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宫中那些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浮现了很多东西,而让赵祯震惊的是雅利安的“丰功伟绩”,雅利安人摧毁了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三个: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
《梨俱吠陀》是从那烂陀寺中收集到的古书,古书的内容是有关天竺的起源,而且最重要的是提到了雅利安人入侵天竺,并在这里建立王朝的事情。
书中详细描述了种姓制度的由来,这是雅利安人为了统治天竺而立下的规矩,也是从此之后使得天竺走向衰落和懒惰的开始。
赵祯不会把答案告诉那耶波罗,种姓制度抹杀了天竺人的上进心,使得一切都被安排好了,无论你多么努力都没用,因为你的种姓已经把你定位好了,你没有出头之日。
只要你是刹帝利,那什么都不用干就能得到将军这个位置,会称为首陀罗的守护者,称为神的刀与剑。
这是雅利安人的功劳,在定居印度之后,他们开始接受印度土著的文化和宗教,在几个世纪后就渐渐的忘却了游牧民族的骁勇善战。
雅利安人作为统治者享受着印度河流域富饶的物产,渐渐地产生了惰性,并不像别的游牧民族一样喜欢扩张,印度人的热带惰性是印度的生活环境和气候导致了印度人性格上的懒惰、懦弱和效率低下。
这也是为何自古热带无强国的原因。
除此之外,印度教的软性文化导致了印度人的性格,印度教吸收了波罗门教和佛教的文化,因此形成了一个包容性的宗教,这一点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印度人的性格。
环境,人文,两者结合成就了一味毒剂,缺一不可。
赵祯太了解天竺人了,包括他们的后世子孙,懒惰已经深入骨髓,这不是他们的错,只不过是历史留下的悲哀,或许在另一个环境中他们能获得更勤快些。
但赵祯不会把这个秘密告诉那耶波罗,只是用血统这种朦胧又神乎其神的东西一笔带过,他不希望那耶波罗知道天竺的“秘密”。
半岛上的那些嫉妒心极重,玻璃心极脆,惰性极大的天竺人可以保证大宋西南的安全,在被大宋的铁蹄踏过之后,可以保正鹏珈罗的土地永远属于大宋。
石元孙在回朝之前便在天竺大肆搜刮铁器,所有能被找到的铁器都被集中在了曲女城,并被融化为铁水铸成一个高大的铁柱。
铁柱足有十丈高,为了立起这个铁柱,花费了近千人三天的时间,挖了一个巨大的坑洞才勉强把铜柱立起来,然后便是不断的加固,耗费石料无数才让它牢不可破。
碑文很简单与马援铜柱一个意思:“宋立此柱,柱毁族灭!”
只不过这次不是灭国,而是灭族,意味着所有在天竺土地上的人都受到大宋的屠灭,再次提高了威胁。
赵祯看着那耶波罗悲伤的样子心中嗤笑,他能有这幅表情,怕是已经认同了自己的解释,不光如此,恐怕此前他也想过这个问题。
现在自己的解答符合了他的猜想,所以心中悲切也是应该。
“既然你身在大宋,又是以降俘的身份抵达的,在祭过太庙之后朕便会封你为西归侯,取西归东土之意。所有用度,俸禄,仆从,宅院皆为侯爵之享,安心在大宋住下吧!”
“谢陛下赏赐!”
那耶波罗很快就把灭国之祸抛在了脑后,眼下他终于能保住姓名,同时还能享受大宋的侯爵之位。
在大宋的神都城中生活,便是没有了自己的国家又如何?荣华富贵享受不尽,这和在天竺当皇帝有何区别?!
至于子嗣传承…………那耶波罗不觉得自己需要子嗣,只要自己过的好,管他死后洪水滔天?
瞧见那耶波罗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后面跪坐的仁钦桑波心中稍稍安定了些,甚至在他看来大宋皇帝能够满足那耶波罗,也应该能满足自己。
与那耶波罗之间的谈话事实上没有什么秘密,天竺已成定局,不会再发生改变,那耶波罗是降俘,既然都投降大宋了,那也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赵祯只需要在明日的大朝会上宣布这个结果就好,这是大宋的规矩,所有人都清楚,所以那耶波罗在施礼过后边离开了章台殿。
临走之前不忘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仁钦桑波,眼神中充满了戏虐,显然他不认为大宋皇帝会对仁钦桑波如自己这般客气。
在那耶波罗的眼中,大宋和吐蕃贵族们之间的关系不过是互相利用罢了,大宋利用吐蕃贵族的势力牵制角厮罗,而这些吐蕃贵族希望从大宋手中获得援助一对抗角厮罗的入侵。
果然还是印证了大宋皇帝之前说的话,着世上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原本和大宋并不和睦的吐蕃居然能放弃双方之间的仇恨,共同对付角厮罗,那耶波罗不禁加快了脚步,这些人实在是太过恐怖。
无论是中原还是吐蕃,双方之间玩弄的权谋和计策根本就不是天竺能相提并论的,有些事情他甚至连想都没想到,之前自己还在挑拨大宋和吐蕃之间的关系,看来根本就是跳梁小丑罢了…………
吐蕃这个民族看似淳朴,但事实上他的种群越往上越是权谋的好手,精明的如同高原上狡黠的雪狐狸,即便是最有耐心的猎人也不一定能捕捉到。
放在大宋叫士大夫阶层,放在后世叫精英阶层,他们的精英教育效果显著,拥有最深奥的智慧传承。
雪山不光壮阔,还同样深邃,赵祯从来不会,也不敢小看高原上的这个民族,它曾经率领高原之威倾巢而下,攻陷了唐时的长安。
当一个狐狸与饿狼相互结合的时候会出现什么?赵祯觉得一定会是一只强大的恐兽。
吐蕃自国灭之后数百年间一直在内乱,这是最好的契机,给大宋留下了足够的喘息之机。
若是在辽朝,西夏建在的时候,吐蕃再插上一脚,大宋恐怕是真的不一定能爬起来了!
所以每当赵祯看到吐蕃的时候,心中总有一种庆幸和担忧,庆幸的是吐蕃给大宋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担忧的是吐蕃高原的威胁将会不断伴随左右。
《梨俱吠陀》是从那烂陀寺中收集到的古书,古书的内容是有关天竺的起源,而且最重要的是提到了雅利安人入侵天竺,并在这里建立王朝的事情。
书中详细描述了种姓制度的由来,这是雅利安人为了统治天竺而立下的规矩,也是从此之后使得天竺走向衰落和懒惰的开始。
赵祯不会把答案告诉那耶波罗,种姓制度抹杀了天竺人的上进心,使得一切都被安排好了,无论你多么努力都没用,因为你的种姓已经把你定位好了,你没有出头之日。
只要你是刹帝利,那什么都不用干就能得到将军这个位置,会称为首陀罗的守护者,称为神的刀与剑。
这是雅利安人的功劳,在定居印度之后,他们开始接受印度土著的文化和宗教,在几个世纪后就渐渐的忘却了游牧民族的骁勇善战。
雅利安人作为统治者享受着印度河流域富饶的物产,渐渐地产生了惰性,并不像别的游牧民族一样喜欢扩张,印度人的热带惰性是印度的生活环境和气候导致了印度人性格上的懒惰、懦弱和效率低下。
这也是为何自古热带无强国的原因。
除此之外,印度教的软性文化导致了印度人的性格,印度教吸收了波罗门教和佛教的文化,因此形成了一个包容性的宗教,这一点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印度人的性格。
环境,人文,两者结合成就了一味毒剂,缺一不可。
赵祯太了解天竺人了,包括他们的后世子孙,懒惰已经深入骨髓,这不是他们的错,只不过是历史留下的悲哀,或许在另一个环境中他们能获得更勤快些。
但赵祯不会把这个秘密告诉那耶波罗,只是用血统这种朦胧又神乎其神的东西一笔带过,他不希望那耶波罗知道天竺的“秘密”。
半岛上的那些嫉妒心极重,玻璃心极脆,惰性极大的天竺人可以保证大宋西南的安全,在被大宋的铁蹄踏过之后,可以保正鹏珈罗的土地永远属于大宋。
石元孙在回朝之前便在天竺大肆搜刮铁器,所有能被找到的铁器都被集中在了曲女城,并被融化为铁水铸成一个高大的铁柱。
铁柱足有十丈高,为了立起这个铁柱,花费了近千人三天的时间,挖了一个巨大的坑洞才勉强把铜柱立起来,然后便是不断的加固,耗费石料无数才让它牢不可破。
碑文很简单与马援铜柱一个意思:“宋立此柱,柱毁族灭!”
只不过这次不是灭国,而是灭族,意味着所有在天竺土地上的人都受到大宋的屠灭,再次提高了威胁。
赵祯看着那耶波罗悲伤的样子心中嗤笑,他能有这幅表情,怕是已经认同了自己的解释,不光如此,恐怕此前他也想过这个问题。
现在自己的解答符合了他的猜想,所以心中悲切也是应该。
“既然你身在大宋,又是以降俘的身份抵达的,在祭过太庙之后朕便会封你为西归侯,取西归东土之意。所有用度,俸禄,仆从,宅院皆为侯爵之享,安心在大宋住下吧!”
“谢陛下赏赐!”
那耶波罗很快就把灭国之祸抛在了脑后,眼下他终于能保住姓名,同时还能享受大宋的侯爵之位。
在大宋的神都城中生活,便是没有了自己的国家又如何?荣华富贵享受不尽,这和在天竺当皇帝有何区别?!
至于子嗣传承…………那耶波罗不觉得自己需要子嗣,只要自己过的好,管他死后洪水滔天?
瞧见那耶波罗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后面跪坐的仁钦桑波心中稍稍安定了些,甚至在他看来大宋皇帝能够满足那耶波罗,也应该能满足自己。
与那耶波罗之间的谈话事实上没有什么秘密,天竺已成定局,不会再发生改变,那耶波罗是降俘,既然都投降大宋了,那也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赵祯只需要在明日的大朝会上宣布这个结果就好,这是大宋的规矩,所有人都清楚,所以那耶波罗在施礼过后边离开了章台殿。
临走之前不忘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仁钦桑波,眼神中充满了戏虐,显然他不认为大宋皇帝会对仁钦桑波如自己这般客气。
在那耶波罗的眼中,大宋和吐蕃贵族们之间的关系不过是互相利用罢了,大宋利用吐蕃贵族的势力牵制角厮罗,而这些吐蕃贵族希望从大宋手中获得援助一对抗角厮罗的入侵。
果然还是印证了大宋皇帝之前说的话,着世上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原本和大宋并不和睦的吐蕃居然能放弃双方之间的仇恨,共同对付角厮罗,那耶波罗不禁加快了脚步,这些人实在是太过恐怖。
无论是中原还是吐蕃,双方之间玩弄的权谋和计策根本就不是天竺能相提并论的,有些事情他甚至连想都没想到,之前自己还在挑拨大宋和吐蕃之间的关系,看来根本就是跳梁小丑罢了…………
吐蕃这个民族看似淳朴,但事实上他的种群越往上越是权谋的好手,精明的如同高原上狡黠的雪狐狸,即便是最有耐心的猎人也不一定能捕捉到。
放在大宋叫士大夫阶层,放在后世叫精英阶层,他们的精英教育效果显著,拥有最深奥的智慧传承。
雪山不光壮阔,还同样深邃,赵祯从来不会,也不敢小看高原上的这个民族,它曾经率领高原之威倾巢而下,攻陷了唐时的长安。
当一个狐狸与饿狼相互结合的时候会出现什么?赵祯觉得一定会是一只强大的恐兽。
吐蕃自国灭之后数百年间一直在内乱,这是最好的契机,给大宋留下了足够的喘息之机。
若是在辽朝,西夏建在的时候,吐蕃再插上一脚,大宋恐怕是真的不一定能爬起来了!
所以每当赵祯看到吐蕃的时候,心中总有一种庆幸和担忧,庆幸的是吐蕃给大宋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担忧的是吐蕃高原的威胁将会不断伴随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