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晋阳惊变(三)
显圣宫的正殿,北汉的文武大臣济济一堂,正在就当天的突发事态举行会议。(.天才只需3秒就能记住)
在场众人每一个都难掩自己脸上的那一片震骇之色——刚刚继位六十多天的嗣皇帝,竟然在勤政殿被一伙乱军弑杀了大汉国在一年当中竟然要面对两场国丧。
刘继恩这人虽然不是睿宗孝和皇帝的亲子,不是正宗的刘氏血脉,但确实是孝和皇帝指认的嗣子,群臣或许对他的才能品性有所疑虑,但是对他继位的正统性还是不存在怀疑的。而且嗣皇帝已经年过三十,是十足的长君,又在太原尹一职上历练多年,孝和皇帝病重时已经监国,由他来继位,在强敌即将压境的时候无疑是稳定人心之举。
万万没有想到这个还算众望所归的嗣皇帝居然只在龙床上坐了六十多天在强敌环伺之下坚持了十多年的孝和皇帝英年早逝,大汉的世仇周国眼看着要乘丧入侵,众心惶恐之际,原本要靠着北面的大辽上国和家有长君这两项条件稍微安顿一下人心的,结果还能出这样的大事。
听到消息的文武大臣无不震骇、惶然,上国册立嗣皇帝的使节刚走,本国去求取援军的使者尚未返回,上国会不会派援军来还不知道呢,这新君就没了,群臣能不心中乱纷纷的么?
而且弑君的是什么人?那是负责翊卫嗣皇帝的一部分禁军,领头的还是当天主管的供奉官,作案现场就在显圣宫的勤政殿,而且据抓到的两个贼子交代,他们是打算用嗣皇帝的首级在周主那边作投名状……这一桩桩一件件的,稍微想一想就觉得可怕之极。
得亏是大内副都点检郝惟庆足够警醒,这些天特别加强了宫中的警戒,还是自己亲自带人巡查,那些已经枭了嗣皇帝首级的乱臣贼子才没能逃出宫去;也亏了郝惟庆这个已故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郝贵超的族侄有些见识,在平定叛贼之后迅速约束部伍,没有任这个噩耗流传出去;也就是执政的左仆射、平章事兼枢密使郭无为足够冷静,在接获了郝惟庆的报告之后,只是迅速召集重臣入宫计议,一直到了正殿才向他们传达了相关的情报,而没有扩散消息范围。(!.赢q币)
不然的话,外面强敌压境,上国援军未定,嗣皇帝骤然遇刺,这样的消息传播出去,太原府恐怕会在一夜之间乱套的。
“……那些贼子从里面把大门给闩上了,臣情知不妙,心忧嗣皇帝的安危,当即命令属下架梯翻墙而入,前赴后继,伤亡达三十人,最终将藏身于勤政殿中的十三名贼人格毙……可惜嗣皇帝早在我率人巡哨到那之前就已经殡天了……”
郝惟庆跪在阶下一五一十地汇报着这次事件的全过程,加上前任宰相卫融次子卫俦抓获的两名贼子的供词,供奉官侯霸荣的弑君反叛阴谋足以被揭示得清清楚楚。
在乐平投降了周军的侯霸荣,或许是负了周主之命,也或许是在周国过得不如意,转身又奔回太原,被孝和皇帝授为供奉官,这些年倒也十分勤谨,慢慢地开始执掌禁卫工作,在孝和皇帝驾前毫无异状。
然而等到孝和皇帝驾崩,或许是因为周军大举集结谋划入侵给了侯霸荣起事的信号,也或许是侯霸荣对大汉的前景不看好,总之他又想靠着嗣皇帝的首级到周主那里谋取富贵了。不过侯霸荣虽然负责了嗣皇帝的一部分禁卫工作,但是仅靠他一个人是根本做不成事的,于是他就用钱财和将来在周国的利禄勾买了禁卫当中的十多个利欲熏心之辈,觑准了今天这个嗣皇帝疏于戒备的时机作乱。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郭仆射对嗣皇帝的安危时刻牢记在心,这些天特别叮嘱了郝惟庆要加强显圣宫的警戒,结果弑君得手的侯霸荣等人还来不及出门,就被临时巡查的郝惟庆堵了个正着,然后灰飞烟灭。
侯霸荣等人的富贵梦倒是成为了泡影,一干人等都是死无全尸,可是恶果却已经造成了,这就是眼下殿中气氛凝重的原因。
感受到殿内气氛的压抑,汇报完了的郝惟庆已经是冷汗涔涔。他这些天加强对显圣宫的警戒,今天亲自率队击杀了逆贼,看着是大功一件,但是在嗣皇帝遇刺的重大过失面前,其他的任何功劳都已经微不足道了,作为负责宫中禁卫的大内副都点检,这一次能不能够活命,端的要看皇家和郭仆射怎么决断了。
其他没有实权的刘氏宗子不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太原尹刘继元和大内都点检刘继钦的意见对郝惟庆的未来至关重要,而执掌着朝中所有军国大事的郭仆射的意见更是至关重要。
说起来刘继钦是大内都点检,似乎对嗣皇帝遇刺更要承担责任,不过刘继钦的大内都点检完全是挂名,是有权而无责的,只要他未曾对禁卫工作进行过干预,这个责任就肯定是归于负责实际工作的郝惟庆,他根本推不上去的。
刘继元、刘继钦与嗣皇帝的关系还算亲近,真要是心痛之下打算为皇兄报仇,以致于迁怒于一切涉及显圣宫禁卫的人,那郝惟庆就凶多吉少了。当然,他还可以寄希望于郭无为会救他,不知道怎么的,郝惟庆已经把生的希望都着落到郭无为身上了。
“郭无为骗我”
那侯霸荣在临死之前的呼喊,郝惟庆不知道还有谁听见了,或许再没有其他人,不过作为亲手杀死这个逆贼头目的人,郝惟庆相信自己一点都没有听错,那个浑身血污面目狰狞的贼人在临死之际从冒着血沫的嘴中吐出来的话,肯定是这样一句。
这句话太令人震惊了,其背后蕴含的深意让郝惟庆这种久经战阵的人都会不寒而栗,让他根本就不敢去往深处想,但是又忍不住会去想。
这桩弑君案有如此复杂难明的背景,或许大家都顾不上追究自己的责任吧?或许郭仆射会为了自己不致于垂死挣扎危及到他,而从深水里面捞自己一下的吧?
“嗣皇帝被弑,吾等同感震悼,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更何况我大汉眼下正面临世仇周国的大举入侵之危,如何追查逆党,如何追究禁卫之责,这都只是枝节小事,今日在殿上的诸君尽快合议出一个新君人选,那才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郭无为的声音让郝惟庆的纷乱思绪慢慢沉静下来,话语当中反映的内容更是让郝惟庆心中大定——果然,郭仆射真的会救自己一命,而且用的是转移视线的轻松方法,毕竟比起新君之位来,自己这个大内副都点检的生死和功罪都是小得多的事情了。
郝惟庆从郭无为的这段话里面听出来了,先前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多半有人在要求追查逆党和追究禁卫之责,不过郭无为的这话一出,应当不会再有人关注那个了。
“我看诸君一时都拿不定主张,但是时间不等人,这事真的是拖延不得,为大汉计,我就不避嫌疑了……”郭无为根本不等其他人说什么话,刚刚提出议程,马上就自顾着地说了下去,“立嗣以嫡以长,孝和皇帝并无亲子,因此当以立长论。嗣皇帝与刘继忠先后亡故之后,孝和皇帝第三子刘继元即是长子,应当立为嗣子,且刘继元身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太原尹,于军政两途已有经验,登基甚是妥当。”
“郭仆射此言大为不妥……”
出乎众人的意料,急急地出声反对的是平常很少与郭无为争辩抗衡的平章中书事张昭敏,只见他连连摇头,大声地说着“不妥”,显得相当的迫切。
郭无为皱了皱眉头:“不知我的提议有何不妥之处?”
“郭仆射,若论立嫡,应该是立嗣皇帝的孤子为君才对吧?当然,值此国难之际,当立长君,这一点我不持异议。不过要立长的话,为何就必须在孝和皇帝诸养子当中择人呢?”
张昭敏显然是在方才那一阵摇头晃脑的时候完全想清楚了,这时候说话条理分明:“嗣皇帝继位不终,表面上看只是因为逆贼作乱,但是谁能说不是因为嗣皇帝并非刘氏所出?如今嗣皇帝享位不永,外有强敌压境,我以为,宜立宗姓以慰民望,如此可以结宗社,定百姓。”
“宗姓?”
郭无为此刻的眉毛已经虬结成一团了,不过张昭敏的这番话明显打动了不少大臣,他一时间倒是不便驳斥。
“对当立宗姓。”张昭敏此刻越发的自信起来,“在孝和皇帝诸侄当中择一贤者继位最佳,我以为世祖嫡孙刘继文最合适,其人出使大辽之后久留上国,多历险厄,正宜迎立,则不仅可以固宗社,尚能结上国强援。若是我国北迎继文登基,我料定大辽必然派出援军助我抗周。”。
显圣宫的正殿,北汉的文武大臣济济一堂,正在就当天的突发事态举行会议。(.天才只需3秒就能记住)
在场众人每一个都难掩自己脸上的那一片震骇之色——刚刚继位六十多天的嗣皇帝,竟然在勤政殿被一伙乱军弑杀了大汉国在一年当中竟然要面对两场国丧。
刘继恩这人虽然不是睿宗孝和皇帝的亲子,不是正宗的刘氏血脉,但确实是孝和皇帝指认的嗣子,群臣或许对他的才能品性有所疑虑,但是对他继位的正统性还是不存在怀疑的。而且嗣皇帝已经年过三十,是十足的长君,又在太原尹一职上历练多年,孝和皇帝病重时已经监国,由他来继位,在强敌即将压境的时候无疑是稳定人心之举。
万万没有想到这个还算众望所归的嗣皇帝居然只在龙床上坐了六十多天在强敌环伺之下坚持了十多年的孝和皇帝英年早逝,大汉的世仇周国眼看着要乘丧入侵,众心惶恐之际,原本要靠着北面的大辽上国和家有长君这两项条件稍微安顿一下人心的,结果还能出这样的大事。
听到消息的文武大臣无不震骇、惶然,上国册立嗣皇帝的使节刚走,本国去求取援军的使者尚未返回,上国会不会派援军来还不知道呢,这新君就没了,群臣能不心中乱纷纷的么?
而且弑君的是什么人?那是负责翊卫嗣皇帝的一部分禁军,领头的还是当天主管的供奉官,作案现场就在显圣宫的勤政殿,而且据抓到的两个贼子交代,他们是打算用嗣皇帝的首级在周主那边作投名状……这一桩桩一件件的,稍微想一想就觉得可怕之极。
得亏是大内副都点检郝惟庆足够警醒,这些天特别加强了宫中的警戒,还是自己亲自带人巡查,那些已经枭了嗣皇帝首级的乱臣贼子才没能逃出宫去;也亏了郝惟庆这个已故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郝贵超的族侄有些见识,在平定叛贼之后迅速约束部伍,没有任这个噩耗流传出去;也就是执政的左仆射、平章事兼枢密使郭无为足够冷静,在接获了郝惟庆的报告之后,只是迅速召集重臣入宫计议,一直到了正殿才向他们传达了相关的情报,而没有扩散消息范围。(!.赢q币)
不然的话,外面强敌压境,上国援军未定,嗣皇帝骤然遇刺,这样的消息传播出去,太原府恐怕会在一夜之间乱套的。
“……那些贼子从里面把大门给闩上了,臣情知不妙,心忧嗣皇帝的安危,当即命令属下架梯翻墙而入,前赴后继,伤亡达三十人,最终将藏身于勤政殿中的十三名贼人格毙……可惜嗣皇帝早在我率人巡哨到那之前就已经殡天了……”
郝惟庆跪在阶下一五一十地汇报着这次事件的全过程,加上前任宰相卫融次子卫俦抓获的两名贼子的供词,供奉官侯霸荣的弑君反叛阴谋足以被揭示得清清楚楚。
在乐平投降了周军的侯霸荣,或许是负了周主之命,也或许是在周国过得不如意,转身又奔回太原,被孝和皇帝授为供奉官,这些年倒也十分勤谨,慢慢地开始执掌禁卫工作,在孝和皇帝驾前毫无异状。
然而等到孝和皇帝驾崩,或许是因为周军大举集结谋划入侵给了侯霸荣起事的信号,也或许是侯霸荣对大汉的前景不看好,总之他又想靠着嗣皇帝的首级到周主那里谋取富贵了。不过侯霸荣虽然负责了嗣皇帝的一部分禁卫工作,但是仅靠他一个人是根本做不成事的,于是他就用钱财和将来在周国的利禄勾买了禁卫当中的十多个利欲熏心之辈,觑准了今天这个嗣皇帝疏于戒备的时机作乱。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郭仆射对嗣皇帝的安危时刻牢记在心,这些天特别叮嘱了郝惟庆要加强显圣宫的警戒,结果弑君得手的侯霸荣等人还来不及出门,就被临时巡查的郝惟庆堵了个正着,然后灰飞烟灭。
侯霸荣等人的富贵梦倒是成为了泡影,一干人等都是死无全尸,可是恶果却已经造成了,这就是眼下殿中气氛凝重的原因。
感受到殿内气氛的压抑,汇报完了的郝惟庆已经是冷汗涔涔。他这些天加强对显圣宫的警戒,今天亲自率队击杀了逆贼,看着是大功一件,但是在嗣皇帝遇刺的重大过失面前,其他的任何功劳都已经微不足道了,作为负责宫中禁卫的大内副都点检,这一次能不能够活命,端的要看皇家和郭仆射怎么决断了。
其他没有实权的刘氏宗子不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太原尹刘继元和大内都点检刘继钦的意见对郝惟庆的未来至关重要,而执掌着朝中所有军国大事的郭仆射的意见更是至关重要。
说起来刘继钦是大内都点检,似乎对嗣皇帝遇刺更要承担责任,不过刘继钦的大内都点检完全是挂名,是有权而无责的,只要他未曾对禁卫工作进行过干预,这个责任就肯定是归于负责实际工作的郝惟庆,他根本推不上去的。
刘继元、刘继钦与嗣皇帝的关系还算亲近,真要是心痛之下打算为皇兄报仇,以致于迁怒于一切涉及显圣宫禁卫的人,那郝惟庆就凶多吉少了。当然,他还可以寄希望于郭无为会救他,不知道怎么的,郝惟庆已经把生的希望都着落到郭无为身上了。
“郭无为骗我”
那侯霸荣在临死之前的呼喊,郝惟庆不知道还有谁听见了,或许再没有其他人,不过作为亲手杀死这个逆贼头目的人,郝惟庆相信自己一点都没有听错,那个浑身血污面目狰狞的贼人在临死之际从冒着血沫的嘴中吐出来的话,肯定是这样一句。
这句话太令人震惊了,其背后蕴含的深意让郝惟庆这种久经战阵的人都会不寒而栗,让他根本就不敢去往深处想,但是又忍不住会去想。
这桩弑君案有如此复杂难明的背景,或许大家都顾不上追究自己的责任吧?或许郭仆射会为了自己不致于垂死挣扎危及到他,而从深水里面捞自己一下的吧?
“嗣皇帝被弑,吾等同感震悼,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更何况我大汉眼下正面临世仇周国的大举入侵之危,如何追查逆党,如何追究禁卫之责,这都只是枝节小事,今日在殿上的诸君尽快合议出一个新君人选,那才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郭无为的声音让郝惟庆的纷乱思绪慢慢沉静下来,话语当中反映的内容更是让郝惟庆心中大定——果然,郭仆射真的会救自己一命,而且用的是转移视线的轻松方法,毕竟比起新君之位来,自己这个大内副都点检的生死和功罪都是小得多的事情了。
郝惟庆从郭无为的这段话里面听出来了,先前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多半有人在要求追查逆党和追究禁卫之责,不过郭无为的这话一出,应当不会再有人关注那个了。
“我看诸君一时都拿不定主张,但是时间不等人,这事真的是拖延不得,为大汉计,我就不避嫌疑了……”郭无为根本不等其他人说什么话,刚刚提出议程,马上就自顾着地说了下去,“立嗣以嫡以长,孝和皇帝并无亲子,因此当以立长论。嗣皇帝与刘继忠先后亡故之后,孝和皇帝第三子刘继元即是长子,应当立为嗣子,且刘继元身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太原尹,于军政两途已有经验,登基甚是妥当。”
“郭仆射此言大为不妥……”
出乎众人的意料,急急地出声反对的是平常很少与郭无为争辩抗衡的平章中书事张昭敏,只见他连连摇头,大声地说着“不妥”,显得相当的迫切。
郭无为皱了皱眉头:“不知我的提议有何不妥之处?”
“郭仆射,若论立嫡,应该是立嗣皇帝的孤子为君才对吧?当然,值此国难之际,当立长君,这一点我不持异议。不过要立长的话,为何就必须在孝和皇帝诸养子当中择人呢?”
张昭敏显然是在方才那一阵摇头晃脑的时候完全想清楚了,这时候说话条理分明:“嗣皇帝继位不终,表面上看只是因为逆贼作乱,但是谁能说不是因为嗣皇帝并非刘氏所出?如今嗣皇帝享位不永,外有强敌压境,我以为,宜立宗姓以慰民望,如此可以结宗社,定百姓。”
“宗姓?”
郭无为此刻的眉毛已经虬结成一团了,不过张昭敏的这番话明显打动了不少大臣,他一时间倒是不便驳斥。
“对当立宗姓。”张昭敏此刻越发的自信起来,“在孝和皇帝诸侄当中择一贤者继位最佳,我以为世祖嫡孙刘继文最合适,其人出使大辽之后久留上国,多历险厄,正宜迎立,则不仅可以固宗社,尚能结上国强援。若是我国北迎继文登基,我料定大辽必然派出援军助我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