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泽也聊道,在他读书之前,从没有接过接触过外面的世界。他总觉得大家都是过一样的日子,能够吃得饱、穿的暖就行。电视上演的仿佛是幻想出来日子。外面世界与小安山村的日子简直是两个世界,就像是一群人生活在不同的两个时空一样。
他读大学的时候才知道,肯德基、麦当劳这些肯定不是奢侈品,是被别人嫌弃的垃圾食品。
他读大学以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父母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收入才买得起一双别人鞋子。
幸好在他读书的时候,没有被花花世界乱了眼,选择了自己努力奋斗,发奋图强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末来。
沈随继续说:“我去年和村委的人去做调研的时候,发现咱村一个家庭存款很少有过3万,留守老家的人一年平均收入也才万吧块钱。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真的是一点抗风险能力都没有。而且他们并没有建房买车。”
杨云泽有点不敢相信,他问道“包括那些在外打的"
"你见过在外打工的人让家富起来吗?"沈随反问道,杨云泽想一想,还真没有。“年年打工,年年余钱不多。一是收入不稳定,总体收入不高。二是外面消费高,用钱没个规划。就算是有几个勤快又节约又有头脑的打工人也顶多赚个几年,存个十几万,人一盖房子就没有了。”
情况确实如此或许在一些发达的地方小村,家家户户都已经盖上了几层小洋楼。但是在他们小安山村这个地方盖新房子的都没几户。像杨云泽这种情况的是基本上不会回小安山村,都是在外面定居的。
“那你有什么想法?"杨云泽看得出,沈随对待他的工作很认真。不然他不会对小安山村大大小小情况那么清楚。
"经过这一年我基本上确定,我们村虽然现在已修了大路,交通便利,但发展本村农业经济制约因素任然较多。一是市场信息不及时、农业技术不到位、农业专业人才较少、运输成本较高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推动产业发展快速发展。
二是,政府扶贫项目难实施,扶贫到户产业需求项目零乱,小而散,比如有些人养猪,有些人想养鸡,有些人想种田,需要发展的方向没有一个统一方向。他们凭借一己之力难以发展一体化、高水准产业项目,这些养殖业项目属于短期效应,难以形成支柱产业。
三是群众由于没有一技之长,选择外出务工来增加家庭收入,人口流动性较大,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较多,发展产业存在困难。”
沈随谈很多,但杨云泽他很快就抓住了重点,“你意思是现在我们村里没有什么好的发展项目,人力也不足,而且大家也是各自为政,没有齐心协力,你想找一个支柱性的产业,让他们齐心协力办好这个项目,来增强他们的收入,对吗?”
“对,而且现在已经进入高科技社会就算能人力不足,大家齐心协力,也可以借助现代高科技去辅住助种田,去弥补这些缺陷。这点你不是深有体会吗?"
的确他们小坞山种植将近90亩田地,而且还养了几千只鸡鸭呀。如果一开始的开荒,包括后面的灌溉没有借助现代高科技系统,单靠人力是很难办到。
"适合我们这边大规模种植的果树有很多种。但是大部分投入都是比较高的。就算我们去政府申请帮扶,也比较难申请下来。平价的经济作物是桔子,在山上种桔子,但要花费比较大的力气的,而且一般要三年才有收成。如果直接买三年品种的桔子树,我们又负担不起。
像养殖鸡、鸭、猪等牲畜,鸡苗、鸭苗等容易解决,可是我们如果要大规模养殖,还要买各种饲料以及建养殖场,投入还是比较大。如果不大规模养殖靠家家户户关起门养,养几十只就是极限。难以形成大规模支柱产业,也达不到促进经济的效果,况且这样的风险也大,很多人都不愿意。
无论种植果树还是养牲畜,存活率都不是百分百的。如果一旦大规模发生瘟疫基本上话那整个村子血本无亏。我们村子经济很薄弱,没有试错的成本。"沈随跟他娓娓而谈。
"其实你说的我也想过,如果不是这次失业,机缘巧合,我也没有勇气回来搞养殖。在我们这边搞养殖,运输成本高投资大,什么都要重新开始,风险真的太大。”杨云泽赞同地点点头。如果他手里没有灵泉。他也不敢拿着自己200多万身价来冒险,大家都认为他运气好,舍得下本。种什么活什么养什么活什么,他基本上没有试错过程。
他是占着自己手中的灵泉走的是高端销售路线,批发贩卖的价格都是别人的10来倍。而且走了项玉的路子,销售也没有遇到瓶颈。如果现在换成其他人,绝对是走不顺的。他现在已经投入了将近100多万进去。他们这里并不是东北那种黑土地,种下去就有丰厚的收获。
沈随继续说道"一个是我想带领全村一起种植榨糖甘蔗,你也知道,我们村的人力不足,很多都是荒在那里基本上。我们村里水田旱田以前加在一起是600多亩,基本上都是大规模的荒着的,靠这些留在村里的老人种了不到100亩。
甘蔗相对来说种植成本比较低,而且种下去以后就是一个种植和收获比较困难,人力要求也不高,但这可以通过从外村请人。我也去了解和计算过。如果我们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去做的,抛去种子和化肥,人工不计费,一亩地赚个七八千不成问题。
除去承包给你的小坞山那一片的土地,我们把小溪另一边的土地全部做成甘蔗有2百亩地可以给我们村子一年创收160多万。
我们不算那些出门务工的。就算留守在村里的这些人,成人均可以增收1万多,第二,我也在找销售路线,贩卖春笋冬笋,基本上家家户户也可以增值个五六千。
而且大家的其他活计也不会耽搁的,这些纯属是在增收范围内的。如果等着我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了,我们还可以继续扩大养殖,包括种植产业。富起来是早晚的。"
沈随没有夸夸其谈,一切都很实际,他真的是在做实事。
聊着聊着,时间不知不觉就过了两三个小时。他们把账结了,两人到大学里面,沿着人工湖走走。
吹着晚风,杨云泽问道"既然你都那么努力的做好规划,为什么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怀疑呢?”
沈随叹了口气"有些人穷是有原因,村里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思维固化,他们不想去尝试新事物,这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因素。
而且刚刚我说了,村里人没有试错成本,他们缺乏自信,更怕失去,觉得钱重要却又不敢花钱,也不愿花钱投资冒险。”
"他们不想这么做?这是个很好机会,我也没听人提过。”杨云泽也不理解。
“我提出这项意见时,支持的人少,连会计,书计都反对。种甘蔗一亩地种子包括农药机械耕种约要2500左右,村里可用资金就5w,我认为可以申请贷款和家家户户集资一点,200亩地可以种下的,就算怕担风险,先开始少一点也行。二是如果要大批种植,就需需重新收整田地,大家都怕到时候分界田埂毁了,重新还给他的少。三是他们怕如果卖不出去,他们该怎么办?总之反对理由五花八门,试也不试,就否定了。大家都劝我别折腾,亏了不好,穷是这些老农民的命!”沈随对他们反对理由感到气馁,他去找很多人聊过,不行就是不行。
"办事时,你是不是听过很多次‘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杨云泽忽然问道。
"是,不是村里很多老人口头禅?“沈随不止一次听到,是很多时候他们谈到谁家孩子或谁有出息时,总会冒出这一句。农民很容易相信命运,觉得富人就是命好,自己却没了斗志,只会一直羡慕有钱人,却不会去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有钱人。
杨云泽笑道"我一直认为这是弱者的借口。他们总把人家成功的归于命运,什么赚大钱要命,没这个命,再折腾也不行。这是他们理所当然的不努力不奋斗的法宝。”
“那你说怎么办?我也'认命’?"沈随被他语气逗乐了。
"你得用魔法打败魔法!”杨云泽语气风趣的讲道。
“找算命的,告诉他们能发财?"沈随挑眉问道。
“哈哈哈,这个法子不错!"杨云泽调侃道。
“去你的,就算这样他们也舍不得花钱投资!”沈随锤了他一下,在心里话说出来,被这样一逗,轻松了不少。
“沈随,我真的很佩服你这样的人。“杨云泽忽然正色道"你们放弃优渥生活,放弃高薪工作,深入群众,凭自己的所学,帮助乡亲们造桥修路,脱贫致富。真的,因为有你们,我们的祖国才会越来越好。套用一句很扇情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你们真的很伟大。”
"干嘛这么认真。”沈随停下来看着杨云泽认真的眼神,他很开心。从他参加这份工作以来,遭受了很多家人的反对,包括那些老乡他们虽然有真心感激,但也说过读那么多书,领个2-3000一个月,多没出息。这是第一次有人当面那么正式的肯定他。
杨云泽看着沈随因一问而闪着星光的眼眸,觉得他可以做些什么。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