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叔,您说说,这四派当中,哪些是你的人?”李陶问道。免费小说门户
“功臣派应该算是吧?”李隆基猜测道。
李陶摇摇头。
“那你的意思是旧臣派?”
李依然摇头。
“莫不是那些皇亲国戚?”
“三叔,这四派都不是你的人,也就是说,这朝臣当中没有一个是你的人!”
“啊?”不仅是李隆基,就连一旁的李成器也是大吃一惊。
“陶儿,你且细细说来。”李隆基皱眉道。
“皇亲派与骑墙派咱就不说了,咱就说说这功臣派与旧臣派。功臣派的人从龙有功,难免恃功自傲,他们的心思都在攫取权力上,如何能明白三叔你现在想做什么?就算他们明白,也没有能力帮三叔去实现抱负,这样的人能算作你的人吗?”
“陶儿说的是!”
“旧臣派大多是守旧之人,而三叔你却是要除旧布新,这本身就格格不入。加之,旧臣派整日陷入与功臣派的争斗当中,哪有心思帮三叔整顿朝纲?功臣派与旧臣派都不能与三叔你一个心思,你一个人自然会觉得孤掌难鸣处处掣肘了?”
李隆基叹了口气道:“那你说该如何是好?”
“皇亲派,三叔不用担心,我与大伯已经在帮你安顿了。骑墙派也不用去理会,三叔只须将功臣派与旧臣派解决了便可。功臣们以后可以给他们较高礼遇,但不能让他们参与朝廷的决策。旧臣们,让他们慢慢离开朝廷决策中心。三叔你要尽快把能坚决执行你的意图的人放在宰相的位置上,只有理顺关系,你的想法才能最终实现。”
李隆基听了思忖片刻,又问道:“陶儿。你说的简单,可功臣与老臣们都不愿意妥协,我总不能强行把他们赶出朝廷吧?”
“此事不能操之过急,三叔。你先找一个人。这个人必须与三叔你的关系非同一般,要能够理解你的想法。而且会无条件执行你的想法。并且这个人要与功臣与老臣都能说上话,三叔可以过这个人,将这些功臣与老臣慢慢边缘化,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李隆基愣住了。好一会才道:“陶儿,你说的这个人不会是你自己吧,我看只有你才符合你刚说的那些条件。”
“当然不会是我,不仅是我不会入朝,我还希望三叔以后尽可能不要让皇族之人参与朝政,这样朝廷才会更稳定!”
李隆基听罢,不禁感慨万千:“陶儿。你真是字字珠玑呀。”
李陶笑道:“对皇族之人,三叔可以采用皇亲俱乐部这种形式,花钱把他们养起来就行了。”
“这我知道,不过我把话说在前面。这些皇族之人可不包括你,你还得要给我多分分忧。”
“三叔,你可得要一视同仁呀!”
“这事就这么定了,不用再说了!”李隆基迫不急待地问道:“你赶紧告诉我,你刚才说的人究竟是谁?”
“其实,三叔你的心里早已经有人选了,还用问我吗?”
李隆基点点头道:“是的,我想过,姚崇最合适了。”
李陶笑着对李成器道:“大伯,怎么样,你输了吧?”
“你都快成神仙了,好了,我认输了!”李成器无奈道。
李隆基奇怪地问道:“大哥,这怎么回事?”
“陶儿和我打赌,说你心目中已经有首宰的人选了,这个人非姚崇莫属。”李成器与不隐瞒道。
“陶儿,你是如何得知的?”
李陶笑道:“三叔自有办法对付旧臣,主要担心的是功臣。功臣们是靠杀人才脱颖而出的,他们身上的血腥气太重,容易让人产生畏惧之感,不利于团结更多的官员。要想让朝政走上正轨,必须做到上下同心。这些功臣同生死,共患难,彼此之间关系过于亲密,难免结党营私。另外,大多数功臣都是靠奇谋密计,骤然在政治舞台上崛起的。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强,但是治国理政的能力弱。他们是功臣,但不是能臣,让功臣当宰相不符合现在的形势了。”
说到这里,李陶顿了顿:“可姚崇就不一样了,他当过宰相,也当过刺史,经验比功臣可丰富。当年,则天皇帝时,酷吏当道,姚崇审时度势,以全家百口作保,解开了武则天的心结,从此结束了酷吏政治。单凭这一功劳,已经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三叔当太子时,和太平公主争斗,也是姚崇提出让太平公主离开长安的。姚崇没有参加政变,没那么重的血腥气,容易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所以他是宰相的最佳人选。”
大唐的中央政权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制,即以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为权力核心。尚书省是最重要的部门,典领百官,掌理天下军政事务,有些类似于今日的国务院。尚书省的长官本是正二品的尚书令,但因为太宗皇帝当年曾任过此职,所以理当避讳,于是,尚书省的长官便由两位副职担任,即从二品的左仆射与右仆射。他们的副手是正四品上的左丞与正四品下的右丞。
尚书省中最直接掌握处理政务权力的官员是六部尚书与侍郎,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吏部、兵部与户部尚书常常是宰相的重要人选。
中书省不直接处理庶务,长官中书令设二人,正二品。副职是中书侍郎,正三品。他们的工作是辅佐皇上掌理军国大事。
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也是二人,正二品。副职是门下侍郎,正三品。他们的工作是掌理出纳帝命,复核政令,在发现问题时与中书省会商上奏。
大唐建元之初,宰相只有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五人。后来,由于宰相事务繁重,而且往往需要一些有独特专长的人来为皇上的决策提供可靠的建议,宰相的人选就不再仅以官品高下为准绳了,而是以处理政务的需要为目的。于是,尚书省的六部尚书、侍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侍郎,甚至秘书监、卫尉卿等职位上的官员也会被任命为宰相,标志就是在他们的官衔上加上“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果没有加上这种参政的衔名,即使是三省的长官也不能算是宰相。
宅男福利,你懂的!!!请关注在线看: invi222 (长按三秒复制)!!
“功臣派应该算是吧?”李隆基猜测道。
李陶摇摇头。
“那你的意思是旧臣派?”
李依然摇头。
“莫不是那些皇亲国戚?”
“三叔,这四派都不是你的人,也就是说,这朝臣当中没有一个是你的人!”
“啊?”不仅是李隆基,就连一旁的李成器也是大吃一惊。
“陶儿,你且细细说来。”李隆基皱眉道。
“皇亲派与骑墙派咱就不说了,咱就说说这功臣派与旧臣派。功臣派的人从龙有功,难免恃功自傲,他们的心思都在攫取权力上,如何能明白三叔你现在想做什么?就算他们明白,也没有能力帮三叔去实现抱负,这样的人能算作你的人吗?”
“陶儿说的是!”
“旧臣派大多是守旧之人,而三叔你却是要除旧布新,这本身就格格不入。加之,旧臣派整日陷入与功臣派的争斗当中,哪有心思帮三叔整顿朝纲?功臣派与旧臣派都不能与三叔你一个心思,你一个人自然会觉得孤掌难鸣处处掣肘了?”
李隆基叹了口气道:“那你说该如何是好?”
“皇亲派,三叔不用担心,我与大伯已经在帮你安顿了。骑墙派也不用去理会,三叔只须将功臣派与旧臣派解决了便可。功臣们以后可以给他们较高礼遇,但不能让他们参与朝廷的决策。旧臣们,让他们慢慢离开朝廷决策中心。三叔你要尽快把能坚决执行你的意图的人放在宰相的位置上,只有理顺关系,你的想法才能最终实现。”
李隆基听了思忖片刻,又问道:“陶儿。你说的简单,可功臣与老臣们都不愿意妥协,我总不能强行把他们赶出朝廷吧?”
“此事不能操之过急,三叔。你先找一个人。这个人必须与三叔你的关系非同一般,要能够理解你的想法。而且会无条件执行你的想法。并且这个人要与功臣与老臣都能说上话,三叔可以过这个人,将这些功臣与老臣慢慢边缘化,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李隆基愣住了。好一会才道:“陶儿,你说的这个人不会是你自己吧,我看只有你才符合你刚说的那些条件。”
“当然不会是我,不仅是我不会入朝,我还希望三叔以后尽可能不要让皇族之人参与朝政,这样朝廷才会更稳定!”
李隆基听罢,不禁感慨万千:“陶儿。你真是字字珠玑呀。”
李陶笑道:“对皇族之人,三叔可以采用皇亲俱乐部这种形式,花钱把他们养起来就行了。”
“这我知道,不过我把话说在前面。这些皇族之人可不包括你,你还得要给我多分分忧。”
“三叔,你可得要一视同仁呀!”
“这事就这么定了,不用再说了!”李隆基迫不急待地问道:“你赶紧告诉我,你刚才说的人究竟是谁?”
“其实,三叔你的心里早已经有人选了,还用问我吗?”
李隆基点点头道:“是的,我想过,姚崇最合适了。”
李陶笑着对李成器道:“大伯,怎么样,你输了吧?”
“你都快成神仙了,好了,我认输了!”李成器无奈道。
李隆基奇怪地问道:“大哥,这怎么回事?”
“陶儿和我打赌,说你心目中已经有首宰的人选了,这个人非姚崇莫属。”李成器与不隐瞒道。
“陶儿,你是如何得知的?”
李陶笑道:“三叔自有办法对付旧臣,主要担心的是功臣。功臣们是靠杀人才脱颖而出的,他们身上的血腥气太重,容易让人产生畏惧之感,不利于团结更多的官员。要想让朝政走上正轨,必须做到上下同心。这些功臣同生死,共患难,彼此之间关系过于亲密,难免结党营私。另外,大多数功臣都是靠奇谋密计,骤然在政治舞台上崛起的。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强,但是治国理政的能力弱。他们是功臣,但不是能臣,让功臣当宰相不符合现在的形势了。”
说到这里,李陶顿了顿:“可姚崇就不一样了,他当过宰相,也当过刺史,经验比功臣可丰富。当年,则天皇帝时,酷吏当道,姚崇审时度势,以全家百口作保,解开了武则天的心结,从此结束了酷吏政治。单凭这一功劳,已经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三叔当太子时,和太平公主争斗,也是姚崇提出让太平公主离开长安的。姚崇没有参加政变,没那么重的血腥气,容易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所以他是宰相的最佳人选。”
大唐的中央政权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制,即以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为权力核心。尚书省是最重要的部门,典领百官,掌理天下军政事务,有些类似于今日的国务院。尚书省的长官本是正二品的尚书令,但因为太宗皇帝当年曾任过此职,所以理当避讳,于是,尚书省的长官便由两位副职担任,即从二品的左仆射与右仆射。他们的副手是正四品上的左丞与正四品下的右丞。
尚书省中最直接掌握处理政务权力的官员是六部尚书与侍郎,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吏部、兵部与户部尚书常常是宰相的重要人选。
中书省不直接处理庶务,长官中书令设二人,正二品。副职是中书侍郎,正三品。他们的工作是辅佐皇上掌理军国大事。
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也是二人,正二品。副职是门下侍郎,正三品。他们的工作是掌理出纳帝命,复核政令,在发现问题时与中书省会商上奏。
大唐建元之初,宰相只有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五人。后来,由于宰相事务繁重,而且往往需要一些有独特专长的人来为皇上的决策提供可靠的建议,宰相的人选就不再仅以官品高下为准绳了,而是以处理政务的需要为目的。于是,尚书省的六部尚书、侍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侍郎,甚至秘书监、卫尉卿等职位上的官员也会被任命为宰相,标志就是在他们的官衔上加上“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果没有加上这种参政的衔名,即使是三省的长官也不能算是宰相。
宅男福利,你懂的!!!请关注在线看: invi222 (长按三秒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