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到了六月,北方的天气渐渐春天的干燥中走了出来。
上旬的一天,中央政府冷不防的发布了一次记者通传招待会,固定名额邀请了几个比较靠谱的报馆来到新华门,由军事部部长助理代表中央政府发表正式声明,与外蒙古的谈判宣告失败,袁世凯大总统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不顾任何艰难险阻,毅然决定编谴北伐军入蒙。
整个招待会更像是为袁世凯大总统歌功颂德的游园会,到场的无论是宾客还是官员,这个消息本身的意义并不在乎,仅仅把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发起北伐壮举的人身上。大家都不失时机大放赞词,一时间将袁世凯捧成中国唯一的救星。
不得不承认,袁世凯这一决定确实负担着极其沉重的压力,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也有非凡的意义。在广东战争之前,袁世凯一心一意都把目光锁定在国内,他的大思路就是一定要先稳定国家内部的裂痕,而为了完成这个的大目标,甚至可以放弃和牺牲很多国家利益。可是在广东战争之后,一战彻底把袁世凯打醒了过来,他着实没料到自己引起为傲的北洋军已经难堪重任,地方军阀的实力大大超乎想像。
虽然袁世凯内心很忧虑也很失望,但好在他大风大浪熬到今时今日,自己手里掌握的大权依然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优势。因此,他不得不重新思考北洋军与地方的关系,“强硬”可是一种原则和风格,可未必是一如既往的手段。就好比在应付广东战争的事情上,无论如何吴绍霆是自己的眼中钉,但这个钉子刺入的太深,贸然拔掉只会伤及本身,所以强硬在这个环节上是绝不可为。
既然之前的大思路行不通,袁世凯也不会固步自封、坐以待毙。他虽极不情愿在这个时候开罪于列强,毕竟这个国家还太年轻、太脆弱,很多方面反倒还需要仰仗列强的支持。但在这个时候,一方面必须弥补广东战争造成的失利阴影,尽量弥补北洋军丢失的威信,另外一方面权衡这次战争的预测,总之是利大于弊。因此北伐蒙古是势在必行。
就在记者通传招待会结束后不久,总统府派人来到国宾招待所,将安排在六月六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的消息通知了吴绍霆。虽然派来的人并没有说的太直接,但吴绍霆心里很清楚,袁世凯是希望自己在这次正式发布会上兑现诺言,公开发表支持北洋政府的言论。
让吴绍霆感到颇为欣慰的是,袁世凯并没有强制要求自己公开发表言论的措辞,至于演讲稿完全是由他个人来自行安排。当然,不管怎么样,这次公开发表支持言论对他来说只是一次作秀,所以原则上还是要给足北洋政府面子。他将这件事交给王长龄,好歹对方跟了广东将军很多年打副手,这点文职能力还是不在话下的。
转眼到了当日,总统府派来一辆小轿车迎接吴绍霆前往发布会现场。
场地就设在怀仁堂大门口的小空地上,布置的虽然没有授勋仪式上那么庄严,但好歹有规有模、有板有眼。主持这次发布会的人并不是总统府秘书长,也不是陆军部的干事,而是外交部长陆宗舆。
陆宗舆,字闰生。浙江海宁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曾任清政府奉天洋务局总办兼东三省盐各使、交通银行协理、印铸局局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总统府财政顾问。1913年底任驻日公使。1916年后任交通银行股东会长、中华汇业银行总理。在段祺瑞指使下,与曹汝霖、章宗祥勾结,出卖国家主权,向日本大量借款,承认其在中国山东的特权,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被免职。1925年后任龙烟煤矿和铁矿公司督办。抗日战争爆发后寓居北平。曾任汪伪政府行政院顾问。
近代中国的外交人物大多是悲剧性质,可以说每一个外交界的中国人都是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可惜出生在一个贫弱的国家里,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才华。这些外交人士与中国海军有异曲同工的凄凉之处。他们身在其职,难免不要思前顾后,外交谈判桌上并非不竭力力争,而是争无可争。
陆宗舆便是这样的典型人物,他半辈子都是庸庸碌碌,唯一借助时运当上了国务总理,可惜又让参议院看不起。就算在代表北洋政府与日本人谈判签署《二十一条》时,他也不过是北洋政府推出来的一个棋子罢了。巴黎和会之后,他与曹汝霖、章宗祥一起被抨击为卖国贼,甚至在家乡海宁县也被决议开除乡籍,并通电全国。
虽然这些外交官员多多少少负有责任,但绝不应该负主要责任,因此沦落到这样的地步是有太多的冤屈。弱国无外交,这句话是近代中国外交人士们含血含泪所应证的事实,可是那些狂热的学生、青年、工人等等,他们何尝有过换位思考?
在发布会正式开始之前,陆宗舆特意找到吴绍霆,带着几分认真提醒道:“吴将军,之前没有来得及跟您做交代,这发布会还有十分钟就开始了,毕竟是面向全国的通告,由不得咱们有疏忽。待会儿还请吴将军稍加注意一些语气和措辞,千万不要太过激烈和针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外交麻烦。”
吴绍霆看了陆宗舆一眼,对方在最后四个字上显得煞有其事,不愧是专业人士说专业术语。他不疾不徐的问道:“陆总长,您这话我该怎么理解?”
陆宗舆看了看四周,见并没有闲杂人等,于是压低声音说了道:“吴将军你是明白人,外蒙古的事情幕后是俄国毛子在捣鬼,上个月大总统与外蒙古的交涉其实就是在跟俄国老毛子交涉,结果双方没有谈妥。但是不管怎么说,俄国人始终不敢撕破这层纸直接分裂蒙古,而我们也不能撕破这层纸把老毛子惹毛了。”
上旬的一天,中央政府冷不防的发布了一次记者通传招待会,固定名额邀请了几个比较靠谱的报馆来到新华门,由军事部部长助理代表中央政府发表正式声明,与外蒙古的谈判宣告失败,袁世凯大总统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不顾任何艰难险阻,毅然决定编谴北伐军入蒙。
整个招待会更像是为袁世凯大总统歌功颂德的游园会,到场的无论是宾客还是官员,这个消息本身的意义并不在乎,仅仅把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发起北伐壮举的人身上。大家都不失时机大放赞词,一时间将袁世凯捧成中国唯一的救星。
不得不承认,袁世凯这一决定确实负担着极其沉重的压力,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也有非凡的意义。在广东战争之前,袁世凯一心一意都把目光锁定在国内,他的大思路就是一定要先稳定国家内部的裂痕,而为了完成这个的大目标,甚至可以放弃和牺牲很多国家利益。可是在广东战争之后,一战彻底把袁世凯打醒了过来,他着实没料到自己引起为傲的北洋军已经难堪重任,地方军阀的实力大大超乎想像。
虽然袁世凯内心很忧虑也很失望,但好在他大风大浪熬到今时今日,自己手里掌握的大权依然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优势。因此,他不得不重新思考北洋军与地方的关系,“强硬”可是一种原则和风格,可未必是一如既往的手段。就好比在应付广东战争的事情上,无论如何吴绍霆是自己的眼中钉,但这个钉子刺入的太深,贸然拔掉只会伤及本身,所以强硬在这个环节上是绝不可为。
既然之前的大思路行不通,袁世凯也不会固步自封、坐以待毙。他虽极不情愿在这个时候开罪于列强,毕竟这个国家还太年轻、太脆弱,很多方面反倒还需要仰仗列强的支持。但在这个时候,一方面必须弥补广东战争造成的失利阴影,尽量弥补北洋军丢失的威信,另外一方面权衡这次战争的预测,总之是利大于弊。因此北伐蒙古是势在必行。
就在记者通传招待会结束后不久,总统府派人来到国宾招待所,将安排在六月六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的消息通知了吴绍霆。虽然派来的人并没有说的太直接,但吴绍霆心里很清楚,袁世凯是希望自己在这次正式发布会上兑现诺言,公开发表支持北洋政府的言论。
让吴绍霆感到颇为欣慰的是,袁世凯并没有强制要求自己公开发表言论的措辞,至于演讲稿完全是由他个人来自行安排。当然,不管怎么样,这次公开发表支持言论对他来说只是一次作秀,所以原则上还是要给足北洋政府面子。他将这件事交给王长龄,好歹对方跟了广东将军很多年打副手,这点文职能力还是不在话下的。
转眼到了当日,总统府派来一辆小轿车迎接吴绍霆前往发布会现场。
场地就设在怀仁堂大门口的小空地上,布置的虽然没有授勋仪式上那么庄严,但好歹有规有模、有板有眼。主持这次发布会的人并不是总统府秘书长,也不是陆军部的干事,而是外交部长陆宗舆。
陆宗舆,字闰生。浙江海宁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曾任清政府奉天洋务局总办兼东三省盐各使、交通银行协理、印铸局局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总统府财政顾问。1913年底任驻日公使。1916年后任交通银行股东会长、中华汇业银行总理。在段祺瑞指使下,与曹汝霖、章宗祥勾结,出卖国家主权,向日本大量借款,承认其在中国山东的特权,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被免职。1925年后任龙烟煤矿和铁矿公司督办。抗日战争爆发后寓居北平。曾任汪伪政府行政院顾问。
近代中国的外交人物大多是悲剧性质,可以说每一个外交界的中国人都是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可惜出生在一个贫弱的国家里,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才华。这些外交人士与中国海军有异曲同工的凄凉之处。他们身在其职,难免不要思前顾后,外交谈判桌上并非不竭力力争,而是争无可争。
陆宗舆便是这样的典型人物,他半辈子都是庸庸碌碌,唯一借助时运当上了国务总理,可惜又让参议院看不起。就算在代表北洋政府与日本人谈判签署《二十一条》时,他也不过是北洋政府推出来的一个棋子罢了。巴黎和会之后,他与曹汝霖、章宗祥一起被抨击为卖国贼,甚至在家乡海宁县也被决议开除乡籍,并通电全国。
虽然这些外交官员多多少少负有责任,但绝不应该负主要责任,因此沦落到这样的地步是有太多的冤屈。弱国无外交,这句话是近代中国外交人士们含血含泪所应证的事实,可是那些狂热的学生、青年、工人等等,他们何尝有过换位思考?
在发布会正式开始之前,陆宗舆特意找到吴绍霆,带着几分认真提醒道:“吴将军,之前没有来得及跟您做交代,这发布会还有十分钟就开始了,毕竟是面向全国的通告,由不得咱们有疏忽。待会儿还请吴将军稍加注意一些语气和措辞,千万不要太过激烈和针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外交麻烦。”
吴绍霆看了陆宗舆一眼,对方在最后四个字上显得煞有其事,不愧是专业人士说专业术语。他不疾不徐的问道:“陆总长,您这话我该怎么理解?”
陆宗舆看了看四周,见并没有闲杂人等,于是压低声音说了道:“吴将军你是明白人,外蒙古的事情幕后是俄国毛子在捣鬼,上个月大总统与外蒙古的交涉其实就是在跟俄国老毛子交涉,结果双方没有谈妥。但是不管怎么说,俄国人始终不敢撕破这层纸直接分裂蒙古,而我们也不能撕破这层纸把老毛子惹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