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君是关中人?”
“我确是关中人,跟着家里掌柜到兰州行商,出来见识见识。”
“郎君一定是嫡出吧,行商人家,庶出子弟十五、六岁就跟着出来长见识了。”
“呃....老丈说得没错...”
金城市集一隅,一身便装的宇文维城,此刻化身关中来的“余郎君”,和一摆地摊卖药材的老汉闲聊。
老汉头发花白,脸上满是沧桑,坐在地摊边的石块上,宇文维城买了一些药材,随后坐在另一块石头上,跟对方打听起兰州风情。
聊着聊着,宇文维城发现对方的经历很丰富,当过几次兵,随军讨伐吐谷浑。
老汉十五六岁时,还是魏国百姓(西魏),被官府征发从军,作为青壮输送粮草,当时魏军和突厥联合,从凉州出发,向南翻越天山山脉,攻打吐谷浑。
其实是突厥的可汗想要袭击、掠夺吐谷浑,而魏军只是作为协同,魏军之所以不走河湟,就是想给吐谷浑一个出其不意。
后来过了二十多年,到了建德年间,也就是三十多年前,周国讨伐吐谷浑,是太子(宇文赟)挂帅出征,老汉当时已是中年,被官府征发,随军出征。
官军到西海边上转了一圈,攻下吐谷浑王都伏俟城,大军驻扎在伏俟城和西海之间,为了补充食物,还从西海里捕鱼,那鱼没有鳞片,吃起来味道鲜美,到现在,老汉还在为这美味感慨。
宇文维城对此深有同感,因为他这次出征,也吃过西海里捞起来的无鳞鱼。
有一个认真的倾听者,老汉的话越来越多,那一次出征,他冻伤腿落下残疾,走路不便,故而之后再没被征发从军,期间经历了隋国,后来,朝廷又换回来,和吐谷浑的关系时好时坏,靠近河湟的河州三天两头遇袭,而在河州以东的兰州,相对要好一些。
说到这里,老汉感慨道:“哎呀,官军此次出击,那西贼依旧西逃,等官军撤了,肯定是要卷土重来的,几十年来都是如此,也不知何时是个头。”
“是呀,只盼经此一战,吐谷浑能老实几年...”宇文维城附和着,他当然不会跟对方讨论这种问题,就是想知道最真实的百姓生活情况。
主政者想要熟悉民情,不能只靠听官员上报,因为各级官僚很可能基于不同目的,报喜不报忧,或者有意识的误导,所以必须时常到民间走访。
在民间走访,自然要隐去身份,最好扮作寻常商旅,这样才能和百姓好好的交谈,从闲聊之中,听到百姓内心所想。
这是宇文维城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技巧,但微服出巡有风险,很可能因为和泼皮无赖或者游侠儿发生冲突,导致横尸街头。
即便性命无忧,断手断脚或者脸上留下伤疤,总是不好。
所以微服出巡要有个度,得注意保证自身安全,毕竟“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要老想着如江湖游侠般行侠仗义,随便与人起冲突。
这也是父亲的交代。
宇文维城此次微服出巡,自然有便装侍卫在一旁保护,不过在这集市上,谁也不会想到皇太子居然会和一个老汉坐在一起聊家常。
老汉絮絮叨叨的说着,说到自家情况,颇为骄傲,他虽然瘸了一条腿,却儿孙满堂,日子不能说过得舒舒服服,但温饱总是可以做到的。
家中没有多少田地,只能留给长子,其他儿子们自谋生路,有的做佃农,有的做樵夫,顺便采些药材回来,他攒够一定量,就拿布一包,背到城里摆摊卖。
摆上大半日,能卖多少卖多少,卖得些许铜钱,买些日用品回去。
他家距离金城不远,所以即便慢慢走,早出晚归是没问题的,如今兰州地界颇为太平,半路上也不怕什么强人拦路抢劫。
听得对方说“太平”,宇文维城问:“老丈,入城或者在市集摆摊,官府收税么?”
“不收,都不收,就是得在市集指定位置摆摊,毕竟人家商铺是要交租金的嘛,当然要在最好的位置....”
“如今城里铁钉怎么卖来着?常见的那种...”宇文维城边问边手指比了比尺寸。
“一文钱五颗钉,便宜着哩。”
“猪呢?小猪,五、六个月大的小猪。”
“不用买,家里养着哩。”
“那若是卖,作价几何?”
“总得卖个两百文,但那也不能卖,得养大了,过年杀了吃肉。”老汉说到这里,兴致勃勃的说下去:
“养猪卖,还不如摘棉花,待到秋天,棉田一片白,园主们心急火燎雇人摘棉花,那才是务工赚钱的好时候..“
“雇一个摘棉花,无论老幼都包吃住,然后摘一斤棉花两文钱,小子一日能摘二三十斤,成年人一日能摘六、七十斤,熟手摘得更多...“
“那么多棉田,棉花一茬一茬的开,忙上一两个月,那是多少钱?可不比养猪卖划算?”
“但就是累,老汉我是腿脚不便,腰也吃不住,所以就去不了,家里儿孙、媳妇们去棉田摘棉花,每日从天亮忙到天黑,忙上一个月,累得腰都要断了...”
“棉花不高,成年人要摘棉花得弯腰,你想想,从早弯到晚,那有多累?老人家可吃不消。”
“腰累,手也遭罪,棉花要一朵朵摘,可叶子硬,很容易扎破手、磨破手,又划破衣裳,真是辛苦...”
宇文维城听得老汉絮絮叨叨说着,忽然一惊。
陇右织造司设立多年,其纺织工场如今以纺织棉布为主,而棉布十分受欢迎,所以陇右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逐年递增。
各地但凡能保证粮食供应,多出来的田地或者新开荒地,大多种了棉花。
棉花种植园很多,越来越多,所以种植园主雇佣大量人手,这一点,宇文维城之前就已经有所了解。
而棉花到了丰收季节(秋天),须要人力采摘,这点宇文维城也知道。
但他不知道种植园主为了棉花采摘,居然在包吃住的前提下,要给雇工开出这么高的工钱。
换句话说,棉花采摘这个“工序”,是棉花种植园成本较高的一个环节,因为辛苦又不可或缺,于是种植园主只能“高薪”雇佣人手打短工。
因为棉田面积越来越大,到了摘棉花的季节,居然出现了用工紧张的局面,种植园主为了及时摘棉花,什么法子都想出来了,实在人不够,家中护院、仆人都一起上。
这意味着什么?
一,随着棉花种植、纺织业的发展,对于人力的需求十分旺盛,棉田要打理,棉花要采摘、搬运,这都要靠人力,而现在,陇右地区开始出现季节性的人力紧缺现象。
二,对于种植园主来说,奴隶制种植园,比雇佣制种植园划算,因为同样“包吃包住”,奴隶不需要工钱,再苦再累也得干活,而雇工随时可以不干,还不好打骂太过。
奴隶,对于种植园主而言就是低成本的生产工具,想要更高的利润,就得需要更多的奴隶,高强度的压榨下,奴隶寿命有限,于是,要经常“更换”。
那么,数量充足且便宜的奴隶从哪来?
想到这里,宇文维城有些失神,此次官军西征,俘虏吐谷浑丁口数万,牲畜十余万,俘虏们除了一部分奖赏给踊跃助战的铁勒薛延陀部外,如今全都被战前踊跃“拥军”的陇右大户们瓜分一空。
宇文维城当时还奇怪,觉得陇右好像不缺人手,怎么就争着抢着要俘虏,毕竟这些吐谷浑部众不会种地,放牧的话很可能会跑。
现在看来,是他忽略了棉花种植、纺织这两个行业。
西海地区虽然荒凉,没有什么重要矿产,但对于已经大规模种植棉花的陇右地区来说,西海最宝贵的财富不是牛羊,而是人。
确切的说,是奴隶。
所以,吐谷浑以及西海诸羌、番族,从鸡肋变成了鸡腿,若再有类似汉时的羌乱发生,那么,官军出击,恐怕就不会亏损,把俘虏们卖给种植园主,显而易见有利可图。
说不定,吐谷浑这处溃疡,会被名为“棉花”的秘方治好。
40135/
“我确是关中人,跟着家里掌柜到兰州行商,出来见识见识。”
“郎君一定是嫡出吧,行商人家,庶出子弟十五、六岁就跟着出来长见识了。”
“呃....老丈说得没错...”
金城市集一隅,一身便装的宇文维城,此刻化身关中来的“余郎君”,和一摆地摊卖药材的老汉闲聊。
老汉头发花白,脸上满是沧桑,坐在地摊边的石块上,宇文维城买了一些药材,随后坐在另一块石头上,跟对方打听起兰州风情。
聊着聊着,宇文维城发现对方的经历很丰富,当过几次兵,随军讨伐吐谷浑。
老汉十五六岁时,还是魏国百姓(西魏),被官府征发从军,作为青壮输送粮草,当时魏军和突厥联合,从凉州出发,向南翻越天山山脉,攻打吐谷浑。
其实是突厥的可汗想要袭击、掠夺吐谷浑,而魏军只是作为协同,魏军之所以不走河湟,就是想给吐谷浑一个出其不意。
后来过了二十多年,到了建德年间,也就是三十多年前,周国讨伐吐谷浑,是太子(宇文赟)挂帅出征,老汉当时已是中年,被官府征发,随军出征。
官军到西海边上转了一圈,攻下吐谷浑王都伏俟城,大军驻扎在伏俟城和西海之间,为了补充食物,还从西海里捕鱼,那鱼没有鳞片,吃起来味道鲜美,到现在,老汉还在为这美味感慨。
宇文维城对此深有同感,因为他这次出征,也吃过西海里捞起来的无鳞鱼。
有一个认真的倾听者,老汉的话越来越多,那一次出征,他冻伤腿落下残疾,走路不便,故而之后再没被征发从军,期间经历了隋国,后来,朝廷又换回来,和吐谷浑的关系时好时坏,靠近河湟的河州三天两头遇袭,而在河州以东的兰州,相对要好一些。
说到这里,老汉感慨道:“哎呀,官军此次出击,那西贼依旧西逃,等官军撤了,肯定是要卷土重来的,几十年来都是如此,也不知何时是个头。”
“是呀,只盼经此一战,吐谷浑能老实几年...”宇文维城附和着,他当然不会跟对方讨论这种问题,就是想知道最真实的百姓生活情况。
主政者想要熟悉民情,不能只靠听官员上报,因为各级官僚很可能基于不同目的,报喜不报忧,或者有意识的误导,所以必须时常到民间走访。
在民间走访,自然要隐去身份,最好扮作寻常商旅,这样才能和百姓好好的交谈,从闲聊之中,听到百姓内心所想。
这是宇文维城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技巧,但微服出巡有风险,很可能因为和泼皮无赖或者游侠儿发生冲突,导致横尸街头。
即便性命无忧,断手断脚或者脸上留下伤疤,总是不好。
所以微服出巡要有个度,得注意保证自身安全,毕竟“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要老想着如江湖游侠般行侠仗义,随便与人起冲突。
这也是父亲的交代。
宇文维城此次微服出巡,自然有便装侍卫在一旁保护,不过在这集市上,谁也不会想到皇太子居然会和一个老汉坐在一起聊家常。
老汉絮絮叨叨的说着,说到自家情况,颇为骄傲,他虽然瘸了一条腿,却儿孙满堂,日子不能说过得舒舒服服,但温饱总是可以做到的。
家中没有多少田地,只能留给长子,其他儿子们自谋生路,有的做佃农,有的做樵夫,顺便采些药材回来,他攒够一定量,就拿布一包,背到城里摆摊卖。
摆上大半日,能卖多少卖多少,卖得些许铜钱,买些日用品回去。
他家距离金城不远,所以即便慢慢走,早出晚归是没问题的,如今兰州地界颇为太平,半路上也不怕什么强人拦路抢劫。
听得对方说“太平”,宇文维城问:“老丈,入城或者在市集摆摊,官府收税么?”
“不收,都不收,就是得在市集指定位置摆摊,毕竟人家商铺是要交租金的嘛,当然要在最好的位置....”
“如今城里铁钉怎么卖来着?常见的那种...”宇文维城边问边手指比了比尺寸。
“一文钱五颗钉,便宜着哩。”
“猪呢?小猪,五、六个月大的小猪。”
“不用买,家里养着哩。”
“那若是卖,作价几何?”
“总得卖个两百文,但那也不能卖,得养大了,过年杀了吃肉。”老汉说到这里,兴致勃勃的说下去:
“养猪卖,还不如摘棉花,待到秋天,棉田一片白,园主们心急火燎雇人摘棉花,那才是务工赚钱的好时候..“
“雇一个摘棉花,无论老幼都包吃住,然后摘一斤棉花两文钱,小子一日能摘二三十斤,成年人一日能摘六、七十斤,熟手摘得更多...“
“那么多棉田,棉花一茬一茬的开,忙上一两个月,那是多少钱?可不比养猪卖划算?”
“但就是累,老汉我是腿脚不便,腰也吃不住,所以就去不了,家里儿孙、媳妇们去棉田摘棉花,每日从天亮忙到天黑,忙上一个月,累得腰都要断了...”
“棉花不高,成年人要摘棉花得弯腰,你想想,从早弯到晚,那有多累?老人家可吃不消。”
“腰累,手也遭罪,棉花要一朵朵摘,可叶子硬,很容易扎破手、磨破手,又划破衣裳,真是辛苦...”
宇文维城听得老汉絮絮叨叨说着,忽然一惊。
陇右织造司设立多年,其纺织工场如今以纺织棉布为主,而棉布十分受欢迎,所以陇右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逐年递增。
各地但凡能保证粮食供应,多出来的田地或者新开荒地,大多种了棉花。
棉花种植园很多,越来越多,所以种植园主雇佣大量人手,这一点,宇文维城之前就已经有所了解。
而棉花到了丰收季节(秋天),须要人力采摘,这点宇文维城也知道。
但他不知道种植园主为了棉花采摘,居然在包吃住的前提下,要给雇工开出这么高的工钱。
换句话说,棉花采摘这个“工序”,是棉花种植园成本较高的一个环节,因为辛苦又不可或缺,于是种植园主只能“高薪”雇佣人手打短工。
因为棉田面积越来越大,到了摘棉花的季节,居然出现了用工紧张的局面,种植园主为了及时摘棉花,什么法子都想出来了,实在人不够,家中护院、仆人都一起上。
这意味着什么?
一,随着棉花种植、纺织业的发展,对于人力的需求十分旺盛,棉田要打理,棉花要采摘、搬运,这都要靠人力,而现在,陇右地区开始出现季节性的人力紧缺现象。
二,对于种植园主来说,奴隶制种植园,比雇佣制种植园划算,因为同样“包吃包住”,奴隶不需要工钱,再苦再累也得干活,而雇工随时可以不干,还不好打骂太过。
奴隶,对于种植园主而言就是低成本的生产工具,想要更高的利润,就得需要更多的奴隶,高强度的压榨下,奴隶寿命有限,于是,要经常“更换”。
那么,数量充足且便宜的奴隶从哪来?
想到这里,宇文维城有些失神,此次官军西征,俘虏吐谷浑丁口数万,牲畜十余万,俘虏们除了一部分奖赏给踊跃助战的铁勒薛延陀部外,如今全都被战前踊跃“拥军”的陇右大户们瓜分一空。
宇文维城当时还奇怪,觉得陇右好像不缺人手,怎么就争着抢着要俘虏,毕竟这些吐谷浑部众不会种地,放牧的话很可能会跑。
现在看来,是他忽略了棉花种植、纺织这两个行业。
西海地区虽然荒凉,没有什么重要矿产,但对于已经大规模种植棉花的陇右地区来说,西海最宝贵的财富不是牛羊,而是人。
确切的说,是奴隶。
所以,吐谷浑以及西海诸羌、番族,从鸡肋变成了鸡腿,若再有类似汉时的羌乱发生,那么,官军出击,恐怕就不会亏损,把俘虏们卖给种植园主,显而易见有利可图。
说不定,吐谷浑这处溃疡,会被名为“棉花”的秘方治好。
4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