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娘连连点头,拉着李老太感激的说道:“老妹妹,我们是跟着你们家里享福了,大勇和蕙娘都是你们家里救下来的,最后倒是便宜我们了。”
“哎呀,老嫂子可不能这么说,你们老两口对这俩孩子也是尽心尽力,没少照顾啊!再说,大勇说了,我们家是婆家,你们家是娘家。你看咱们两家都是这俩孩子的依靠,多好啊!”李老太边说边笑,“老嫂子,咱们啊,就是好心有好报了!”
“对,对!”吴大娘擦干净眼泪,伸手抱了龙凤胎,分了一个给李老太,忍不住显摆,“你看,这俩孩子长的多好。”
不说屋里热闹,只说蕙娘和刘嫂子带了村里几个妇人做饭,陶红英和赵玉茹想要帮忙,被她们推到屋里嗑瓜子说闲话去了。
幸好,过年不缺吃食,整治酒席也容易。
很快,饭菜就好了。
大勇和蕙娘抱着两个孩子给村长和吴大娘磕头,叫了爹娘。
吴大娘直接把手腕上的银镯子撸下来,戴到了蕙娘手上。
这娘俩儿抱头痛哭,一个以后有娘了,一个有闺女养老送终了。
众人赶紧劝啊,又纷纷说恭喜。
一顿饭,吃的热烈又欢快,最后天色黑了,村长也喝的舌头都硬了。
他从年轻时候的艰辛,一直说到如今的幸福日子,哭得也是老泪纵横。
众人好顿劝,总算把他安顿在西屋睡下了,李勇陪在一边,怕老爷子晚上要喝个水之类。
蕙娘则带了孩子,同吴大娘睡了东屋。
初五这日,水云和水灵从家里回来了。
两人瞧着脸色都不错,又胖了一圈儿,显见在家里也没少吃好东西。
她们给李老太和佳音带了两套衣衫和两双鞋,都是她们的母亲亲手缝制的。
一来是孝敬东家,二来是感谢东家善待两个小丫头。
两个小丫头回家这几日,简直就是把李老太和小姐几个字挂在嘴上,时不时就要说几句。
再看两人的穿戴,吃喝,绝对没有受过任何苛待和苦楚。
做父母的,哪有不高兴儿女享福的!
于是,感激之下,就连夜赶工,做了这些针线。
除此之外,水云和水灵还给佳音带了一些她们家里比较拿手的吃食。
其中一种面鱼,特别好吃。
应该是调制的面糊,里面加了豆沙,倒进模具里,烤的两面金黄,吃起来,绵软香甜。
佳音一口气吃了三个,惹得水云和水灵高兴坏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随同她们一起回来的,还有两个年轻人,郑禾和郑丰。
郑禾和郑丰是亲兄弟俩,二十多岁的年纪,都已经成亲了。
他们和水云水灵一样,自小被选中习武,但也读过几年书。
这次是听从侯爷的命令,到李家来当差。
李家平日可以使唤的人手不多,只叶山一个,有时候分身乏术。
以后这兄弟俩就住在叶家院子,随叫随到。
碰巧这一日,侯府大管家也登门了,把侯爷另外安排给李老二的长随也送来了。
这个长随叫叶同,三十多岁的年纪,矮胖的身形,开口说话就是笑,看着就是个和气的,但眼里的精明又不容忽视。
李老太听说叶同熟悉京都各家的情况,朝堂各种规矩更是了如指掌,她就恨不得把叶同供起来!
说她胆小也好,说她怂也罢,她这个当娘的,真是恨不得把所有儿子都拢在碎金滩,一个都别出去,只要安稳过日子就行。
但没办法啊,大儿子要做生意,二儿子要上朝,三儿子要照管孩子们读书,小儿子要出征。
她这颗心啊,恨不得分了四瓣儿,一瓣担心一个。
其中最让她惦记的就是二儿子了,毕竟朝堂那地方,一句话不对劲都可能是没顶之灾。
有个熟悉朝堂,懂规矩的人在儿子身边,她和全家都能放心。
侯府大管家被留下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回城去了。
侯爷这几日经常进宫,所以晚上留在侯府住,他要时刻盯着,就怕奴仆们伺候不周到……
这般,李家又多添了三口人。
虽然他们住在叶家院子,但李老太总觉得自家太窄小,建造二进院子的事情,必须尽早提上日程。
这一晚吃了饭,她就把儿孙们聚集起来说话。
“再有几日出了十五,天气转暖,就早早把材料备下,把后院赶紧建起来吧。”
李老太抱了孙女,眼见孙女把玩她的玉如意,生怕掉落在地上,又把孙女往桌子一侧转了转后,继续说道:“到时候院子建好,我带着红英和福妞儿搬进去,再把老三两口子和家欢小两口的房间留出来,以后前院就留给你们,随便折腾好了。”
李震生兄弟几个当然都没意见,李震生就说道:“娘,先前我不在家,建这个院子,我就没出过力。如今终于赶上一次扩建,我一定要出银子备石料木料。”
李老二也抢着说道:“那我负责找人建造。”
李老三和李老四还要说话,被李震生拦住了,“老三把孩子们照管好就行,老四要时不时去军营,也别惦记家里。”
李老二也跟着说道:“大哥说的对,先这么安排,我和大哥顾不过来,再找你们回来搭把手就是了。”
放在旁人家里,建房子是大事,甚至因此反目成仇的都很多。
但在李家,四兄弟几句话就定了下来。
李老太听得欣慰,有这样的儿子,真是人生再无所求了。
佳音也抱了玉如意笑呵呵。
想着新院子建好,她以后就能自己住一个房间,这样进空间就更方便了!
转眼就到了初八,学院要开学了,李老三和赵玉茹准备带了孩子们回洛安去。
李老太和陶红英帮忙张罗着,大包小包的往马车上装东西,恨不得把家都搬过去。
淘气小子们也是依依不舍。
实在是他们还没玩够啊,就连家仁都蔫了两分。
所有人对家的依赖都是天性,无论多少岁,无论身在多远,家都是心之所向。
李老太一想着家里要冷清下来,也是叹气,但孩子们前途重要啊!
她挨个抱抱孙子们,然后推了他们上车,嘱咐道:“到了学院好好读书,等二月二的时候,奶奶带个大猪头去看你们!”
“哎呀,老嫂子可不能这么说,你们老两口对这俩孩子也是尽心尽力,没少照顾啊!再说,大勇说了,我们家是婆家,你们家是娘家。你看咱们两家都是这俩孩子的依靠,多好啊!”李老太边说边笑,“老嫂子,咱们啊,就是好心有好报了!”
“对,对!”吴大娘擦干净眼泪,伸手抱了龙凤胎,分了一个给李老太,忍不住显摆,“你看,这俩孩子长的多好。”
不说屋里热闹,只说蕙娘和刘嫂子带了村里几个妇人做饭,陶红英和赵玉茹想要帮忙,被她们推到屋里嗑瓜子说闲话去了。
幸好,过年不缺吃食,整治酒席也容易。
很快,饭菜就好了。
大勇和蕙娘抱着两个孩子给村长和吴大娘磕头,叫了爹娘。
吴大娘直接把手腕上的银镯子撸下来,戴到了蕙娘手上。
这娘俩儿抱头痛哭,一个以后有娘了,一个有闺女养老送终了。
众人赶紧劝啊,又纷纷说恭喜。
一顿饭,吃的热烈又欢快,最后天色黑了,村长也喝的舌头都硬了。
他从年轻时候的艰辛,一直说到如今的幸福日子,哭得也是老泪纵横。
众人好顿劝,总算把他安顿在西屋睡下了,李勇陪在一边,怕老爷子晚上要喝个水之类。
蕙娘则带了孩子,同吴大娘睡了东屋。
初五这日,水云和水灵从家里回来了。
两人瞧着脸色都不错,又胖了一圈儿,显见在家里也没少吃好东西。
她们给李老太和佳音带了两套衣衫和两双鞋,都是她们的母亲亲手缝制的。
一来是孝敬东家,二来是感谢东家善待两个小丫头。
两个小丫头回家这几日,简直就是把李老太和小姐几个字挂在嘴上,时不时就要说几句。
再看两人的穿戴,吃喝,绝对没有受过任何苛待和苦楚。
做父母的,哪有不高兴儿女享福的!
于是,感激之下,就连夜赶工,做了这些针线。
除此之外,水云和水灵还给佳音带了一些她们家里比较拿手的吃食。
其中一种面鱼,特别好吃。
应该是调制的面糊,里面加了豆沙,倒进模具里,烤的两面金黄,吃起来,绵软香甜。
佳音一口气吃了三个,惹得水云和水灵高兴坏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随同她们一起回来的,还有两个年轻人,郑禾和郑丰。
郑禾和郑丰是亲兄弟俩,二十多岁的年纪,都已经成亲了。
他们和水云水灵一样,自小被选中习武,但也读过几年书。
这次是听从侯爷的命令,到李家来当差。
李家平日可以使唤的人手不多,只叶山一个,有时候分身乏术。
以后这兄弟俩就住在叶家院子,随叫随到。
碰巧这一日,侯府大管家也登门了,把侯爷另外安排给李老二的长随也送来了。
这个长随叫叶同,三十多岁的年纪,矮胖的身形,开口说话就是笑,看着就是个和气的,但眼里的精明又不容忽视。
李老太听说叶同熟悉京都各家的情况,朝堂各种规矩更是了如指掌,她就恨不得把叶同供起来!
说她胆小也好,说她怂也罢,她这个当娘的,真是恨不得把所有儿子都拢在碎金滩,一个都别出去,只要安稳过日子就行。
但没办法啊,大儿子要做生意,二儿子要上朝,三儿子要照管孩子们读书,小儿子要出征。
她这颗心啊,恨不得分了四瓣儿,一瓣担心一个。
其中最让她惦记的就是二儿子了,毕竟朝堂那地方,一句话不对劲都可能是没顶之灾。
有个熟悉朝堂,懂规矩的人在儿子身边,她和全家都能放心。
侯府大管家被留下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回城去了。
侯爷这几日经常进宫,所以晚上留在侯府住,他要时刻盯着,就怕奴仆们伺候不周到……
这般,李家又多添了三口人。
虽然他们住在叶家院子,但李老太总觉得自家太窄小,建造二进院子的事情,必须尽早提上日程。
这一晚吃了饭,她就把儿孙们聚集起来说话。
“再有几日出了十五,天气转暖,就早早把材料备下,把后院赶紧建起来吧。”
李老太抱了孙女,眼见孙女把玩她的玉如意,生怕掉落在地上,又把孙女往桌子一侧转了转后,继续说道:“到时候院子建好,我带着红英和福妞儿搬进去,再把老三两口子和家欢小两口的房间留出来,以后前院就留给你们,随便折腾好了。”
李震生兄弟几个当然都没意见,李震生就说道:“娘,先前我不在家,建这个院子,我就没出过力。如今终于赶上一次扩建,我一定要出银子备石料木料。”
李老二也抢着说道:“那我负责找人建造。”
李老三和李老四还要说话,被李震生拦住了,“老三把孩子们照管好就行,老四要时不时去军营,也别惦记家里。”
李老二也跟着说道:“大哥说的对,先这么安排,我和大哥顾不过来,再找你们回来搭把手就是了。”
放在旁人家里,建房子是大事,甚至因此反目成仇的都很多。
但在李家,四兄弟几句话就定了下来。
李老太听得欣慰,有这样的儿子,真是人生再无所求了。
佳音也抱了玉如意笑呵呵。
想着新院子建好,她以后就能自己住一个房间,这样进空间就更方便了!
转眼就到了初八,学院要开学了,李老三和赵玉茹准备带了孩子们回洛安去。
李老太和陶红英帮忙张罗着,大包小包的往马车上装东西,恨不得把家都搬过去。
淘气小子们也是依依不舍。
实在是他们还没玩够啊,就连家仁都蔫了两分。
所有人对家的依赖都是天性,无论多少岁,无论身在多远,家都是心之所向。
李老太一想着家里要冷清下来,也是叹气,但孩子们前途重要啊!
她挨个抱抱孙子们,然后推了他们上车,嘱咐道:“到了学院好好读书,等二月二的时候,奶奶带个大猪头去看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