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兵部衙门。

    李青嘱咐道,“这次南民北迁功在千秋,然,此举有损江南官绅利益,少不得会出一些乱子,你多加小心。”

    “下官明白。”于谦郑重点头,昨日朝会上,他已经充分见识到官场险恶,也对部分官员有了清晰认知,“尚书大人放心,下官定然不会让这利国利民的国策,被人搅黄。”

    李青吁了口气,认真道:“顾全国策的同时,也要顾全自己。”

    于谦不以为意,朗声笑道,“难道他们还敢杀官不成?”

    “虽不敢明目张胆动你,但也不得不防。”李青苦笑道,“本官都遭受过两次暗杀,他们未必敢,但你也得长个心眼儿。”

    于谦怔了一下,轻轻点头,“下官谨记。”

    “这是国策具体施行方案,你好好看一下。”李青从怀里取出明黄色锦缎书写的中旨,“此物不亚于王命旗牌,有了它,无人可以压制你。”

    于谦接过,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许久,他收起中旨,神情难掩激动,嘴唇吸合半晌,感慨道:

    “皇上圣明啊!”

    其实,这里面的建设性策略,大多都是我提的……李青翻了个白眼,倒也没有和朱棣争功,“好好准备一下,这一次出差少说也得几个月,甚至更久。”

    “嗯。”于谦郑重地将中旨收入怀中,疑惑道,“尚书大人,既然皇上有了这么周详、利民的计划,为何不直接颁发圣旨,昭告天下,反而用中旨呢?”

    他不理解,“这项国策,几乎没有任何疏漏,群臣便是心中不愿,也无法提出反对意见。”

    李青笑道:“他们自然无法反对,但……有句话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提前公布出来,就给那些人准备的时间了,士绅在地方上影响力不容小觑,百姓淳朴,很容易被他们煽动;

    让他们摸不准具体情况,到时候施行国策,能轻松不少。”

    于谦默默点头,这么好的国策,居然不能上下一心的推行,反而要偷偷摸摸,让他内心五味杂陈。

    同时,他也对那些身居高位却不作为,甚至拖后腿的官员颇为恼火。

    当官不为民做主,简直枉读圣贤书!

    ……

    数日后,六部郎中、都察院御史、六科都给事中、锦衣卫、东厂,十数艘中型舰船沿着运河南下。

    千里跋涉,若靠双腿行走,迁徙过程中不知会死伤多少百姓,用船就不存在这种问题了,而且还能大大提高迁徙速度。

    京官出动后,李青、朱棣、小胖几人开始规划迁徙地点。

    经过商讨,决定先从河.北入手,圈定的地点也都是离城镇百里内,离原住民村落五十里内的区域。

    不至于让百姓和城镇严重脱钩,又能一定程度上,保持他们的独立性,让他们安心耕作。

    南民北迁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数年乃至十数年的规划,一点点进行,在此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细水长流才是正确的方式。

    万事开头难,但李青相信,只要迁徙的百姓尝到甜头,后续施行将会轻松很多,甚至百姓会自发迁徙。

    晋唐宋元时,百姓迁徙是为了活下去,如今百姓迁徙是为了活得更好。

    李青有时也会想,这算不算改变了历史。

    来大明这么久,他好像没什么改变,却又好像改变了许多。

    他没能阻止朱允炆上位,没能阻止靖难之役,没能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但…他又好像改变了。

    捕鱼儿海一战,擒了北元皇帝,让大明和北元有了一段时间的蜜月期,边关安宁了挺长一段时间;

    靖难之役有了他的谋划,少死了很多人;

    杀了马哈木,致使瓦剌元气大伤;

    土豆、玉米提前出现,并在他的推波助澜下迅速推广,从根本上解决了百姓温饱的问题。

    还有摊丁入亩,还有南民北迁……

    看似没有改变历史,却又实实在在的改变了。

    未来如何他不知道,但至少现在的大明,正在一点点越来越好。

    面对数千万黎民百姓,数以万计的既得利益者,官员勾心斗角,拉帮结派……如此复杂的局势,个人力量实在太渺小了。

    躺椅上,李青怔怔出神,不禁又想起了道衍,想起了老和尚的国运论。

    ——王朝国祚不过三百年!

    或许吧,或许到时候大明会亡,但在此过程中,却可以让百姓过得更好……李青心中涌起一种无力感。

    旋即,他眼神又坚定下来,“它可以亡,但只能亡在汉人手里,他娘的,真到那时候,先宰了野猪皮再说。”

    ~

    “先生喝茶。”婉灵递上清茶,笑意盈盈。

    佳人青春不再,最小的婉灵也有了白发。

    李青抬手接过茶杯,抿了口,温和道,“今儿怎么这么开心啊?”

    “先生忘啦,今儿咱搬家呢。”婉灵笑嘻嘻道,“东西都准备好了,午饭后咱们就搬过去吧?”

    李青哑然失笑,摇头道:“我竟把这茬给忘了。”

    伸了伸懒腰,起身道:“让下人搬吧,去叫上红袖、怜香,今儿中午下馆子,吃完饭直接回新家。”

    “嗯,好。”婉灵笑着点头,“妾去叫两位姐姐。”

    ……

    酒楼小搓一顿,一家人来到新永青侯府。

    新家比金陵的小上一些,但建筑风格并未改变,极大程度上还原了金陵的侯府。

    新家新气象,李青给下人们发了个红包,并招收了些下人,前后院各提拔了个管家,让三女少操心。

    让她们安心享受生活。

    ~

    日子一天天过着,李青担心的事情并未发生,南民北迁国策,进行的很顺利。

    秋去冬来,第一批迁徙的百姓在河.北各地落了脚,人数不算太多,共五万余人。

    朝廷发钱发粮,让百姓更有动力开垦荒地,并保证,不管开出多少荒地,朝廷都会提供相应的种子、农具、耕牛,全部免费。

    来年春天就是播种的季节了,百姓们干劲儿满满,开垦出的耕地越多,他们占得便宜就越大。

    耕地不仅归自己所有,而且还免税三年,这么好的事儿,百姓自然不愿错过。

    当然,这里的发放耕牛并不是把耕牛送给百姓,而是开荒期间供百姓使用。

    农耕社会,耕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岂能白白送人。

    但能这样,百姓就感激涕零了。

    河.北在天子脚下,没几个官员敢玩花样儿,又有东厂番子、锦衣卫、监督御史、都给事中看着,国策落实的很到位。

    河.北开荒热盛行,耕牛、犁具、耧、耙、锄、镢等器具,朝廷大量供应。

    为了提高开荒效率,百姓们自发组队,三五人一组,捡石头的捡石头,锄草的锄草,犁地的犁地……

    千百年来百姓过得一直苦,他们早已习惯,他们不怕吃苦,就怕没吃苦的机会。

    相比吃苦,他们更怕挨饿。

    尤其是这些迁徙来的百姓,他们都是没有耕地的人,对耕地有着无与伦比的渴望。

    有了耕地就有了根儿,日子也有盼头。

    他们很知足,十分珍惜这次机会,没有人闹事,更没有人喊苦喊累。

    冬天来了,下雪了,他们就挖个窑洞,铺上干草,在窑洞里暂时安家。

    日子过得将就,他们却一点也不在乎。

    冬天万物萧索,但河.北这里却是生机勃勃,他们扶犁耕地,他们汗洒如雨。

    开荒很苦,但他们心里甜……

    李青抽空来看过,百姓脸上那种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让他备受触动。

    ……

    

    19226_19226770/43937098.html

    

    。wap2.idzs.cc.co

章节目录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青红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109章 开荒热,我在大明长生久视,笔趣阁并收藏我在大明长生久视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