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下的众大臣原本都在思量着李文守的提议,但却忽然听得一个‘杀’字,无不仰起头颅,想看看这样激烈的话究竟是从谁的口中说出的,然后便看到了正在严厉吩咐的晏温。他们先是惊错,俄而变为了惊恐,个个冷汗直出,战栗不已,纷纷用异样的目光望着面前的参政大人,仿佛成了一张的面孔。
“晏相三思!本朝自立国以来,从未动辄用大辟之刑。若今日不论轻重,随性杀人,不仅于各地新政无所补救,且会招致无穷祸乱。”洪立慎见他们都不敢说话,便代众人进言苦谏。
晏温沉吟片刻,便一面翻弄着卷宗,一面回复:“洪参政真乃腐儒之见。本官虽致力圣贤之道,但可不似你们,谈及杀人就这般惊恐,怕我违了圣人的意思。岂不知孔圣人也曾将散播邪说的少正卯诛杀,且大戮其尸,在诸公眼里这是否都成了不仁?何况现在要杀的尽是些贪官污吏、奸民劣绅,比当年的少正卯还罪恶许多!此等人物相互勾结,若不连根拔起,怎能使新政奏效?”
“但下官怕……”
“不用说了!”晏温合上卷宗,板正了脸,“我意已决,就按这个方针草拟命令。这就去叫邮人发回济南。”
众人无可奈何,只得由着晏温以中书省的名义写了公文,被迫联署下发。
“怪哉,怪哉,真是世间的一桩新奇事!”蔡贤卿又从外面转了一趟回来,拍着掌,在叶永甲身旁走来走去。
“蔡老怎么了?中书省商量完了?”叶永甲见他如此兴奋,不禁相问。
“你整日就闷坐在此,也不走出去散散心,结果弄得国家大事都不知道,每次还需我和你讲!”蔡贤卿摇头苦笑。
“是晚辈不听教诲,”叶永甲连连作揖,“万望蔡老宽恕。”
“算了,我就跟你说罢。那晏温……晏副相,向陈同袍指示‘与汝生杀之大权,不执新政之人皆可杀之。遇不服王命者,可以此文出示,仍不听命,则立将其押还京师,斩于街衢。不可心有宽慈,误事误期,否则拿汝是问!’平时讲究清静的晏家大儒,竟一变为杀人酷吏,转变之快,实在令人发笑不解。”
叶永甲冷笑:“看来您不怎么了解晏相啊,这是此人一贯的作风。他自诩当代名士,誓要兴复先儒之道,口中倒也常常念及仁德治国,干起事来却心狠手辣,绝不仁慈。当年废太子的时候,他手里握了多少条的人命,竟全然不以为意,还自顾自地在施行仁政;今日此事,更为可笑,竟希望凭靠着一颗颗人头,去杀出一条通往儒家礼教的康庄大路。我可从没听过杀人可以杀得民风淳朴的。”
“但他的本意,还是诛杀那些贪官污吏,不伤及无辜百姓。”蔡贤卿解释道。
“您会错意了,我不想讨论他杀人是对是错,问题是出在根本上。他现在所奉行的东西,和他所提倡的先周礼教完全是背道而驰。晏参政以为自己还在搞圣人之制,可像他这样地不择手段,早已离先道远矣,如今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那按廷龙的想法呢?”蔡贤卿听得极有兴趣。
“圣贤之道已不可为。”叶永甲紧锁住了眉头,言语十分坚决,“国家衰乱,文人们抱着四书五经,还认为是礼教不兴的缘故,才酿成如今的恶果。但历来不讲礼教已久,人心政制变化极大,此时再孜孜于古籍之中,简直无异于按图索骥。所以,要救国家于危亡,必须先抛弃掉先人的遗绪,独自开辟出一条新路来。”他说到此处,竟也显得茫然无措,低下头去。
蔡贤卿赞叹道:“廷龙之见实在卓识!老夫心中也是这么想的。如果一味因袭着老旧之学,那就只是在原地打圈,到头来重蹈覆辙而已。兴办新学,却空使教习圣贤之书,不问时政,实在可悲。”
叶永甲道:“晏相并非蠢夫,只是痴迷于素日理想,不曾顾及外事。这样搞下去,最高兴的恐怕是奉相了。”
“说这些话还为时尚早,”蔡贤卿一拂衣袖,“静静看罢,坐等定分晓的那天。”
邮人接了中书的信件,便快马加鞭地赶回济南,下马喘息未定,就径直跑去客房内呈递陈同袍。
“快,快,拆开瞧瞧!”一个书办行到门口,劈手夺过那封信件来,回身转交给了陈监学,催促他看。
陈同袍不太着急,但碍于两位书办的催逼,只好把那信封一手撕开,取出公文。
“上面说的什么?”两个书办趴在桌前,动着指头四处乱指,全然不成礼仪。
陈同袍漠然不顾,专心地将文书阅过一遍,才慢慢转过头说:“晏公有令,叫吾掌握生杀大权,遇到阻碍新政之官民,立斩不赦。”
两个书办听了,四眼相对,不禁展露出了喜色:“晏相果然英明!对付这些小人,就不应该姑息放纵!”
陈同袍折好了文书,亦作回应:“晏相之策实乃至论,我等事事依遵,必无差错。我明日即交与知府同看。”
“知府这回儿应该没话了。”
陈同袍却把额头一皱:“知府自然不敢违背晏相,但就怕他一旦知情,心愈恐惧就愈想着保全性命,凡事都推诿他人,不肯和我们交底了。要是地方长官也这样防着朝廷,对新政总归不是好事。”
两书办听着极有道理,颔首称是:“是啊,其他人要杀就杀,我们眼皮子都不眨一下;此人名为知府实为巡抚,权力甚重,我们肯定要拉拢一下。”
陈同袍道:“我有一计。那知府害怕的是你们两位,而我一直保持温和折衷之见,使得他对我颇为信任。今可身揣这封文书约其密谈,然后于会谈中恩威并施,使之又惧又喜,怀我之德,必能使其俯首帖耳也。二位以为何如?”
两人不假思索,径直言道:“就这么办!”
“晏相三思!本朝自立国以来,从未动辄用大辟之刑。若今日不论轻重,随性杀人,不仅于各地新政无所补救,且会招致无穷祸乱。”洪立慎见他们都不敢说话,便代众人进言苦谏。
晏温沉吟片刻,便一面翻弄着卷宗,一面回复:“洪参政真乃腐儒之见。本官虽致力圣贤之道,但可不似你们,谈及杀人就这般惊恐,怕我违了圣人的意思。岂不知孔圣人也曾将散播邪说的少正卯诛杀,且大戮其尸,在诸公眼里这是否都成了不仁?何况现在要杀的尽是些贪官污吏、奸民劣绅,比当年的少正卯还罪恶许多!此等人物相互勾结,若不连根拔起,怎能使新政奏效?”
“但下官怕……”
“不用说了!”晏温合上卷宗,板正了脸,“我意已决,就按这个方针草拟命令。这就去叫邮人发回济南。”
众人无可奈何,只得由着晏温以中书省的名义写了公文,被迫联署下发。
“怪哉,怪哉,真是世间的一桩新奇事!”蔡贤卿又从外面转了一趟回来,拍着掌,在叶永甲身旁走来走去。
“蔡老怎么了?中书省商量完了?”叶永甲见他如此兴奋,不禁相问。
“你整日就闷坐在此,也不走出去散散心,结果弄得国家大事都不知道,每次还需我和你讲!”蔡贤卿摇头苦笑。
“是晚辈不听教诲,”叶永甲连连作揖,“万望蔡老宽恕。”
“算了,我就跟你说罢。那晏温……晏副相,向陈同袍指示‘与汝生杀之大权,不执新政之人皆可杀之。遇不服王命者,可以此文出示,仍不听命,则立将其押还京师,斩于街衢。不可心有宽慈,误事误期,否则拿汝是问!’平时讲究清静的晏家大儒,竟一变为杀人酷吏,转变之快,实在令人发笑不解。”
叶永甲冷笑:“看来您不怎么了解晏相啊,这是此人一贯的作风。他自诩当代名士,誓要兴复先儒之道,口中倒也常常念及仁德治国,干起事来却心狠手辣,绝不仁慈。当年废太子的时候,他手里握了多少条的人命,竟全然不以为意,还自顾自地在施行仁政;今日此事,更为可笑,竟希望凭靠着一颗颗人头,去杀出一条通往儒家礼教的康庄大路。我可从没听过杀人可以杀得民风淳朴的。”
“但他的本意,还是诛杀那些贪官污吏,不伤及无辜百姓。”蔡贤卿解释道。
“您会错意了,我不想讨论他杀人是对是错,问题是出在根本上。他现在所奉行的东西,和他所提倡的先周礼教完全是背道而驰。晏参政以为自己还在搞圣人之制,可像他这样地不择手段,早已离先道远矣,如今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那按廷龙的想法呢?”蔡贤卿听得极有兴趣。
“圣贤之道已不可为。”叶永甲紧锁住了眉头,言语十分坚决,“国家衰乱,文人们抱着四书五经,还认为是礼教不兴的缘故,才酿成如今的恶果。但历来不讲礼教已久,人心政制变化极大,此时再孜孜于古籍之中,简直无异于按图索骥。所以,要救国家于危亡,必须先抛弃掉先人的遗绪,独自开辟出一条新路来。”他说到此处,竟也显得茫然无措,低下头去。
蔡贤卿赞叹道:“廷龙之见实在卓识!老夫心中也是这么想的。如果一味因袭着老旧之学,那就只是在原地打圈,到头来重蹈覆辙而已。兴办新学,却空使教习圣贤之书,不问时政,实在可悲。”
叶永甲道:“晏相并非蠢夫,只是痴迷于素日理想,不曾顾及外事。这样搞下去,最高兴的恐怕是奉相了。”
“说这些话还为时尚早,”蔡贤卿一拂衣袖,“静静看罢,坐等定分晓的那天。”
邮人接了中书的信件,便快马加鞭地赶回济南,下马喘息未定,就径直跑去客房内呈递陈同袍。
“快,快,拆开瞧瞧!”一个书办行到门口,劈手夺过那封信件来,回身转交给了陈监学,催促他看。
陈同袍不太着急,但碍于两位书办的催逼,只好把那信封一手撕开,取出公文。
“上面说的什么?”两个书办趴在桌前,动着指头四处乱指,全然不成礼仪。
陈同袍漠然不顾,专心地将文书阅过一遍,才慢慢转过头说:“晏公有令,叫吾掌握生杀大权,遇到阻碍新政之官民,立斩不赦。”
两个书办听了,四眼相对,不禁展露出了喜色:“晏相果然英明!对付这些小人,就不应该姑息放纵!”
陈同袍折好了文书,亦作回应:“晏相之策实乃至论,我等事事依遵,必无差错。我明日即交与知府同看。”
“知府这回儿应该没话了。”
陈同袍却把额头一皱:“知府自然不敢违背晏相,但就怕他一旦知情,心愈恐惧就愈想着保全性命,凡事都推诿他人,不肯和我们交底了。要是地方长官也这样防着朝廷,对新政总归不是好事。”
两书办听着极有道理,颔首称是:“是啊,其他人要杀就杀,我们眼皮子都不眨一下;此人名为知府实为巡抚,权力甚重,我们肯定要拉拢一下。”
陈同袍道:“我有一计。那知府害怕的是你们两位,而我一直保持温和折衷之见,使得他对我颇为信任。今可身揣这封文书约其密谈,然后于会谈中恩威并施,使之又惧又喜,怀我之德,必能使其俯首帖耳也。二位以为何如?”
两人不假思索,径直言道:“就这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