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各方反对!!!
“陛下,臣有话要说。”听到李世民询问,一个人站了出来。
“王爱卿但说无妨。”看到站出来的人,李世民眉头微皱,这个人叫王敏之,出身寒门,前段时间刚刚提的礼部侍郎,原本李世民对他还是很看好的,因为此时朝中的寒门子弟并不多,这个王敏之作为其中的代表,又爬上了里不是了的位置,自然能引起李世民的关注。
说起寒门,就不得不说寒门之中走出来的官员了,虽然因为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关系,书籍开始普及,但是读书学习也是需要时间的,十年寒窗不是说说的。所以哪怕已经有无数寒门弟子开始学习,但是距离他们真正成才却还需要却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也就导致了朝中寒门势力依旧单薄,也幸亏李贞和李世民联手狠狠的打压了一番世家,否则只怕如今的朝廷早就被世家所掌控了。
寒门之中难得出一个人才,李世民对于这个王敏之还是很看好的,甚至打算再过一段时间就再给他提拔一次,然而这个王敏之实在是不争气,居然在一次机会中和太原王氏扯上了关系,拜了王氏一个长辈为义父,还娶了一个王氏女子为妻,成了世家的代言人,李世民大为失望,对于他的感官也差了起来。
如今见王敏之居然主动站出来,李世民不由得心情大坏,同时也有些警惕——要知道在世家被打压了之后,可是元气大伤,从那时候其就一直都是在装孙子的,不被皇帝点到,很少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现在是什么意思?世家难道想要卷土重来?
“是,对于太子的提议,臣不敢苟同。”王敏之张口就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说完不待李世民追问,就主动说道:“原本按照道理来说,刘大都督是海军的直接创立者,也是整个大唐最熟悉海战的人,由他担任海军元帅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有一件事却是不能不注意,刘大都督虽然各方面都很合适,但是有一点,那就是他并不是武将出身,以文人代武职,不啻于外行指挥内行——这可是军中大忌。
另外,刘大都督的资历太低了,他从军才多少年?满打满算也就三年罢了(之前刘仁轨是以文官的身份担任的登州造船厂厂长,不是军职),朝中比他资历更高的人多的是,如果让他担任海军元帅,恐怕有人会不服啊。若是陛下执意如此,那您让那些从军二十多年的老将们该怎么想?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刘大都督在职期间并没有立下多大的功劳,这点也是不能否认的,虽然他是海军的奠基人,但是却并没有在战场上证明过自己,也没有足够的功劳让人信服——陛下,有功不赏会让功臣寒心,而无功却赏同样是大忌啊。”
“王敏之,你好毒辣的心肠。”
刘仁轨听得睚眦欲裂,王敏之这番话看似是一心为公,但是大部分人都能听得出来他话语中隐藏的阴毒——别看王敏之巴拉巴拉说了那么多,但是实际上他只做了两件事,第一就是挑拨刘仁轨和武将之间的关系,刘仁轨本是文官出身,而且还是半路出家,虽然精通武略,论海战战术指挥能力更是大唐无双,但是他文官的身份本身就让武将们很不舒服,现在眼看着他又要爬上更高的层次,武将们哪里会甘心?
而王敏之不但将他的出身拿出来批判,更是拿捏住了他最大的短板,那就是资历资历不足,那些军中宿老听到王敏之的挑拨,又岂会让刘仁轨成功登上元帅之位,让他踩在自己的头上?
至于王敏之说的第二件事同样是刘仁轨的短板,别看大唐海军的基础都是刘仁轨亲自建立的,但也正是他忙于建设,因此基本上没有带兵出海打过仗,就算是出海执行任务,也大多是以训练或者护送物资为主,这样的任务是个人都能干,哪里能算什么功劳?
而更毒辣的是,王敏之最后一句话,干脆就是拿刚才李世民的话来挤兑他自己——刚才李世民赏赐李贞的时候说有功不赏会让人寒心,他干脆将这句话反过来说,没有功劳却贸然赏赐,同样会让人不服啊。
可以说王敏之这一番话说下来,等于是彻底毁掉了刘仁轨担任海军元帅的可能性——大唐那么多立下过大功的人都担任不了海军元帅,你刘仁轨这个非军队出身,无资历无功劳的两无一非人员,凭什么当海军元帅?
“我一心为公,何来毒辣之言?刘大都督可不要乱说啊。”王敏之才不会在乎刘仁轨,这个文人中的败类,居然投靠了那群大老粗,你有什么资格说我毒辣?我们文人,不一向都是以言语杀人的吗?你之前也是文人出身,难道这里面的道理你还不懂吗?
“……”李世民沉默了,不得不说王敏之此话说的太狠,不但挤兑住了刘仁轨,更是将李世民也挤得无话可说,更不敢将海军元帅交给刘仁轨了。
百官更是不会在这时候说话,这王敏之分明就是世家扔出来的一颗探路的石子,这牵扯到了世家与皇权的战斗,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又岂是他们能参与的?何况……
别管王敏之说这话究竟是什么用心,但是他说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在这一点上不论文武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文官考虑的是,如果刘仁轨真的成功了,那岂不是说文人转行从军是行得通的?那些在文官阵营中不得志的人岂不是都会投入武将的阵营?这等于是在削弱文官阵营的实力啊,这怎么能容忍?这条路不能开,为了文官阵营的未来,必须要打压刘仁轨。
至于武将阵营的想法更简单,你刘仁轨算个什么东西?一个寸功未立的文官叛徒罢了,要不是我们收留你,你早就成丧家之犬了,现在得志了也想爬到我们头上拉屎?想都不要想。
“陛下,臣有话要说。”听到李世民询问,一个人站了出来。
“王爱卿但说无妨。”看到站出来的人,李世民眉头微皱,这个人叫王敏之,出身寒门,前段时间刚刚提的礼部侍郎,原本李世民对他还是很看好的,因为此时朝中的寒门子弟并不多,这个王敏之作为其中的代表,又爬上了里不是了的位置,自然能引起李世民的关注。
说起寒门,就不得不说寒门之中走出来的官员了,虽然因为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关系,书籍开始普及,但是读书学习也是需要时间的,十年寒窗不是说说的。所以哪怕已经有无数寒门弟子开始学习,但是距离他们真正成才却还需要却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也就导致了朝中寒门势力依旧单薄,也幸亏李贞和李世民联手狠狠的打压了一番世家,否则只怕如今的朝廷早就被世家所掌控了。
寒门之中难得出一个人才,李世民对于这个王敏之还是很看好的,甚至打算再过一段时间就再给他提拔一次,然而这个王敏之实在是不争气,居然在一次机会中和太原王氏扯上了关系,拜了王氏一个长辈为义父,还娶了一个王氏女子为妻,成了世家的代言人,李世民大为失望,对于他的感官也差了起来。
如今见王敏之居然主动站出来,李世民不由得心情大坏,同时也有些警惕——要知道在世家被打压了之后,可是元气大伤,从那时候其就一直都是在装孙子的,不被皇帝点到,很少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现在是什么意思?世家难道想要卷土重来?
“是,对于太子的提议,臣不敢苟同。”王敏之张口就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说完不待李世民追问,就主动说道:“原本按照道理来说,刘大都督是海军的直接创立者,也是整个大唐最熟悉海战的人,由他担任海军元帅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有一件事却是不能不注意,刘大都督虽然各方面都很合适,但是有一点,那就是他并不是武将出身,以文人代武职,不啻于外行指挥内行——这可是军中大忌。
另外,刘大都督的资历太低了,他从军才多少年?满打满算也就三年罢了(之前刘仁轨是以文官的身份担任的登州造船厂厂长,不是军职),朝中比他资历更高的人多的是,如果让他担任海军元帅,恐怕有人会不服啊。若是陛下执意如此,那您让那些从军二十多年的老将们该怎么想?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刘大都督在职期间并没有立下多大的功劳,这点也是不能否认的,虽然他是海军的奠基人,但是却并没有在战场上证明过自己,也没有足够的功劳让人信服——陛下,有功不赏会让功臣寒心,而无功却赏同样是大忌啊。”
“王敏之,你好毒辣的心肠。”
刘仁轨听得睚眦欲裂,王敏之这番话看似是一心为公,但是大部分人都能听得出来他话语中隐藏的阴毒——别看王敏之巴拉巴拉说了那么多,但是实际上他只做了两件事,第一就是挑拨刘仁轨和武将之间的关系,刘仁轨本是文官出身,而且还是半路出家,虽然精通武略,论海战战术指挥能力更是大唐无双,但是他文官的身份本身就让武将们很不舒服,现在眼看着他又要爬上更高的层次,武将们哪里会甘心?
而王敏之不但将他的出身拿出来批判,更是拿捏住了他最大的短板,那就是资历资历不足,那些军中宿老听到王敏之的挑拨,又岂会让刘仁轨成功登上元帅之位,让他踩在自己的头上?
至于王敏之说的第二件事同样是刘仁轨的短板,别看大唐海军的基础都是刘仁轨亲自建立的,但也正是他忙于建设,因此基本上没有带兵出海打过仗,就算是出海执行任务,也大多是以训练或者护送物资为主,这样的任务是个人都能干,哪里能算什么功劳?
而更毒辣的是,王敏之最后一句话,干脆就是拿刚才李世民的话来挤兑他自己——刚才李世民赏赐李贞的时候说有功不赏会让人寒心,他干脆将这句话反过来说,没有功劳却贸然赏赐,同样会让人不服啊。
可以说王敏之这一番话说下来,等于是彻底毁掉了刘仁轨担任海军元帅的可能性——大唐那么多立下过大功的人都担任不了海军元帅,你刘仁轨这个非军队出身,无资历无功劳的两无一非人员,凭什么当海军元帅?
“我一心为公,何来毒辣之言?刘大都督可不要乱说啊。”王敏之才不会在乎刘仁轨,这个文人中的败类,居然投靠了那群大老粗,你有什么资格说我毒辣?我们文人,不一向都是以言语杀人的吗?你之前也是文人出身,难道这里面的道理你还不懂吗?
“……”李世民沉默了,不得不说王敏之此话说的太狠,不但挤兑住了刘仁轨,更是将李世民也挤得无话可说,更不敢将海军元帅交给刘仁轨了。
百官更是不会在这时候说话,这王敏之分明就是世家扔出来的一颗探路的石子,这牵扯到了世家与皇权的战斗,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又岂是他们能参与的?何况……
别管王敏之说这话究竟是什么用心,但是他说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在这一点上不论文武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文官考虑的是,如果刘仁轨真的成功了,那岂不是说文人转行从军是行得通的?那些在文官阵营中不得志的人岂不是都会投入武将的阵营?这等于是在削弱文官阵营的实力啊,这怎么能容忍?这条路不能开,为了文官阵营的未来,必须要打压刘仁轨。
至于武将阵营的想法更简单,你刘仁轨算个什么东西?一个寸功未立的文官叛徒罢了,要不是我们收留你,你早就成丧家之犬了,现在得志了也想爬到我们头上拉屎?想都不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