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历史学家黄现璠考证:“甘薯之名,见于晋嵇含着《南方草木状》,其言曰:“甘薯,盖薯蓣之类,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实如拳,有如瓯者皮紫而肉白蒸煮食之,味如薯蓣,xing不甚冷,旧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唯掘地种甘薯。秋熟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仓圃贮之,以充粮糗,是名薯粮。”

    嵇为晋时人,可知中国晋时,已有甘薯矣,何待十八世纪,印度人之传入?又何待明末,西人东来之传入?而余作此考,不亦多事乎?是又不然。

    红薯是高产稳产的一种作物,它具有适应xing广,抗逆xing强,耐旱耐瘠,病虫害较少等特点,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一般亩产可达chun薯亩产可达2000--3000公斤。

    那朱魁前世就有听闻,广东省,也就是汉代的交州,那里有原始中国原生种的红薯,他原本是想着,这黄巾之乱很快就到了,到时,定然有无数的流民百姓北方中原滚滚南下,祈求活命,而江东地大人疏,大批的荒地,无人开垦,粮食产量其实远远低于中原之地。

    这后世两晋隋唐、宋元明清时代那鱼米之乡的称号此刻来形容江东扬州,那是十分不贴切的,税收的主要州郡更是无从说起。

    以江东一地之粮,若要接受南下的难民,对江东各郡冲击都是十分之大,当然若江东各大家族、富绅们都肯慷慨开设粥棚,救助这些流民,还是力有所余的,怕的就是冷血黑心之辈,看着百姓们活活饿死。

    不过朱魁既然知道这段两年后就会发生的惨事,自然想多进一些能力来行善布得,赢民心,提声望。

    故而很早之前,朱魁画了一副红薯的模样,交给了赵达和吴范两人,委托二人南下交州,帮忙寻找看看当地的百姓们是否种有这植物,若有,就带着种子回来,引进秣陵长江一带耕种推广。

    赵达和吴范将皇者龙气的事情告诉朱魁后,当即就该称呼主公,这让他好生目瞪口呆。

    主公有命,二人自然不敢有违,虽然他们俩这所谓红薯的植物到底为何,还是匆匆忙的带了些仆人驾着马车往交州而去。

    二人一去交州,这一番打听寻找下,前前后后花费了七个月的时间,但总后终不负朱魁的期待,带回了期待中的红薯,其外皮土黄sè,有长圆形,漏斗形,扁圆形,长度不等,有花冠钟状、蒴果卵状。

    朱魁拿在手里,切开了外皮,一看,黄sè微红,又切下一小片直接丢入嘴中,嚼了嚼,干涩带甜,一口吐出。哈哈大笑起来,他这是开心,东西对了,找对了,这些红薯与他前世所吃的一摸一样,无有区别。

    那赵达和吴范见朱魁大笑,随即也明白自己二人办对差事了,虽然更是好奇了,也更加深信主公是皇者,天生圣人,带着大智慧降生,不然如何不出家门就知交州有薯?如何在千里之外,就明白,这红薯一物,产量极大,交州珠崖一带,百姓们不食米,不用粟,光吃红薯充饥,而且种植十分容易,不受干旱、蝗虫所害,一年一熟稳稳妥妥的保证。

    这很厉害了,种地打粮,粮食能稳稳妥妥的收成,是很了不得的事情,在汉代这样科技落后的年代,这百姓十户人家,种下的田地,也就只有六七户可以保证可以长出庄稼来,这还是上天庇佑,没来干旱,雨水充足的情况下。反之只要随随便便十几、二十天的不下雨,很容易六七户人家,就会变成四五户人家才有收成,天公再发怒些,给你一个月半月都不来雨,怕是十户人家的田,全部都要死光。

    所以,在汉代,上至贵族,统治阶级,下至九流、百姓,对粮食一事都很看重,赵达和吴范两人看出朱魁有意普及这中物种,试试能不能给百姓们带来更多更稳定的粮食来源,这是福泽万民之举,这让二人很是信服。

    如果他二人所料,他朱魁打谅完那一车的红薯种子,就准备准备普及耕种。他准备将他老家石岗村周围的田地全部买下,试验耕种红薯,让赵达和吴范二人负责,比如他们两见过交州百姓耕种过,有过见识,处理起来应该十分顺手和妥当。

    -------

    一晃两年过去了,黄巾之乱,正如同朱魁所预料那般开启了。

    那马元义乃中原、荆州、扬州三地黄巾信徒的大统领,是张角最为倚重的弟子,权利极大,太平道或明或暗的发展了二十余年了,根基势力盘综错杂,已经发展到了顶端,到了该举事的时候,再不举事,继续暗藏发展,过犹不及,反会出内部容易争权夺利,滋生问题,自行分裂覆灭。

    这一点张角自然也发现了其中的倪端,准备甲子年甲子ri起事,也就是公元一八四年三月五ri。

    可惜他的一名弟子唐周妒恨马元义这些年一直位在其上,深受张角器重,而且时常跟张角禀告自己利用黄巾势力谋取私利的行为,还规劝张角,卸除自己在雒阳的一切职务,返回冀北。

    仇恨的萌芽,和做些年在雒阳所见所闻,他心中本身却觉的,汉朝的国祚尚厚,怕是自己的老师张角和太平道干不过人家,两方考虑下,就向朝廷泄密,告发张角要发动的黄巾起义,致使马元义被捕,车裂而亡,使张角失去了在朝廷的内应,使汉王朝有了准备的时间,使张角不得不仓促的起事。

    不过此刻,距离正月底,那马元义车裂一事,已经过去了一整个月了,此刻长江流水上,一个三丈长的客船顺水之下,猛烈的江风吹得风帆吱吱直响,乘风破浪,看船速,怕是再有一个晚上的行进,就可到达秣陵了。

    黄昏时分,四人青衣儒衫男子,直立甲板前方,看着江水末端,那暗黄的落ri,缓缓下落着,那夕阳的余辉,照在其中一名男子脸上,四十多岁,两鬓发白,脸sè暗淡灰败,与那夕阳余晖相映下,更显颓废无力。

    而另外两名男子,却是神清气爽,悠然出尘的气质,让二人对面这落ri的景观,突生不少的感慨,便听一人念道:“落ri黄昏暮暮泣,黄龙血煞冲天起,可怜无尽路边骨,几多亡魂,几户存。”

    而另一人一扬手,表示认不认同,听他说道:“天道循环,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秦失其鹿,汉王定鼎,高祖方开四百年基业,今四百年之期已到,天命已变,方有主公应是而生,乱世之中,必能脱颖而出,再开盛世。”

    这两位类似算命之言,自然出自那赵达与吴范之口,而最后一名男子,自然就是朱魁,方这些话,听得他毛孔悚然,这两神棍,怎么就这么认定他能跟汉高祖一般,能从底层崛起,真有算命一说?

    自己突起的造反的心思,是否有他二人蛊惑的成分在其中?想到着,朱魁顿感很是好笑,回头看向那四十多岁的男子,那熟悉的脸盘,那曾经意气风发的自信,如今尽数消散,几年不见,竟然朱魁感觉十分的陌生,几近再也认不出的感觉,这人就是本该死去的太平道神使-马元义。

    马元义为何没死,而又在此处与朱魁一起待船上,这自然是朱魁千里背上特意的相救,话说马元义对他也算有授艺之恩,这到不算什么,而是朱魁一直都觉他是个有才华的人,乃是老子道家弟子的翘楚,而且救下他,对今后面对黄巾的时候,比如有大用途。

    马元义见朱魁的目光看向自己,带着苦笑回视了一眼,心中很震惊,也很期待,也有着迷茫,眼前曾经自己千方百计要拒绝做自己徒弟的人,竟然不远千里跑去雒阳,救了自己一命,而且能够算出自己命中有这一劫,时机把握的是这么的准,整个过程那么的默默无声,天下人怕是都真以为我马元义已经死了吧。

    其实朱魁拯救马元义的方法很简单,早早就出现雒阳城里,打探马元义关押的牢房,然后把天牢中,上下牢头狱卒几个长官的家人一一给绑架了,强迫这些底层官吏来个偷龙转凤,这可比去求那些廷尉等大官来有效和直接的多。

    王朝末世,有节气的官吏那是少之又少,一连串统统绑架恐吓过后,另一个头发又长又乱的死囚,长发披面,目光呆滞的被拖出去五马分尸,替马元义赴死一遭,随后他们四人迅速的逃离雒阳,直直朝江东回去。

    此刻,马元义万万没想到,当初那个渔家少年,竟然生出了改天换ri之心,本来头一ri,一听此话,他脑中第一个念头就是,好好的少年郎,咋就疯了呢?不过几ri下来,发现原来几年前自己的的确确小觑了他,若早前知他有如此智慧和才能,定然加大人马寻回这个自己强抢过的弟子。

    而不是回冀北,一头扎进太平道的事业,忙啊忙,一直都没时间再回扬州,去寻找这个江东少年,在属下表示找不到后,就把这个念头抛之脑后,否则哪怕再多一分的注意,他也可知道朱魁两年前在秣陵闹出的偌大动静,传名江东。

    看着马元义自被救出来后,一直都无法摆脱被同门师弟出卖,导致自己被擒,老师张角大业,即将面临巨大的危机,数十年来的心血,怕将一朝散尽,这种自责,这种茫然的情绪,这让朱魁不由皱皱眉,心中思道,那个问题我已问你多ri,今天一定要让你回答,否则我令可放你回冀北,今番也算是偿还,你传我《道家剑法》之恩,他ri再见,便是生死仇敌。

    “元义先生,还是悲伤么?还是不愿与我一道回江东?其实呢,先生若要继续回转冀北,魁自然也无拦阻之意,但还请先生,莫再愁眉苦脸着,让魁以为是自己怠慢了先生。”朱魁打着秋风问着,他相信马元义知道他的意思。;

章节目录

明扬三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海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一章 千里救元义-明扬三国,明扬三国,笔趣阁并收藏明扬三国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