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知道段清风和陆炳关系不一般,更知道段清风乃是不亚于陆炳的高手,便对段清风也格外尊敬,钦赐段清风可随意在宫中走动的令牌,并下令可乘马入宫。段清风自然没有这么膨胀,把皇帝的话当真实实在在的骑马入宫,这不过是个赏赐做不得实,这点段清风清楚得很。
只是这令牌是必要的,否则就好比现在,已经入夜了,宫门关闭,就算是外面造反也不能随意出入,而段清风拿着令牌就可以走入深宫。
朱厚熜看到段清风的时候并不感到意外,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深夜来报了,明日说不定就会有军报加急送来,自己早半天知道消息,也好想下对策,明日上朝的时候出口成章才思敏捷的美名是跑不了的了。
可让朱厚熜意外的是段清风的面容有些苍白,毕竟不太熟络,朱厚熜关怀两句,段清风也回了几句没事后也不便追问。依照旧历朱厚熜让左右伺候的太监退下,并让殿外的侍卫远离之后,打开了段清风递来的纸条。
霎时间,朱厚熜的脸色也有些苍白了,看了看段清风,不敢置信的看着段清风问道:“此消息当真。”
段清风点了点头。
朱厚熜叹了口气,把纸条放到烛台前,凑着火燃烧了起来,火光照亮了纸条上的字样,上面写着一行字:倭寇已登陆,沿海各府战火燃起,争相告急。
—————————————————————————————————————
朱厚熜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段清风也不知道,就连这场战争的总策划陆炳也是一无所知。
这一切都是沈紫杉擅自行动的后果,或者说是结果。因为后果这个词多是用在不好的事情上,多有贬义词的意思,比如不好好读书后果就是考不上科举,考不上科举后果就是当一届布衣草民等等。
但结果这个词就比较中性了,而且显得更有预谋性,显然这样的情况配得上用结果一词,因为沈紫杉是早有预谋的。沈紫杉带领大明舰队绕道而行。从倭地和琉球岛外停止,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向东而去,另一部分则是收缩包围圈。把所有海贼朝着大明陆地赶去。
本来大明水师就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埋伏在华亭县外,另一部分则是出海驱赶,兵分两路后的出海舰队不管在船舰只数上还是火力上都难以彻底搜寻敌人。但是做小范围的包围圈还是足够的。
在两次摩擦交火之后。倭寇自然已不敌告终,按照沈紫杉的想法朝着大明沿海而去。没有了驱使诱导下的倭寇自然不会听话的栽入设计好了的圈套之中,所以只有少量倭寇登陆华亭县,被迅速击沉,从此陷阱暴漏。而其他的则是分布登陆,如同蝗虫一般,密密麻麻的爬上了整个大明东南沿海。
出海的舰队见把倭寇都赶上了岸,掉头也朝着东方而去。至于干什么去了无人可知。
整只兵强马壮船坚炮利的出海水师完全成了沈紫杉的私军,牢牢地被沈紫杉掌握在手里。按说普通出征部队。除了陆炳这样极其信任的人,大多都设有监军。监军就只管监督将领,汇报情况,某些有皇命的监军,还有斩杀和囚禁将领的权利。而兵权和指挥权,则是由这支部队的总兵来担任。往常士兵们对监军都很排斥,历史上也不乏奸臣小人溜须拍马之徒任为监军,经常会起一些矛盾。
可是因为沈紫杉地位特殊,和皇上的诰封,导致总兵的退让和军队指挥权的转移。全军上下,从里到外一概都是沈紫杉操持的。总兵也乐得如此,沈紫杉做的不错,自己放心,另外这般一来清闲不少,万一战事不利也不会牵扯到自己头上,反可以怪沈紫杉擅自行动争权夺势。
可是当总兵和数位高层将领感觉有些不对劲的时候,已经一切晚矣。士兵们已经被沈紫杉成功洗脑,自己的命令不再好用,在军队之中已成了名存实亡的废物,可有可无,被人认为是出来混功绩长资历的废物。甚至被看做了是监军,而沈紫杉和沈家的人则成了总指挥这样职位,总之两方的位置彻底颠倒了,将军们成了士兵的对立面。
监军不可怕,一旦是高高在上,混吃混喝,出来什么都不管还养尊处优呼五喝六,打胜了跟着一起有功,打败了反而无过。一旦被树立了这样的形象,就等于站到了普通士兵的对立面上,阶级矛盾自古存在,两方岂能不起冲突。
更有,本来水师的这帮将领就是粗人,打骂士兵和兵血的事情是常有的,若不是一层压一层给人了一种服从感外加大明军纪严格,若不是朝廷的虎符尚有威慑力,还不等出海,士兵们就得把这群将领撕扒了。
如此一来,沈紫杉彻底控制了这只远征舰队,可他们究竟要驶向何方,真实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
陆炳愤恨的砸了桌子一下,沈紫杉太大胆了,看来她知道自己的情报网厉害,所以出海之前应该谁都没有告诉,再出海之后临时决定。军人们服沈家的人,就是兵符将领到场也不一定好使,如此一来陆炳也无力回天了,再说陆炳现在身在西北,实在也是鞭长莫及。
陆炳临时决定放弃西北,虽然西北已经打开了局面,而且如果按照计划行事,陆炳是有利可图的。胡人对汉人有些抵触情绪,所以即便大明趁机攻占了胡人的地盘,也是难以长治久安。但是胡人管理胡人就是可以的。故此陆炳想要趁着叶尔羌开战的乱世扶起一个傀儡政府,然后慢慢蚕食西北大片疆土。
不过如果让大明朝廷接管这个傀儡政府的话,说不定又会是官捞三分。欺压百姓什么的,汉人或许就忍了,胡人可不吃这一套,到时候还得战火四起官逼民反。所以,陆炳决定自己当个“太上皇”扶持新的政权建立,这也让自己日后不管身在何位都有一定的资本和实力。以一国之力作为背景和资本,那陆炳才是真正的大明豪强。
可现在看来。这件事儿只能往后拖延了,不过好在叶尔羌被自己搅和后,与其他三国打成一片。西北如果不再增派兵马的话,虽然就会无利可图,但也不至于再祸害大明。故此,陆炳带着三千从那里重金收编的胡人精锐骑兵。朝着大明西南快马扬鞭而去。暂停了西北之事。全权交与戚景通夏大德蔡龙羽等人。
—————————————————————————————————————
陆炳通过大军压境迷惑了古田的叛军,还找了个替身走在队伍前面,昭告天下,让旁人以为陆炳就在西南两广之地。这就是为什么陆炳要隐藏行踪混入马队,而非是用正常的官方渠道去找叶尔羌汗赛义德的原因。当然同样被迷惑的还有西北叶尔羌汗国,土鲁番汗国,亦力把里汗国,乌兹别克汗国这四国。以及大明难免边境的安南等国。
据陆炳了解,安南国因为谨慎多疑胆小怕事。并因对白羽话语的怀疑,故而最初并不在围攻大明的序列之内,但是此时大明边境战火纷飞,放着这么一块四面受敌或许谁都能吃一口的大肥肉而不动心,这是很难做到的。国与国之间,仁义礼智信都是表面现象,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要创造利益必须有百姓,想要百姓就得有大片疆土。
其实大明的疆土很广可谓是幅员辽阔,很多地方地广人稀,要更多的地方也没有太大用处,所以这也是明太祖立下祖训,不准主动打击周围番邦外国的原因。当然什么以好战暴君为例,国家社稷兴亡,劳民伤财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礼仪之邦以理服人等等都是明太祖所谓的理由。
在某些方面说,明太祖朱元璋的这列举不征之地的祖训有些好处,国家朝着繁荣昌盛发展,和平发展是好的,于己于人都是如此。只不过这条政策适用于国力昌盛的时期,到了弘治年间问题就慢慢显现出来。因为随着先前三朝与鞑子的战斗,以及大量内斗风起云涌,国力开始空虚,国家走了一段下坡路。到了弘治年间虽然一切局势都稳定了下来,被人称作弘治中兴,但是也实难和明初相比。同样国家在番邦的威严,也不能同日而语,万国来朝的盛世更是想都别想。边疆的胡人甚至又开始烧杀抢掠名,曰打草谷。
弘治年间,朱佑樘在位,各地战乱不断愈演愈烈,边境也开始出现倭寇流匪马匪和番邦小股摘掉标示亦军亦匪的军队,虽然都是半遮半掩的行动,没有撕破脸皮和国与国之间的对垒,但是百姓却深受其害。
大明常年不征,四夷已然忘却大明的威严和实力,而几次战事的不给力也注定让旁人看轻大明。故此,就连安南这等百姓贫瘠人如柴猴的番邦小国也敢咬大明一口,更别说北方那些向来战斗力高于汉人的游牧民族了。
弘治一朝注定是个表面光鲜内部已经糟成一团的时代,宦官上位贪官横行,九爷五爷等封疆大吏龙威虎将不敢重用,藩王四处疑似作乱,东厂西厂锦衣卫轮番迫害群臣。加之杨廷和杨一清等治世之能臣家中接连有丧事,或身体抱恙,总之朝中难有长期担当之人,文臣之中无领袖人物,从而内斗不断乱无章法如同一盘散沙。
前脚你一走,后脚我就改天换地,把你的政令全部推翻,但这往往是错误的,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心胸狭隘是每个人都可能会有的,即便陆炳这等没心没肺之人也不例外,但文官尤甚。(未完待续。。)
只是这令牌是必要的,否则就好比现在,已经入夜了,宫门关闭,就算是外面造反也不能随意出入,而段清风拿着令牌就可以走入深宫。
朱厚熜看到段清风的时候并不感到意外,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深夜来报了,明日说不定就会有军报加急送来,自己早半天知道消息,也好想下对策,明日上朝的时候出口成章才思敏捷的美名是跑不了的了。
可让朱厚熜意外的是段清风的面容有些苍白,毕竟不太熟络,朱厚熜关怀两句,段清风也回了几句没事后也不便追问。依照旧历朱厚熜让左右伺候的太监退下,并让殿外的侍卫远离之后,打开了段清风递来的纸条。
霎时间,朱厚熜的脸色也有些苍白了,看了看段清风,不敢置信的看着段清风问道:“此消息当真。”
段清风点了点头。
朱厚熜叹了口气,把纸条放到烛台前,凑着火燃烧了起来,火光照亮了纸条上的字样,上面写着一行字:倭寇已登陆,沿海各府战火燃起,争相告急。
—————————————————————————————————————
朱厚熜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段清风也不知道,就连这场战争的总策划陆炳也是一无所知。
这一切都是沈紫杉擅自行动的后果,或者说是结果。因为后果这个词多是用在不好的事情上,多有贬义词的意思,比如不好好读书后果就是考不上科举,考不上科举后果就是当一届布衣草民等等。
但结果这个词就比较中性了,而且显得更有预谋性,显然这样的情况配得上用结果一词,因为沈紫杉是早有预谋的。沈紫杉带领大明舰队绕道而行。从倭地和琉球岛外停止,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向东而去,另一部分则是收缩包围圈。把所有海贼朝着大明陆地赶去。
本来大明水师就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埋伏在华亭县外,另一部分则是出海驱赶,兵分两路后的出海舰队不管在船舰只数上还是火力上都难以彻底搜寻敌人。但是做小范围的包围圈还是足够的。
在两次摩擦交火之后。倭寇自然已不敌告终,按照沈紫杉的想法朝着大明沿海而去。没有了驱使诱导下的倭寇自然不会听话的栽入设计好了的圈套之中,所以只有少量倭寇登陆华亭县,被迅速击沉,从此陷阱暴漏。而其他的则是分布登陆,如同蝗虫一般,密密麻麻的爬上了整个大明东南沿海。
出海的舰队见把倭寇都赶上了岸,掉头也朝着东方而去。至于干什么去了无人可知。
整只兵强马壮船坚炮利的出海水师完全成了沈紫杉的私军,牢牢地被沈紫杉掌握在手里。按说普通出征部队。除了陆炳这样极其信任的人,大多都设有监军。监军就只管监督将领,汇报情况,某些有皇命的监军,还有斩杀和囚禁将领的权利。而兵权和指挥权,则是由这支部队的总兵来担任。往常士兵们对监军都很排斥,历史上也不乏奸臣小人溜须拍马之徒任为监军,经常会起一些矛盾。
可是因为沈紫杉地位特殊,和皇上的诰封,导致总兵的退让和军队指挥权的转移。全军上下,从里到外一概都是沈紫杉操持的。总兵也乐得如此,沈紫杉做的不错,自己放心,另外这般一来清闲不少,万一战事不利也不会牵扯到自己头上,反可以怪沈紫杉擅自行动争权夺势。
可是当总兵和数位高层将领感觉有些不对劲的时候,已经一切晚矣。士兵们已经被沈紫杉成功洗脑,自己的命令不再好用,在军队之中已成了名存实亡的废物,可有可无,被人认为是出来混功绩长资历的废物。甚至被看做了是监军,而沈紫杉和沈家的人则成了总指挥这样职位,总之两方的位置彻底颠倒了,将军们成了士兵的对立面。
监军不可怕,一旦是高高在上,混吃混喝,出来什么都不管还养尊处优呼五喝六,打胜了跟着一起有功,打败了反而无过。一旦被树立了这样的形象,就等于站到了普通士兵的对立面上,阶级矛盾自古存在,两方岂能不起冲突。
更有,本来水师的这帮将领就是粗人,打骂士兵和兵血的事情是常有的,若不是一层压一层给人了一种服从感外加大明军纪严格,若不是朝廷的虎符尚有威慑力,还不等出海,士兵们就得把这群将领撕扒了。
如此一来,沈紫杉彻底控制了这只远征舰队,可他们究竟要驶向何方,真实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
陆炳愤恨的砸了桌子一下,沈紫杉太大胆了,看来她知道自己的情报网厉害,所以出海之前应该谁都没有告诉,再出海之后临时决定。军人们服沈家的人,就是兵符将领到场也不一定好使,如此一来陆炳也无力回天了,再说陆炳现在身在西北,实在也是鞭长莫及。
陆炳临时决定放弃西北,虽然西北已经打开了局面,而且如果按照计划行事,陆炳是有利可图的。胡人对汉人有些抵触情绪,所以即便大明趁机攻占了胡人的地盘,也是难以长治久安。但是胡人管理胡人就是可以的。故此陆炳想要趁着叶尔羌开战的乱世扶起一个傀儡政府,然后慢慢蚕食西北大片疆土。
不过如果让大明朝廷接管这个傀儡政府的话,说不定又会是官捞三分。欺压百姓什么的,汉人或许就忍了,胡人可不吃这一套,到时候还得战火四起官逼民反。所以,陆炳决定自己当个“太上皇”扶持新的政权建立,这也让自己日后不管身在何位都有一定的资本和实力。以一国之力作为背景和资本,那陆炳才是真正的大明豪强。
可现在看来。这件事儿只能往后拖延了,不过好在叶尔羌被自己搅和后,与其他三国打成一片。西北如果不再增派兵马的话,虽然就会无利可图,但也不至于再祸害大明。故此,陆炳带着三千从那里重金收编的胡人精锐骑兵。朝着大明西南快马扬鞭而去。暂停了西北之事。全权交与戚景通夏大德蔡龙羽等人。
—————————————————————————————————————
陆炳通过大军压境迷惑了古田的叛军,还找了个替身走在队伍前面,昭告天下,让旁人以为陆炳就在西南两广之地。这就是为什么陆炳要隐藏行踪混入马队,而非是用正常的官方渠道去找叶尔羌汗赛义德的原因。当然同样被迷惑的还有西北叶尔羌汗国,土鲁番汗国,亦力把里汗国,乌兹别克汗国这四国。以及大明难免边境的安南等国。
据陆炳了解,安南国因为谨慎多疑胆小怕事。并因对白羽话语的怀疑,故而最初并不在围攻大明的序列之内,但是此时大明边境战火纷飞,放着这么一块四面受敌或许谁都能吃一口的大肥肉而不动心,这是很难做到的。国与国之间,仁义礼智信都是表面现象,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要创造利益必须有百姓,想要百姓就得有大片疆土。
其实大明的疆土很广可谓是幅员辽阔,很多地方地广人稀,要更多的地方也没有太大用处,所以这也是明太祖立下祖训,不准主动打击周围番邦外国的原因。当然什么以好战暴君为例,国家社稷兴亡,劳民伤财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礼仪之邦以理服人等等都是明太祖所谓的理由。
在某些方面说,明太祖朱元璋的这列举不征之地的祖训有些好处,国家朝着繁荣昌盛发展,和平发展是好的,于己于人都是如此。只不过这条政策适用于国力昌盛的时期,到了弘治年间问题就慢慢显现出来。因为随着先前三朝与鞑子的战斗,以及大量内斗风起云涌,国力开始空虚,国家走了一段下坡路。到了弘治年间虽然一切局势都稳定了下来,被人称作弘治中兴,但是也实难和明初相比。同样国家在番邦的威严,也不能同日而语,万国来朝的盛世更是想都别想。边疆的胡人甚至又开始烧杀抢掠名,曰打草谷。
弘治年间,朱佑樘在位,各地战乱不断愈演愈烈,边境也开始出现倭寇流匪马匪和番邦小股摘掉标示亦军亦匪的军队,虽然都是半遮半掩的行动,没有撕破脸皮和国与国之间的对垒,但是百姓却深受其害。
大明常年不征,四夷已然忘却大明的威严和实力,而几次战事的不给力也注定让旁人看轻大明。故此,就连安南这等百姓贫瘠人如柴猴的番邦小国也敢咬大明一口,更别说北方那些向来战斗力高于汉人的游牧民族了。
弘治一朝注定是个表面光鲜内部已经糟成一团的时代,宦官上位贪官横行,九爷五爷等封疆大吏龙威虎将不敢重用,藩王四处疑似作乱,东厂西厂锦衣卫轮番迫害群臣。加之杨廷和杨一清等治世之能臣家中接连有丧事,或身体抱恙,总之朝中难有长期担当之人,文臣之中无领袖人物,从而内斗不断乱无章法如同一盘散沙。
前脚你一走,后脚我就改天换地,把你的政令全部推翻,但这往往是错误的,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心胸狭隘是每个人都可能会有的,即便陆炳这等没心没肺之人也不例外,但文官尤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