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西川经略第二十六章成都首富
“立即改革税制。”我转身对徐格说道:“下调税额,并将原来的按丁收税,改为按土地多寡富贫收税。”
“是。”徐格应了声,但他迟疑了一下,很快又接着说道:“大人,问题还不光这些啊。”
“说。”对此我并不感到奇怪,百姓的成分多种多样,各成分的利益都有所不同,治民在很多时侯都是要以伤害少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护多数人的利益,所以治民绝对要比治军困难得多。若徐格发现的问题只这么一点,我却还要怪他失职了。
“大人。”徐格拱手说道:“治民的问题实是多得数不胜数,几日下来由民间反应上来的问题便可以千计。不过经过属下的整理之后,这些问题大致都是由两个弊端所造成的。
其一,地主以高利贷粮。每到播种时节,必有许多农户家中无存粮,致使无粮可种,所以不得不向地主贷粮。但地主富豪却又互相勾结,借此以高利将粮贷出。农户收成时,借一担便要还两担,再加上缴税,所以即便是在丰收之年,农户所得之粮也十分有限。这又导致下个播种时节又无粮可种,不得不再次贷粮。如此年复一年,粮食大多都流入地主富豪仓中,而农户每年辛苦耕作却还是不够养家糊口。”
“嗯。”我皱了皱眉头,心知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官府插手以低息将粮食贷给百姓才行。可是要解决全西川近两百万百姓的种粮问题。这需要地资金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其二。”徐格继续说道:“商贾囤积居奇。每到天灾**,粮食紧缺之时,商贾便会大量收购囤积粮食,以待价格上扬之后再行出售。比若现在,成都以北的百姓遭蒙军劫掠,以南的百姓又遭宋军劫掠,只有成都以置使大人才得以幸免。成都的商人都看准了这个时机。在成都之战后便开始大量收购并囤积粮食,此时的粮价。已由原来的一两二分购买一石,涨至三两一石了,而且上涨的势头还不见止。若不是日前大人下令放官仓接济长江沿岸各城地难民,此时想必还不止这个价。”
放官仓接济难民是发生在三日前的事,成都历来都被当作西川地后勤补给基地,所以粮仓中的存粮还够接济难民,这避免了许多的不稳定因素。否则那些饿着肚子的难民造起反来,只怕现在的成都都要被他们包围了。
“官仓中还有多少存粮?”我随口问了声。
“官粮已不能再放了。”徐格无奈地叹道:“接济完难民之后,此时官仓中的粮食不过八万余石了,这些粮食供武德军一年的军粮还略显紧张,万万不可再放了。”
“嗯。”这已是我料想中地事,我点了点头说道:“我等若是要购入足够的粮食解决百姓的种粮问题,徐大人可有算过共需多少银两?”
“这个属下倒是没有算过。”闻言徐格面带惊奇地说道:“大人,自从皇上被汪世显掳走之后。汴京的财富便化为泡影。若我等要收购粮食,这必定不是一笔小数目。更何况粮价一直都在上涨之中,以我等今日的一穷二白,如何能……”
“这点郑言自会解决。”我想到了王夔,现在也该是动用他那笔钱的时侯了。我举手制止了徐格的话,说道:“徐大人只需大略地估算出还需多少粮食。若以一两二分的价格购买需多少银两便可。”
“是。”徐格眼中地疑惑的眼神一闪而过,但是长期生活在政治斗争中的他,知道此时并不是他该问的时侯,所以徐格很知趣地对我一躬身,说道:“如此下官便告退了。”
“等等。”我出言唤住了正要退下的徐格,说道:“徐大人可有打听到成都领头的商贾是谁?”
————————————
一位书生!才过而立(而立为三十岁)之年地书生!
当我在徐格的引领之下,走进一座充满奢华之气的大府邸,见着这位书生时,简直不敢相信面前这位举手投足之间便体现出儒雅之气的人,便是人称富可敌国的成都首富的毕富国。这与我想象中胖脸、肥腰、小眼的奸商也相差太远了吧。
“哈……。原来是徐大人光临寒舍。有失远迎,有失远迎啊。”
听着毕富国的口气。我猜测徐格之前必是已经找过毕富国了。果然,毕富国随后便接着说道:“徐大人此来还是为了粮食吧,呵呵,真是难为大人了。老朽却也十分为难,上上下下几百人等着吃饭……”
“毕官人。”徐格好似不想让我知道他在此碰过钉子,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毕富国的话,不悦地说道:“这位便是西川制置使郑言,郑大人。”
“你便是郑言?”闻言毕富国一惊,端在手中的茶杯不由轻颤了一下,几滴茶汁很快便染上了雪白地儒衫。
“失礼,失礼。”毕富国稍稍一愣,便连忙起身对我躬身道:“小民毕富国,参见置使大人。”
“免礼。”我点了点头,开门见山地对他说道:“正如毕官人所说,我等正是为了粮食一事而来地。”
毕富国闻言又是一愣,他显然没有想到我会这么直接,人还没坐下便说明了来意。但久经商场的他很快便冷静了下来,对我微微一笑,说道:“大人请坐。”
“既然大人如此坦白,那么老朽便也直说了。”待我坐定之后,毕富国对我拱了拱手说道:“虽然老朽也知道若是没有大人,也许老朽地头颅都已给蒙古鞑子割去了。但为商之道便是只见利,不见情,所以老朽不能如大人所愿,还望大人见谅。”
老朽?看着毕富国那三十余岁的样子便自称老朽,我不禁有种想笑的冲动。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古人的寿命都较现代人短,五十余岁便寿终正寝的大有人在,所以三十余岁便自称老夫、老朽原本就是十分正常的事。
[奉献]
“立即改革税制。”我转身对徐格说道:“下调税额,并将原来的按丁收税,改为按土地多寡富贫收税。”
“是。”徐格应了声,但他迟疑了一下,很快又接着说道:“大人,问题还不光这些啊。”
“说。”对此我并不感到奇怪,百姓的成分多种多样,各成分的利益都有所不同,治民在很多时侯都是要以伤害少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护多数人的利益,所以治民绝对要比治军困难得多。若徐格发现的问题只这么一点,我却还要怪他失职了。
“大人。”徐格拱手说道:“治民的问题实是多得数不胜数,几日下来由民间反应上来的问题便可以千计。不过经过属下的整理之后,这些问题大致都是由两个弊端所造成的。
其一,地主以高利贷粮。每到播种时节,必有许多农户家中无存粮,致使无粮可种,所以不得不向地主贷粮。但地主富豪却又互相勾结,借此以高利将粮贷出。农户收成时,借一担便要还两担,再加上缴税,所以即便是在丰收之年,农户所得之粮也十分有限。这又导致下个播种时节又无粮可种,不得不再次贷粮。如此年复一年,粮食大多都流入地主富豪仓中,而农户每年辛苦耕作却还是不够养家糊口。”
“嗯。”我皱了皱眉头,心知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官府插手以低息将粮食贷给百姓才行。可是要解决全西川近两百万百姓的种粮问题。这需要地资金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其二。”徐格继续说道:“商贾囤积居奇。每到天灾**,粮食紧缺之时,商贾便会大量收购囤积粮食,以待价格上扬之后再行出售。比若现在,成都以北的百姓遭蒙军劫掠,以南的百姓又遭宋军劫掠,只有成都以置使大人才得以幸免。成都的商人都看准了这个时机。在成都之战后便开始大量收购并囤积粮食,此时的粮价。已由原来的一两二分购买一石,涨至三两一石了,而且上涨的势头还不见止。若不是日前大人下令放官仓接济长江沿岸各城地难民,此时想必还不止这个价。”
放官仓接济难民是发生在三日前的事,成都历来都被当作西川地后勤补给基地,所以粮仓中的存粮还够接济难民,这避免了许多的不稳定因素。否则那些饿着肚子的难民造起反来,只怕现在的成都都要被他们包围了。
“官仓中还有多少存粮?”我随口问了声。
“官粮已不能再放了。”徐格无奈地叹道:“接济完难民之后,此时官仓中的粮食不过八万余石了,这些粮食供武德军一年的军粮还略显紧张,万万不可再放了。”
“嗯。”这已是我料想中地事,我点了点头说道:“我等若是要购入足够的粮食解决百姓的种粮问题,徐大人可有算过共需多少银两?”
“这个属下倒是没有算过。”闻言徐格面带惊奇地说道:“大人,自从皇上被汪世显掳走之后。汴京的财富便化为泡影。若我等要收购粮食,这必定不是一笔小数目。更何况粮价一直都在上涨之中,以我等今日的一穷二白,如何能……”
“这点郑言自会解决。”我想到了王夔,现在也该是动用他那笔钱的时侯了。我举手制止了徐格的话,说道:“徐大人只需大略地估算出还需多少粮食。若以一两二分的价格购买需多少银两便可。”
“是。”徐格眼中地疑惑的眼神一闪而过,但是长期生活在政治斗争中的他,知道此时并不是他该问的时侯,所以徐格很知趣地对我一躬身,说道:“如此下官便告退了。”
“等等。”我出言唤住了正要退下的徐格,说道:“徐大人可有打听到成都领头的商贾是谁?”
————————————
一位书生!才过而立(而立为三十岁)之年地书生!
当我在徐格的引领之下,走进一座充满奢华之气的大府邸,见着这位书生时,简直不敢相信面前这位举手投足之间便体现出儒雅之气的人,便是人称富可敌国的成都首富的毕富国。这与我想象中胖脸、肥腰、小眼的奸商也相差太远了吧。
“哈……。原来是徐大人光临寒舍。有失远迎,有失远迎啊。”
听着毕富国的口气。我猜测徐格之前必是已经找过毕富国了。果然,毕富国随后便接着说道:“徐大人此来还是为了粮食吧,呵呵,真是难为大人了。老朽却也十分为难,上上下下几百人等着吃饭……”
“毕官人。”徐格好似不想让我知道他在此碰过钉子,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毕富国的话,不悦地说道:“这位便是西川制置使郑言,郑大人。”
“你便是郑言?”闻言毕富国一惊,端在手中的茶杯不由轻颤了一下,几滴茶汁很快便染上了雪白地儒衫。
“失礼,失礼。”毕富国稍稍一愣,便连忙起身对我躬身道:“小民毕富国,参见置使大人。”
“免礼。”我点了点头,开门见山地对他说道:“正如毕官人所说,我等正是为了粮食一事而来地。”
毕富国闻言又是一愣,他显然没有想到我会这么直接,人还没坐下便说明了来意。但久经商场的他很快便冷静了下来,对我微微一笑,说道:“大人请坐。”
“既然大人如此坦白,那么老朽便也直说了。”待我坐定之后,毕富国对我拱了拱手说道:“虽然老朽也知道若是没有大人,也许老朽地头颅都已给蒙古鞑子割去了。但为商之道便是只见利,不见情,所以老朽不能如大人所愿,还望大人见谅。”
老朽?看着毕富国那三十余岁的样子便自称老朽,我不禁有种想笑的冲动。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古人的寿命都较现代人短,五十余岁便寿终正寝的大有人在,所以三十余岁便自称老夫、老朽原本就是十分正常的事。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