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不到长安,不知道官少
“大家别吵了,让霍先生继续念下去。”一个衣着华贵的青年面色阴沉的大声道:“既然报纸将这个事情说了出来,这就说明朝廷已经知道泄密的人是谁了,说不定就登在报纸上呢。”
“对,霍先生,您继续说下去吧。”有人附和道。
“这位小哥说的没错,霍先生,你继续读,我倒要看看,这究竟是谁干的。”
“好。”霍先生见状,继续读道:“……根据百骑司所说,他们暂时并没有查出究竟是射日泄的密,但是在昨天朝堂上,有相当一大部分人对征伐高句丽是持反对态度的,这些人的名字分别是:吏部左侍郎崔定年、户部右侍郎王志祥、鸿胪寺卿李崇年、刑部司封郎中李元年……”
“奈奈的,肯定是李崇年干的。”一个大汉拍案而起,愤然道:“我是李崇年的邻居,昨天晚上我在院子里就听到了李崇年家中闪过一阵‘扑棱’声,原本我还没觉得有什么奇怪的,现在看来,这是信鸽飞过的声音啊。”
“说起来我也注意到了,昨天我家附近的确有一只信鸽飞过,好像是从长山侯家中飞出来的。”
“绝对是他们放的消息……也就是说,报纸上公布的这些人名其实就是那些汉奸卖国贼的名字了?”
“应该就是这样没错了,只是可朝廷因为没有切实的证据,只能用这种方法将名字公布出来。”
“……”
越来越多的证据,都证明了报纸的真实性,当时就有人忍不住了:“朝廷讲证据,我可我不会讲证据,我要去揍当涂伯一顿,你们有谁要去的吗?”
“兄弟,别冲动,我们是普通百姓,打官可是犯法的。”有人连忙劝道。
“怕什么。”那人冷笑道:“只是区区一个县伯罢了,我父亲曾经可是跟过皇上的,更是为陛下挡刀子死的,虽然没有封爵,但凭着这个情分,我就不信谁还敢判我的罪名。”
“这么说起来的话,我爷爷当年也是高祖皇帝的亲兵啊。”
“我娘是越王殿下的奶娘。”
“我叔叔是吴王府的副总管……”
“我爷爷早年也是跟着高祖爷的……”
“……”
酒楼中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各种亮身份,亮完身份之后,所有人都不怕了,咱们也都是有关系的人,只是揍一个小小的县伯,怕什么?
俗话说的好,不到京城(长安),不知道官少。
在地方上,随便一个七品县令,就可以让一个人破家亡户,但在长安,一转头撂下去,砸到的十个人,有九个都是官,还有一个是家里当官的。
眼下的情况就是最好的证明,只是一个小小的酒楼罢了,几十号客人,竟然就有二十多个人家中有这样那样的关系。所以说长安城的百姓最不好惹,你随便欺负一个平头百姓,说不定人家祖上就是高祖的亲兵,或者为当今陛下挡过刀子的人呢。
这里面,谁也不知道都留下了多大的情分,揍一个伯爵怎么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住几天牢吗?就不信你敢判我的刑?
再说了,法不责众的道理都不懂吗?我们这里这么多人一起出手,就不信有官府敢将我们全抓了。
此时,沸腾的不只是一个万福楼中的酒客,整个长安,只要是看到了报纸的,除了当事人,其余无一不是群情激奋,恨不得弄死这些卖国贼。
如此好的机会,那些大佬们要是不紧紧抓住,他们就枉为执掌天下十几年的老狐狸了。
于是原本就沸腾的民怨,只是稍微被一撩拨,便自发的去找被曝光之人的晦气去了——当然,杀人肯定是不敢的,但打一顿还是没问题的。
于是,被报纸曝光的人或他们的家人,便倒了大霉了。
巴县子李长陵在回家的路上路上被人用麻袋包了脑袋,然后一通闷棍,胳膊被打折,肋骨断了两根,皮外伤无算——这也别回家了,咱还是直接送医馆里去了,就在医馆里住下了。更郁闷的是,从始至终都没有人知道凶手是谁。
骑都尉王平在酒楼喝花酒,却被人在菜中下了泻药,包括王平在内,一整桌十几个纨绔子弟,全都中招,全长安的大夫都请来了,但谁也没有检查出他们中的的什么泻药,现在那些纨绔子弟还都在茅房里蹲着呢,据说连血都拉出来了,那叫一个惨哟……
也不知道是哪个缺德到家的混账,居然让骁骑尉崔福林府邸之中泼了大粪……我去,那臭味,三里地都能闻到。
据说崔福林一家本来睡的很香,最后愣是给臭醒了,然而整个宅子中都被泼满了大粪,连处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最后崔福林一家还是踩着房顶,从房顶上逃出来的。这一招真是太缺德了,你找崔福林的麻烦没什么,但你用什么招数不好,偏偏要泼大粪。这下好了崔家的确是被熏吐了,但你这一招连带着周围的人家都住不了人了。缺德不缺德啊?
承议郎王敦城外的一个农庄,三百亩田地里的粮食被收割一空,然后堆在旁边,连根都拔出来了……
龙标子郑世明之子郑多在逛街的时候,不知怎的就与旁人起了冲突,被打的站都站不起来了,凶手却不见了踪迹……
晋兴县伯张克思……
封陵县字魏启平……
……
短短三天,几乎所有在报纸上留下名字的人,县伯以下的人都被以各种方法整治了一番,最轻的只是被家中泼了大粪,最重的却是连床都下不来了,有一个县子甚至被打成了半身不遂,这辈子也不知道有没有站起来的时候。
当然,被惩治的都是一些小官,一般都是县伯以下的人,至于县伯或以上的,却因为位高权重,或者早有准备,一般寻常百姓无法接触到他们,因此只能无奈作罢。
不过也不尽然,比如宋国公萧瑀……
其实他算是被冤枉的一位,昨日他在朝堂上的确也是属于反对征伐高句丽的人之一,但他的节操还算满,并没有向高句丽通风报信。
“大家别吵了,让霍先生继续念下去。”一个衣着华贵的青年面色阴沉的大声道:“既然报纸将这个事情说了出来,这就说明朝廷已经知道泄密的人是谁了,说不定就登在报纸上呢。”
“对,霍先生,您继续说下去吧。”有人附和道。
“这位小哥说的没错,霍先生,你继续读,我倒要看看,这究竟是谁干的。”
“好。”霍先生见状,继续读道:“……根据百骑司所说,他们暂时并没有查出究竟是射日泄的密,但是在昨天朝堂上,有相当一大部分人对征伐高句丽是持反对态度的,这些人的名字分别是:吏部左侍郎崔定年、户部右侍郎王志祥、鸿胪寺卿李崇年、刑部司封郎中李元年……”
“奈奈的,肯定是李崇年干的。”一个大汉拍案而起,愤然道:“我是李崇年的邻居,昨天晚上我在院子里就听到了李崇年家中闪过一阵‘扑棱’声,原本我还没觉得有什么奇怪的,现在看来,这是信鸽飞过的声音啊。”
“说起来我也注意到了,昨天我家附近的确有一只信鸽飞过,好像是从长山侯家中飞出来的。”
“绝对是他们放的消息……也就是说,报纸上公布的这些人名其实就是那些汉奸卖国贼的名字了?”
“应该就是这样没错了,只是可朝廷因为没有切实的证据,只能用这种方法将名字公布出来。”
“……”
越来越多的证据,都证明了报纸的真实性,当时就有人忍不住了:“朝廷讲证据,我可我不会讲证据,我要去揍当涂伯一顿,你们有谁要去的吗?”
“兄弟,别冲动,我们是普通百姓,打官可是犯法的。”有人连忙劝道。
“怕什么。”那人冷笑道:“只是区区一个县伯罢了,我父亲曾经可是跟过皇上的,更是为陛下挡刀子死的,虽然没有封爵,但凭着这个情分,我就不信谁还敢判我的罪名。”
“这么说起来的话,我爷爷当年也是高祖皇帝的亲兵啊。”
“我娘是越王殿下的奶娘。”
“我叔叔是吴王府的副总管……”
“我爷爷早年也是跟着高祖爷的……”
“……”
酒楼中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各种亮身份,亮完身份之后,所有人都不怕了,咱们也都是有关系的人,只是揍一个小小的县伯,怕什么?
俗话说的好,不到京城(长安),不知道官少。
在地方上,随便一个七品县令,就可以让一个人破家亡户,但在长安,一转头撂下去,砸到的十个人,有九个都是官,还有一个是家里当官的。
眼下的情况就是最好的证明,只是一个小小的酒楼罢了,几十号客人,竟然就有二十多个人家中有这样那样的关系。所以说长安城的百姓最不好惹,你随便欺负一个平头百姓,说不定人家祖上就是高祖的亲兵,或者为当今陛下挡过刀子的人呢。
这里面,谁也不知道都留下了多大的情分,揍一个伯爵怎么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住几天牢吗?就不信你敢判我的刑?
再说了,法不责众的道理都不懂吗?我们这里这么多人一起出手,就不信有官府敢将我们全抓了。
此时,沸腾的不只是一个万福楼中的酒客,整个长安,只要是看到了报纸的,除了当事人,其余无一不是群情激奋,恨不得弄死这些卖国贼。
如此好的机会,那些大佬们要是不紧紧抓住,他们就枉为执掌天下十几年的老狐狸了。
于是原本就沸腾的民怨,只是稍微被一撩拨,便自发的去找被曝光之人的晦气去了——当然,杀人肯定是不敢的,但打一顿还是没问题的。
于是,被报纸曝光的人或他们的家人,便倒了大霉了。
巴县子李长陵在回家的路上路上被人用麻袋包了脑袋,然后一通闷棍,胳膊被打折,肋骨断了两根,皮外伤无算——这也别回家了,咱还是直接送医馆里去了,就在医馆里住下了。更郁闷的是,从始至终都没有人知道凶手是谁。
骑都尉王平在酒楼喝花酒,却被人在菜中下了泻药,包括王平在内,一整桌十几个纨绔子弟,全都中招,全长安的大夫都请来了,但谁也没有检查出他们中的的什么泻药,现在那些纨绔子弟还都在茅房里蹲着呢,据说连血都拉出来了,那叫一个惨哟……
也不知道是哪个缺德到家的混账,居然让骁骑尉崔福林府邸之中泼了大粪……我去,那臭味,三里地都能闻到。
据说崔福林一家本来睡的很香,最后愣是给臭醒了,然而整个宅子中都被泼满了大粪,连处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最后崔福林一家还是踩着房顶,从房顶上逃出来的。这一招真是太缺德了,你找崔福林的麻烦没什么,但你用什么招数不好,偏偏要泼大粪。这下好了崔家的确是被熏吐了,但你这一招连带着周围的人家都住不了人了。缺德不缺德啊?
承议郎王敦城外的一个农庄,三百亩田地里的粮食被收割一空,然后堆在旁边,连根都拔出来了……
龙标子郑世明之子郑多在逛街的时候,不知怎的就与旁人起了冲突,被打的站都站不起来了,凶手却不见了踪迹……
晋兴县伯张克思……
封陵县字魏启平……
……
短短三天,几乎所有在报纸上留下名字的人,县伯以下的人都被以各种方法整治了一番,最轻的只是被家中泼了大粪,最重的却是连床都下不来了,有一个县子甚至被打成了半身不遂,这辈子也不知道有没有站起来的时候。
当然,被惩治的都是一些小官,一般都是县伯以下的人,至于县伯或以上的,却因为位高权重,或者早有准备,一般寻常百姓无法接触到他们,因此只能无奈作罢。
不过也不尽然,比如宋国公萧瑀……
其实他算是被冤枉的一位,昨日他在朝堂上的确也是属于反对征伐高句丽的人之一,但他的节操还算满,并没有向高句丽通风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