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争听见甄家的时候,这才想起了冀州还有一个商业大户甄家。
三国时期,有几个比较出名的经商大户,比如刘争手下的徐州糜家,江东鲁家,陈留卫家,以及河北甄家等。
这些家族和那些世家大族不同,世家大族之中,大多都是在朝廷有靠山,或者是有背景的人,最不济,在朝廷里没有靠山,祖上也肯定是一个大人物,只是到了现在家道中落罢了。
可这些家族,可是没什么靠山,而且主要并不是从政,他们的家族多是经商。
这几个家族的人,都是以经商为主,而且都在商业这一块,做的极好。
甚至当他们做好了商业,赚取了足够多的钱之后,就会开始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投资那些有潜力的诸侯。
江东鲁家投资的东吴孙家,徐州糜家投资了刘备,卫家最早资助的曹操,而河北甄家投资的人就是袁绍了。
袁绍虽然是一个四世三公出身的大家族子弟,不过袁绍本身,并没能够得到袁氏的太多资助,袁氏的财富多数都留给了袁术,毕竟袁绍北走冀州的时候,袁氏所在汝南,根本触及不到袁绍的地盘。
而袁绍的背后一定也有一个强大的财团在支撑,否则袁绍根本挡不住几场战争就会穷困潦倒。
就像刘争初期,没有资源,一切都是靠掠夺,抢劫。
但是袁绍不行,他是四世三公之后,要顾及名声,刘争对于这些名声没什么好顾及的,所以才能够发展到今日的程度。
知道了在背后支持袁家的是甄家之后,刘争便决定,先去和甄家谈一谈。
不过去和甄家谈,不能明目张胆的前往,否则,被袁家兄弟知道了,只怕刘争并没有什么机会,走回徐州。
和郭嘉等人一番商议之后,刘争和郭嘉便定计了。
要想去甄家,和甄家的人谈谈,带着大军前往,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刘争要有一个身份,假扮成商贾,前去冀州,并且只带少部分的人。
既然一方面不能大军出动,所以刘争只能让自己身边的锦衣卫假扮成一些仆人,然后自己乔装打扮成经商的游商前往冀州。
同时让太史慈、徐晃二人暂时撤兵,从青州退往徐州地界。
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给冀州的袁家兄弟一些信号证明刘争的人马退军了。另外一方面也好让刘争这些前往冀州的人减少一些阻力。
就这样两天后。
刘争带着郭嘉、典韦等几百个锦衣卫,趁着夜色悄然从大营之中离开前往冀州。
从青州前往冀州,路途不算遥远。
不过他们并没有动用太多的马匹装,扮成商人,所以只能大部分依靠步行,一天所走的路程有限。
花了小半个月的时间才从青州来到了冀州地界。
当然这也是为了绕开在冀州的袁军。毕竟这个地方现在正在交战,虽然如今人家两兄弟已经停止交战,不过,当地的气氛还是处于战乱时期。
他身边这些人又数量比较多,如果出现在人多的地方很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
为了避免出现这些情况,他才故意走那些没有人走的小道。
毕竟不管是被袁谭和袁熙任何一方的人抓住了,可都不是一个好事。
几天之后,他带着自己的人马出现在了中山国。
中山国,其实很早就存在。
最早其实并不是汉人建立的,而是鲜虞人建立的国家,因城里有山得国名。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同样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魏灭中山和赵灭中山的阶段。
后来到了汉朝,西汉和东汉都置了中山国。
西汉时,汉景帝三年,分常山郡东部置中山国,封皇子刘胜为中山王。这个刘胜,就是刘备时常挂在嘴边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后来王莽篡汉的时候,中山国被废除了,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再册封自己的儿子刘茂为中山王,这样中山国又有了,只不过那刘茂传到十几年前绝后了,这中山国又除名了,现在叫做中山郡。
在前往中山郡面见甄家的这些人时,刘争就已经提前让自己手下的锦衣卫打探清楚这甄家的一些情况。
甄家在中山国里还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家族。
当然所谓的大,也只是经商范围比较大,并不是说他这个家族在整个冀州来说算是有名望的家族,不过是和糜家一样拥有众多的仆人,占据的地方比较大一些而已,却在朝廷里没有靠山。
甄家依靠雄厚的财力将家族发展起来,如今也是想要改变的。
刘争打听到的情况是,现任家族之主名叫甄俨。
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洛神甄宓的二哥。
甄家在几十年前才在中山郡发迹,上一任家主甄逸曾经是上蔡县县令,后来回到中山,以经商为主逐渐将家族壮大。
甄家先祖其实也算是朝廷中的大官,在王莽篡汉时代,曾官居大司马,只不过如今过去了这么多年,家道中落了一些。
甄逸此人不太适合官场,所以辞官之后,一心在家经商,将甄家的生意,遍布整个冀州和幽州等地。
甄家的财富虽然不可以说是富可敌国,但也绝对是在这冀州之中数一数二的。
袁绍当初占据了冀州之后,就是因为有甄家在背后支持,才能够让袁绍短时间里资金无忧。
而同样的正是因为有袁家在明面上保护甄家,才能够在这短短几年时间里继续壮大自己,一时间将自己的生意不但做到了幽州甚至还往北边的乌丸,鲜卑族等地进行扩张。
整个北方的生意,包括盐铁、马匹贩卖甄家都有涉猎。
依靠从内地收集起来的粮草贩卖到草原上获取马匹,再将北方的马匹卖到中原来,如此一来,一来一回就有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差额,让甄家在短短几十年之间迅速壮大,财富暴涨。
不过最近这段时间甄家的日子过得也并不好。
三国时期,有几个比较出名的经商大户,比如刘争手下的徐州糜家,江东鲁家,陈留卫家,以及河北甄家等。
这些家族和那些世家大族不同,世家大族之中,大多都是在朝廷有靠山,或者是有背景的人,最不济,在朝廷里没有靠山,祖上也肯定是一个大人物,只是到了现在家道中落罢了。
可这些家族,可是没什么靠山,而且主要并不是从政,他们的家族多是经商。
这几个家族的人,都是以经商为主,而且都在商业这一块,做的极好。
甚至当他们做好了商业,赚取了足够多的钱之后,就会开始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投资那些有潜力的诸侯。
江东鲁家投资的东吴孙家,徐州糜家投资了刘备,卫家最早资助的曹操,而河北甄家投资的人就是袁绍了。
袁绍虽然是一个四世三公出身的大家族子弟,不过袁绍本身,并没能够得到袁氏的太多资助,袁氏的财富多数都留给了袁术,毕竟袁绍北走冀州的时候,袁氏所在汝南,根本触及不到袁绍的地盘。
而袁绍的背后一定也有一个强大的财团在支撑,否则袁绍根本挡不住几场战争就会穷困潦倒。
就像刘争初期,没有资源,一切都是靠掠夺,抢劫。
但是袁绍不行,他是四世三公之后,要顾及名声,刘争对于这些名声没什么好顾及的,所以才能够发展到今日的程度。
知道了在背后支持袁家的是甄家之后,刘争便决定,先去和甄家谈一谈。
不过去和甄家谈,不能明目张胆的前往,否则,被袁家兄弟知道了,只怕刘争并没有什么机会,走回徐州。
和郭嘉等人一番商议之后,刘争和郭嘉便定计了。
要想去甄家,和甄家的人谈谈,带着大军前往,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刘争要有一个身份,假扮成商贾,前去冀州,并且只带少部分的人。
既然一方面不能大军出动,所以刘争只能让自己身边的锦衣卫假扮成一些仆人,然后自己乔装打扮成经商的游商前往冀州。
同时让太史慈、徐晃二人暂时撤兵,从青州退往徐州地界。
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给冀州的袁家兄弟一些信号证明刘争的人马退军了。另外一方面也好让刘争这些前往冀州的人减少一些阻力。
就这样两天后。
刘争带着郭嘉、典韦等几百个锦衣卫,趁着夜色悄然从大营之中离开前往冀州。
从青州前往冀州,路途不算遥远。
不过他们并没有动用太多的马匹装,扮成商人,所以只能大部分依靠步行,一天所走的路程有限。
花了小半个月的时间才从青州来到了冀州地界。
当然这也是为了绕开在冀州的袁军。毕竟这个地方现在正在交战,虽然如今人家两兄弟已经停止交战,不过,当地的气氛还是处于战乱时期。
他身边这些人又数量比较多,如果出现在人多的地方很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
为了避免出现这些情况,他才故意走那些没有人走的小道。
毕竟不管是被袁谭和袁熙任何一方的人抓住了,可都不是一个好事。
几天之后,他带着自己的人马出现在了中山国。
中山国,其实很早就存在。
最早其实并不是汉人建立的,而是鲜虞人建立的国家,因城里有山得国名。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同样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魏灭中山和赵灭中山的阶段。
后来到了汉朝,西汉和东汉都置了中山国。
西汉时,汉景帝三年,分常山郡东部置中山国,封皇子刘胜为中山王。这个刘胜,就是刘备时常挂在嘴边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后来王莽篡汉的时候,中山国被废除了,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再册封自己的儿子刘茂为中山王,这样中山国又有了,只不过那刘茂传到十几年前绝后了,这中山国又除名了,现在叫做中山郡。
在前往中山郡面见甄家的这些人时,刘争就已经提前让自己手下的锦衣卫打探清楚这甄家的一些情况。
甄家在中山国里还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家族。
当然所谓的大,也只是经商范围比较大,并不是说他这个家族在整个冀州来说算是有名望的家族,不过是和糜家一样拥有众多的仆人,占据的地方比较大一些而已,却在朝廷里没有靠山。
甄家依靠雄厚的财力将家族发展起来,如今也是想要改变的。
刘争打听到的情况是,现任家族之主名叫甄俨。
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洛神甄宓的二哥。
甄家在几十年前才在中山郡发迹,上一任家主甄逸曾经是上蔡县县令,后来回到中山,以经商为主逐渐将家族壮大。
甄家先祖其实也算是朝廷中的大官,在王莽篡汉时代,曾官居大司马,只不过如今过去了这么多年,家道中落了一些。
甄逸此人不太适合官场,所以辞官之后,一心在家经商,将甄家的生意,遍布整个冀州和幽州等地。
甄家的财富虽然不可以说是富可敌国,但也绝对是在这冀州之中数一数二的。
袁绍当初占据了冀州之后,就是因为有甄家在背后支持,才能够让袁绍短时间里资金无忧。
而同样的正是因为有袁家在明面上保护甄家,才能够在这短短几年时间里继续壮大自己,一时间将自己的生意不但做到了幽州甚至还往北边的乌丸,鲜卑族等地进行扩张。
整个北方的生意,包括盐铁、马匹贩卖甄家都有涉猎。
依靠从内地收集起来的粮草贩卖到草原上获取马匹,再将北方的马匹卖到中原来,如此一来,一来一回就有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差额,让甄家在短短几十年之间迅速壮大,财富暴涨。
不过最近这段时间甄家的日子过得也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