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孤儿救祖记》的雄起!
洪深这个人,是全上海电影节最对我脾气的一个同行,正直,有才华,敦厚,我们两个一向交情很好,加上《北洋水师》剪辑的时候,他竟然放弃自己的电影来帮忙,让我十分的感动。
当中影的一帮高层带着洪深登门拜访的时候我就早已经知道他们的目的了。
“《木兰从军》要首映了吧?呵呵,说吧,需要我做什么,我一定尽全力帮忙”他们还没开口,我就已经把话挑明了。
洪深等人十分感动,提出的条件也算很是合情合理:第一,出席《木兰从军》的首映式,第二,尽可能地帮《木兰从军》扩大院线,第三,首映之后,能不能在宣传上说上几句好话。
对于这三个要求,我自然是答应。
先是安排大中华电影公司旗下的影院,在黄金时间放映《木兰从军》,然后把全上海的电影院老板都请了过来,这么一说,电影院的老板们也都乐意看在我的面子上做这样的事情,这样一来,《木兰从军》获得了远远比国光电影公司的《义和团》更为巨大的放映市场。
2月5号,在大中华电影院,《木兰从军》的首映式正式开始。上海各界有头有脸的人全都出席,我自然也不例外。
《木兰从军》的时间,比《北洋水师》还要长,两个半小时。首映式进行得十分的成功。
首映之后,各大报纸纷纷报道,对于洪深的这部电影,赞扬声一片。洪深这个家伙,电影底子本来就很扎实,整部电影处理得很是不错,而媒体评论的时候,也不自觉地把这部电影和国光电影公司的《义和团》以及《北洋水师》做了对比。
“《木兰从军》比不上《北洋水师》,但是绝对远远超过《义和团》。”郑正秋的这个评价,基本上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想法。
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里面,洪深采用的是一种平行叙事双线索铺展故事的全新手法,平行门g太奇更是运用得敲到好处。整部电影,气势恢宏,故事也同样的精彩,尤其是对于huā木兰人物形象的刻画抓住细节和内心情绪的烘托,把一个小女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整部电影爱国主义旋律高扬的同时,并没有多少说教,十分感人。
我特意写了一片长文,发表了对于这部电影的看法。我的意见是,这部电影是洪深目前拍摄过的所有电影中最为成熟的一部,完全体现出了他独特的电影才华。整部电影,使得上海电影的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标志着真正的有内涵的中国电影的chun天的到来。
对于这个极高的评价,洪深很是感ji,在《大公报》上写了一篇文章作为回应,详细地阐述了拍摄这部电影的所有想法,更阐述了他对于电影的全新理解,号召中国的电影人不应该只顾着赚钱,而应该把国家民族的命运把电影的社会功能放在首位。
洪深的这个观点,得到了我、郑正秋、程步高等人的认同,赢得了满堂彩。
总体说来,《木兰从军》显然成功了,首映之后,观者如cháo,老百姓对于这个本来就fu孺皆知的故事改编的电影很是喜欢,票房自然也一片飘红。
中影公司显然成为而来最大的受益者,乐得高层给洪深办法了一个纯金制作的金马,寓意让他日后的电影也能够如同《木兰从军》一样,马到成功。
从首先开始放映的国光电影公司出品的《义和团》到大中华电影公司的《北洋水师》,再到中影的《木兰从军》,这三部被称之为“民国十一年中国三大巨片”的电影,算是全部和观众见面了。《义和团》受到了极大的批评和非议,《北洋水师》火爆全中国,《木兰从军》稳扎稳打既叫好又叫座,整体说来,在票房上,拍摄这三部电影的公司都是大赚特赚了一笔。
这样一来,更使得上海电影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红态势。
而就在《木兰从军》首映后的一周,上海的电影界,开始刮起了一片首映风cháo,一部部在1922年拍摄的电影,开始一窝蜂地登上了银幕,和观众见面了。
主要的原因,一部分固然是因为拍摄这些电影的电影公司完成了电影制作,更为重要的原因在,而是他们认为,在压着各自的电影这么长时间之后,应该趁着观众对于电影的热情,开始放映了。
首先,是郑正秋和张石川的《孤儿救祖记》。
早在1922年,《义和团》《北洋水师》《木兰从军》和《孤儿救祖记》就被称为当年最不能错过的电影。虽然在题材上,《孤儿救祖记》和前三者完全不同,不是大场面大题材,但是拍摄他的明星电影公司和张石川、郑正秋的名头,却让这部电影在还没有拍摄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民众和电影界的广泛注意。
在中国电影界里面,张石川和郑正秋是资格最老的,是前辈,他们的名头早已经享誉大江南北。虽然两个人创办的亚细亚和幻仙先后失败,但是作为探路者,他们在电影上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这一次,两个人重新出山,而且重金打造明星电影公司,意图很明显,那就是重新夺回他们曾经失去的一切,明星电影公司也因此被认为是将来有可能成为大中华电影公司最为强劲的竞争对手。因为这事情,大中华电影公司和明星电影公司,郑正秋张石川和我之间,更是出现了一种微妙的尴尬的裂缝,不过这些,随着《北洋水师》的放映,立刻烟消云散了。
《孤儿救祖记》原本在1922年的年末就可以放映了,之所以推迟了两个月,郑正秋和张石川考虑的,自然也是避开《北洋水师》的风头,毕竟那时候《北洋水师》就是个巨额,任何撞上来的电影,都绝对不会有好下场。作为明星电影公司的第一部电影,《孤儿救祖记》对于明星来说,显然意义重大,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郑正秋和张石川顶着巨大无比的压力。
毕竟在《义和团》《北洋水师》《木兰从军》三部大电影的压力之下,以普通家庭为表现对象的社会剧,《孤儿救祖记》能不能红火,不管是郑正秋还是张石川,乃至于电影界的同行,都毫无所知。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能不能够成功,是一个未知数。如果成功了,自然各大欢喜,如果一旦失败了,明星电影公司可就命运多舛了,这是刚刚东山再起的张石川和郑正秋都不能接受的。
为了这部电影的成功,张石川和郑正秋可谓煞费苦心,剧本和拍摄自不必说,有郑正秋在,完全有保障,在宣传上,张石川几乎采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吊足了观众的胃口。除此之外,在放映时机的选择上,两个人也是绞尽脑汁。
原来,张石川和郑正秋是想和《北洋水师》较量一番的,这样做,固然是两个人想真刀真枪地和我碰一下,其次,如果两部电影同时上映,绝对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话题对于《孤儿救祖记》的宣传和影响力的提升,也有巨大的好处,但是《北洋水师》放映之后,两个人就瘪了,根本没有信心能够比下来,因此,他们把目光放到了悲催的洪深的身上。
对于洪深这样的后辈,郑正秋和张石川不放在眼里,但是当《木兰从军》出来之后,他们同样是傻了眼,郑正秋就不止一次跟我说,突然发现自己老了。
不过说归这样说,《孤儿救祖记》还是选择和《木兰从军》比试一番。而结果,同样是所有人都想不到的。
原本大家以为这两部电影绝对会厮杀得你死我亡,而且很多人都为人在《木兰从军》一票叫好声的情况下,郑正秋和张石川选择放映《孤儿救祖记》是一个十分愚蠢的决定,但是这部电影一出来,同样赢得了满堂彩
郑正秋的拍摄经验,毕竟是雄厚的,他对于电影的把握,对于电影艺术性的理解,显然在中国电影人中首屈一指,最为重要的,是他同样把电影的社会功能放在了首位,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虽然受到了张石川的影响,这部电影在剧本上做出了一些商业性的让步,但是《孤儿救祖记》对于目前中国现状的剖析,尤其是对于中国底层民众生活的深切同情,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除了电影本身的扎实,《孤儿救祖记》在题材上占了很大的便宜,这一点,要归功于张石川,买办出身的他,向来对于市场的把握很是准确,早在《精武门》放映的时候,两个人就猜到了中国电影节可能要掀起一股大制作的风暴,而在国光、中影和大中华发布了拍摄的项目之后,两个人就果断决定避开大制作的风cháo,剑走偏锋,拍摄郑正秋那首的社会剧,结果,果然一出来就与众不同。
《孤儿救祖记》首映之后,好评如cháo,观众云集,票房飘红。
不过中间,也有很大的批评声,其中的代表,就是我
###
第三更送上累死了
兄弟们,还有票不?
洪深这个人,是全上海电影节最对我脾气的一个同行,正直,有才华,敦厚,我们两个一向交情很好,加上《北洋水师》剪辑的时候,他竟然放弃自己的电影来帮忙,让我十分的感动。
当中影的一帮高层带着洪深登门拜访的时候我就早已经知道他们的目的了。
“《木兰从军》要首映了吧?呵呵,说吧,需要我做什么,我一定尽全力帮忙”他们还没开口,我就已经把话挑明了。
洪深等人十分感动,提出的条件也算很是合情合理:第一,出席《木兰从军》的首映式,第二,尽可能地帮《木兰从军》扩大院线,第三,首映之后,能不能在宣传上说上几句好话。
对于这三个要求,我自然是答应。
先是安排大中华电影公司旗下的影院,在黄金时间放映《木兰从军》,然后把全上海的电影院老板都请了过来,这么一说,电影院的老板们也都乐意看在我的面子上做这样的事情,这样一来,《木兰从军》获得了远远比国光电影公司的《义和团》更为巨大的放映市场。
2月5号,在大中华电影院,《木兰从军》的首映式正式开始。上海各界有头有脸的人全都出席,我自然也不例外。
《木兰从军》的时间,比《北洋水师》还要长,两个半小时。首映式进行得十分的成功。
首映之后,各大报纸纷纷报道,对于洪深的这部电影,赞扬声一片。洪深这个家伙,电影底子本来就很扎实,整部电影处理得很是不错,而媒体评论的时候,也不自觉地把这部电影和国光电影公司的《义和团》以及《北洋水师》做了对比。
“《木兰从军》比不上《北洋水师》,但是绝对远远超过《义和团》。”郑正秋的这个评价,基本上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想法。
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里面,洪深采用的是一种平行叙事双线索铺展故事的全新手法,平行门g太奇更是运用得敲到好处。整部电影,气势恢宏,故事也同样的精彩,尤其是对于huā木兰人物形象的刻画抓住细节和内心情绪的烘托,把一个小女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整部电影爱国主义旋律高扬的同时,并没有多少说教,十分感人。
我特意写了一片长文,发表了对于这部电影的看法。我的意见是,这部电影是洪深目前拍摄过的所有电影中最为成熟的一部,完全体现出了他独特的电影才华。整部电影,使得上海电影的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标志着真正的有内涵的中国电影的chun天的到来。
对于这个极高的评价,洪深很是感ji,在《大公报》上写了一篇文章作为回应,详细地阐述了拍摄这部电影的所有想法,更阐述了他对于电影的全新理解,号召中国的电影人不应该只顾着赚钱,而应该把国家民族的命运把电影的社会功能放在首位。
洪深的这个观点,得到了我、郑正秋、程步高等人的认同,赢得了满堂彩。
总体说来,《木兰从军》显然成功了,首映之后,观者如cháo,老百姓对于这个本来就fu孺皆知的故事改编的电影很是喜欢,票房自然也一片飘红。
中影公司显然成为而来最大的受益者,乐得高层给洪深办法了一个纯金制作的金马,寓意让他日后的电影也能够如同《木兰从军》一样,马到成功。
从首先开始放映的国光电影公司出品的《义和团》到大中华电影公司的《北洋水师》,再到中影的《木兰从军》,这三部被称之为“民国十一年中国三大巨片”的电影,算是全部和观众见面了。《义和团》受到了极大的批评和非议,《北洋水师》火爆全中国,《木兰从军》稳扎稳打既叫好又叫座,整体说来,在票房上,拍摄这三部电影的公司都是大赚特赚了一笔。
这样一来,更使得上海电影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红态势。
而就在《木兰从军》首映后的一周,上海的电影界,开始刮起了一片首映风cháo,一部部在1922年拍摄的电影,开始一窝蜂地登上了银幕,和观众见面了。
主要的原因,一部分固然是因为拍摄这些电影的电影公司完成了电影制作,更为重要的原因在,而是他们认为,在压着各自的电影这么长时间之后,应该趁着观众对于电影的热情,开始放映了。
首先,是郑正秋和张石川的《孤儿救祖记》。
早在1922年,《义和团》《北洋水师》《木兰从军》和《孤儿救祖记》就被称为当年最不能错过的电影。虽然在题材上,《孤儿救祖记》和前三者完全不同,不是大场面大题材,但是拍摄他的明星电影公司和张石川、郑正秋的名头,却让这部电影在还没有拍摄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民众和电影界的广泛注意。
在中国电影界里面,张石川和郑正秋是资格最老的,是前辈,他们的名头早已经享誉大江南北。虽然两个人创办的亚细亚和幻仙先后失败,但是作为探路者,他们在电影上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这一次,两个人重新出山,而且重金打造明星电影公司,意图很明显,那就是重新夺回他们曾经失去的一切,明星电影公司也因此被认为是将来有可能成为大中华电影公司最为强劲的竞争对手。因为这事情,大中华电影公司和明星电影公司,郑正秋张石川和我之间,更是出现了一种微妙的尴尬的裂缝,不过这些,随着《北洋水师》的放映,立刻烟消云散了。
《孤儿救祖记》原本在1922年的年末就可以放映了,之所以推迟了两个月,郑正秋和张石川考虑的,自然也是避开《北洋水师》的风头,毕竟那时候《北洋水师》就是个巨额,任何撞上来的电影,都绝对不会有好下场。作为明星电影公司的第一部电影,《孤儿救祖记》对于明星来说,显然意义重大,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郑正秋和张石川顶着巨大无比的压力。
毕竟在《义和团》《北洋水师》《木兰从军》三部大电影的压力之下,以普通家庭为表现对象的社会剧,《孤儿救祖记》能不能红火,不管是郑正秋还是张石川,乃至于电影界的同行,都毫无所知。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能不能够成功,是一个未知数。如果成功了,自然各大欢喜,如果一旦失败了,明星电影公司可就命运多舛了,这是刚刚东山再起的张石川和郑正秋都不能接受的。
为了这部电影的成功,张石川和郑正秋可谓煞费苦心,剧本和拍摄自不必说,有郑正秋在,完全有保障,在宣传上,张石川几乎采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吊足了观众的胃口。除此之外,在放映时机的选择上,两个人也是绞尽脑汁。
原来,张石川和郑正秋是想和《北洋水师》较量一番的,这样做,固然是两个人想真刀真枪地和我碰一下,其次,如果两部电影同时上映,绝对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话题对于《孤儿救祖记》的宣传和影响力的提升,也有巨大的好处,但是《北洋水师》放映之后,两个人就瘪了,根本没有信心能够比下来,因此,他们把目光放到了悲催的洪深的身上。
对于洪深这样的后辈,郑正秋和张石川不放在眼里,但是当《木兰从军》出来之后,他们同样是傻了眼,郑正秋就不止一次跟我说,突然发现自己老了。
不过说归这样说,《孤儿救祖记》还是选择和《木兰从军》比试一番。而结果,同样是所有人都想不到的。
原本大家以为这两部电影绝对会厮杀得你死我亡,而且很多人都为人在《木兰从军》一票叫好声的情况下,郑正秋和张石川选择放映《孤儿救祖记》是一个十分愚蠢的决定,但是这部电影一出来,同样赢得了满堂彩
郑正秋的拍摄经验,毕竟是雄厚的,他对于电影的把握,对于电影艺术性的理解,显然在中国电影人中首屈一指,最为重要的,是他同样把电影的社会功能放在了首位,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虽然受到了张石川的影响,这部电影在剧本上做出了一些商业性的让步,但是《孤儿救祖记》对于目前中国现状的剖析,尤其是对于中国底层民众生活的深切同情,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除了电影本身的扎实,《孤儿救祖记》在题材上占了很大的便宜,这一点,要归功于张石川,买办出身的他,向来对于市场的把握很是准确,早在《精武门》放映的时候,两个人就猜到了中国电影节可能要掀起一股大制作的风暴,而在国光、中影和大中华发布了拍摄的项目之后,两个人就果断决定避开大制作的风cháo,剑走偏锋,拍摄郑正秋那首的社会剧,结果,果然一出来就与众不同。
《孤儿救祖记》首映之后,好评如cháo,观众云集,票房飘红。
不过中间,也有很大的批评声,其中的代表,就是我
###
第三更送上累死了
兄弟们,还有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