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房里,一根根银条码成银墙,在烛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白光,宇文温看着这银灿灿的银墙,眼睛一花,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随着海贸大兴,大量倭国以及美洲白银流入中原,这让银储量贫乏的中原开始流通白银,随着民间对白银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朝廷的货币单位,出现了“两”。
白银正式成为货币,因为输入中原的白银越来越多,出现了“物贵银贱”的现象,于是通货膨胀开始,物价明显上涨(以银价为参照)。
而越来越繁荣的经济,使得朝廷对于白银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税制改革开始,百姓缴纳的赋税,由实物变成货币(白银)。
农民之前缴纳的赋税,为粮食、布帛、丝麻等实物,改制后,必须自己想办法将实物售卖,换得白银,上缴官府。
与此同时,身庸(免役钱)也得用白银而不是铜钱来缴纳。
在州县层面,田赋、劳役以及其他杂征总(编)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所以,新法名为“一条编法”,又名“一条鞭法”。
税制改革,起初带来了不错的效果,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其弊端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
田赋折价(钱)的做法,其实在以前就出现过,南朝建康朝廷,某些时候会要求百姓缴纳赋税时,把一部分实物(粮食、布帛)折价为铜钱再上缴,而铜钱还得是好钱。
然而,普通百姓很难获得好钱,所以将粮食、布帛变卖之后,还得用所得劣钱,去奸商那里换好钱,只有这样才能缴税。
于是,百姓受到的剥削翻了几倍,可能本来缴纳二石粮食就行,实际上却等同于要缴纳六石才能达到官府的要求。
同理,一条鞭法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对于内陆地区的百姓而言,因为获取白银的途径很少,所以到了秋天收获时,为了及时向官府缴纳白银,不得不忍受奸商或者官商的盘剥。
可能农户本来缴纳二石粮食就行,当一条鞭法施行之后,在贪官污吏还有奸商的盘剥下,农户等同于要缴纳八石的粮食,等同于被敲骨吸髓。
丰收之年,农民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一旦粮食歉收,或者遇到天灾,日子就过不下去,大量农民破产,或者变成流民。
与此同时,随着海贸大兴,东南沿海地区因为“出口导向”,于是纷纷“改稻种桑”,不再种植粮食,而是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用钱买外地运来的粮食。
于是,东南地区的粮食产量逐年下滑,而大量涌入的白银,却开始渐渐退出流通领域。
原因很简单:劣币驱逐良币。
好铜钱被人窖藏,市面上流通的都是劣质铜钱,当白银进入中原,白银就是好钱,而铜钱就是劣钱,于是大量白银被人窖藏,退出流通。
然而“银本位”一旦出现,就没法改了。
习惯了白银作为货币的百姓和朝廷,已经离不开白银,但因为中原的白银产量很低,所以极度依赖海外白银的输入。
所幸,海外白银的输入量很大,即便很多白银到了中原后被窖藏,剩下的白银,依旧能勉强撑起货币的职责。
结果,皇上落水着凉,染病不治,皇弟即位,改元崇祯。
宇文温揉了揉眼睛,转回一旁的胡床坐下,端起茶杯喝了几口茶,再次看向白花花的银墙。
崇祯年间,海外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日本的德川幕府锁国,输入中原的日本白银大幅减少。
其二,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在马尼拉对华人进行了血腥大屠杀,输入中原的美洲白银几乎是瞬间归零。
日本白银、美洲白银是中原白银的主要来源,当这两个来源忽然中断,原本流通的白银瞬间短缺,造成通货紧缩,物价飞涨(以铜钱价格做参照)。
就在这时,罕见的天灾(旱灾、蝗灾)大面积爆发并持续多年,东北建虏做大,辽东局势糜烂。
粮食歉收,到处都缺粮,人们手上即便有白花花的银子,却买不到粮食,无论是乡下农民、城市手工业者,亦或是普通士兵,家中米缸渐渐露底。
朝廷税收渐渐枯竭,财政破产,不但无力赈灾,还长期拖欠军饷。
朝廷刮地三尺凑“辽饷”,却总也平定不了建虏,反倒逼反大量农民,于是在内忧外患之中,王朝轰然倒塌。
这就是宇文温所知道的历史,虽然明王朝的灭亡不能全赖在海外白银的头上,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白银的大量输入中原,导致王朝经济结构出现一系列的变化。
由此埋下的隐患,加上意外(海外白银忽然锐减),是明朝财政破产的原因之一。
现在,海外白银开始流入中原,每年的数量都在快速增长,那么,再过得百来年,当“银本位”出现,赋税货币化的“一条鞭法”出现,“历史”会重演么?
宇文温挠了挠头,继续喝茶。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做海贸,好处大大的有,白花花的银子大规模流入中原,谁不喜欢?但欢喜之余,就得承受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货膨胀等)。
这些问题,不是执政者装作看不见就不存在的。
宇文温当然“看”到了,可人的寿命是有限的。
人死如灯灭,他死后,子孙后代怎么“作死”,他都不可能阻止,所以数十年甚至一百年后可能发生的事,和他无关,他就算想管都管不了。
所以,想那么多有什么用?
宇文温起身,走到银墙前,探手将其中一根银条抽出,导致银墙结构被破坏。
“噼里啪啦”的声音响起,银墙轰然倒塌,站在一旁的宦官快步上来,见天子点点头,赶紧收拾地面上散落的银条。
宇文温看着手中的银条,想到了很多。
发现问题却当做没看见,这算什么?辛辛苦苦三十多年积累下的成果、开创的局面,就不管不顾,某一天轰然倒塌?
好歹采取点措施,防止后人走歪路总可以吧?
再说,时代不同了。
宇文温觉得以史为鉴不能生搬硬套,不然就会变成刻舟求剑的笑话。
他努力了三十多年,使得蒸汽机、火轮船、电报、火车提前出现,开了个好头,没道理就这么放弃了。
宇文温掂了掂银条,随手往地上一扔,转身向外走去。
通货膨胀?且看俺老孙变化!
随着海贸大兴,大量倭国以及美洲白银流入中原,这让银储量贫乏的中原开始流通白银,随着民间对白银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朝廷的货币单位,出现了“两”。
白银正式成为货币,因为输入中原的白银越来越多,出现了“物贵银贱”的现象,于是通货膨胀开始,物价明显上涨(以银价为参照)。
而越来越繁荣的经济,使得朝廷对于白银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税制改革开始,百姓缴纳的赋税,由实物变成货币(白银)。
农民之前缴纳的赋税,为粮食、布帛、丝麻等实物,改制后,必须自己想办法将实物售卖,换得白银,上缴官府。
与此同时,身庸(免役钱)也得用白银而不是铜钱来缴纳。
在州县层面,田赋、劳役以及其他杂征总(编)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所以,新法名为“一条编法”,又名“一条鞭法”。
税制改革,起初带来了不错的效果,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其弊端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
田赋折价(钱)的做法,其实在以前就出现过,南朝建康朝廷,某些时候会要求百姓缴纳赋税时,把一部分实物(粮食、布帛)折价为铜钱再上缴,而铜钱还得是好钱。
然而,普通百姓很难获得好钱,所以将粮食、布帛变卖之后,还得用所得劣钱,去奸商那里换好钱,只有这样才能缴税。
于是,百姓受到的剥削翻了几倍,可能本来缴纳二石粮食就行,实际上却等同于要缴纳六石才能达到官府的要求。
同理,一条鞭法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对于内陆地区的百姓而言,因为获取白银的途径很少,所以到了秋天收获时,为了及时向官府缴纳白银,不得不忍受奸商或者官商的盘剥。
可能农户本来缴纳二石粮食就行,当一条鞭法施行之后,在贪官污吏还有奸商的盘剥下,农户等同于要缴纳八石的粮食,等同于被敲骨吸髓。
丰收之年,农民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一旦粮食歉收,或者遇到天灾,日子就过不下去,大量农民破产,或者变成流民。
与此同时,随着海贸大兴,东南沿海地区因为“出口导向”,于是纷纷“改稻种桑”,不再种植粮食,而是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用钱买外地运来的粮食。
于是,东南地区的粮食产量逐年下滑,而大量涌入的白银,却开始渐渐退出流通领域。
原因很简单:劣币驱逐良币。
好铜钱被人窖藏,市面上流通的都是劣质铜钱,当白银进入中原,白银就是好钱,而铜钱就是劣钱,于是大量白银被人窖藏,退出流通。
然而“银本位”一旦出现,就没法改了。
习惯了白银作为货币的百姓和朝廷,已经离不开白银,但因为中原的白银产量很低,所以极度依赖海外白银的输入。
所幸,海外白银的输入量很大,即便很多白银到了中原后被窖藏,剩下的白银,依旧能勉强撑起货币的职责。
结果,皇上落水着凉,染病不治,皇弟即位,改元崇祯。
宇文温揉了揉眼睛,转回一旁的胡床坐下,端起茶杯喝了几口茶,再次看向白花花的银墙。
崇祯年间,海外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日本的德川幕府锁国,输入中原的日本白银大幅减少。
其二,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在马尼拉对华人进行了血腥大屠杀,输入中原的美洲白银几乎是瞬间归零。
日本白银、美洲白银是中原白银的主要来源,当这两个来源忽然中断,原本流通的白银瞬间短缺,造成通货紧缩,物价飞涨(以铜钱价格做参照)。
就在这时,罕见的天灾(旱灾、蝗灾)大面积爆发并持续多年,东北建虏做大,辽东局势糜烂。
粮食歉收,到处都缺粮,人们手上即便有白花花的银子,却买不到粮食,无论是乡下农民、城市手工业者,亦或是普通士兵,家中米缸渐渐露底。
朝廷税收渐渐枯竭,财政破产,不但无力赈灾,还长期拖欠军饷。
朝廷刮地三尺凑“辽饷”,却总也平定不了建虏,反倒逼反大量农民,于是在内忧外患之中,王朝轰然倒塌。
这就是宇文温所知道的历史,虽然明王朝的灭亡不能全赖在海外白银的头上,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白银的大量输入中原,导致王朝经济结构出现一系列的变化。
由此埋下的隐患,加上意外(海外白银忽然锐减),是明朝财政破产的原因之一。
现在,海外白银开始流入中原,每年的数量都在快速增长,那么,再过得百来年,当“银本位”出现,赋税货币化的“一条鞭法”出现,“历史”会重演么?
宇文温挠了挠头,继续喝茶。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做海贸,好处大大的有,白花花的银子大规模流入中原,谁不喜欢?但欢喜之余,就得承受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货膨胀等)。
这些问题,不是执政者装作看不见就不存在的。
宇文温当然“看”到了,可人的寿命是有限的。
人死如灯灭,他死后,子孙后代怎么“作死”,他都不可能阻止,所以数十年甚至一百年后可能发生的事,和他无关,他就算想管都管不了。
所以,想那么多有什么用?
宇文温起身,走到银墙前,探手将其中一根银条抽出,导致银墙结构被破坏。
“噼里啪啦”的声音响起,银墙轰然倒塌,站在一旁的宦官快步上来,见天子点点头,赶紧收拾地面上散落的银条。
宇文温看着手中的银条,想到了很多。
发现问题却当做没看见,这算什么?辛辛苦苦三十多年积累下的成果、开创的局面,就不管不顾,某一天轰然倒塌?
好歹采取点措施,防止后人走歪路总可以吧?
再说,时代不同了。
宇文温觉得以史为鉴不能生搬硬套,不然就会变成刻舟求剑的笑话。
他努力了三十多年,使得蒸汽机、火轮船、电报、火车提前出现,开了个好头,没道理就这么放弃了。
宇文温掂了掂银条,随手往地上一扔,转身向外走去。
通货膨胀?且看俺老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