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政事堂,天子宇文温、太子宇文维城,及三高官官均在座,各人手中拿着资料,面前案上亦有厚厚一沓资料,政事堂中央位置,摆着一个巨大的沙盘,上面有山川河流,以及代表州郡城池的小屋。
沙盘里插着许多小旗,代表着不同的意思,而工部的官员,此刻正在向天子、太子及政事堂诸公,讲述严峻的黄河防汛形势。
自入夏以来,黄河流域及其支流流域地区降雨量大增,朝廷设在各地的观星台,承担着观测雨量的任务,有详细的观察记录支撑这一说法。
降雨量大增,必然导致黄河水位从关中河段开始上涨,传递到下游,水位只会更高。
根据这两个月各处对黄河中、下游水位的观察,及对其主要几条支流的水位观察,都说明现在的黄河,中下游水位已超过历年同期的正常水位。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自明德元年起,黄河下游流域首次面临水患威胁——一场规模不小的水灾大概率会发生。
预计受灾地区,囊括自荧州河段起、直到黄河入海口止的下游沿岸地区,与此同时,下游各主要黄河支流流域,也会不同程度受灾。
用地理名词来说,就是河南大部、河北中南部地区以及青齐西北部地区,大概有四十多个州会受灾。
届时,一旦黄河水位暴涨导致洪水肆虐,以上地区必然化作汪洋,大量农田、村落被毁,不止导致今年粮食歉收甚至绝收,往后数年可能都缓不过来。
但最要命的不止于此,受灾地区一旦化作汪洋,大概会有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一旦处置不当,灾民要么因为爆发瘟疫而大规模死亡,要么因为种种原因,被心怀叵测之徒煽动,随后爆发大规模动乱。
一旦发生这种事,必然动摇国本。
虽然这一切如今还没有发生,上涨的黄河水位,如今还在安全范围内,但种种迹象表明大水灾未来大概率发生,收到急报的宇文温哪里坐得住。
当晚收到工部急报,次日也就是今日立刻召集宰执商议对策。
当务之急是做好防汛工作,做好提前部署,让黄河沿岸地区立刻动员起来,调集人力物力做好防汛准备,沿岸地区官府要立刻检查堰坝,看看有无隐患。
如果发现隐患,必须立刻补救。
其次,是抗洪工作的部署,虽然最好的办法是靠着堤坝将洪水挡在外面,但这样的愿望一般很难实现,或者悉数实现:总会有沿河地区的堤坝决口,导致洪水汹涌而入,部分地区受灾。
所以各州郡必须做好洪水来袭后的抗洪工作。
其中包括将粮食、物资以及重要财物转移到地势较高之处,然后提前储备抗灾物资,并且立刻向境内百姓发布水灾预警,让百姓们心里有数,提前做好防汛抗灾准备,尽可能减轻损失。
第三,就是赈灾,黄河发大水,这样的天灾基本上人力难以阻止,无非受灾地区多还是少的问题,那么当灾情发生,朝廷就必须进行赈灾,从各地调集粮食、物资,赈济灾区灾民。
第四,重建,当大水退去后,灾区重建工作必须抓紧,尽快回复农业生产,协助灾民重建家园,不然灾民无家可归又断了生计,就会变成流民四处流窜,迟早要酿成大祸。
第五,防疫,俗话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洪水退去,满地狼藉,大量的井水被污染,大量动物、人的尸体腐烂发臭,这都是潜在的疫病源。
如果在进行重建时忽略了防疫,一旦爆发大规模瘟疫,必会酿成人间惨剧。
林林总总,要做的工作很多,耽搁不得,所以刻不容缓,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乱,否则只会自乱阵脚、事倍功半。
宇文温今日召集宰执议事,没指望当天就议出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这样的会必然会开上几次,每次都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汇总起来,才是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所以,今天会议的目的是了解现状,让宰执们统一意见,首先做到“知己知彼”。
所谓“知彼”,就是要认识到今年夏秋黄河爆发大水灾是不可避免之事,还要知道大概的受灾地区和范围。
如此一来,开展防汛、抗洪抢险、赈灾及灾后重建、防疫的筹备工作,大家才能有的放矢。
所谓“知己”,就是要知道在面对这样的天灾时,朝廷能做到哪一步,手头上掌握的人力、物资,到底有多少,也就是说,面对即将到来的天灾,己方的动员能力到底有多强。
以及,己方承受损失的底限在哪里。
现在,工部提供的资料里,就有相关内容,其内容虽然一叠纸就能大致交代清楚,但却是凝聚了无数人十余年的努力。
那么,朝廷眼下家底到底有多厚呢?
第一,完善的降雨、水文观测体系。
对降雨量的观察,可以初步预测旱灾和水灾,对于水位的观察,可以预测水灾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一套观测体系,朝廷已经有了,所以才及时发出预警。
第二,大型水利工程。
这包括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主要支流流域地区的水利工程,主要就是黄河大堤,以及主要支流水系的河堤,甚至包括一系列大、中型堰坝(水库)。
这些堰坝承担着丰水时蓄水、干旱时放水的调节功能,在黄河防汛、抗洪时,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自明德元年以来,朝廷大兴水利,无论是黄河大堤还是各处河堤,以及各种大、中型堰坝都修了不少,现在到了要紧关头,马上就能派上用场。
不仅如此,永济渠、通济渠这两条巨大的人工运河,实际上也有承担着黄河分洪的作用,若能确保永济渠、通济渠的泄洪能力,不仅运河沿岸地区不会受灾,还能能降低黄河下游地区决堤的风险。
因为来自中游的大量河水,被两条运河分流,那么下游水位上涨的速度就不会那么快,黄河大堤承受的压力就没那么大,受灾地区面积必然变小。
当然,若处置不当,不要说分洪,两条运河自己也会水位骤增,导致沿岸地区爆发水灾。
第三,抗洪、赈灾的粮食及物资储备。
这一点倒不用担心,因为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周国的粮食产量大增,河南、河北地区的主要几个大型官仓都存储有大量粮食以及布帛,遇到灾年可以就地开仓赈灾。
这些大型官仓在选址时经过认真勘测,虽然建在水运便利之处,但全都建在地势较高之处,即便四周沦为一片汪洋,仓库也会安然无恙。
储粮充裕,而外粮同样充裕:因为有一个巨大的粮食产地毗邻河南,那就是山南荆襄的汉沔地区。
汉沔地区的大开发已经历经十余年,当年开辟出来的大量农田,如今已由生田变熟田,正是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时候,每年都有大量粮食外销,销往河南。
今年长江流域地区降雨正常,汉沔地区亦是如此,所以秋天必然丰收,届时,大量粮食完全可以通过叶宛运河大规模输入河南以及河北(南部地区)。
与此同时,荆襄地区的官仓也存储着大量粮食,如有需要,也可以用于赈灾。
不仅如此,洞庭湖区、彭蠡湖区的粮食有盈余,同样可以借助便利的水运输入河南,所以,在河南大部、河北南部大规模受灾、粮食几近于绝收的情况下,朝廷也有能力外调粮食赈灾。
河南、河北本地官仓储粮,来自荆襄(包括汉沔地区)的粮食,加上淮南、江南(包括彭蠡湖区、洞庭湖区)粮食的支援,至少从纸面数字上看,完全有能力养活河南、河北的灾民。
一直撑到明年秋收。
这样的底气,来自于十余年的开荒种地,来自于已成规模的火轮船船队。
更别说还有交州稻米可以北运,赈济河南、河北东部以及青齐之地(黄河下游地区)的部分灾民。
朝廷手中有充裕的粮食,有充裕的运力,赈灾能力是很强的。
无数的数字,一一列成表格,展现在宰执面前,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宰执们忽然觉得有些错愕。
虽然有关数字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机密,而这十几年来,国力的发展有目共睹,但真要仔细一看,却发现有些不一样。
正如自家孩儿天天见,不觉得个子长得快,但拿出不同时期的身高尺寸一比,才猛然发现:原来儿子长得这么高了!
现在,看着工部提供的统计数字,宰执们有同样的感觉:
原来,大周的国力已经增长到如此地步了!
40135/
沙盘里插着许多小旗,代表着不同的意思,而工部的官员,此刻正在向天子、太子及政事堂诸公,讲述严峻的黄河防汛形势。
自入夏以来,黄河流域及其支流流域地区降雨量大增,朝廷设在各地的观星台,承担着观测雨量的任务,有详细的观察记录支撑这一说法。
降雨量大增,必然导致黄河水位从关中河段开始上涨,传递到下游,水位只会更高。
根据这两个月各处对黄河中、下游水位的观察,及对其主要几条支流的水位观察,都说明现在的黄河,中下游水位已超过历年同期的正常水位。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自明德元年起,黄河下游流域首次面临水患威胁——一场规模不小的水灾大概率会发生。
预计受灾地区,囊括自荧州河段起、直到黄河入海口止的下游沿岸地区,与此同时,下游各主要黄河支流流域,也会不同程度受灾。
用地理名词来说,就是河南大部、河北中南部地区以及青齐西北部地区,大概有四十多个州会受灾。
届时,一旦黄河水位暴涨导致洪水肆虐,以上地区必然化作汪洋,大量农田、村落被毁,不止导致今年粮食歉收甚至绝收,往后数年可能都缓不过来。
但最要命的不止于此,受灾地区一旦化作汪洋,大概会有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一旦处置不当,灾民要么因为爆发瘟疫而大规模死亡,要么因为种种原因,被心怀叵测之徒煽动,随后爆发大规模动乱。
一旦发生这种事,必然动摇国本。
虽然这一切如今还没有发生,上涨的黄河水位,如今还在安全范围内,但种种迹象表明大水灾未来大概率发生,收到急报的宇文温哪里坐得住。
当晚收到工部急报,次日也就是今日立刻召集宰执商议对策。
当务之急是做好防汛工作,做好提前部署,让黄河沿岸地区立刻动员起来,调集人力物力做好防汛准备,沿岸地区官府要立刻检查堰坝,看看有无隐患。
如果发现隐患,必须立刻补救。
其次,是抗洪工作的部署,虽然最好的办法是靠着堤坝将洪水挡在外面,但这样的愿望一般很难实现,或者悉数实现:总会有沿河地区的堤坝决口,导致洪水汹涌而入,部分地区受灾。
所以各州郡必须做好洪水来袭后的抗洪工作。
其中包括将粮食、物资以及重要财物转移到地势较高之处,然后提前储备抗灾物资,并且立刻向境内百姓发布水灾预警,让百姓们心里有数,提前做好防汛抗灾准备,尽可能减轻损失。
第三,就是赈灾,黄河发大水,这样的天灾基本上人力难以阻止,无非受灾地区多还是少的问题,那么当灾情发生,朝廷就必须进行赈灾,从各地调集粮食、物资,赈济灾区灾民。
第四,重建,当大水退去后,灾区重建工作必须抓紧,尽快回复农业生产,协助灾民重建家园,不然灾民无家可归又断了生计,就会变成流民四处流窜,迟早要酿成大祸。
第五,防疫,俗话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洪水退去,满地狼藉,大量的井水被污染,大量动物、人的尸体腐烂发臭,这都是潜在的疫病源。
如果在进行重建时忽略了防疫,一旦爆发大规模瘟疫,必会酿成人间惨剧。
林林总总,要做的工作很多,耽搁不得,所以刻不容缓,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乱,否则只会自乱阵脚、事倍功半。
宇文温今日召集宰执议事,没指望当天就议出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这样的会必然会开上几次,每次都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汇总起来,才是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所以,今天会议的目的是了解现状,让宰执们统一意见,首先做到“知己知彼”。
所谓“知彼”,就是要认识到今年夏秋黄河爆发大水灾是不可避免之事,还要知道大概的受灾地区和范围。
如此一来,开展防汛、抗洪抢险、赈灾及灾后重建、防疫的筹备工作,大家才能有的放矢。
所谓“知己”,就是要知道在面对这样的天灾时,朝廷能做到哪一步,手头上掌握的人力、物资,到底有多少,也就是说,面对即将到来的天灾,己方的动员能力到底有多强。
以及,己方承受损失的底限在哪里。
现在,工部提供的资料里,就有相关内容,其内容虽然一叠纸就能大致交代清楚,但却是凝聚了无数人十余年的努力。
那么,朝廷眼下家底到底有多厚呢?
第一,完善的降雨、水文观测体系。
对降雨量的观察,可以初步预测旱灾和水灾,对于水位的观察,可以预测水灾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一套观测体系,朝廷已经有了,所以才及时发出预警。
第二,大型水利工程。
这包括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主要支流流域地区的水利工程,主要就是黄河大堤,以及主要支流水系的河堤,甚至包括一系列大、中型堰坝(水库)。
这些堰坝承担着丰水时蓄水、干旱时放水的调节功能,在黄河防汛、抗洪时,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自明德元年以来,朝廷大兴水利,无论是黄河大堤还是各处河堤,以及各种大、中型堰坝都修了不少,现在到了要紧关头,马上就能派上用场。
不仅如此,永济渠、通济渠这两条巨大的人工运河,实际上也有承担着黄河分洪的作用,若能确保永济渠、通济渠的泄洪能力,不仅运河沿岸地区不会受灾,还能能降低黄河下游地区决堤的风险。
因为来自中游的大量河水,被两条运河分流,那么下游水位上涨的速度就不会那么快,黄河大堤承受的压力就没那么大,受灾地区面积必然变小。
当然,若处置不当,不要说分洪,两条运河自己也会水位骤增,导致沿岸地区爆发水灾。
第三,抗洪、赈灾的粮食及物资储备。
这一点倒不用担心,因为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周国的粮食产量大增,河南、河北地区的主要几个大型官仓都存储有大量粮食以及布帛,遇到灾年可以就地开仓赈灾。
这些大型官仓在选址时经过认真勘测,虽然建在水运便利之处,但全都建在地势较高之处,即便四周沦为一片汪洋,仓库也会安然无恙。
储粮充裕,而外粮同样充裕:因为有一个巨大的粮食产地毗邻河南,那就是山南荆襄的汉沔地区。
汉沔地区的大开发已经历经十余年,当年开辟出来的大量农田,如今已由生田变熟田,正是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时候,每年都有大量粮食外销,销往河南。
今年长江流域地区降雨正常,汉沔地区亦是如此,所以秋天必然丰收,届时,大量粮食完全可以通过叶宛运河大规模输入河南以及河北(南部地区)。
与此同时,荆襄地区的官仓也存储着大量粮食,如有需要,也可以用于赈灾。
不仅如此,洞庭湖区、彭蠡湖区的粮食有盈余,同样可以借助便利的水运输入河南,所以,在河南大部、河北南部大规模受灾、粮食几近于绝收的情况下,朝廷也有能力外调粮食赈灾。
河南、河北本地官仓储粮,来自荆襄(包括汉沔地区)的粮食,加上淮南、江南(包括彭蠡湖区、洞庭湖区)粮食的支援,至少从纸面数字上看,完全有能力养活河南、河北的灾民。
一直撑到明年秋收。
这样的底气,来自于十余年的开荒种地,来自于已成规模的火轮船船队。
更别说还有交州稻米可以北运,赈济河南、河北东部以及青齐之地(黄河下游地区)的部分灾民。
朝廷手中有充裕的粮食,有充裕的运力,赈灾能力是很强的。
无数的数字,一一列成表格,展现在宰执面前,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宰执们忽然觉得有些错愕。
虽然有关数字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机密,而这十几年来,国力的发展有目共睹,但真要仔细一看,却发现有些不一样。
正如自家孩儿天天见,不觉得个子长得快,但拿出不同时期的身高尺寸一比,才猛然发现:原来儿子长得这么高了!
现在,看着工部提供的统计数字,宰执们有同样的感觉:
原来,大周的国力已经增长到如此地步了!
4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