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是昨天欠的,现在补上)
————————————————————
买好了张康将要用到的笔墨纸砚后张青史来到他买水果的摊子,卖水果给他的是一个憨实的老农,此时老农已经把水果都搬到牛车上等他了。
“哎,公子,您来了。”老农笑呵呵的对张青史招呼,对老农来说张青史可是个大客户,他一年也接不到几个会一次性买一车水果的人,而且出手还那么大方,一点都没跟他还价,这一车水果所赚的钱,少说也够他一家老小一个月的开支了。
“恩,我们走吧。”张青史点点头。
“公子,你们坐到牛车上来吧。”牛车,顾名思义就是用牛拉的车,车子的结构很简单,两个轮子上面安一块足够大的木板,既实用又实惠,农家一般都有一辆,张青史见位置还够,也就不客气的抱着张康爬上了牛车。
“公子,您坐稳,我走了。”瓜农提醒道。
“恩,坐稳了。”
听到张青史坐稳了,老农就赶着牛车在张青史的指引下往那间小茅房驶去。
……
在秀儿家门前的时候张青史让瓜农停了一次,搬了一半的水果下来,把那根人参也留给了秀儿他爹,后在秀儿爹娘的万般挽留下接着赶路。
……
“到了。”牛车在张青史的小茅屋前停了下来,然后张青史和老农合力把牛车上的西瓜和梨等水果搬了下来。
“老伯,谢谢你帮我送过来。”
“不用不用,这是应该的。”瓜农憨厚的笑着。“那公子,瓜送到了,我先走了啊。”
“老伯您不进去喝杯茶吗。”张青史盛情邀请。
“不喝了,这天要黑了,我还是先走了。”
张青史看看表,已经五点多了,再过一个多小时天确实就要黑了,因此也就没有再挽留,目送着瓜农赶着牛车离开。ashu8
所有的瓜果都堆在了茅屋一角,让本来就不大的茅屋更显拥挤,不过这下就是秀儿几天不送饭来,他们也饿不死了。
……
……
翌日,用完午饭后,张青史对还在收拾东西的秀儿说:“我先带小康出门了,你走的时候关好门就行。”
“先生你昨天不是才出去过吗?”秀儿奇怪的问道,因为张青史以往最少都要相隔十天才会出去一次,所以今天这样连续的出门才让她奇怪。
“哦,以后我可能天天都要出门了。”张青史笑眯眯道。
“为什么?”秀儿瞪大了美目。
“因为要送小康上私塾啊。”张青史笑着答道。
“……”
“我先走了,记得关门。”张青史心情极好的牵着同样一脸呆楞的张康往外走去。
……
走了一个多时辰的路,张青史终于带着张康来到了昨天张康驻步的私塾前。
其实张青史已经了解过了,在这个世界想要得到教育倒不象中国古代那么难,一口家境平平的农户,只要他们咬咬牙肯省上一点,就可以供一个孩子读书,所以这里大部分的人都识的字,不过学识水平参差不齐,这主要就取决于孩子爹娘的选择方式了。
有的父母觉得,既然上私塾就要学出真东西来,所以他们就会在自己的孩子里选出最聪明的,只供他一人上私塾,争取把他培养成才。
而另一些父母则觉得孩子不识字是会吃亏的,所以他们就供每个孩子都上一两年的私塾,保证每个孩子都会识字,让他们以后卖菜买种的时候不会吃亏。
虽然选择不一样,但是每户人家都会有一个在上私塾的孩子。这个镇子虽然不大,但是周围九里十八村的人家还是很多的,连带着私塾也不少,一共有七八家,规模小的只有数个学生,规模大的有二三十个人。
而张青史已经打听过了,他面前的这一家私塾是镇子上比较大,并且最有名的私塾,一共有将近三十个学生入读。
这家私塾的先生曾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大儒,退隐后就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来办了这么一个私塾,很多大户人家明明请的起先生,但还是特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可见这位大儒的声望。
不过这个大儒也很有些风骨,他收学生不论身家只看资质,所以他的学生里既有富家子弟,也有连学费都交不起的贫寒弟子。
为自己儿子选择启蒙老师这可是件大事,启蒙教师的好与坏足已影响一个孩子的一辈子,所以连一向大大捏捏的张青史也慎重了很多,还特意去调查了一番,最后经过多方评价后才选择了这一家,可以说,张青史对张康入读这家私塾是志在必得的。
……
“砰砰砰……”私塾的大门紧闭,看样子现在还在上课。
门敲了一会后一个身穿青衣的小童打开了门,那小童年纪看起来也不大,至多十岁的样子,只比张康大两岁,可是就是有一股子沉稳劲,这点跟张康很像。只见他看了眼张青史后又看了看被张青史牵着的张康,虽然对张康红色眼眸有些奇怪,但是丝毫不见慌张,不亢不卑的问:“您是来找先生的吧,先生正在上课,请入内稍等。”
张青史笑着点点头,他也一直在观察着小童,见他小小年纪就这般不凡,顿时对自己选择这里更加满意,能教出这样的学生,也该够资格做小康的启蒙教师了吧。
张青史牵着张康跟着小童走了进去,大门又重被关上,古朴的木质建筑,布置精美的假山盆景让人耳目一新,在门外还不觉得,进了门后就可以听到西面传来一阵阵朗读诗书的童音,让张青史不禁会心一笑,张康也被那读书的声音引的不停的向那边看去。
“请往这边。”青衣小童依旧尽职的做着自己引路人的职责。
张青史点点头,牵上张康跟着他走向东边用来待客的书房。
……
……
——
————————————————————
买好了张康将要用到的笔墨纸砚后张青史来到他买水果的摊子,卖水果给他的是一个憨实的老农,此时老农已经把水果都搬到牛车上等他了。
“哎,公子,您来了。”老农笑呵呵的对张青史招呼,对老农来说张青史可是个大客户,他一年也接不到几个会一次性买一车水果的人,而且出手还那么大方,一点都没跟他还价,这一车水果所赚的钱,少说也够他一家老小一个月的开支了。
“恩,我们走吧。”张青史点点头。
“公子,你们坐到牛车上来吧。”牛车,顾名思义就是用牛拉的车,车子的结构很简单,两个轮子上面安一块足够大的木板,既实用又实惠,农家一般都有一辆,张青史见位置还够,也就不客气的抱着张康爬上了牛车。
“公子,您坐稳,我走了。”瓜农提醒道。
“恩,坐稳了。”
听到张青史坐稳了,老农就赶着牛车在张青史的指引下往那间小茅房驶去。
……
在秀儿家门前的时候张青史让瓜农停了一次,搬了一半的水果下来,把那根人参也留给了秀儿他爹,后在秀儿爹娘的万般挽留下接着赶路。
……
“到了。”牛车在张青史的小茅屋前停了下来,然后张青史和老农合力把牛车上的西瓜和梨等水果搬了下来。
“老伯,谢谢你帮我送过来。”
“不用不用,这是应该的。”瓜农憨厚的笑着。“那公子,瓜送到了,我先走了啊。”
“老伯您不进去喝杯茶吗。”张青史盛情邀请。
“不喝了,这天要黑了,我还是先走了。”
张青史看看表,已经五点多了,再过一个多小时天确实就要黑了,因此也就没有再挽留,目送着瓜农赶着牛车离开。ashu8
所有的瓜果都堆在了茅屋一角,让本来就不大的茅屋更显拥挤,不过这下就是秀儿几天不送饭来,他们也饿不死了。
……
……
翌日,用完午饭后,张青史对还在收拾东西的秀儿说:“我先带小康出门了,你走的时候关好门就行。”
“先生你昨天不是才出去过吗?”秀儿奇怪的问道,因为张青史以往最少都要相隔十天才会出去一次,所以今天这样连续的出门才让她奇怪。
“哦,以后我可能天天都要出门了。”张青史笑眯眯道。
“为什么?”秀儿瞪大了美目。
“因为要送小康上私塾啊。”张青史笑着答道。
“……”
“我先走了,记得关门。”张青史心情极好的牵着同样一脸呆楞的张康往外走去。
……
走了一个多时辰的路,张青史终于带着张康来到了昨天张康驻步的私塾前。
其实张青史已经了解过了,在这个世界想要得到教育倒不象中国古代那么难,一口家境平平的农户,只要他们咬咬牙肯省上一点,就可以供一个孩子读书,所以这里大部分的人都识的字,不过学识水平参差不齐,这主要就取决于孩子爹娘的选择方式了。
有的父母觉得,既然上私塾就要学出真东西来,所以他们就会在自己的孩子里选出最聪明的,只供他一人上私塾,争取把他培养成才。
而另一些父母则觉得孩子不识字是会吃亏的,所以他们就供每个孩子都上一两年的私塾,保证每个孩子都会识字,让他们以后卖菜买种的时候不会吃亏。
虽然选择不一样,但是每户人家都会有一个在上私塾的孩子。这个镇子虽然不大,但是周围九里十八村的人家还是很多的,连带着私塾也不少,一共有七八家,规模小的只有数个学生,规模大的有二三十个人。
而张青史已经打听过了,他面前的这一家私塾是镇子上比较大,并且最有名的私塾,一共有将近三十个学生入读。
这家私塾的先生曾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大儒,退隐后就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来办了这么一个私塾,很多大户人家明明请的起先生,但还是特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可见这位大儒的声望。
不过这个大儒也很有些风骨,他收学生不论身家只看资质,所以他的学生里既有富家子弟,也有连学费都交不起的贫寒弟子。
为自己儿子选择启蒙老师这可是件大事,启蒙教师的好与坏足已影响一个孩子的一辈子,所以连一向大大捏捏的张青史也慎重了很多,还特意去调查了一番,最后经过多方评价后才选择了这一家,可以说,张青史对张康入读这家私塾是志在必得的。
……
“砰砰砰……”私塾的大门紧闭,看样子现在还在上课。
门敲了一会后一个身穿青衣的小童打开了门,那小童年纪看起来也不大,至多十岁的样子,只比张康大两岁,可是就是有一股子沉稳劲,这点跟张康很像。只见他看了眼张青史后又看了看被张青史牵着的张康,虽然对张康红色眼眸有些奇怪,但是丝毫不见慌张,不亢不卑的问:“您是来找先生的吧,先生正在上课,请入内稍等。”
张青史笑着点点头,他也一直在观察着小童,见他小小年纪就这般不凡,顿时对自己选择这里更加满意,能教出这样的学生,也该够资格做小康的启蒙教师了吧。
张青史牵着张康跟着小童走了进去,大门又重被关上,古朴的木质建筑,布置精美的假山盆景让人耳目一新,在门外还不觉得,进了门后就可以听到西面传来一阵阵朗读诗书的童音,让张青史不禁会心一笑,张康也被那读书的声音引的不停的向那边看去。
“请往这边。”青衣小童依旧尽职的做着自己引路人的职责。
张青史点点头,牵上张康跟着他走向东边用来待客的书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