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借助叶昇案朱允炆所积累的人望。朱元璋正式下诏,皇太孙朱允炆为大明储君,以黄子澄、齐泰、为东宫侍读。景清和戴德彝为伴读。重建东宫制,诏命皇太孙断刑狱之事,锦衣卫南镇抚司听命于皇太孙。
锦衣卫主要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南镇抚司负责本卫的法纪、军纪。北镇抚司管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司法机构。
朱元璋让皇太孙主理锦衣卫南镇抚司的用意十分暧昧,但又似乎十分明显,作为皇家爪牙的锦衣卫始终要掌握大明皇帝的手中,那么让锦衣卫下一步听从皇太孙的旨意就势在必得,而北镇抚司掌握皇帝钦定的案件,现在的皇帝还有利用的价值,所以暂时不能交与皇太孙,而南镇抚司负责本卫的法纪、军纪。如果是别人主理也没有什么,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清水差事。但若是皇太孙亲自主理,那么意义就不一般了。等于说锦衣卫内部的事务他皆可插手,看着谁不顺眼就可以以军纪、法纪来约束对方,是让人都有些心惊胆颤的。
其中最为不安的不是别人,就是身为锦衣卫指挥使的蒋瓛。本来在锦衣卫中一手遮天的他,突然被放个凤子龙孙在身边,还真的不好受,特别这个凤子龙孙还是以后的大明皇帝。怎么能不让他如坐针毡呢?
皇上天马行空的安排实在让他难以揣测,但是蒋瓛却被皇太孙雷厉风行的作风吓了一跳。为了方便北镇抚司专心诏狱之事,很多事务现在名誉上都归南镇抚司监管。除了缇骑和探听局之外,别的基本都是南镇抚司在主理着,乍一看皇太孙只是主理南镇抚司,但是锦衣卫却是大半在朱允炆的掌握之中。
也不知道皇太孙是没有将他放在眼里,还是不知道官场规则。接到圣旨,皇太孙却是连他也不通知,就召集南镇抚司所有官员开了一个会,其中还叫上了主管南镇抚司的同知和佥事,就偏偏没有他这个锦衣卫的第一号人物,等他赶去请罪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成了定局。
朱允炆封官许愿完毕,众人皆大欢喜。当然,不熟悉情况的他只是口头上的承诺,却是令众人热血沸腾,怎么说皇太孙也是未来的皇帝,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有太祖皇帝在位的一天,恐怕他们很难过蒋瓛等人,但是如果刻意讨好未来的皇帝,未尝也不是一种投资。
何况皇太孙并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劲头,众人皆保留了原来的官职,只是军匠局的头目多了一个副手,叫戴德彝。
看到往日属下扫向自己的眼神,已经和以前的敬畏惧怕不同,蒋瓛心里也十分的郁闷。可是对方是皇太孙,他又能怎么办,心里暗恨着这些见风使舵的家伙,衡量着以后该怎么整治他们。嘴里却是接二连三的向朱允炆请罪。
知道蒋瓛的人品和下场,但是现在初来乍到还不能盛气凌人,于是朱允炆忙谦和的说:“这些奴婢,忘了提醒我凡事要支会蒋指挥使的。还望指挥使恕罪一二。”
而蒋瓛只能像是个受气的小媳妇,一味的说道:“不敢,一切单凭皇太孙殿下处置。”一边心里暗自不爽。
朱允炆却是没有蒋瓛想的那么复杂的心思,接到诏书后,之所以迫不及待的去接管南镇抚司,那是因为他想了解一下自己手里到底有多少力量。
可能是故意的逢迎,也可能是出于对蒋瓛的不满,一些有心的下属,在朱允炆不明白,而他们又没有接到通知指挥使的命令下,刻意的忽略了通知蒋瓛,趁机也摆了这个日渐骄横的指挥使一道。
李瑞栋就是其中最为最高兴的一个,看着昔日威风凛凛的指挥使怏怏而去,他对于自己今后的前程又增添了几分信心。看到太孙殿下对于锦衣卫的兴趣很大,于是不耐其烦的介绍着南镇抚司的详细情况。
锦衣卫全名为“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前身为太祖所创头戴凤翅盔的锦衣卫大汉将军设之“御用拱卫司”。
洪武元年时改制之“仪鸾司”,洪武二年时改制成“大内亲军都督府”。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二十五年来,锦衣卫经过多次磨合,建制终于稳定下来,其中主要职能部门分为南、北镇抚司两个部门。
北镇抚司的主要职责就是主管各地藩王及官员秘密监视、肃反肃贪,独立侦讯、逮捕、判决、诏狱以及反间谍事项。
而经过多年整合,其余杂事基本上被南镇抚司承揽下来,最惹人注意的有三个部门,就是军纪司、侍卫司和军匠局。掌管着皇宫大内的禁卫之责,锦衣卫内部的刑罚和军械开等等。之所以没有北镇抚司惹人注意,那就是他的职责所在只是在京城范围之内,基本从不公开露面。所以常人眼中的锦衣卫,只是北镇抚司那令人谈虎色变的缇骑和无孔不入的探听局。
把锦衣卫内部的分工了解清楚之后,允炆不由苦笑起来,朱元璋到底想做什么呢?让自己主理南镇抚司,不过是当一个锦衣卫的后勤部长而已。先,侍卫司掌管大内守护任务,肯定是不会听从自己的指挥。军纪司,说白了也就是一个类似军事法庭的部门,既然锦衣卫是皇帝亲卫,那么什么刑罚只能是皇帝说了算,军纪司只不过是一个抡大棒的执行者而已。
军匠局是他抱有希望最大的地方,想和以后的朱棣对抗,只能靠不断展的科技才能与百战铁骑有一拼之力。但是到了军匠局之后,看着寥寥几人的荒凉模样,军匠局千户李成文那满脸的横肉。才感觉到自己以后面对的是多么大的一个烂摊子。
幸亏自己先安排了一个戴德彝了解情况,否则还真的被这个李成文拿出的几种火器蒙骗过去,听戴德彝说,这几种火器还是十余年前留下的,专门为了应付上官视察,以现在的工艺根本生产不出来。
明迅雷铳的焦玉呢?前世身为这个人,不是说在明朝火器已经开始普及了吗?
看着自己的身边,除了景清和戴德彝,几乎没有可用之人。黄子澄和齐泰因为有官职在身,虽然身为东宫伴读,但只是偶尔来授课教授四书五经。暂时根本不可能为自己所用。
洪武二十五年朱允炆最缺的是什么?
人才!
最最缺的是什么?
还是人才……。
锦衣卫主要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南镇抚司负责本卫的法纪、军纪。北镇抚司管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司法机构。
朱元璋让皇太孙主理锦衣卫南镇抚司的用意十分暧昧,但又似乎十分明显,作为皇家爪牙的锦衣卫始终要掌握大明皇帝的手中,那么让锦衣卫下一步听从皇太孙的旨意就势在必得,而北镇抚司掌握皇帝钦定的案件,现在的皇帝还有利用的价值,所以暂时不能交与皇太孙,而南镇抚司负责本卫的法纪、军纪。如果是别人主理也没有什么,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清水差事。但若是皇太孙亲自主理,那么意义就不一般了。等于说锦衣卫内部的事务他皆可插手,看着谁不顺眼就可以以军纪、法纪来约束对方,是让人都有些心惊胆颤的。
其中最为不安的不是别人,就是身为锦衣卫指挥使的蒋瓛。本来在锦衣卫中一手遮天的他,突然被放个凤子龙孙在身边,还真的不好受,特别这个凤子龙孙还是以后的大明皇帝。怎么能不让他如坐针毡呢?
皇上天马行空的安排实在让他难以揣测,但是蒋瓛却被皇太孙雷厉风行的作风吓了一跳。为了方便北镇抚司专心诏狱之事,很多事务现在名誉上都归南镇抚司监管。除了缇骑和探听局之外,别的基本都是南镇抚司在主理着,乍一看皇太孙只是主理南镇抚司,但是锦衣卫却是大半在朱允炆的掌握之中。
也不知道皇太孙是没有将他放在眼里,还是不知道官场规则。接到圣旨,皇太孙却是连他也不通知,就召集南镇抚司所有官员开了一个会,其中还叫上了主管南镇抚司的同知和佥事,就偏偏没有他这个锦衣卫的第一号人物,等他赶去请罪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成了定局。
朱允炆封官许愿完毕,众人皆大欢喜。当然,不熟悉情况的他只是口头上的承诺,却是令众人热血沸腾,怎么说皇太孙也是未来的皇帝,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有太祖皇帝在位的一天,恐怕他们很难过蒋瓛等人,但是如果刻意讨好未来的皇帝,未尝也不是一种投资。
何况皇太孙并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劲头,众人皆保留了原来的官职,只是军匠局的头目多了一个副手,叫戴德彝。
看到往日属下扫向自己的眼神,已经和以前的敬畏惧怕不同,蒋瓛心里也十分的郁闷。可是对方是皇太孙,他又能怎么办,心里暗恨着这些见风使舵的家伙,衡量着以后该怎么整治他们。嘴里却是接二连三的向朱允炆请罪。
知道蒋瓛的人品和下场,但是现在初来乍到还不能盛气凌人,于是朱允炆忙谦和的说:“这些奴婢,忘了提醒我凡事要支会蒋指挥使的。还望指挥使恕罪一二。”
而蒋瓛只能像是个受气的小媳妇,一味的说道:“不敢,一切单凭皇太孙殿下处置。”一边心里暗自不爽。
朱允炆却是没有蒋瓛想的那么复杂的心思,接到诏书后,之所以迫不及待的去接管南镇抚司,那是因为他想了解一下自己手里到底有多少力量。
可能是故意的逢迎,也可能是出于对蒋瓛的不满,一些有心的下属,在朱允炆不明白,而他们又没有接到通知指挥使的命令下,刻意的忽略了通知蒋瓛,趁机也摆了这个日渐骄横的指挥使一道。
李瑞栋就是其中最为最高兴的一个,看着昔日威风凛凛的指挥使怏怏而去,他对于自己今后的前程又增添了几分信心。看到太孙殿下对于锦衣卫的兴趣很大,于是不耐其烦的介绍着南镇抚司的详细情况。
锦衣卫全名为“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前身为太祖所创头戴凤翅盔的锦衣卫大汉将军设之“御用拱卫司”。
洪武元年时改制之“仪鸾司”,洪武二年时改制成“大内亲军都督府”。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二十五年来,锦衣卫经过多次磨合,建制终于稳定下来,其中主要职能部门分为南、北镇抚司两个部门。
北镇抚司的主要职责就是主管各地藩王及官员秘密监视、肃反肃贪,独立侦讯、逮捕、判决、诏狱以及反间谍事项。
而经过多年整合,其余杂事基本上被南镇抚司承揽下来,最惹人注意的有三个部门,就是军纪司、侍卫司和军匠局。掌管着皇宫大内的禁卫之责,锦衣卫内部的刑罚和军械开等等。之所以没有北镇抚司惹人注意,那就是他的职责所在只是在京城范围之内,基本从不公开露面。所以常人眼中的锦衣卫,只是北镇抚司那令人谈虎色变的缇骑和无孔不入的探听局。
把锦衣卫内部的分工了解清楚之后,允炆不由苦笑起来,朱元璋到底想做什么呢?让自己主理南镇抚司,不过是当一个锦衣卫的后勤部长而已。先,侍卫司掌管大内守护任务,肯定是不会听从自己的指挥。军纪司,说白了也就是一个类似军事法庭的部门,既然锦衣卫是皇帝亲卫,那么什么刑罚只能是皇帝说了算,军纪司只不过是一个抡大棒的执行者而已。
军匠局是他抱有希望最大的地方,想和以后的朱棣对抗,只能靠不断展的科技才能与百战铁骑有一拼之力。但是到了军匠局之后,看着寥寥几人的荒凉模样,军匠局千户李成文那满脸的横肉。才感觉到自己以后面对的是多么大的一个烂摊子。
幸亏自己先安排了一个戴德彝了解情况,否则还真的被这个李成文拿出的几种火器蒙骗过去,听戴德彝说,这几种火器还是十余年前留下的,专门为了应付上官视察,以现在的工艺根本生产不出来。
明迅雷铳的焦玉呢?前世身为这个人,不是说在明朝火器已经开始普及了吗?
看着自己的身边,除了景清和戴德彝,几乎没有可用之人。黄子澄和齐泰因为有官职在身,虽然身为东宫伴读,但只是偶尔来授课教授四书五经。暂时根本不可能为自己所用。
洪武二十五年朱允炆最缺的是什么?
人才!
最最缺的是什么?
还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