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说出來的老实话往往伤害力更大,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得或者是从不想圆滑的去解决问題,张文收就是这一类老实人,但他的老实其实不代表他傻,只是他做事更加实事求是,有点迂腐,

    但正因为如此,他对上不能溜须拍马,对下也不会目中无人,

    若你以为张文收老实是个傻子,那你就铁定看错人了,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做人的方式,或许张文收这样的人可以欺之以方,但你却又不得不承认,太常寺里口碑最好的就是张文收,无论是清关还是昏官,对张文收此人都有极大的好感,逢面时都会拱手笑呵呵的唤一声‘张大人’,相比较郭善这个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家伙而言,张文收为官更加符合为官的中庸之道,

    李世民显然也是知道张文收的性子的,所以沒对张文收动怒,而是一拍桌子喝道:“他郭善有脸想娶长乐公主,”但一想到这样未免打断张文收的话,李世民一摆手让张文收干脆继续说下去,

    张文收又道:“臣也以为小郭大人不适合尚长乐公主,臣以为二者年龄相差颇大,若让小郭大人尚长乐公主实不符合阴阳之理,”

    这句话说的好多人都翻白眼儿,暗想这是年龄相差的问題吗,这是血统、身份的差距啊,长安城多少官宦子弟想娶长乐公主啊,哪一个不是身份尊贵的人物,长乐公主何许人啊,那可不是普普通通的公主,是深得皇后和皇上喜爱的公主,加之又是嫡系长女,这又是与其他公主不一般了,娶了她,绝对能‘镇宅’,至少可保家族数十年太平而不失宠,

    本來许多官员沒见过郭善,但此刻从张文收口中,许多京外官乃及在京任职的未曾见过郭善的人物也终于知道了郭善这么号人,而且脑子里已经把郭善打成了‘不知死活’‘厚颜无耻’等标签了,

    李世民多聪明,这个时候沒有插张文收的嘴,真希望张文收这厮早点把郭善买粮的事情交代清楚,也怕张文收乱七八糟扯出更多闲话來,因为李世民是比较了解郭善这个人的,当着自己的面有时候郭善都会说些乱七八糟的话,而背着自己郭善真不知道能说出多少有违礼制的话來,

    听张文收继续说:“我便告诉小郭大人说‘小郭大人莫慌,我看你与和顺公主年龄相若,既然圣上有意将和顺公主下嫁予你,那自然是天赐的姻缘呢,’我本是安慰小郭大人,但哪知道小郭大人听了我这话后更是嚎啕大哭说‘什么天赐姻缘,老张大人你有所不知,前几日皇上还逼着我娶和顺公主,但今日皇上却召我进宫告诉我另觅亲事去,且老张大人你有所不知,在此之前我曾跟一女子求婚,却因为皇上一旨恩赐,我那位红颜知己只好渡海回乡,不在京城住了,’”

    说到此处,众人都是‘咦’的一声,然后转脸与旁边的同僚窃窃私语起來,

    文武百官们还是相当八卦的,他们显然也沒料到在和顺公主下嫁的背后竟然还有这么一桩事儿,

    李世民确是干咳了一声,别人不知道这事儿,但是他却有些许明白,暗想原來当初郭善说已经与人有了婚约的事儿却是沒有骗我的,他毕竟沒理由骗了我之后还去骗张文收,

    其实李世民哪里知道,郭善这个人说话十分真里必然要掺上个三分假,其实不独是他,而是几乎所有的人说话都难免颠倒一些事实,这既是语言艺术的加工,也是想通过艺术而把自身形象进行再造,

    就跟北方一些人跟人说话时,跟人头一句话里总带着一句‘我不是跟你吹啊’,南方一些人则喜欢讲‘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郭善说话综合了一切特点,他本人说话从來不太实事求是,把王苏苏说成他的红颜知己,这必然是口花花上的占便宜,至于又说那位红颜知己因为李世民的一旨恩赐而走,说的含糊,好似王苏苏本來是喜欢他的,而之所以告辞确实因为李世民逼得似的,其实知道详情的就清楚,事情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人家王苏苏对他这个小屁孩儿根本沒什么兴趣,更别提什么相知的了,

    本來是想查郭善买粮的事儿,但被张文收这么一打岔,愣生生变成了一场娱乐新闻大爆料了,

    李世民自知这个时候不可能让张文收住嘴不说了,只好忍着让张文收继续说,当然,也因为知道张文收性格上的缺点,所以李世民能容忍张文收的啰嗦,如果是别人胆敢在自己面前啰嗦,李世民早把人给赶出去了,

    噼里啪啦的又是半天的啰嗦,群臣差点沒想把张文收一棍子挥出去,老张也终于慢慢悠悠的说到了正題上:“小郭大人说,他那位红颜知己曾经在豫州居住,又得闻那儿发了洪水,所以想雇船回乡,于是他那位红颜知己自己买了些粮食和布帛乘舟而去,而小郭大人未必放心,也从月饼坊中取出一船的月饼让郭家部曲护送随行,用已豫州赈灾之用,”

    这话一出,御史们坐蜡了,

    好多攻讦郭善的人都无语了,暗想不是要造反吗,怎么突然成了赈灾了,

    李世民听言问道:“郭善拿一万石粮食,也是用已赈灾用的,”

    张文收道:“小郭大人说豫州饥民无算,一船之月饼何足以济之,而去年受灾之地又何止豫州一处,当地百姓颗粒无收,导致粮价暴涨,临县之州郡,粮商岂不借机发财,奸商发财,百姓何辜,而长安米价尚不贵,可尽早筹集粮食用已赈灾之用,一万石粮食不少,然而对于豫州也只是杯水车薪,而筹集粮食宜早而不宜迟,倘若等待灾民变成流民,再聚于长安,朝廷岂不又要花费手段维护,”

    先前参劾郭善的御史此刻脸都黑了,为求自保只好继续污蔑郭善了,忍不住反驳道:“朝廷自有户部调粮赈灾,协律郎何以不信朝廷的手段,”

    张文收多老实,把郭善的话原原本本的吐露了出來,在他眼里,君子所行之事无一不可与人说,所以就道:“小郭大人说了,朝廷虽然有些许粮食,但不可能将所有粮食用于一州一县,况且吐谷浑一战,朝廷已经花费了太多粮草,户部只管国库,怎么肯因为几个州县的灾民而让国库空虚,且各州县上表所报的各州县灾民人数和受灾情况未必属实,朝廷远在京城不能亲眼查核难免偏听偏信,又朝廷手续繁琐,由州县上表请奏赈灾,再由户部批复,然后又联系工部乃及兵部押送,层层手续下來又要耽搁十天半月,实在费时费力,”

    这句话一出,张文收算是替郭善把户部和豫州几个受灾州县的官员给得罪彻底了,

    那御史也许是逼急了,忍不住道:“郭善运粮赈灾,未必心系百姓,许是为了邀名买直,其心可诛也,”

    这话一出,他心里咯噔一下,

    果然,周围的文武百官齐齐看傻子一样的看着他,

    上面的李世民也怒了,这该是多傻逼的人才会说出这么傻逼的话啊,邀名,买直,人家郭善是悄悄的不动声色的私自买粮赈灾,谁也沒有告诉,也就告诉了张文收而已,如果不是你自己去抓人家痛脚把人揪出來,谁会知道郭善背地里替朝廷做了这大善事儿,现在你把人做善事的事儿给揪了出來,又说人家是为了在朝廷和皇上面前邀名邀功...

    有明白的人心里均想,永嘉公主怎么派了这么个傻缺上來参劾郭善啊,这不是变相的给郭善请功么,现在被他这么一说,皇上肯定要给郭善赏赐了,

    果然,李世民道:“朕常梦见各州县之灾民易子而食,又梦见各州县饿殍遍野,每想到天下尚有百姓食不能果腹,衣不能蔽体,心中便凄然,子民们尚处在水深火热中,朕寝食难安,郭善说‘百姓何辜,’,朕看一点不假,”

    张文收立刻道:“小郭大人常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担君之忧,”

    众人听张文收又发话了,心里都咯噔一下,暗想老张今儿怎么了,他今天是不是郭善请來邀功的啊,

    确实,张文收这句话实在是替郭善拍了好大的马屁,倘若这句话由郭善本人在李世民那儿说,那显然沒多大说服力,但这话是张文收在这个时刻,在这个郭善不在场的时刻,替他说出來的,那么,效果就不一样了,

    先前参劾郭善的御史听到张文收这句话险些沒一口血吐出來,不是要‘讨伐’郭善的吗,怎么成了表彰大会了,今儿是元日大朝会啊,皇上您不要这么闹成不成,

    李世民肯定沒听到他的心声,就算是听到了也肯定不会搭理,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担君之忧,说的好,”李世民心里暗想,这话真是郭善说的,转念又一想,张文收不可能骗自己也绝不敢骗自己,

    到底这么正儿八经的话是不是郭善说的,李世民不打算追究,他道看着群臣,道:“郭善此言让朕幸甚,诸位爱卿应将此话牢记于心啊,”

    梁有良翻了个白眼儿,暗想郭善什么时候格调这么高了,还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一个月有事沒事休假半个月的人,是个能担君之忧的货色,

    虽然心里不喜欢李世民夸赞郭善,但是梁有良知道这个时候绝不能打断李世民的话茬,因为政治斗争一向讲究平衡,先前那个傻缺御史跳出來沒把郭善斗败,反而还给郭善脸上增了光,到了这个时候胜负已分,为了平衡李世民肯定要打那御史的板子而给郭善赏赐了,现在要关注的是皇上究竟要赏郭善些什么,

章节目录

唐朝三世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真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二百零九章 惹事专业户(一)-唐朝三世祖怎么样,唐朝三世祖,笔趣阁并收藏唐朝三世祖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