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币厂一隅,议事厅内,宇文温正在给三个儿子上课,传授奸商秘诀....经济学知识,因为事关重大,所以在场只有他父子四人,其余人等一律回避。
宇文温在开讲前,先让儿子们算几个数。
汉时传下来的重量换算制度,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所以一斤等于三百八十四铢,这是重量单位斤、两、铸的换算。
然后是物价。
一斤铜,如今在市面上的售价大概是八十到一百文之间波动,取中间值,即每斤铜售价九十文。
同样,一斤(三百八十四铢)铜用来铸造五铢钱,考虑折损(即火耗,以九折计),大概能铸造六十九枚五铢钱。
同等重量的一斤铜,作为铜料拿来出售,能卖九十文,做成铜钱后,面值六十九文,如此明显的价格差,有多少铜钱都不够用,因为会有不法之徒把钱熔了当做铜料出售,借以牟利。
若这五铢钱里铜的重量只有四铢(含铜量百分之八十),考虑折损能铸造八十六枚五铢钱,好像不亏,但这样的五铢钱,会被百姓认为是劣钱。
用这种劣钱买铜,原本售价九十文一斤的铜(以好钱计),商贩至少要收一百一十文以上(以劣钱计)。
八十六文对一百一十文,照样亏。
天下各地对铜的需求量一直都很旺盛,而历代朝廷为了铸币,不得不实行力度不一的铜禁,如此一来,愈发导致铜的短缺,造成铜价上涨。
而成色好的铜钱,就成了民间最直接、易得的铜来源,大量好钱被人熔了做成铜器。
一边是朝廷竭尽全力铸钱,一边是民间竭尽全力熔钱,此消彼长之下,朝廷发行多少铜钱都不够用,而且发行得越多,亏得越多。
这是个死循环,千年无解,但宇文温现在要说的不是这个问题,只是让儿子们记住这个几个数字。
接下来,他依旧说物价,这回说的是银价。
通常认为银价大概是一两白银一千文,即一两白银兑换一千文(一贯)铜钱,但实际上因为白银比铜的产量更少,银价一千文是有价无市。
各地银价多有不同,总的来说,市面上的银价(成交价)至少得是一千二百到一千三百文左右,为了方便计算,还是按照一两白银一千文(一贯)计。
宇文温再让儿子记住这数字,然后开始点出“关键”。
现在,明德通宝钱一比一兑换五铢钱,也就是二铢四丝钱一比一兑换五铢钱,朝廷无形中占了个便宜。
然后,一枚“金银陌”兑换一百枚明德通宝,无形中又占了个便宜。
但占便宜的前提是“金银陌”能流通起来,人们愿意用“金银陌”,然而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他们日常生活里不太需要面值一百文的大钱。
即便涉及到价格上贯的买卖,百姓必然倾向于用“传统”的一贯钱,而不是“十陌钱”。
百姓用不上也不会有太多意愿用“金银陌”,所以得想办法让有钱人用“金银陌”钱,朝廷才能真的占到便宜。
说得好听是想办法,说得难听点就是下套,让有钱人中“圈套”,被朝廷占便宜。
下套得有诱饵,宇文温准备的诱饵就是白银,圈套,名为“白银交易所”。
白银交易所,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买卖白银的交易场所,在白银交易所里,人们可以用且只能用钱币购买白银。
这样的场所目前暂设一处,设在扬州广陵。
为什么要设在扬州广陵?
因为广陵下一欧就是长江入海口,海运、水运便利,从倭国返航的大海船,可以很方面的将大量倭国白银运抵广陵。
没错,广陵白银交易所里卖的白银来自倭国,而银价是每斤十陌(金银陌),必须用金银陌付账。
白银对人的刺激,比铜要厉害多了,有了一个可以直接购买白银的场所,可想而知这里的白银不愁卖。
如此一来,就人为的制造出了对“金银陌”的强烈需求。
那么“金银陌”从哪里来?
用“明德通宝”兑换得来。
广陵白银交易所的银价,是建立在“明德通宝”币制基础上的“每斤白银一千文”,每年的白银供应额为一百万两以上,全都是靠北洋贸易公司从倭国做买卖所得。
倭国在北洋贸易公司的帮助下,极大改进了挖矿及冶炼技术,所以银产量大增,北洋贸易公司每年都从倭国赚回大量白银。
上缴国库的白银,平均每年在一百三十万两左右,这些白银极大缓解了财政收支紧张的局面。
现在若实行白银交易所制度,意味着朝廷下了血本,将好不容易赚回来的白银,留下小部分存在国库,把剩下的白银都放在广陵白银贸易所出售。
一百万两白银,听上去好像很多,然而民间对于白银的需求是没有上限的,每年向民间“投放”一百万两白银,说多不多。
所以宇文仨兄弟根本就不明白这算什么“下套”。
儿子听不懂,宇文温不急,开始耐心剖析他的“圈套”是如何运作的:
第一步,商贾要用成色十足的五铢钱(好钱)兑换“明德通宝”,这个步骤,在全国各地都能进行。
第二步,用“明德通宝”兑换“金银陌”,这个步骤,只在全国少数几个大都市及商业都市才能进行,其中包括广陵。
走完这两个步骤,朝廷实际上占了“一兑三”的便宜,即用一份铜,兑换民间人士(商贾)手中的三份铜。
第三,民间人士在广陵用“金银陌”买白银。
一枚金银陌的重量和“明德通宝”相近,含铜不超过二铢,十枚“金银陌”,含铜不超过二十铢。
十枚“金银陌”面值一千文,能买一两白银。
这白银若是以五铢钱(好钱)来买,也是一千文,其中至少含铜四千五百铢。
换而言之,借助新币制和白银交易所,朝廷用二十份铜,兑换民间人士手中的四千五百份铜,是一比二百二十五的兑换比例。
换成币制,那就是发行了“一当二百二”的大钱。
直接发行“一当二百二”的大钱,宇文温会被天下百姓咒骂不得好死,而这样的大钱寿命势必会很短,活不过几年。
但换个形式弄出来,宇文温不但不会被人咒骂不得好死,“金银陌”还会供不应求,因为白银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强了。
宇文温向儿子透露过朝廷要靠“金银陌”来盈利,现在他介绍的就是如何下套,套有钱人。
听到这里,宇文仨兄弟好像听懂了,又好像听不懂,
听得懂的部分,是朝廷(父亲)用白银交易做诱饵,下明套,让有钱人为了买白银,想办法兑换“明德通宝”,再用“明德通宝”兑换“金银陌”,心甘情愿被朝廷(父亲)占便宜。
这就是阳谋,堂堂正正的下套,等着“猎物”心甘情愿往里钻。
听不懂的部分有很多,最大的疑问就是:每年一百万两白银,无非是引诱商贾兑换面值一百万贯的‘金银陌’,这也没多少呀?
每年一百余万两白银放在国库里,总比拿去卖好吧?
朝廷每年都有一百余万两白银入帐,大家对朝廷的信心都会强不少。
信心可是千金难买,朝廷手里有大量白银就能让大家对朝廷有信心,结果有人却要把这白银拿去卖钱,是不是脑子有...呃....
儿子不可以说父亲的不是,仨兄弟对于父亲以白银为诱饵下套的做法感到难以理解,却不可能说出来,只能腹诽。
宇文温能猜出来儿子想什么,然而他构思中的奥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
看着儿子们,宇文温微微一笑:“你们呐,还是图样...太年轻了,今日到此为止,其中奥妙,日后慢慢琢磨吧!”
40135/
宇文温在开讲前,先让儿子们算几个数。
汉时传下来的重量换算制度,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所以一斤等于三百八十四铢,这是重量单位斤、两、铸的换算。
然后是物价。
一斤铜,如今在市面上的售价大概是八十到一百文之间波动,取中间值,即每斤铜售价九十文。
同样,一斤(三百八十四铢)铜用来铸造五铢钱,考虑折损(即火耗,以九折计),大概能铸造六十九枚五铢钱。
同等重量的一斤铜,作为铜料拿来出售,能卖九十文,做成铜钱后,面值六十九文,如此明显的价格差,有多少铜钱都不够用,因为会有不法之徒把钱熔了当做铜料出售,借以牟利。
若这五铢钱里铜的重量只有四铢(含铜量百分之八十),考虑折损能铸造八十六枚五铢钱,好像不亏,但这样的五铢钱,会被百姓认为是劣钱。
用这种劣钱买铜,原本售价九十文一斤的铜(以好钱计),商贩至少要收一百一十文以上(以劣钱计)。
八十六文对一百一十文,照样亏。
天下各地对铜的需求量一直都很旺盛,而历代朝廷为了铸币,不得不实行力度不一的铜禁,如此一来,愈发导致铜的短缺,造成铜价上涨。
而成色好的铜钱,就成了民间最直接、易得的铜来源,大量好钱被人熔了做成铜器。
一边是朝廷竭尽全力铸钱,一边是民间竭尽全力熔钱,此消彼长之下,朝廷发行多少铜钱都不够用,而且发行得越多,亏得越多。
这是个死循环,千年无解,但宇文温现在要说的不是这个问题,只是让儿子们记住这个几个数字。
接下来,他依旧说物价,这回说的是银价。
通常认为银价大概是一两白银一千文,即一两白银兑换一千文(一贯)铜钱,但实际上因为白银比铜的产量更少,银价一千文是有价无市。
各地银价多有不同,总的来说,市面上的银价(成交价)至少得是一千二百到一千三百文左右,为了方便计算,还是按照一两白银一千文(一贯)计。
宇文温再让儿子记住这数字,然后开始点出“关键”。
现在,明德通宝钱一比一兑换五铢钱,也就是二铢四丝钱一比一兑换五铢钱,朝廷无形中占了个便宜。
然后,一枚“金银陌”兑换一百枚明德通宝,无形中又占了个便宜。
但占便宜的前提是“金银陌”能流通起来,人们愿意用“金银陌”,然而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他们日常生活里不太需要面值一百文的大钱。
即便涉及到价格上贯的买卖,百姓必然倾向于用“传统”的一贯钱,而不是“十陌钱”。
百姓用不上也不会有太多意愿用“金银陌”,所以得想办法让有钱人用“金银陌”钱,朝廷才能真的占到便宜。
说得好听是想办法,说得难听点就是下套,让有钱人中“圈套”,被朝廷占便宜。
下套得有诱饵,宇文温准备的诱饵就是白银,圈套,名为“白银交易所”。
白银交易所,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买卖白银的交易场所,在白银交易所里,人们可以用且只能用钱币购买白银。
这样的场所目前暂设一处,设在扬州广陵。
为什么要设在扬州广陵?
因为广陵下一欧就是长江入海口,海运、水运便利,从倭国返航的大海船,可以很方面的将大量倭国白银运抵广陵。
没错,广陵白银交易所里卖的白银来自倭国,而银价是每斤十陌(金银陌),必须用金银陌付账。
白银对人的刺激,比铜要厉害多了,有了一个可以直接购买白银的场所,可想而知这里的白银不愁卖。
如此一来,就人为的制造出了对“金银陌”的强烈需求。
那么“金银陌”从哪里来?
用“明德通宝”兑换得来。
广陵白银交易所的银价,是建立在“明德通宝”币制基础上的“每斤白银一千文”,每年的白银供应额为一百万两以上,全都是靠北洋贸易公司从倭国做买卖所得。
倭国在北洋贸易公司的帮助下,极大改进了挖矿及冶炼技术,所以银产量大增,北洋贸易公司每年都从倭国赚回大量白银。
上缴国库的白银,平均每年在一百三十万两左右,这些白银极大缓解了财政收支紧张的局面。
现在若实行白银交易所制度,意味着朝廷下了血本,将好不容易赚回来的白银,留下小部分存在国库,把剩下的白银都放在广陵白银贸易所出售。
一百万两白银,听上去好像很多,然而民间对于白银的需求是没有上限的,每年向民间“投放”一百万两白银,说多不多。
所以宇文仨兄弟根本就不明白这算什么“下套”。
儿子听不懂,宇文温不急,开始耐心剖析他的“圈套”是如何运作的:
第一步,商贾要用成色十足的五铢钱(好钱)兑换“明德通宝”,这个步骤,在全国各地都能进行。
第二步,用“明德通宝”兑换“金银陌”,这个步骤,只在全国少数几个大都市及商业都市才能进行,其中包括广陵。
走完这两个步骤,朝廷实际上占了“一兑三”的便宜,即用一份铜,兑换民间人士(商贾)手中的三份铜。
第三,民间人士在广陵用“金银陌”买白银。
一枚金银陌的重量和“明德通宝”相近,含铜不超过二铢,十枚“金银陌”,含铜不超过二十铢。
十枚“金银陌”面值一千文,能买一两白银。
这白银若是以五铢钱(好钱)来买,也是一千文,其中至少含铜四千五百铢。
换而言之,借助新币制和白银交易所,朝廷用二十份铜,兑换民间人士手中的四千五百份铜,是一比二百二十五的兑换比例。
换成币制,那就是发行了“一当二百二”的大钱。
直接发行“一当二百二”的大钱,宇文温会被天下百姓咒骂不得好死,而这样的大钱寿命势必会很短,活不过几年。
但换个形式弄出来,宇文温不但不会被人咒骂不得好死,“金银陌”还会供不应求,因为白银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强了。
宇文温向儿子透露过朝廷要靠“金银陌”来盈利,现在他介绍的就是如何下套,套有钱人。
听到这里,宇文仨兄弟好像听懂了,又好像听不懂,
听得懂的部分,是朝廷(父亲)用白银交易做诱饵,下明套,让有钱人为了买白银,想办法兑换“明德通宝”,再用“明德通宝”兑换“金银陌”,心甘情愿被朝廷(父亲)占便宜。
这就是阳谋,堂堂正正的下套,等着“猎物”心甘情愿往里钻。
听不懂的部分有很多,最大的疑问就是:每年一百万两白银,无非是引诱商贾兑换面值一百万贯的‘金银陌’,这也没多少呀?
每年一百余万两白银放在国库里,总比拿去卖好吧?
朝廷每年都有一百余万两白银入帐,大家对朝廷的信心都会强不少。
信心可是千金难买,朝廷手里有大量白银就能让大家对朝廷有信心,结果有人却要把这白银拿去卖钱,是不是脑子有...呃....
儿子不可以说父亲的不是,仨兄弟对于父亲以白银为诱饵下套的做法感到难以理解,却不可能说出来,只能腹诽。
宇文温能猜出来儿子想什么,然而他构思中的奥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
看着儿子们,宇文温微微一笑:“你们呐,还是图样...太年轻了,今日到此为止,其中奥妙,日后慢慢琢磨吧!”
40135/