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高务实按照计划行程在大同城西北的镇河堡测验火炮,不过由于高务实这厮私心作祟,对火炮的测验远不如昨日对火铳的测验来得严格,所以得出的结论是火炮勉强可用。
当然,高务实对于这种明显有放水迹象的测试也找好了理由——大炮造价远超火铳且配备不多,而眼下俺答大军压境,如果也如测试火铳一样进行耐久强度测试,万一出现大量大炮非战损性炸膛,就可能影响接下来的御敌之战,何其不美?
不过这次来镇河堡,对于高务实来说有另外的收获——他第一次亲眼看见正经的大明边军模样。
在今天镇河堡一行以前,高务实第一次看见的“边军”是上次戚继光与他会面时带在身边的部队,但他知道那其实是戚继光从南方带过来的南军,也就是所谓的戚家军。第二次看见边军,则是昨天在大同城里看见的守城部队,他一开始以为大同的守城部队是马芳的嫡系,后来顺口问了一句才知道不是,大同城的守城部队只是卫所兵,一共两批:大同前卫和大同后卫。
换句话说,他前两次看到的军队,都不能代表“九边”边军的正常水平——前者太强,后者太弱。
高务实当时看见的戚家军,装备精良不说,精神面貌也很好,纪律就更不用说了。作为一个并不懂军伍的外行人,高务实觉得有这三点在,这支军队再怎么也不会很糟糕。
而昨天见到的大同前后卫就很让高务实皱眉,虽然因为王崇古已经发布战备命令,全部将士都已经处于警戒状态,但他们一个个仍然有些懒懒散散,明明应该是紧张有序的战前准备,很多人偏偏还跟无头苍蝇一样乱碰乱撞,再加上身上那些洗得泛白、打着补丁的鸳鸯战袄,整体看起来就让人觉得靠不住。
对此情形,高务实甚至还趁隙向马芳提出过疑问,结果马芳倒是淡定得很,告诉高务实说这群人的作用主要就是凑数,真正开战的时候,成败都看嫡系主力部队——嫡系主力一般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总兵督标,另一部分就是武装家丁。
高务实对这种情况其实一直就不看好,他比较喜欢戚家军那样的模式:宁可兵少,但一定要精锐。
按照宣大这边的情况看,精锐有还是有,但只有总兵督标算是正经的大明“官军”,剩下占比很是不小的另一部分实际上是总兵的“半私军”。
对于高务实这种坚持唯制度论的人而言,显然戚继光的模式才是他希望大明拥有的,因为戚家军在原先的历史上就已经证明了一个最大的优势:大明的其他精锐部队,只要换个主将,战斗力可能就一落千丈,而戚家军则不同,无论换了谁去带他们,他们的战斗力都一如既往地靠谱!
这才是戚继光练兵成果的真正体现——这是一支靠着纪律、规定长期锻造而出的部队,主将的好坏只能影响这支部队的兵力投放的正确性,而并不影响这支部队本身的战斗力。
也就是说,一个好的主将能把这支部队用在合适的位置和时间节点上,而一个坏的主将可能会把他们用在无意义的位置和时间节点,但是无论主将好坏,这支部队本身的战斗力是没有变化的。
如果要按照后世的划分,这种表现的军队,其实已经拥有“近代化部队”的主要特征了。
高务实甚至可以肯定的说,如果全大明的军队全部都是戚家军这种,哪怕一件装备都不换,也足够轻松保家卫国,即便野猪皮崛起之后,也没有什么好蹦跶的。
原因说穿了很简单,一个正常的古代军队,战损超过百分之十,崩溃几乎就是必然现象,可是一支近代化军队,战损三成完全就是毛毛雨,甚至战损超过一半还能坚持作战的例子都比比皆是。
这其中的差距根本不以道理计,八里桥之战就明白无误的展示了这种差距。
不要说装备不如人就打不了仗,英国人自家记录的历史中,很多英**官回忆说清军不怕跟他们对拼开枪,哪怕在双方互相开枪的时候清军被压着打,也很少会崩溃,但是只要英国龙虾兵发动刺刀冲锋,则清军几乎毫无例外的全都是立刻崩溃。
但是作为一个喜欢从制度上思考问题的人,高务实也很清楚戚家军模式要想推广到大明全国,难点不是执行戚家军的训练过程或者军中规条,而是在于更深层次的制度很难改革。
简单的说:卫所制度不改革,大明的军队永远不可能进入近代化。戚家军之所以从组建就强于卫所军,除了戚继光制定的选兵练兵制度有明显优势之外,还有一个优势就在于他们是招募兵员:打得好你就留,留下有远超普通人的薪酬和赏赐;打得差你就滚,滚回去继续挖矿种田一辈子没有出息。
甚至在高务实看来,戚家军这样的情况,都只能算是初级近代化军队,因为真正的近代化军队,还需要有譬如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之类的精神武器来武装头脑,要让士兵知道我是为谁而战!
抗日战争时期,国内有些军队战损高到几乎全军打光,却仍然死不撤退,他们难道是因为军饷高?他们是因为民族感情、爱国热情!
当然这一条,目前看来实在太遥远了一些,那需要在文化普及等各个方面长达至少一两代人的不断强化和努力,高务实甚至怀疑自己这辈子就算能改革得一帆风顺也未见得能看到那一天。
但是,至少戚家军这个水准,通过彻底改革卫所制度等各项军制,还是有机会实现的。
今天高务实所到的镇河堡,驻扎的部队正是马芳的总兵督标一部,人数倒也不多,五六百人的规模,这支大同总兵督标给高务实的感觉,跟他心里的预计相差不大——凶悍有余而纪律不足。
凶悍这种东西,看他们的神情和做派就能看得出来,而纪律也同样如此——直接面对马芳本人的时候,这群人显得还比较老实,但只要马芳一转身,那种吊儿郎当的感觉就连高务实这种自认“不知兵”的人看了也直皱眉。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
当然,高务实对于这种明显有放水迹象的测试也找好了理由——大炮造价远超火铳且配备不多,而眼下俺答大军压境,如果也如测试火铳一样进行耐久强度测试,万一出现大量大炮非战损性炸膛,就可能影响接下来的御敌之战,何其不美?
不过这次来镇河堡,对于高务实来说有另外的收获——他第一次亲眼看见正经的大明边军模样。
在今天镇河堡一行以前,高务实第一次看见的“边军”是上次戚继光与他会面时带在身边的部队,但他知道那其实是戚继光从南方带过来的南军,也就是所谓的戚家军。第二次看见边军,则是昨天在大同城里看见的守城部队,他一开始以为大同的守城部队是马芳的嫡系,后来顺口问了一句才知道不是,大同城的守城部队只是卫所兵,一共两批:大同前卫和大同后卫。
换句话说,他前两次看到的军队,都不能代表“九边”边军的正常水平——前者太强,后者太弱。
高务实当时看见的戚家军,装备精良不说,精神面貌也很好,纪律就更不用说了。作为一个并不懂军伍的外行人,高务实觉得有这三点在,这支军队再怎么也不会很糟糕。
而昨天见到的大同前后卫就很让高务实皱眉,虽然因为王崇古已经发布战备命令,全部将士都已经处于警戒状态,但他们一个个仍然有些懒懒散散,明明应该是紧张有序的战前准备,很多人偏偏还跟无头苍蝇一样乱碰乱撞,再加上身上那些洗得泛白、打着补丁的鸳鸯战袄,整体看起来就让人觉得靠不住。
对此情形,高务实甚至还趁隙向马芳提出过疑问,结果马芳倒是淡定得很,告诉高务实说这群人的作用主要就是凑数,真正开战的时候,成败都看嫡系主力部队——嫡系主力一般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总兵督标,另一部分就是武装家丁。
高务实对这种情况其实一直就不看好,他比较喜欢戚家军那样的模式:宁可兵少,但一定要精锐。
按照宣大这边的情况看,精锐有还是有,但只有总兵督标算是正经的大明“官军”,剩下占比很是不小的另一部分实际上是总兵的“半私军”。
对于高务实这种坚持唯制度论的人而言,显然戚继光的模式才是他希望大明拥有的,因为戚家军在原先的历史上就已经证明了一个最大的优势:大明的其他精锐部队,只要换个主将,战斗力可能就一落千丈,而戚家军则不同,无论换了谁去带他们,他们的战斗力都一如既往地靠谱!
这才是戚继光练兵成果的真正体现——这是一支靠着纪律、规定长期锻造而出的部队,主将的好坏只能影响这支部队的兵力投放的正确性,而并不影响这支部队本身的战斗力。
也就是说,一个好的主将能把这支部队用在合适的位置和时间节点上,而一个坏的主将可能会把他们用在无意义的位置和时间节点,但是无论主将好坏,这支部队本身的战斗力是没有变化的。
如果要按照后世的划分,这种表现的军队,其实已经拥有“近代化部队”的主要特征了。
高务实甚至可以肯定的说,如果全大明的军队全部都是戚家军这种,哪怕一件装备都不换,也足够轻松保家卫国,即便野猪皮崛起之后,也没有什么好蹦跶的。
原因说穿了很简单,一个正常的古代军队,战损超过百分之十,崩溃几乎就是必然现象,可是一支近代化军队,战损三成完全就是毛毛雨,甚至战损超过一半还能坚持作战的例子都比比皆是。
这其中的差距根本不以道理计,八里桥之战就明白无误的展示了这种差距。
不要说装备不如人就打不了仗,英国人自家记录的历史中,很多英**官回忆说清军不怕跟他们对拼开枪,哪怕在双方互相开枪的时候清军被压着打,也很少会崩溃,但是只要英国龙虾兵发动刺刀冲锋,则清军几乎毫无例外的全都是立刻崩溃。
但是作为一个喜欢从制度上思考问题的人,高务实也很清楚戚家军模式要想推广到大明全国,难点不是执行戚家军的训练过程或者军中规条,而是在于更深层次的制度很难改革。
简单的说:卫所制度不改革,大明的军队永远不可能进入近代化。戚家军之所以从组建就强于卫所军,除了戚继光制定的选兵练兵制度有明显优势之外,还有一个优势就在于他们是招募兵员:打得好你就留,留下有远超普通人的薪酬和赏赐;打得差你就滚,滚回去继续挖矿种田一辈子没有出息。
甚至在高务实看来,戚家军这样的情况,都只能算是初级近代化军队,因为真正的近代化军队,还需要有譬如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之类的精神武器来武装头脑,要让士兵知道我是为谁而战!
抗日战争时期,国内有些军队战损高到几乎全军打光,却仍然死不撤退,他们难道是因为军饷高?他们是因为民族感情、爱国热情!
当然这一条,目前看来实在太遥远了一些,那需要在文化普及等各个方面长达至少一两代人的不断强化和努力,高务实甚至怀疑自己这辈子就算能改革得一帆风顺也未见得能看到那一天。
但是,至少戚家军这个水准,通过彻底改革卫所制度等各项军制,还是有机会实现的。
今天高务实所到的镇河堡,驻扎的部队正是马芳的总兵督标一部,人数倒也不多,五六百人的规模,这支大同总兵督标给高务实的感觉,跟他心里的预计相差不大——凶悍有余而纪律不足。
凶悍这种东西,看他们的神情和做派就能看得出来,而纪律也同样如此——直接面对马芳本人的时候,这群人显得还比较老实,但只要马芳一转身,那种吊儿郎当的感觉就连高务实这种自认“不知兵”的人看了也直皱眉。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