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持按剑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六月旬,这一个多月是白沙院热闹的一个月,除了王景范将《庸章句解》一出版之外,再者便是狄青辞去枢密使这一闹的沸沸扬扬的事情了。看小说就到~京师城内的积水早已排干净,只是狄青依旧住在白沙院不愿回自己的府邸,以表示自己坚决辞去枢密使的决心――皇帝真的是很念旧情,狄青一次次的帮他征战四方解决了多少难题?况且狄青是没有野心的,他虽然老了身体病重却对此坚信不疑,这可就苦了宫的太监们,几乎是轮班的每隔两三天便出城前往白沙院一次,代皇帝赐下各种物品,当然太医和赐药也是绝对不可少的。
随着王景范的《庸章句解》付梓,他也正式开始在白沙院开讲《庸》,而通过寄宿在白沙院的各地赴考学子,很多考生都知道城外有个少年俊才在白沙院开讲《庸》。可能是白沙院没有什么人能够挑出错来让王景范掏腰包请客,是以在他们在宣传的时候格外卖力,有不少人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前往院听讲,多的人是想等这本上市之后看看笑话。
王景范心很清楚有很多人在等他的笑话,不过他并不在意――后世四之一,天下学子必读之,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再说自己注解碍,至少几十个人不管支持还是反对辩论了半个多月也没有什么致命的错误,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王景范在院除了开讲《庸》之外,还讲述《论语》、《孟子》、《礼记》等儒家经典,并创下“分道台”――凡是白沙院人若是学问上有不同见解,大可分道台上一见,到场者可记名投票决出胜者。当然就算没有互斗的“公鸡”,王景范也不怕没得热闹看,每五天他都会和苏洵父子一道商量出一道命题抛出去让学子们投,选出正反佳各三份,让作者上去组队分道台上见,投胜出者有奖,分道台上辩论胜出者是有奖。
分道台让这些寄居在白沙院的学子们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即可增进学问又可“扬名立万”,有好处可拿何乐而不为?一时间这些只是拿白沙院当成客栈的赴考学子立刻转变了心态,学风立刻浓厚起来,大家都是年轻人谁都会有争强好胜之心,四处都可以看到辩论经义探讨学问的学子。佳投五百,分道台上辩论获胜则一贯,不能不说王景范这一招毒辣的很,一些自认为才学高的学子倒是盼着日子过得些好到分道台出题的日子,苏轼都暗自朝王景范竖起大拇指――苏轼、苏辙和王景范三人因为才学公认出众禁止投,分道台上成为裁判,他们一票等于低下的五票。
王景范不知道这分道台比他尽著求名对院的帮助大,也许白沙院没有名儒坐镇很难吸引到学子前来就读,但是这分道台制度让白沙院疑成为天下间有活力的院,年轻学子们的思想在这里互相碰撞,为了辩驳倒对手苦心钻研,这学问自然长得也就。很这白沙台以比王景范那本的度传播开来,开始有不少院外学子参与进来――不为那奖金,就是为了在同届考生崭露头角。
慢慢的白沙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这辩论和投逐渐分开,并且各自展加规范。投逐渐演变成白沙院学报,而辩论则在人数、评判等方面加公正化,这些都是王景范当初可未曾想到的。
狄青去意已定,皇帝的恩遇他铭感在心,白沙院门口的那片柳林到处可见捆系在树上的战马,只是这些前来探视狄青的军将领一个也见不到狄青部被狄谅挡了驾――一个月间狄青又连续上三次请求辞去枢密使一职,他在军一向没有架子,又是一农家出身凭借真刀实枪才升到枢密使的,这在军有着与伦比的威望,可是他就是不见昔日同僚以示自己的决心。
在这段时间里除了家人之外,狄青所见的外人除了待皇帝而来的宫黄门之外,便只有王景范了。对于皇帝的殷切挽留狄青要说不心动那是假的,不过只是王景范一句:“他日三人真正成虎,枢使大人被贬外地,每隔几天皇帝依旧派人来向枢使大人问好,不知枢使大人自信能否逃过这口舌之刃?!”
狄青一愣略微思量之后便朝王景范拱手一拜,转身便回去继续写辞呈了――大宋立国百年,论是贤臣也罢,权臣也罢,弄臣也好,即便是登顶成为独相也没有一个能够坚持独霸相位十年的。即便以曹彬的威望和战功还有两次就任枢密使的经历――花百日红,宰相们因为一时的小疏忽被贬然后再复使用,这在百年来大宋的官场上太平常了。就算狄青不是武人出身就任枢密使,当了四年的枢密使也算够长了,任何一个人坐在东西两府领的位置上太长时间,对他和朝廷都不是一件好事。
王景范摇摇头,狄青在战场上疑是一员少见的智勇双的将领,但是在官场上却非常低能――谨小慎微不出错并不是保住官位的良法,越是高位越想着如何退下来再上去才是真的。父亲曾说过官场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父亲前世所生活的时代,官员的官位如果没有极为特殊的情况都是只进不退,大不了保持官阶从一个权力大的官职平调到一个没有油水的地方。看小说就到~
王景范的父亲曾经对《宋词》下过很深的功夫,当然不是诗词而是上面的人物小传,其一个收获便是在大宋的官场上随时都要想好退路,甚至晋升到高位之时还要抓住一些机会在恰当的时刻退下来为下一次复起做准备。眼下狄青所要面临的问题多少与之类似,不过狄青是武人出身,要换了韩琦或是彦博倒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曹彬,何况狄青又比不了曹彬!
“彦博这会该为自己体面的退下去寻找机会了吧?!”王景范看着狄青回到房的背影若有所思的想到。彦博得罪内侍这件事论从坊间还是当事人,王景范都了解的很清楚,如果狄青不辞枢密使一职或可在范镇、刘敞、欧阳修等人的不断劾下将矛盾的转移,但显然狄青自己递交了辞呈使得彦博失去了这个机会。
“见复,在下有个不情之请。”狄惠见父亲将王景范送出房后便朝这边走过来。
王景范笑着说道:“鸿江兄,只要在下能够做到,但说妨。”
“见复高才,那日在下和五郎从旁听讲获益良多,听得萌甫曾言每日见复都要为其授讲一个时辰,在下与五郎思之也想与萌甫一同听讲,不知见复……”狄惠多少有些不好意思,虽是达者为师,父亲也有让自己跟在王景范身旁多学些东西的意思,不过他总是对王景范心存敬畏敬而远之,只是总这么下去也不是一回事,自己既然要弃武从又找不到好老师,放着王景范不用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算什么?谈不上什么授课,大家一起不过切磋学问而已,只是在下与萌甫之间也是随兴所至,鸿江兄到时莫要笑话……”王景范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在看到狄惠手反提着一把长剑笑着问道:“鸿江兄莫非现在还学剑么?”
狄惠将手宝剑一横双手捧住有些奈的说道:“在下虽然弃武从,但父兄皆通武艺,在下岂会不通武艺?只是练得没有诸位兄长那么勤罢了……”
王景范言的点点头,对于狄惠这种尴尬的局面他也深感同情,狄惠读不过一般,而从身量上来看却是个习武从军的好材料,若是悉心培养可是一个不错的儒将。不过狄青算是吃够了武人的亏,狄谅、狄谘和狄咏都是武人出身,到了狄惠这里说什么也不会让他再走父兄的老路,读去谋出身,之后五郎狄说也是如此,可想而知尚还年幼的狄谏从名字上便可知也不会从军的。
王景范拿过狄惠手的宝剑颇有深意的说道:“鸿江兄可细看过圣人之像?”
“那是自然!”狄惠有些疑惑的答道,他心隐约感觉到了什么。
“画圣人一手持,一手握剑,尚有‘子之所慎:斋、战、疾’之语,可见武之道才是合古之圣人之意……”王景范意味深长的说道。
狄惠听后皱着眉头,王景范的话让他明白了些什么,到后似乎又没有什么意义,王景范也没在意反倒是问道:“鸿江兄能否为在下介绍些军高手,在下想要礼聘二三人教授一些童子武技……”
“这有何难?见复可稍等几日即可办妥!”狄惠也是豁达之人,将心头的迷惑暂且抛到一边立刻爽的答道。
王景范笑着摇摇头:“鸿江兄,在下可是要的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要精通射箭、剑法、骑术、徒手搏命等,当然他们若是能够粗通字那是好不过了……”
“这……没有问题!”狄惠心说你直接说要能够杀人并且已经杀过人的不就行了么?不过他可是刚才看到父亲拱手向王景范行礼的,父亲旧部如此之多,能征善战者车载斗量,虽然父亲现在不方便接见旧部,但是大哥他们是没有问题的。王景范要的人如此苛刻必然有大用,可惜自己却想不出来,也许父亲能够想到。
王景范向狄惠要的人自然是为了那些刚收养没有几个月的孩子所备,这方面的准备越早越好。王景范将所有的条件都准备好,汰弱留强就看他们谁有天分,他们的将来时限可能的。自己不过十八岁,就算科举考试一路畅行入仕之后也许积累资历,折腾一番至少十年之后才小有可观,而十年之后这些孩子的佼佼者便可以派上用场了!
不过才三日,狄惠和狄谘便带着四个身材魁梧的兵卒来见王景范,这四个兵卒其两个乃是当年狄青平叛侬智高时的亲兵,还有两个分别是狄谘和狄咏挑选的。狄谘跟着来也是想要看看王景范拿着四个人要干什么,结果王景范将其引到院外一处空地上,让宋端依次与这四个兵士比试。
比试的结果让狄谘难受的要吐血,自己和狄咏挑选的那两个兵士在剑术、射箭、徒手搏斗这三项上没有一项是人家对手,三下五除二被人家干净利落的解决掉,堂堂禁兵居然连人家一个跑腿的人都打不过,这人可真丢的大了。不过宋端也给狄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把不过一尺长短的短剑被宋端舞的寒光四射,两个禁兵没坚持多长时间就败了。只是狄青的亲兵非常厉害,也许是宋端比试有些累了,只比试了一个亲兵三项皆负。
王景范对狄惠找来的人非常满意,虽然有两人输给了宋端,但是他将这四人部留下,这四个兵士每个月逢五逢十来白沙院一次,每月礼金六贯。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差事,六贯钱即便是在京师也可供四口之家一个月生活宽裕,兵士生活不易,每个月不过来六天便可以让自己的家人过得舒服,这等差事自然是梦寐以求。
狄谘从来到走不过就打了两个招呼,他性情冷淡慎言,对王景范多少多了些和善之色,不过他对宋端倒是颇有兴趣的仔细打量了一番也未曾说什么便走了。狄惠这才知道是让这四个兵士训练那些义学的孩童,这种教育方式他倒是第一次碰到,也隐约的觉出这好像与那天的话有所关联。
狄青自然知道那四个兵士被王景范用来训练院孩童是有猫腻的,别人看过去只是觉得这不是一荒唐之举,但是狄惠绝对不这么认同,而他老子狄青看的多一些――现在训练这些孩子是有些可笑,但并非每个孩子都是读的料,这些孩子听闻都是王景范所收养的孤儿乞儿,从若是真的能够培养出两三个来九足够回本了。
“十年就可堪用,而十年之后王景范不过近三十正值用人之际,这种算计非常人所能及……”狄青捋着胡须对狄惠说道。
狄惠却疑惑的问道:“可是他收养这些孤儿可没有签什么定契之类的东西,王见复到时候用什么来约束他们为自己所用?”
“由此方显他的志气不小,不屑用此手段约束这些孩子……你看他现在不过是一布衣生而已,却能如同春秋战国那些苏秦张仪之辈一般游说为父辞去枢密使一职。同样是这些孩子,你若是这么做必被为人所讥,而王见复去做必然会有出人意料之效果……”狄青叹了口气说道,说实在的他只是有种感觉而已。
“那以后该怎么办?”
狄青笑了笑说道:“该怎么做还怎么做,王见复需要什么多行些便利之门,今后或许有你们的好处……你明天取五十万钱和我们在陈州西华的那处农庄给王见复,虽然他家底应该也算厚实,不过此刻正是用钱之际,能多上一分是一分,这样的人今后必然会有所回报……”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六月旬,这一个多月是白沙院热闹的一个月,除了王景范将《庸章句解》一出版之外,再者便是狄青辞去枢密使这一闹的沸沸扬扬的事情了。看小说就到~京师城内的积水早已排干净,只是狄青依旧住在白沙院不愿回自己的府邸,以表示自己坚决辞去枢密使的决心――皇帝真的是很念旧情,狄青一次次的帮他征战四方解决了多少难题?况且狄青是没有野心的,他虽然老了身体病重却对此坚信不疑,这可就苦了宫的太监们,几乎是轮班的每隔两三天便出城前往白沙院一次,代皇帝赐下各种物品,当然太医和赐药也是绝对不可少的。
随着王景范的《庸章句解》付梓,他也正式开始在白沙院开讲《庸》,而通过寄宿在白沙院的各地赴考学子,很多考生都知道城外有个少年俊才在白沙院开讲《庸》。可能是白沙院没有什么人能够挑出错来让王景范掏腰包请客,是以在他们在宣传的时候格外卖力,有不少人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前往院听讲,多的人是想等这本上市之后看看笑话。
王景范心很清楚有很多人在等他的笑话,不过他并不在意――后世四之一,天下学子必读之,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再说自己注解碍,至少几十个人不管支持还是反对辩论了半个多月也没有什么致命的错误,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王景范在院除了开讲《庸》之外,还讲述《论语》、《孟子》、《礼记》等儒家经典,并创下“分道台”――凡是白沙院人若是学问上有不同见解,大可分道台上一见,到场者可记名投票决出胜者。当然就算没有互斗的“公鸡”,王景范也不怕没得热闹看,每五天他都会和苏洵父子一道商量出一道命题抛出去让学子们投,选出正反佳各三份,让作者上去组队分道台上见,投胜出者有奖,分道台上辩论胜出者是有奖。
分道台让这些寄居在白沙院的学子们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即可增进学问又可“扬名立万”,有好处可拿何乐而不为?一时间这些只是拿白沙院当成客栈的赴考学子立刻转变了心态,学风立刻浓厚起来,大家都是年轻人谁都会有争强好胜之心,四处都可以看到辩论经义探讨学问的学子。佳投五百,分道台上辩论获胜则一贯,不能不说王景范这一招毒辣的很,一些自认为才学高的学子倒是盼着日子过得些好到分道台出题的日子,苏轼都暗自朝王景范竖起大拇指――苏轼、苏辙和王景范三人因为才学公认出众禁止投,分道台上成为裁判,他们一票等于低下的五票。
王景范不知道这分道台比他尽著求名对院的帮助大,也许白沙院没有名儒坐镇很难吸引到学子前来就读,但是这分道台制度让白沙院疑成为天下间有活力的院,年轻学子们的思想在这里互相碰撞,为了辩驳倒对手苦心钻研,这学问自然长得也就。很这白沙台以比王景范那本的度传播开来,开始有不少院外学子参与进来――不为那奖金,就是为了在同届考生崭露头角。
慢慢的白沙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这辩论和投逐渐分开,并且各自展加规范。投逐渐演变成白沙院学报,而辩论则在人数、评判等方面加公正化,这些都是王景范当初可未曾想到的。
狄青去意已定,皇帝的恩遇他铭感在心,白沙院门口的那片柳林到处可见捆系在树上的战马,只是这些前来探视狄青的军将领一个也见不到狄青部被狄谅挡了驾――一个月间狄青又连续上三次请求辞去枢密使一职,他在军一向没有架子,又是一农家出身凭借真刀实枪才升到枢密使的,这在军有着与伦比的威望,可是他就是不见昔日同僚以示自己的决心。
在这段时间里除了家人之外,狄青所见的外人除了待皇帝而来的宫黄门之外,便只有王景范了。对于皇帝的殷切挽留狄青要说不心动那是假的,不过只是王景范一句:“他日三人真正成虎,枢使大人被贬外地,每隔几天皇帝依旧派人来向枢使大人问好,不知枢使大人自信能否逃过这口舌之刃?!”
狄青一愣略微思量之后便朝王景范拱手一拜,转身便回去继续写辞呈了――大宋立国百年,论是贤臣也罢,权臣也罢,弄臣也好,即便是登顶成为独相也没有一个能够坚持独霸相位十年的。即便以曹彬的威望和战功还有两次就任枢密使的经历――花百日红,宰相们因为一时的小疏忽被贬然后再复使用,这在百年来大宋的官场上太平常了。就算狄青不是武人出身就任枢密使,当了四年的枢密使也算够长了,任何一个人坐在东西两府领的位置上太长时间,对他和朝廷都不是一件好事。
王景范摇摇头,狄青在战场上疑是一员少见的智勇双的将领,但是在官场上却非常低能――谨小慎微不出错并不是保住官位的良法,越是高位越想着如何退下来再上去才是真的。父亲曾说过官场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父亲前世所生活的时代,官员的官位如果没有极为特殊的情况都是只进不退,大不了保持官阶从一个权力大的官职平调到一个没有油水的地方。看小说就到~
王景范的父亲曾经对《宋词》下过很深的功夫,当然不是诗词而是上面的人物小传,其一个收获便是在大宋的官场上随时都要想好退路,甚至晋升到高位之时还要抓住一些机会在恰当的时刻退下来为下一次复起做准备。眼下狄青所要面临的问题多少与之类似,不过狄青是武人出身,要换了韩琦或是彦博倒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曹彬,何况狄青又比不了曹彬!
“彦博这会该为自己体面的退下去寻找机会了吧?!”王景范看着狄青回到房的背影若有所思的想到。彦博得罪内侍这件事论从坊间还是当事人,王景范都了解的很清楚,如果狄青不辞枢密使一职或可在范镇、刘敞、欧阳修等人的不断劾下将矛盾的转移,但显然狄青自己递交了辞呈使得彦博失去了这个机会。
“见复,在下有个不情之请。”狄惠见父亲将王景范送出房后便朝这边走过来。
王景范笑着说道:“鸿江兄,只要在下能够做到,但说妨。”
“见复高才,那日在下和五郎从旁听讲获益良多,听得萌甫曾言每日见复都要为其授讲一个时辰,在下与五郎思之也想与萌甫一同听讲,不知见复……”狄惠多少有些不好意思,虽是达者为师,父亲也有让自己跟在王景范身旁多学些东西的意思,不过他总是对王景范心存敬畏敬而远之,只是总这么下去也不是一回事,自己既然要弃武从又找不到好老师,放着王景范不用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算什么?谈不上什么授课,大家一起不过切磋学问而已,只是在下与萌甫之间也是随兴所至,鸿江兄到时莫要笑话……”王景范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在看到狄惠手反提着一把长剑笑着问道:“鸿江兄莫非现在还学剑么?”
狄惠将手宝剑一横双手捧住有些奈的说道:“在下虽然弃武从,但父兄皆通武艺,在下岂会不通武艺?只是练得没有诸位兄长那么勤罢了……”
王景范言的点点头,对于狄惠这种尴尬的局面他也深感同情,狄惠读不过一般,而从身量上来看却是个习武从军的好材料,若是悉心培养可是一个不错的儒将。不过狄青算是吃够了武人的亏,狄谅、狄谘和狄咏都是武人出身,到了狄惠这里说什么也不会让他再走父兄的老路,读去谋出身,之后五郎狄说也是如此,可想而知尚还年幼的狄谏从名字上便可知也不会从军的。
王景范拿过狄惠手的宝剑颇有深意的说道:“鸿江兄可细看过圣人之像?”
“那是自然!”狄惠有些疑惑的答道,他心隐约感觉到了什么。
“画圣人一手持,一手握剑,尚有‘子之所慎:斋、战、疾’之语,可见武之道才是合古之圣人之意……”王景范意味深长的说道。
狄惠听后皱着眉头,王景范的话让他明白了些什么,到后似乎又没有什么意义,王景范也没在意反倒是问道:“鸿江兄能否为在下介绍些军高手,在下想要礼聘二三人教授一些童子武技……”
“这有何难?见复可稍等几日即可办妥!”狄惠也是豁达之人,将心头的迷惑暂且抛到一边立刻爽的答道。
王景范笑着摇摇头:“鸿江兄,在下可是要的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要精通射箭、剑法、骑术、徒手搏命等,当然他们若是能够粗通字那是好不过了……”
“这……没有问题!”狄惠心说你直接说要能够杀人并且已经杀过人的不就行了么?不过他可是刚才看到父亲拱手向王景范行礼的,父亲旧部如此之多,能征善战者车载斗量,虽然父亲现在不方便接见旧部,但是大哥他们是没有问题的。王景范要的人如此苛刻必然有大用,可惜自己却想不出来,也许父亲能够想到。
王景范向狄惠要的人自然是为了那些刚收养没有几个月的孩子所备,这方面的准备越早越好。王景范将所有的条件都准备好,汰弱留强就看他们谁有天分,他们的将来时限可能的。自己不过十八岁,就算科举考试一路畅行入仕之后也许积累资历,折腾一番至少十年之后才小有可观,而十年之后这些孩子的佼佼者便可以派上用场了!
不过才三日,狄惠和狄谘便带着四个身材魁梧的兵卒来见王景范,这四个兵卒其两个乃是当年狄青平叛侬智高时的亲兵,还有两个分别是狄谘和狄咏挑选的。狄谘跟着来也是想要看看王景范拿着四个人要干什么,结果王景范将其引到院外一处空地上,让宋端依次与这四个兵士比试。
比试的结果让狄谘难受的要吐血,自己和狄咏挑选的那两个兵士在剑术、射箭、徒手搏斗这三项上没有一项是人家对手,三下五除二被人家干净利落的解决掉,堂堂禁兵居然连人家一个跑腿的人都打不过,这人可真丢的大了。不过宋端也给狄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把不过一尺长短的短剑被宋端舞的寒光四射,两个禁兵没坚持多长时间就败了。只是狄青的亲兵非常厉害,也许是宋端比试有些累了,只比试了一个亲兵三项皆负。
王景范对狄惠找来的人非常满意,虽然有两人输给了宋端,但是他将这四人部留下,这四个兵士每个月逢五逢十来白沙院一次,每月礼金六贯。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差事,六贯钱即便是在京师也可供四口之家一个月生活宽裕,兵士生活不易,每个月不过来六天便可以让自己的家人过得舒服,这等差事自然是梦寐以求。
狄谘从来到走不过就打了两个招呼,他性情冷淡慎言,对王景范多少多了些和善之色,不过他对宋端倒是颇有兴趣的仔细打量了一番也未曾说什么便走了。狄惠这才知道是让这四个兵士训练那些义学的孩童,这种教育方式他倒是第一次碰到,也隐约的觉出这好像与那天的话有所关联。
狄青自然知道那四个兵士被王景范用来训练院孩童是有猫腻的,别人看过去只是觉得这不是一荒唐之举,但是狄惠绝对不这么认同,而他老子狄青看的多一些――现在训练这些孩子是有些可笑,但并非每个孩子都是读的料,这些孩子听闻都是王景范所收养的孤儿乞儿,从若是真的能够培养出两三个来九足够回本了。
“十年就可堪用,而十年之后王景范不过近三十正值用人之际,这种算计非常人所能及……”狄青捋着胡须对狄惠说道。
狄惠却疑惑的问道:“可是他收养这些孤儿可没有签什么定契之类的东西,王见复到时候用什么来约束他们为自己所用?”
“由此方显他的志气不小,不屑用此手段约束这些孩子……你看他现在不过是一布衣生而已,却能如同春秋战国那些苏秦张仪之辈一般游说为父辞去枢密使一职。同样是这些孩子,你若是这么做必被为人所讥,而王见复去做必然会有出人意料之效果……”狄青叹了口气说道,说实在的他只是有种感觉而已。
“那以后该怎么办?”
狄青笑了笑说道:“该怎么做还怎么做,王见复需要什么多行些便利之门,今后或许有你们的好处……你明天取五十万钱和我们在陈州西华的那处农庄给王见复,虽然他家底应该也算厚实,不过此刻正是用钱之际,能多上一分是一分,这样的人今后必然会有所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