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孟秋也跟了李浩有段时间了,对李浩的一些习惯有所了解,看到李浩笑得这么鸡贼,他不禁挑了挑眉,估摸着那群大臣肯定是被李浩惦记上了,指不定李浩要怎么坑他们呢。
李浩捧着“为人民服务”的茶杯,揭开盖子喝了一口茶,张口哈了一大口白气,笑呵呵道:“这鬼天气啊,又要下雪了呢,对了,今日是几日?”
叶孟秋站在他身侧,淡淡道:“王爷,今日冬至呢,您怎么会不知道?”
李浩转头笑眯眯地看了他一眼,道:“我当然知道,但我就是要问一下,这样才显得装逼嘛,电视和电影里的大人物都这样,屁大点的事都会问手下。”
叶孟秋一阵无语,他知道,李浩的“疯病”又犯了。
在叶孟秋的奇怪表情中,李浩又道:“狄仁杰去杭州也有段日子了吧,也该来了,如果我所猜不错,他一定带来很多的吏治问题,孟秋,麻烦你帮我送一封信去薛将军那儿。”
“是!”叶孟秋恭敬地把双手伸到李浩面前,准备接信。
李浩一转身:“你等会儿,我还没写呢。”
叶孟秋:
李浩有个特点,他不能闲,他只要一闲下来,言行就会变得很古怪,就像刚才那样,在古代,这叫古怪,在未来世界,这叫逗比。
李浩的推测还是很准的,当天夜里就下雪了,第二天上午,狄仁杰带着一众大理寺官员以及问事策马扬鞭进了长安城,要说大理寺还是很牛逼的,可以在城中骑马,因为大理寺一般都是处理紧急要案的,所以他们有在城中骑马的特权。
狄仁杰带着一帮人到大理寺,立刻去见大理寺卿孙伏伽,汇报在杭州办事的情况,孙伏伽听完汇报后,当即便开始写奏疏,下午时分,孙伏伽带着狄仁杰入太极宫,请求面圣。
李世民在甘露殿召见孙伏伽,看完奏疏之后,李世民双眉渐渐拧起,传狄仁杰进殿问话,李世民问了什么,狄仁杰答了什么,没有人知道,因为当时只有他们三人在场,不过在狄仁杰和孙伏伽离开之后,李世民唤来许廉服侍,许廉发现李世民的神色很不好,双眉紧锁,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隔日一早,大朝会,群臣齐聚太极殿,共商国事,今天李浩居然来了,这让众臣皱眉,李浩上朝,必有大事。
果不其然,朝会开始后,李世民手持一本奏疏,怒容满面道:“诸卿皆是我大唐栋梁,撑起了我大唐的天下,朕为君,卿等为臣,齐心共力,治理天下,然则今日,朕想问问诸卿,为官者,为何?”
群臣闻言尽都面面相觑,李世民问他们为何做官呢,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哟,答案很主观哟,要好好答,看李世民今日这不开心的样子,恐怕是不能惹,千万不能答错了,要捡漂亮话说。
对于这种棘手的问题,是没有人愿意主动去答的,因为他们还没摸清风向,不能冒险,所以说嘛,揣摩圣意非常重要,但也非常危险,揣摩对了,步步高升,揣摩错了,牢底坐穿。
李世民见没人答话,便开始点名,这有点像初中课堂,老师问出一个很难的问题,如果没人举手,那么老师就会随机点名让人答,原来这是有传统的。
李世民第一个点的就是狄仁杰,他指了指狄仁杰,问道:“狄仁杰,你说说,你为何当官?”
狄仁杰大步出列,躬身行礼道:“陛下,微臣曾听高人说过一席话,这一席话,足够微臣受用一生,微臣就算将来辞世入土,也要命后人将此言刻于碑铭之上。”
“哦?”李世民闻言一阵好奇,问道,“是何话,说出来叫朕和诸卿听听。”
“是。”狄仁杰缓缓道,“那人说,‘男子汉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乃不虚此生。’”
一旁的李浩闻言直咂嘴,这小子真是居然把自己当初教育叶孟秋的话给拿过去用了,还用得如此出神入化,在太极殿上装逼,原本自己还准备拿来装逼的呢,现在看来,又要重新找一句话应付李世民的提问了,身为李世民身边的红人,李浩用脚丫都能想到,李世民肯定会让自己答他那个奇葩问题的。
李浩咂嘴表示不屑,然而李世民却是震惊不已,群臣也是纷纷动容,议论纷纷,觉得这句话简直牛逼到不行,装逼到不行,气魄大到不行,他们已经开始议论,到底是什么样的高人,能说出这番大气魄之言。
李世民手扶膝盖,喃喃念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好气魄,好气魄啊!狄卿,你告诉朕,此话是哪位高人所讲,朕一定要亲自去见一见。”
狄仁杰道:“陛下,这位高人,就在殿上。”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李世民也是双眼陡睁,满面惊喜道:“原来此人已被朕收入囊中,哈哈,妙极,快说,到底是谁说的?”
狄仁杰拱手道:“陛下,说这句话的人,正是琼南王李浩李诗狂。”
这句话一出口,群臣都快炸了,纷纷看向李浩,有人嫉妒,有人郁闷,有人怨念,有人仇恨,各种各样的眼神交织而来,李浩只能身朝众人频频抱拳,脸上得意滴笑,得意滴笑,不对,应该是嘚瑟地笑,“得意”这个词,太委婉了,完全无法形容此刻李浩的状态。
李世民慨叹不已,虽然他知道李浩有大才,也有大志向,这句话出自李浩之口,他不惊讶,但此刻李浩的画风是如此的low,哪有半分高人模样,与李世民的预想,出入有点大。
“咳咳”李世民忽然把手凑到嘴前咳嗽起来,也不知道是真咳还是清咳,然后缓缓道,“诗狂,可以了,可以了。”
他这是要李浩停止装逼呢,因为他也看不下去了,这里毕竟是太极殿,在这里装逼不大合适。
“是。”李浩转身来,拱手行了一礼,问,“陛下是不是要问臣为何当官?”
“罢了,你便不用问了。”李世民摆了摆手,缓缓道,“诗狂你的那句话,可引为百官之铭,然而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诸卿,你们做到了没有?”
群臣闻言一阵沉默,就连魏征都不敢答话,魏征虽然刚直不阿,中正廉明,但他自问还未做到为往圣继绝学,所以他不敢答话,放眼如今的大唐,似乎也只有李浩做到了。
李世民等了片刻,见群臣尽都不言,他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晃了晃手中的奏疏,沉声道:“知道朕今日为何要问你们这个问题吗,为官者,承载了朝廷授予的权力与职责,这份权力与职责如何运用,是造福于民,还是祸害于民,皆因人而异,造福于民,则一方富庶,歌舞升平,祸害于民,则怨声载道,哀鸿遍野,江山社稷,不是朕一人在治理,是群臣与朕合力而治,便如开船一样,朕只不过是掌了舵盘,操控了方向,船该如何行,行得有多快,行得稳不稳,还要依赖大唐所有的官吏,但杭州的官吏们,太让朕失望了!”
李世民说到最后,近乎在咆哮,还将奏疏猛掷在地,整个大殿顿时一片安静,只听到李世民的声音在殿内响,没有一人敢吱声。
“狄仁杰,你上前捡起来,念与诸卿听。”
“遵旨。”狄仁杰上前捡起地上的奏疏,然后大声念起来。
这是孙伏伽写的奏疏,上面详细记载了狄仁杰此次在杭州处理杭州遗留问题的结果,经狄仁杰严格审查,杭州大小官吏之中,有三十五人与前杭州刺史梁文右以及前折冲都尉韩进有勾连,蛇鼠一窝,做出了一系列的乱政败德之事,杭州的案件卷宗之中,冤假错案更是不胜枚举,多达七百三十六件,有些自然是梁文右为了私利,故意错判,而有些,则是梁文右能力有限,实在无法破案,只能胡乱弄出了个结果,草草结案的,还有些则是误判的,毕竟梁文右只是一个整日吟诗看文章的文人,对于审理案件,专业不对口。
听到狄仁杰念出的这些庞大数据,群臣均都震惊不已,待狄仁杰念完,李世民开口道:“一个小小的杭州,三十五名官吏领着朝廷的俸禄,却祸害着朕的子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李世民重重地拍在龙椅上,双眼瞪得滚圆,他已经很久没有发这么大的火了,只听他继续咬牙切齿道:“这只是大唐一隅而已,大唐有多少州郡!十个州郡之中,若有一个州郡像杭州一样,那大唐百姓还如何活!”
群臣像一群被老师训斥的学生一般,都低垂着脑袋,一声不吭,唯有极少的几个人抬着头,因为他们心中无愧,李浩就是头昂得最高的那个。
过了片刻,李世民道:“此等不正之风,当立即遏止,否则大唐江山,何以长安,朕今日朝会,不是要训斥诸卿,而是要诸卿给出治国良药,如何清吏治正官风。”
此言一出,群臣开始悄悄地交流眼神,对于这突然而来的提问,他们触不及防,而且这不是小事,是关于吏治的问题,是国策之一。
静候良久,无人发言,李世民不太高兴,刚想开口,忽然,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从武官行列的前排越众而出,行礼大声道:“陛下,臣薛仁贵有话要说。”
李浩捧着“为人民服务”的茶杯,揭开盖子喝了一口茶,张口哈了一大口白气,笑呵呵道:“这鬼天气啊,又要下雪了呢,对了,今日是几日?”
叶孟秋站在他身侧,淡淡道:“王爷,今日冬至呢,您怎么会不知道?”
李浩转头笑眯眯地看了他一眼,道:“我当然知道,但我就是要问一下,这样才显得装逼嘛,电视和电影里的大人物都这样,屁大点的事都会问手下。”
叶孟秋一阵无语,他知道,李浩的“疯病”又犯了。
在叶孟秋的奇怪表情中,李浩又道:“狄仁杰去杭州也有段日子了吧,也该来了,如果我所猜不错,他一定带来很多的吏治问题,孟秋,麻烦你帮我送一封信去薛将军那儿。”
“是!”叶孟秋恭敬地把双手伸到李浩面前,准备接信。
李浩一转身:“你等会儿,我还没写呢。”
叶孟秋:
李浩有个特点,他不能闲,他只要一闲下来,言行就会变得很古怪,就像刚才那样,在古代,这叫古怪,在未来世界,这叫逗比。
李浩的推测还是很准的,当天夜里就下雪了,第二天上午,狄仁杰带着一众大理寺官员以及问事策马扬鞭进了长安城,要说大理寺还是很牛逼的,可以在城中骑马,因为大理寺一般都是处理紧急要案的,所以他们有在城中骑马的特权。
狄仁杰带着一帮人到大理寺,立刻去见大理寺卿孙伏伽,汇报在杭州办事的情况,孙伏伽听完汇报后,当即便开始写奏疏,下午时分,孙伏伽带着狄仁杰入太极宫,请求面圣。
李世民在甘露殿召见孙伏伽,看完奏疏之后,李世民双眉渐渐拧起,传狄仁杰进殿问话,李世民问了什么,狄仁杰答了什么,没有人知道,因为当时只有他们三人在场,不过在狄仁杰和孙伏伽离开之后,李世民唤来许廉服侍,许廉发现李世民的神色很不好,双眉紧锁,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隔日一早,大朝会,群臣齐聚太极殿,共商国事,今天李浩居然来了,这让众臣皱眉,李浩上朝,必有大事。
果不其然,朝会开始后,李世民手持一本奏疏,怒容满面道:“诸卿皆是我大唐栋梁,撑起了我大唐的天下,朕为君,卿等为臣,齐心共力,治理天下,然则今日,朕想问问诸卿,为官者,为何?”
群臣闻言尽都面面相觑,李世民问他们为何做官呢,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哟,答案很主观哟,要好好答,看李世民今日这不开心的样子,恐怕是不能惹,千万不能答错了,要捡漂亮话说。
对于这种棘手的问题,是没有人愿意主动去答的,因为他们还没摸清风向,不能冒险,所以说嘛,揣摩圣意非常重要,但也非常危险,揣摩对了,步步高升,揣摩错了,牢底坐穿。
李世民见没人答话,便开始点名,这有点像初中课堂,老师问出一个很难的问题,如果没人举手,那么老师就会随机点名让人答,原来这是有传统的。
李世民第一个点的就是狄仁杰,他指了指狄仁杰,问道:“狄仁杰,你说说,你为何当官?”
狄仁杰大步出列,躬身行礼道:“陛下,微臣曾听高人说过一席话,这一席话,足够微臣受用一生,微臣就算将来辞世入土,也要命后人将此言刻于碑铭之上。”
“哦?”李世民闻言一阵好奇,问道,“是何话,说出来叫朕和诸卿听听。”
“是。”狄仁杰缓缓道,“那人说,‘男子汉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乃不虚此生。’”
一旁的李浩闻言直咂嘴,这小子真是居然把自己当初教育叶孟秋的话给拿过去用了,还用得如此出神入化,在太极殿上装逼,原本自己还准备拿来装逼的呢,现在看来,又要重新找一句话应付李世民的提问了,身为李世民身边的红人,李浩用脚丫都能想到,李世民肯定会让自己答他那个奇葩问题的。
李浩咂嘴表示不屑,然而李世民却是震惊不已,群臣也是纷纷动容,议论纷纷,觉得这句话简直牛逼到不行,装逼到不行,气魄大到不行,他们已经开始议论,到底是什么样的高人,能说出这番大气魄之言。
李世民手扶膝盖,喃喃念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好气魄,好气魄啊!狄卿,你告诉朕,此话是哪位高人所讲,朕一定要亲自去见一见。”
狄仁杰道:“陛下,这位高人,就在殿上。”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李世民也是双眼陡睁,满面惊喜道:“原来此人已被朕收入囊中,哈哈,妙极,快说,到底是谁说的?”
狄仁杰拱手道:“陛下,说这句话的人,正是琼南王李浩李诗狂。”
这句话一出口,群臣都快炸了,纷纷看向李浩,有人嫉妒,有人郁闷,有人怨念,有人仇恨,各种各样的眼神交织而来,李浩只能身朝众人频频抱拳,脸上得意滴笑,得意滴笑,不对,应该是嘚瑟地笑,“得意”这个词,太委婉了,完全无法形容此刻李浩的状态。
李世民慨叹不已,虽然他知道李浩有大才,也有大志向,这句话出自李浩之口,他不惊讶,但此刻李浩的画风是如此的low,哪有半分高人模样,与李世民的预想,出入有点大。
“咳咳”李世民忽然把手凑到嘴前咳嗽起来,也不知道是真咳还是清咳,然后缓缓道,“诗狂,可以了,可以了。”
他这是要李浩停止装逼呢,因为他也看不下去了,这里毕竟是太极殿,在这里装逼不大合适。
“是。”李浩转身来,拱手行了一礼,问,“陛下是不是要问臣为何当官?”
“罢了,你便不用问了。”李世民摆了摆手,缓缓道,“诗狂你的那句话,可引为百官之铭,然而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诸卿,你们做到了没有?”
群臣闻言一阵沉默,就连魏征都不敢答话,魏征虽然刚直不阿,中正廉明,但他自问还未做到为往圣继绝学,所以他不敢答话,放眼如今的大唐,似乎也只有李浩做到了。
李世民等了片刻,见群臣尽都不言,他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晃了晃手中的奏疏,沉声道:“知道朕今日为何要问你们这个问题吗,为官者,承载了朝廷授予的权力与职责,这份权力与职责如何运用,是造福于民,还是祸害于民,皆因人而异,造福于民,则一方富庶,歌舞升平,祸害于民,则怨声载道,哀鸿遍野,江山社稷,不是朕一人在治理,是群臣与朕合力而治,便如开船一样,朕只不过是掌了舵盘,操控了方向,船该如何行,行得有多快,行得稳不稳,还要依赖大唐所有的官吏,但杭州的官吏们,太让朕失望了!”
李世民说到最后,近乎在咆哮,还将奏疏猛掷在地,整个大殿顿时一片安静,只听到李世民的声音在殿内响,没有一人敢吱声。
“狄仁杰,你上前捡起来,念与诸卿听。”
“遵旨。”狄仁杰上前捡起地上的奏疏,然后大声念起来。
这是孙伏伽写的奏疏,上面详细记载了狄仁杰此次在杭州处理杭州遗留问题的结果,经狄仁杰严格审查,杭州大小官吏之中,有三十五人与前杭州刺史梁文右以及前折冲都尉韩进有勾连,蛇鼠一窝,做出了一系列的乱政败德之事,杭州的案件卷宗之中,冤假错案更是不胜枚举,多达七百三十六件,有些自然是梁文右为了私利,故意错判,而有些,则是梁文右能力有限,实在无法破案,只能胡乱弄出了个结果,草草结案的,还有些则是误判的,毕竟梁文右只是一个整日吟诗看文章的文人,对于审理案件,专业不对口。
听到狄仁杰念出的这些庞大数据,群臣均都震惊不已,待狄仁杰念完,李世民开口道:“一个小小的杭州,三十五名官吏领着朝廷的俸禄,却祸害着朕的子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李世民重重地拍在龙椅上,双眼瞪得滚圆,他已经很久没有发这么大的火了,只听他继续咬牙切齿道:“这只是大唐一隅而已,大唐有多少州郡!十个州郡之中,若有一个州郡像杭州一样,那大唐百姓还如何活!”
群臣像一群被老师训斥的学生一般,都低垂着脑袋,一声不吭,唯有极少的几个人抬着头,因为他们心中无愧,李浩就是头昂得最高的那个。
过了片刻,李世民道:“此等不正之风,当立即遏止,否则大唐江山,何以长安,朕今日朝会,不是要训斥诸卿,而是要诸卿给出治国良药,如何清吏治正官风。”
此言一出,群臣开始悄悄地交流眼神,对于这突然而来的提问,他们触不及防,而且这不是小事,是关于吏治的问题,是国策之一。
静候良久,无人发言,李世民不太高兴,刚想开口,忽然,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从武官行列的前排越众而出,行礼大声道:“陛下,臣薛仁贵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