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浑身热乎乎的,意犹未尽。熏黑的烟囱,四处散落的木柴,馄饨汤里有淡淡的柴火香。
阿爹再要了一碗中混饨。父子俩分着吃完,这才心满意足的结完账回家走。
这时候虽然已立春,但是晚上气温很低。
阿爹搓搓脸,打了一个哈欠,说道:“寒冬之下,一碗柴火馄饨还真就是上海人的慰藉。”
一边走,阿爹一边说道:“侬晓得伐,中国人吃馄饨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甚至比吃饺子的历史还要早。”
他说,不过,关于馄饨的来历,倒是有点“混沌”的。
馄饨源自北方,“馄饨”两字的来历,据说与“油贼桧”异曲同工。当年北方匈奴常来骚扰,名为浑氏和屯氏的两首领凶残而令人恨之入骨。百姓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以食之解恨,于是有了“馄饨”之称。
又比如,冬至馄饨的习俗始于南宋,相传馄饨之形犹如鸡卵,有天地混沌之象,而“馄饨”与“混沌”谐音,人们以打破混沌清朗天地来。
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到底是谁最早发明了这种用面皮裹上肉馅,煮熟后连汤食之的食物。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吃食一经出现,就很快流行起来,成为一种普罗大众的小吃。
南北朝时,《颜氏家训》就有“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的说法。除了文学的记载外,xj出土的唐代墓葬文物中,也发现了四只馄饨和一只饺子被放在木碗中的遗迹,形状和现在的馄饨与饺子相同。
再比如讲,馄饨的花名很多,南北方馄饨叫法差异大,又以馄饨、云吞、抄手三种最为流行。
四川叫抄手,广东叫云吞,福建和台湾称扁食、扁肉,武汉一地有叫水饺,湖北其他地又称包面,皖南呼为“包袱”,上海等江南地区统称为“馄饨”。
这些叫法,大约是从吃相上着眼。云吞者,如云吞日月,形容吃馄饨连汤带水一起吃下是极形象的;抄手者,汤中有辣椒,吃起来如冬围炉火,袖起双手,唇触碗边,不必用筷箸,亦不必执羹匙,就可风卷残云。
上海人爱馄饨是出了名的,馄饨可以讲是不少上海人的“心头好”。
每天在喧闹的早市一角里吃碗柴爿馄饨,似乎那才是最圆满的早晨。到了冬天的夜晚,更是欢喜在路边摊寻觅一碗柴爿馄饨。
小巧、精致、简约。馄饨可大可小,而“中馄饨”也许只有上海人包得出、叫得响、卖得动。它浸润着海派商业经营之道,大有大的价格,小有小的价钿,而中馄饨的出现,又多了一道标价。
上海人的馄饨,馅子多种多样,素的荤的荤素搭配,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尽可满足不同口味;馄饨可作早餐,也能当正餐,能配角能主角,甚至当作营养餐,完全由食客做主了,而且价格低廉。
而无论是大馄饨,还是中小馄饨;无论在家里自煮吃,还是店内堂吃;无论是家常便饭,还是假日打牙祭,都很简洁、便利而快捷。当然在一些考究的店家,如果还配有紫菜、蛋皮、开洋等,那么这碗馄饨的味道,肯定就是小辰光的最爱了。
小毛听的似懂非懂,把两只手放在耳朵上,跺脚赶路。不响。
阿爹又说道:“当然了,馄饨衍生的许许多多的故事,也让人难以忘怀的。”
小毛抬头笑笑,说道:“故事我欢喜听的。”
阿爹摸摸头,整理了一下思绪,说道,说的是有一个小囡,因为被妈妈责罚离家出走大半天,尽管肚子早已前肚贴后背,但不想回家。
前弄堂卖柴爿馄饨的李家老爹在路旁发现了小囡,他没有将小囡直接送回去而是先带回自己家里。端上一碗油花飘香的馄饨,看着十分委屈的小囡咽着口水欲说什么,老爹慈祥地说,吃吧!
小囡狼吞虎咽一碗馄饨入了肚,连声说道,老爹侬真好,老爹侬真好。
老爹讲,阿囡今年12岁了吧?小囡点头。
老爹又讲,给老爹算算账。哦,一日三顿饭,一年365天有几顿?1095顿!那么12年多少顿?13140顿。阿囡的心算不错!你想想,吃了一碗馄饨,就说老爹是好人!那么,你爸妈12年给阿囡吃了多少顿饭?13140顿!一万多倍啊!
小囡听着听着明白了老爹的用意,赶紧回了家。一碗馄饨让小囡从此领悟了养育之恩。
“我小辰光,老师教我们敬重父母的教诲,往往讲的就是这样一碗馄饨的故事。”
阿爹看看小毛,说道:“再给你讲一个我小辰光的故事好了。”
那时候我们一家人,你爷爷奶奶,还有你大伯都还住在塘桥那边。那时候年纪小,爷爷奶奶上班,放学后晚上没人管我们,有时候会去同一个弄堂的邻居家玩耍。
邻居太太是个谨小慎微的旧军官夫人,当时低调安分地在街道生产组绣花。但每每我们去玩,那夫人就叮嘱我们兄弟俩拿一只保温桶出去,打上两碗“柴爿馄饨”来解馋。一碗她自己吃,一碗给我们俩。
在军官太太红木家具环绕的房间里,换上旗袍的夫人用镶金丝的陶瓷勺子,一个个地把小混沌舀出来,慢吞吞优雅地放进口中,抿着嘴吃,然后露出来极大满足地表情。
从此兄弟俩心里晓得,原来纵使在大时代的夹缝里,人还会为了吃一口好菜而费尽心思。那就是生活的韧劲,也是这个市民社会教会他们的永恒乐趣。
小毛冷不丁问:“我们家有在塘桥住过的吗?”
“有的啊!”阿爹阿爹脚步停顿了一下,想了想,又说道,“上次我们去盐城老家的时候,我就想和你们这些小孩们讲讲我们家族的历史。“
小毛笑笑,说道:“择日不日撞日。今晚上馄饨吃的很好,要不现在稍微讲讲?”
父亲却只往前走,长久没有做声。走过好远一段距离,都快要到自家小巷门口了,这才沉声说道:“这样吧,看看有什么合适的时候,我们大人和你们都好好着讲一讲吧。”
小毛还要继续讲话,阿爹靠近小毛,搂住他瘦小的肩膀。但是终归最后什么也没有再往下说。
很多年以后,小毛看到《花样年华》这部电影。
对上海有着很浓情结的王家卫,在《花样年华》里面有一个情节:深夜,灯光昏暗的弄堂里,蒸汽腾腾的馄饨摊子,沁人心脾的味道,身穿华丽旗袍的摩登女子,神情愁苦的西装男子……
“苏太太”每晚换一件旗袍,穿了登登样样,拎着个保温桶出去,没成想她精心打扮就为出门买一碗馄饨。
足可以想见“柴爿馄饨”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看到这里片段的时候,小毛突然间就想起来自己小时候吃过的这种正宗的街头“柴爿馄饨”。他觉得,“柴爿馄饨”的一拿一捏,尽管五根手指软硬劲不同,用力的角度也有区别,但是不用过多的言语,演绎的其实更像是一种骨子里就透着暧昧的食物,而且伴着时间的发酵,回忆起来似乎更加美味。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