦州的鞑子,也开始撤退了。
这一次行动,跟他的设想偏离实在太大了,原计划借着关宁军大量入关,关宁防线防务空虚之际,集结主力大军,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攻破这座阻挡了他们十来年的防线,结果却落得个惨败而归。
甚至连皇太极进入沈阳的时候,都没有像往常那样大张旗鼓。
这一次遭遇惨败,是皇太极无论如何也不曾料想到的,以往哪一次回师沈阳,都是举行极为隆重的入城仪式,全后金的旗人,都会聚集在道路两旁迎接,欢迎出征将士的归来。
但这一次,皇太极没有那个脸面,因为这场仗打的太丢人了,连亲儿子都折了。
此次出征,他不但带了满八旗的六旗兵马,还有三万蒙古骑兵,以及近三万的汉军旗,朝鲜仆从军,
原本以为,可以将去年的大凌河之战的战场重现一遍,以一部兵马围攻锦州,而后集中精锐,消灭增援的明军,等到祖大寿缺吃少穿,就会出城投降。
就算祖大寿坚持不降,也可以派出一部分兵马,绕过锦州,攻击宁远,山海关,先行突破关宁防线,再行回头解决祖大寿,无论是劝降,亦或是强攻,都不是大问题。
按照他的推测,这个计划的可行度是非常高的,虽然关宁防线的兵马数量没有减少,但大部分都是从内地调防过来的明军,战力跟关宁军没得比。
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甚至祖大寿都出现了动摇,如果再加把劲,说不定他真的会开城投降,但天策军这个变数的出现,却打乱了他全部的部署。
先是天策军袭击山海关,马世龙率领山海关主力兵马东撤到宁远,还将前屯卫至山海关一线散步的兵力也都集中过来,极大的加强了塔山至宁远一线的防御,各城寨的守军数量,基本上都翻了倍,让他攻打宁远的计划也被迫搁置。
虽然那些内地明军不如关宁军,但他们兵力集中起来,借助城池,依旧可以给大金军造成不小的伤亡。
他也曾派人试图联络孔有德,结果派出去的人还没回来,天策局却突然从锦州湾登陆,不但击败了驻守打渔港的军队,甚至搞得多尔衮都不敢应战。
皇太极对天策军多少有些了解,也想好好培养自己的长子豪格,就派了岳托担任主帅,豪格和萨哈为副帅,亲率两万大军进攻立足未稳的天策军。
结果一战下来,除了萨哈带着不到千人死里逃生,其余的兵马尽数折损在打渔港,岳托被杀,豪格被俘虏,这样的结果是他始料未及的。
派出去的二十五个牛录,折损了二十三个,加上打渔港和塔山损失的三个牛录,攻打锦州和松山等地损失的两三个牛录,这一次出征以来,大进军损失了接近三十个牛录,而大金国总共有多少个牛录?
如果再算上在皮岛,铁山,义州,九连城折损在天策军手中的十来个牛录,他们已经损失了近四十个牛录,差不多是大金国两成的兵力了。
战败的消息一传回,多尔衮三兄弟就趁机发难,指责皇太极不该仓促发动此次进攻,白白折损大金国的军队,现在应该尽快撤退,以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由他们三个带头,其他人也对这次出征表达了不满,损失了这么多兵马,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战果,这让他们对此次进攻关宁防线的前景感到担忧。
此外,蒙古方面也出现了异动。
随军出征敖汉,扎鲁特等察哈尔部落,也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萨哈带去的蒙古骑兵,主要是敖汉部的,南下的时候是五千骑兵,回来的时候只剩下不到两百人,对于敖汉部来说,可以称得上是灭顶之灾。
敖汉部原本是林丹汗麾下的部落,林丹汗西撤右翼的时候,就带走了大量的部众,他们手里的部众本就不多,总共只有一万骑兵,这次派出了七千骑兵追随皇太极,结果在萨哈手上损失了接近五千。
原本他们就是对林丹汗不满,而且皇太极也许诺了他们很多好处,才选择背弃林丹汗,投靠皇太极。
三年前的入关,他们确实收获颇丰,也愿意继续跟着皇太极,但现在一丁点好处都没拿到不说,还白白折损了近半的兵力,他们能被利益驱动,自然也会被损失吓退。
在打渔港惨败的消息传回来,敖汉部落剩余的两千骑兵,便不告而别,由敖汉部首领的儿子哈克图率领,直接回草原上去了,损失如此惨重,他们必须得增强防备,万一其他部落趁机进攻,他们将会面临灭亡的威胁。
除了敖汉部,察哈尔原本的其他七个部落,也都萌生了退意,虽然他们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但敖汉部的前车之鉴摆在那,如果再打一场,跟那凶残的天策军作战,指不定就是他们哪个部落要被消灭掉了。
虽然皇太极的岳父宰桑布和所在的科尔沁部,依旧对皇太极表示支持,但他们内部也出现了不和的声音,虽然没有出现大的动乱,但皇太极很清楚,如果选择继续进攻,科尔沁部也出现重大伤亡,这个最为重要的盟友,很可能也会出现内乱。
镶红旗残了,镶黄旗残了,驻守鸭绿江沿线的镶蓝旗也残了,敖汉部残了,皇太极也没有坚持下去的理由。
继续打下去,只有两种结果,要么运气不错,以不算太大的代价攻陷锦州,而后逐步向西推进,一次攻占宁远,前屯卫等除了山海关之外的关宁防线全部,也算是达成了目的。
但这种结果,只存在设想中罢了,前提是天策军不再干预,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皇太极有一种直觉,孔有德好像对大金国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跟他们不死不休一样,虽然说不清是为什么,但他家就有这种感觉。
而一旦再度出现大的伤亡,比如说天策军和朝廷达成协议,再度发动进攻,给大金国造成重大损失,那么内乱将不可避免,损失将会进一步扩大。
此外,辽东内部也出现了情况,不知道消息是怎么走漏的,辽东的汉人们都知道大金国遭遇重大损失的事情,而且越传越邪乎,从最开始损失一旗,到三旗,乃至出现了损失五旗的流言,人心惶惶。
考虑再上,皇太极最终还是选择撤军。
正月十日,进攻关宁防线的所有鞑子,都已经撤退到大凌河以东,宁远城以北,锦州一带再度恢复平静。
与此同时,驻扎在山海关的天策军,也开始和祖大寿进行换防,崔永平的第四师,开始由山海关出发,东进锦州,路上没发生什么问题,马世龙也知道天策军的厉害,没有下令阻挠。
正月十六日,第四师进驻锦州城,祖大寿所部回撤至宁远。
消息传回山海关,第七师的何星,许尔显部,也离开山海关,向东进发,不过没有去锦州,而是进驻了觉华岛。
而山东境内的明军,也于正月五号开始撤退。
青州城到新城一线的明军,按照兵部和朝廷的命令,分批次向北直隶撤退。
这是天策军和朝廷达成的协议,天策军想要彻底消灭他们,所花费的代价太大,不划算,而他们也没办法成功突围,只能采取折中的方案,天策军放开通道,他们依次撤回北直隶。
第一批一万兵马,在天策军的密切监视下,花了五天的时间,终于抵达北直隶的河间府,随后便是第二批次兵马的撤离。
而程希孔的第三师,也已经退回了济南府北部,白云龙的第五师,也从南直隶的淮安府撤了回来,但并没有全撤,而是留了一些人手,暂时潜伏下来,一旦朝廷翻脸,他们就能作为第一道防线,迟滞朝廷的行动。
与此同时,东昌府境内的明军,也都从哪来回哪去了。
卢象升的天雄军回大名府去了,洪承畴的三边兵马回到山西,他们将投入对流寇作战的战场,看样子崇祯的计划已经开始执行了,用这些腾出来的兵力清缴流寇,同时编练新的军队,伺机对天策军下手。
而杨一鹏的护漕大军,也顺着大运河回到了南直隶。
这些行动,基本上都比较顺利,天策军不想出幺蛾子,杨一鹏,洪承畴等人也不敢捅娄子。
截止正月二十五日,所有的军事调动,基本上宣告结束了。
现在天策军的地盘,包括整个东江镇,鸭绿江沿岸的数座城池,锦州一带大大小小的堡垒,以及济州岛,崇明沙等军事据点。
而山东境内,除了运河沿线的钞关闸口仍旧由朝廷派人负责外,再没有一支明军驻扎了。
二月初一,孔有德来到了被天策军接收的青州城。
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山东境内,唯一一支不受天策军控制的武装力量--白莲教。
当初天策军帮着白莲教打下青州城,但他们没守住,青州城被刘宇烈攻破之后,徐诗铭就带着残余的一万多兵力,撤退到了青州城南边的临朐一带修整。
后来孔有德为了防止刘宇烈攻陷临朐,从而绕道抄天策军后路,还特地派了两个营到大马山和石门山布防,由于地形险峻,刘宇烈派人打了两次都无果而终,最后选择放弃,算是保得白莲教残部和自己后路的安全。
而昌乐之战结束,孔有德就开始针对白莲教做了一些安排,比如驻守大马山和石门山的两个营,仍旧以防止青州城明军向南突围的名义驻守,同时在白莲教还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由丁山和白云龙各派出一支兵马,堵住了郭家镇,石头村,炉鼎山等交通要到,限制了他们向南向西扩张的路径。
而随着青州城明军撤走,天策军又增派了四个营也开始从各地调遣至青州,诸城,安丘,沂水一带,不断向临朐逼近,白莲教的残部已经被团团包围,天策军随时可以动手。
不过孔有德并不着急,白莲教不过是瓮中之鳖,来到青州城后,他先是在青州府府各地巡视了一圈,远离青州城的北方一带,土改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青州城附近的土改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当中。
结束巡查之后,孔有德吩咐黄桂中“派个人去通知徐诗铭,就说我在青州城,她有什么想说的可以来青州找我。”
黄桂中也看出了孔有德的意思,提议道“大人,咱们何不直接武力解决他们,刚好给新兵蛋子们实战训练一番,反正这帮白莲教的家伙,就会蛊惑人心那一套,打起仗来不顶用,也不用担心出现什么篓子。”
孔有德摆摆手道“不,能不用武力还是不用的好。想要通过无力彻底消灭他们,没那么容易,远的不说,就说王森,徐鸿儒这一支,从天启二年,到现在,他们一次次的起事,一次次的被镇压,结果都没办法彻底消灭。他们有一批死忠,如果动用武力,很难将他们彻底清除,到时候他们时不时的添乱,只会徒增烦恼。”
“是属下思虑不周,那我这就去办!”
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来形容白莲教,在合适不过了。
当他们是盟友的时候,总能赶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王好达被吴桑贵‘百骑破万敌’,那么坚固的登州城,愣是只坚持了不到两天就被拿下
但如果真的完全把白莲教推到对立面,也不是一件好事,这种组织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能够培养出一批死忠,要是他们潜伏下来,不断的搞事情,也会麻烦不断。
好在有了年前的那次会议,各部门对此都心里有底,不存在抵触的情况,进行起来虽然磕磕绊绊,但没有出现扯后腿的情况。
而进攻锦州的鞑子,也开始撤退了。
这一次行动,跟他的设想偏离实在太大了,原计划借着关宁军大量入关,关宁防线防务空虚之际,集结主力大军,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攻破这座阻挡了他们十来年的防线,结果却落得个惨败而归。
甚至连皇太极进入沈阳的时候,都没有像往常那样大张旗鼓。
这一次遭遇惨败,是皇太极无论如何也不曾料想到的,以往哪一次回师沈阳,都是举行极为隆重的入城仪式,全后金的旗人,都会聚集在道路两旁迎接,欢迎出征将士的归来。
但这一次,皇太极没有那个脸面,因为这场仗打的太丢人了,连亲儿子都折了。
此次出征,他不但带了满八旗的六旗兵马,还有三万蒙古骑兵,以及近三万的汉军旗,朝鲜仆从军,
原本以为,可以将去年的大凌河之战的战场重现一遍,以一部兵马围攻锦州,而后集中精锐,消灭增援的明军,等到祖大寿缺吃少穿,就会出城投降。
就算祖大寿坚持不降,也可以派出一部分兵马,绕过锦州,攻击宁远,山海关,先行突破关宁防线,再行回头解决祖大寿,无论是劝降,亦或是强攻,都不是大问题。
按照他的推测,这个计划的可行度是非常高的,虽然关宁防线的兵马数量没有减少,但大部分都是从内地调防过来的明军,战力跟关宁军没得比。
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甚至祖大寿都出现了动摇,如果再加把劲,说不定他真的会开城投降,但天策军这个变数的出现,却打乱了他全部的部署。
先是天策军袭击山海关,马世龙率领山海关主力兵马东撤到宁远,还将前屯卫至山海关一线散步的兵力也都集中过来,极大的加强了塔山至宁远一线的防御,各城寨的守军数量,基本上都翻了倍,让他攻打宁远的计划也被迫搁置。
虽然那些内地明军不如关宁军,但他们兵力集中起来,借助城池,依旧可以给大金军造成不小的伤亡。
他也曾派人试图联络孔有德,结果派出去的人还没回来,天策局却突然从锦州湾登陆,不但击败了驻守打渔港的军队,甚至搞得多尔衮都不敢应战。
皇太极对天策军多少有些了解,也想好好培养自己的长子豪格,就派了岳托担任主帅,豪格和萨哈为副帅,亲率两万大军进攻立足未稳的天策军。
结果一战下来,除了萨哈带着不到千人死里逃生,其余的兵马尽数折损在打渔港,岳托被杀,豪格被俘虏,这样的结果是他始料未及的。
派出去的二十五个牛录,折损了二十三个,加上打渔港和塔山损失的三个牛录,攻打锦州和松山等地损失的两三个牛录,这一次出征以来,大进军损失了接近三十个牛录,而大金国总共有多少个牛录?
如果再算上在皮岛,铁山,义州,九连城折损在天策军手中的十来个牛录,他们已经损失了近四十个牛录,差不多是大金国两成的兵力了。
战败的消息一传回,多尔衮三兄弟就趁机发难,指责皇太极不该仓促发动此次进攻,白白折损大金国的军队,现在应该尽快撤退,以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由他们三个带头,其他人也对这次出征表达了不满,损失了这么多兵马,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战果,这让他们对此次进攻关宁防线的前景感到担忧。
此外,蒙古方面也出现了异动。
随军出征敖汉,扎鲁特等察哈尔部落,也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萨哈带去的蒙古骑兵,主要是敖汉部的,南下的时候是五千骑兵,回来的时候只剩下不到两百人,对于敖汉部来说,可以称得上是灭顶之灾。
敖汉部原本是林丹汗麾下的部落,林丹汗西撤右翼的时候,就带走了大量的部众,他们手里的部众本就不多,总共只有一万骑兵,这次派出了七千骑兵追随皇太极,结果在萨哈手上损失了接近五千。
原本他们就是对林丹汗不满,而且皇太极也许诺了他们很多好处,才选择背弃林丹汗,投靠皇太极。
三年前的入关,他们确实收获颇丰,也愿意继续跟着皇太极,但现在一丁点好处都没拿到不说,还白白折损了近半的兵力,他们能被利益驱动,自然也会被损失吓退。
在打渔港惨败的消息传回来,敖汉部落剩余的两千骑兵,便不告而别,由敖汉部首领的儿子哈克图率领,直接回草原上去了,损失如此惨重,他们必须得增强防备,万一其他部落趁机进攻,他们将会面临灭亡的威胁。
除了敖汉部,察哈尔原本的其他七个部落,也都萌生了退意,虽然他们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但敖汉部的前车之鉴摆在那,如果再打一场,跟那凶残的天策军作战,指不定就是他们哪个部落要被消灭掉了。
虽然皇太极的岳父宰桑布和所在的科尔沁部,依旧对皇太极表示支持,但他们内部也出现了不和的声音,虽然没有出现大的动乱,但皇太极很清楚,如果选择继续进攻,科尔沁部也出现重大伤亡,这个最为重要的盟友,很可能也会出现内乱。
镶红旗残了,镶黄旗残了,驻守鸭绿江沿线的镶蓝旗也残了,敖汉部残了,皇太极也没有坚持下去的理由。
继续打下去,只有两种结果,要么运气不错,以不算太大的代价攻陷锦州,而后逐步向西推进,一次攻占宁远,前屯卫等除了山海关之外的关宁防线全部,也算是达成了目的。
但这种结果,只存在设想中罢了,前提是天策军不再干预,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皇太极有一种直觉,孔有德好像对大金国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跟他们不死不休一样,虽然说不清是为什么,但他家就有这种感觉。
而一旦再度出现大的伤亡,比如说天策军和朝廷达成协议,再度发动进攻,给大金国造成重大损失,那么内乱将不可避免,损失将会进一步扩大。
此外,辽东内部也出现了情况,不知道消息是怎么走漏的,辽东的汉人们都知道大金国遭遇重大损失的事情,而且越传越邪乎,从最开始损失一旗,到三旗,乃至出现了损失五旗的流言,人心惶惶。
考虑再上,皇太极最终还是选择撤军。
正月十日,进攻关宁防线的所有鞑子,都已经撤退到大凌河以东,宁远城以北,锦州一带再度恢复平静。
与此同时,驻扎在山海关的天策军,也开始和祖大寿进行换防,崔永平的第四师,开始由山海关出发,东进锦州,路上没发生什么问题,马世龙也知道天策军的厉害,没有下令阻挠。
正月十六日,第四师进驻锦州城,祖大寿所部回撤至宁远。
消息传回山海关,第七师的何星,许尔显部,也离开山海关,向东进发,不过没有去锦州,而是进驻了觉华岛。
而山东境内的明军,也于正月五号开始撤退。
青州城到新城一线的明军,按照兵部和朝廷的命令,分批次向北直隶撤退。
这是天策军和朝廷达成的协议,天策军想要彻底消灭他们,所花费的代价太大,不划算,而他们也没办法成功突围,只能采取折中的方案,天策军放开通道,他们依次撤回北直隶。
第一批一万兵马,在天策军的密切监视下,花了五天的时间,终于抵达北直隶的河间府,随后便是第二批次兵马的撤离。
而程希孔的第三师,也已经退回了济南府北部,白云龙的第五师,也从南直隶的淮安府撤了回来,但并没有全撤,而是留了一些人手,暂时潜伏下来,一旦朝廷翻脸,他们就能作为第一道防线,迟滞朝廷的行动。
与此同时,东昌府境内的明军,也都从哪来回哪去了。
卢象升的天雄军回大名府去了,洪承畴的三边兵马回到山西,他们将投入对流寇作战的战场,看样子崇祯的计划已经开始执行了,用这些腾出来的兵力清缴流寇,同时编练新的军队,伺机对天策军下手。
而杨一鹏的护漕大军,也顺着大运河回到了南直隶。
这些行动,基本上都比较顺利,天策军不想出幺蛾子,杨一鹏,洪承畴等人也不敢捅娄子。
截止正月二十五日,所有的军事调动,基本上宣告结束了。
现在天策军的地盘,包括整个东江镇,鸭绿江沿岸的数座城池,锦州一带大大小小的堡垒,以及济州岛,崇明沙等军事据点。
而山东境内,除了运河沿线的钞关闸口仍旧由朝廷派人负责外,再没有一支明军驻扎了。
二月初一,孔有德来到了被天策军接收的青州城。
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山东境内,唯一一支不受天策军控制的武装力量--白莲教。
当初天策军帮着白莲教打下青州城,但他们没守住,青州城被刘宇烈攻破之后,徐诗铭就带着残余的一万多兵力,撤退到了青州城南边的临朐一带修整。
后来孔有德为了防止刘宇烈攻陷临朐,从而绕道抄天策军后路,还特地派了两个营到大马山和石门山布防,由于地形险峻,刘宇烈派人打了两次都无果而终,最后选择放弃,算是保得白莲教残部和自己后路的安全。
而昌乐之战结束,孔有德就开始针对白莲教做了一些安排,比如驻守大马山和石门山的两个营,仍旧以防止青州城明军向南突围的名义驻守,同时在白莲教还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由丁山和白云龙各派出一支兵马,堵住了郭家镇,石头村,炉鼎山等交通要到,限制了他们向南向西扩张的路径。
而随着青州城明军撤走,天策军又增派了四个营也开始从各地调遣至青州,诸城,安丘,沂水一带,不断向临朐逼近,白莲教的残部已经被团团包围,天策军随时可以动手。
不过孔有德并不着急,白莲教不过是瓮中之鳖,来到青州城后,他先是在青州府府各地巡视了一圈,远离青州城的北方一带,土改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青州城附近的土改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当中。
结束巡查之后,孔有德吩咐黄桂中“派个人去通知徐诗铭,就说我在青州城,她有什么想说的可以来青州找我。”
黄桂中也看出了孔有德的意思,提议道“大人,咱们何不直接武力解决他们,刚好给新兵蛋子们实战训练一番,反正这帮白莲教的家伙,就会蛊惑人心那一套,打起仗来不顶用,也不用担心出现什么篓子。”
孔有德摆摆手道“不,能不用武力还是不用的好。想要通过无力彻底消灭他们,没那么容易,远的不说,就说王森,徐鸿儒这一支,从天启二年,到现在,他们一次次的起事,一次次的被镇压,结果都没办法彻底消灭。他们有一批死忠,如果动用武力,很难将他们彻底清除,到时候他们时不时的添乱,只会徒增烦恼。”
“是属下思虑不周,那我这就去办!”
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来形容白莲教,在合适不过了。
当他们是盟友的时候,总能赶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王好达被吴桑贵‘百骑破万敌’,那么坚固的登州城,愣是只坚持了不到两天就被拿下
但如果真的完全把白莲教推到对立面,也不是一件好事,这种组织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能够培养出一批死忠,要是他们潜伏下来,不断的搞事情,也会麻烦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